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sàng jiā zhī quǎn
【釋義】喪:失去,沒有。原指無家可歸的流浪狗,一般用來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的人。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正音】喪;不能讀作「sānɡ」。
【辨形】犬;不能寫作「大」。
【近義】過街老鼠、漏網之魚。
【反義】耀武揚威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賓語。
【結構】偏正式。
【例句】可是革命終於起來了,一群臭架子的紳士們,便立刻皇皇然如喪家之犬,將小辮子盤在頭頂上。
【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成語故事】
孔子在魯國擔任中都宰時期,積極在任上勸說定公推行王政。幾年後,魯國被治理地很好,周邊的諸侯國擔心魯國強大起來會威脅他們的勢力,設法送給定公許多美女和珍寶,讓定公疏於朝政。孔子見勸說無望,只好離開了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周遊列國期間,孔子即受到過諸侯國的友好款待,也被人冷眼相對過。有一次,孔子來到陳國。晉楚爭霸,陳國受到波及,經常受到欺凌,生活不安穩,孔子就又離開陳國。當孔子奔波在陳國、蔡國之間的時候,楚國聽說了孔子的賢明,派使者來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認為孔子去楚國一定會受到重用,這樣楚國就會強大,而陳國、蔡國就陷入危險的境地了。於是派士兵將孔子圍禁在野外,還斷了孔子的糧食。後來,孔子在弟子的幫助下逃出來,到了楚國,但孔子在楚 國並沒有得到重用。
孔子最狼狽的時候是在鄭國。那次,孔子與弟子走散了,只好一個人在城牆東門邊上發呆,一邊等著自己的弟子子貢。過了一會兒,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
子貢找到孔子之後,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