「喪家之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有喪事人家的狗,無人餵養。後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靠山,無所歸依的人。也比喻落泊不得志的人。喪家:有喪事的人家。
這則成語來源於《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從30歲開始辦私學,幾年之內就出了名,招來了大批弟子。但直到50歲那年,他才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今山東汶上)宰。上任オ一年,中都出現了太平的景象。過了一年,魯定公升他為管理工程建築的司空;後來,又升他為主管司法和治安的司寇。但是,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並不長。55歲那年,他因為對魯定公接受齊國送來的美女不滿,便和弟子們離開了魯國。
孔子先後到衛、陣、宋等諸侯國,那裡都容不了他。於是,他又來到鄭國。不料出了一個意外,在都域的東門外,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走散了,只好孤零零地站在城門下等候。他的弟子子貢焦急地到處尋找孔子。有個鄭國人問他找誰,他急切地說「喔,我在找我的老師,不知你見到他嗎?」那鄭國人回答說:東門口有個老頭兒,形狀不倫不類,非常古怪。他腦門有點像堯帝,脖子有點像皋陶,肩膀有點像子產。不過,他那沒精打採的樣子,活像一條居喪人家的狗。不知他是否是你的老師?」
子貢趕緊來到東門,找到了孔子,如實地將那鄭國人的話說了,孔子聽後笑著說「他說我像這像那,倒是未必;而說我像居喪人家的狗,是說對了!說對了!「「殺雞焉用牛刀」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殺雞哪用得上宰牛刀。比喻小題不必大做。焉:哪裡,何必。這則成語來源於《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孔子的弟子言優(子遊),對孔子經常強調的禮樂之道是相當重視的。後來他到武城(在今山東費縣相西)做官,並不因為這是一座小城,而照樣向百姓倡導禮樂,要求他們經常彈琴唱歌。
一次,孔子帶著幾個弟子外出,經過武城,聽到那裡到處是彈琴唱歌之聲,便微笑著說:「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孔子的意思很明白:武城是個小地方,而禮樂屬於大道。治理這樣一塊小地方施用禮樂大道,就好比用宰牛的刀去殺雞,是小題大做。言偃對孔子這樣說不以為然,向他提出疑問道「從前老師教導我們,統治百姓的人學了禮樂的大道,就會懂得愛護百姓;而百姓學了禮樂的大道,就會變得容易驅使。
難道老師的這個教導對武城是不適用的嗎?」經言偃這一問,孔子頓時醒悟過來。於是轉身對隨行的弟子們說「你們注意了,言偃說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不過是跟他開玩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