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喪家之犬」居然說的是聖人孔子,你怎麼看?

2021-01-16 聊史補丁

【讀音】sàng jiā zhī quǎn

【釋義】喪:失去,沒有。原指無家可歸的流浪狗,一般用來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的人。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正音】喪;不能讀作「sānɡ」。

【辨形】犬;不能寫作「大」。

【近義】過街老鼠、漏網之魚。

【反義】耀武揚威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賓語。

【結構】偏正式。

【例句】可是革命終於起來了,一群臭架子的紳士們,便立刻皇皇然如喪家之犬,將小辮子盤在頭頂上。

【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成語故事】

孔子在魯國擔任中都宰時期,積極在任上勸說定公推行王政。幾年後,魯國被治理地很好,周邊的諸侯國擔心魯國強大起來會威脅他們的勢力,設法送給定公許多美女和珍寶,讓定公疏於朝政。孔子見勸說無望,只好離開了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周遊列國期間,孔子即受到過諸侯國的友好款待,也被人冷眼相對過。有一次,孔子來到陳國。晉楚爭霸,陳國受到波及,經常受到欺凌,生活不安穩,孔子就又離開陳國。當孔子奔波在陳國、蔡國之間的時候,楚國聽說了孔子的賢明,派使者來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認為孔子去楚國一定會受到重用,這樣楚國就會強大,而陳國、蔡國就陷入危險的境地了。於是派士兵將孔子圍禁在野外,還斷了孔子的糧食。後來,孔子在弟子的幫助下逃出來,到了楚國,但孔子在楚 國並沒有得到重用。

孔子最狼狽的時候是在鄭國。那次,孔子與弟子走散了,只好一個人在城牆東門邊上發呆,一邊等著自己的弟子子貢。過了一會兒,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

子貢找到孔子之後,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相關焦點

  • 這個算命的,居然說孔子「喪家之犬」
    有人說,東門怪人的前額看著像上古聖人堯,也有人說,怪人脖子像另一聖人皋陶,還有人說,他肩膀和我們鄭國大夫子產有點像,另外以目測來說,他腰以下比大禹矮三寸。「他看起來垂頭喪氣的,就像個喪家之犬。」這話一出,弟子們紛紛拍手擊節,大叫一聲,「對!對!對!就是先生!」之後,孔夫子聽說了事情經過,他哈哈大笑說:「什麼聖人額頭,肩膀的,太虛了。不過,喪家之犬,可形容得針不戳!針不戳!」
  • 關於孔子的3個成語故事,感悟聖人的胸懷和氣度!
    今天為大家分享3個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讓我們感悟一下聖人的胸懷和氣度! 一、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這個成語,很多人都誤解了!
  • 成語故事典故:「喪家之犬」
    「喪家之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有喪事人家的狗,無人餵養。後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靠山,無所歸依的人。也比喻落泊不得志的人。喪家:有喪事的人家。這則成語來源於《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喪家之犬,你還知道哪些具有偏正式用法的成語?
    1.喪家之犬 [sàng jiā zhī quǎn]基本釋義:無家可歸的狗。比喻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出處:明·無名氏《鳴鳳記》:「飛鳥依人;今做了喪家之犬。」典故: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鄭國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隻「喪家之狗」在發呆。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說成這副模樣也沒什麼。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倒是說得對呀!說得對呀!」
  • 眾人嘲笑孔夫子是喪家之犬,孔夫子卻笑說:確實!
    有一次到了一個地方,當地一個官員看到孔子落魄的樣子,不由得嘲笑孔子,原話是:累累若喪家之犬!這話真是太過分了,一般人聽到這樣的話,肯定要摞胳膊挽袖子的,孔子到底很有大家風範,笑眯眯地說:然哉!然哉!這件事讓孔子的粉絲很丟面子,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有一天,他來到了鄭國,竟然被喚為「喪家之犬」,這是這個詞在中國的第一次出現,沒想到最早說的居然是孔子。不理解,但不生氣。穿越三千年,茫茫無際的大地上,牛車在細雨中,艱難跋涉,車上是一位老者,隨行的是他忠誠的弟子,他們篳路藍縷,他們決心回歸杏壇。
  • 孔子:春秋的殉道者
    其實說起來,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常常忽上忽下,其實在孔子自己的時代,他也曾滿懷著治國理想,周遊列國期望自己的理念可以被君王採納,最終輔佐君王將紛亂的天下恢復到周文王時的狀態。可惜他生不逢時,在中國大地上帶著徒弟和車馬遊走於君王之間十四年,雖然被當作智者禮待,但是卻處處碰壁。
  • 孔子臨終前唱了這首歌,短短三句話,豪邁不已卻又悽慘無比
    孔子是封建社會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人物,在絕大部分時期,他的思想成為了王朝的正統。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當然有功有過,但如果考慮到歷史局限性,孔子確實不愧於聖人,他的思想永遠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早幾年,網絡瘋傳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子壽終錄》竹簡,就是孔子的臨終遺言。這個消息官方從沒有予以證實,而且就其內容來看,並非儒家治國理念,倒像是法家《商君書》裡的統治之術。文風更偏向白話文言文,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筆調相差太遠。更可笑的是,其中一個「錦食玉衣」的成語,出自孔子死後一千多年的北魏。
  • 成語出類拔萃是什麼意思 成語解析1月13日答案
    中國古代有很多成語,這些成語最開始的意思你知道嗎?很多玩家不是很清楚,成語出類拔萃是什麼意思?這是螞蟻莊園1月13日的問題,答對可以領取每天一份的180g小雞飼料。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該問題的答案吧!
  • 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一行人一路逃亡,逃到鄭國時,孔子和弟子們走散了。子貢在詢問時,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真像一條喪家狗。」子貢一聽,這相貌正是孔子,便匆匆趕往東門。找到孔子後,子貢便將這段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地說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然後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好好讀《詩經》,你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後來孔子又看到孔鯉到院子裡玩,就問他學《禮記》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學禮,你就不會做人。」(「不學禮,無以立。」)孔子,對於孔鯉的教育如此的上心,然而孔鯉的成就不僅趕不上父親孔子,也趕不上他的兒子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自幼非常的聰明。孔子的壽命很長,活了70多歲。
  • 老子,孔子,季子,三大聖人穿越大半個中國來握手!
    徐君一邊看,一邊琢磨著,怎麼跟季札張嘴要這口寶劍呢?季札舞完劍,大家繼續吃飯。說著說著,徐君就用眼睛瞄季札這口寶劍。季札也看出了徐君的心思。不過他心裡清楚,這口寶劍是出使晉國的一個信物,暫時是不能送人的。可是徐君也沒有張嘴說要,季札也不好意思點破。不過他心裡已經琢磨了,等出訪回來,就把這口寶劍送給徐君。
  • 走下「聖壇」的孔子才能打破與群眾的藩籬
    此時,白髮蒼蒼的孔子經歷了列國「如喪家之犬」的對待,正處於推行大道失敗,門下弟子和家中親人又相繼離去的境況,整個人陷入如癲似狂的想像中。幻境中,「孔子」與老子對話,與自己對話,並藉此不斷追尋自己的內心和天下的大道,發出一聲聲吶喊。  近距離觀看後很容易就會發現,「孔子」正涕淚滿面,悲慟難掩。
  • 「了如指掌」說禘禮:聖人孔子為何孤掌難鳴?
    成語「了如指掌」講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禘(dì)禮的故事。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以及孔子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這個大變局中的種種不適應。然而歷史如大江之流奔騰向前,逆浪而行者固然勇氣可嘉,卻終究敵不過大勢所趨。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殷商後裔。
  • 讀史館│孔子——喜怒哀樂形於色
    孔子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有血有肉,喜怒哀樂皆形於色的普通人。作為「情之所鍾」的尋常人物,他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充滿著凡夫俗子式的自然情感流露,真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你看他多麼自負,多麼不安於位,熱衷於表現自己,於是有時不免會說些大話,誇下海口:「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甚至可以連三年都不必要,一年足夠:「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 【頭條】孔子影視劇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真的不能理解聖人了? 秋風
    這部大片上市時未看,聽到很多惡評,但不敢判斷。看完上面兩部影視,倒有了點好奇心,想對比一下,看了。三部看起來,總體感覺是,一代不如一代。當國破家亡之際,孔子再度成為中國精神凝聚之核心,此一非常事態顯示了孔子對於中國這個文明與政治共同體的決定性意義。在藝術上,電影之節奏控制極為精當。多處畫面構圖,極有中國繪畫之韻致。今日常有人說「民國範兒」。民國範兒的底色是中國精神,在學術、藝術、乃至政治等領域,均如此。
  • 喪家之狗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近義詞有:喪家之犬,反義詞有:耀武揚威,喪家之狗是貶義成語,可作賓語;指到處亂竄的人。
  • 安親老師講成語故事|分庭抗禮
    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在樹林裡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獨自彈琴。一曲未了,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鬚眉全白的老漁夫走上河岸,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恭聽孔子的彈奏。孔子彈完了一支曲子後,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並且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子路高聲說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子貢補充說:「他,就是以忠信、仁義聞名於各國的孔聖人。」
  • 成語故事 | 分庭抗禮
    【成語故事】有一天,孔了領著學生在河邊遊玩,碰見一位見解很深刻的漁翁,於是孔子虔誠地向他求教,他說:我從讀書起至今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到高深的教誨,今天碰到您這樣的聖人,怎敢不虛心求教呢?漁翁被孔子的誠心所感動,就講了一大套有關政治哲學及人生修養等方面的道理,孔子深感佩服,要求漁翁收自己為徒。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最悲劇的是,人人都是孔乙己,孔子和魯迅何嘗不是孔乙己?大千世界的你和我何嘗不是孔乙己?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何為「孔乙己」?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