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臺村落 | 濱湖街道 . 勝利村:大運河南岸的古村落

2021-01-19 魚臺縣老年大學

文:馮華雲


在物產豐饒的山東省西南部,座落著一個千年古縣魚臺。在流經魚臺的古運河南面,有個古老的城中村—勝利村。該村,因歷史的變遷,多次易名。曾因南方人在此販賣江米叫江米街,曾因街道用青石板鋪就叫石板街,因緊靠一集市叫腰兒集,又因立有韓家牌坊被稱為牌坊街,緊鄰那時的豆腐營及金村與斜村。魚臺又稱谷亭,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谷亭,因春秋時期有寧母亭而得。據史載:春秋魯僖公(公元前673年)會齊侯、宋公、鄭氏子華盟於寧母,故取名古亭,後衍化為谷亭。聽老年人講:谷亭街是個綿羊地,很平穩。因緊鄰古運河,南方人水運物資來此買賣,使谷亭商貿繁榮,商賈雲集,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谷亭鎮勝利村是那時的文化商貿中心,是官僚鄉紳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勝利村所處地勢較高,1957年上大水時,唯有勝利村沒有被淹。

勝利村的村名,是在建國後的1953年,建高級社時改為勝利隊的,與解放隊、建設隊並為谷亭鎮第三行政。九十年代,又在公社改鄉時改為勝利村,成為一個獨立的自然村。勝利村北鄰臨河村、前進村,南鄰建設村,西鄰解放村,東鄰中心村。該村耕地面積900餘畝,人均約合0.6畝,村民主要從事農業,以栽種水稻小麥農作物為主,也有少數人經營飯店。勝利村現有村民1667人,共398戶。村民主要姓氏有:李姓、趙姓、馬姓、聶姓、宋姓、黃姓、田姓、許姓、樊姓、穆姓、金姓、劉姓、王姓、董姓、張姓、梁姓、朱姓、續姓等三十多個姓氏。其中李姓人口佔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其次是趙姓、馬姓等姓氏。勝利村的李姓人家,是由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來此經商,落戶在谷亭鎮的。當初是叔侄倆人,從甘肅千裡迢迢結伴而來,在靠近臨河的地方經營麻布。叔侄倆做生意誠實守信,不欺不詐,生意逐漸興隆,以至於他們做麻布生意的街,被人們稱之為麻布街。李姓人是勝利村最早的村民,其他姓氏,有的是大移民時從山西遷移而來,有的是從南洋鎮或其他地方搬遷而來,有的是投親靠友在此落戶安居。

古老的勝利村,歷經風雨歲月的沉澱,有著獨特的自然魅力,有著獨特的文化操守,勝利村一步三宗祠就是其中之一。勝利村的三座家祠修在同一條街上,隔街相對相隔不遠,就有了一步三祠之說。這三宗祠有一祠不詳,另外兩座是李氏宗祠和韓氏宗祠。一條街不足幾步遠,北面是李氏宗祠,南面是韓氏宗祠。韓氏宗祠修建的比較大些,後被國家徵用改為單位用房。李氏宗祠因後人鼎力相保,才在文革中留存下來。李氏宗祠,建於清朝末年,據今約有110年—120年,是李氏族人李超立,考取了秀才後回家修建的。李氏宗祠建築面積120平方米,端莊大方,歷經百年滄桑,依然如故。現存有六塊族碑,有一世族、二世族、四世族、五世族、六世族、還有一塊,是李氏後人集資重新維修宗祠新立的石碑。每逢春節,李氏家族親人聚集,到宗祠祭典先人,教育後人。召示家族的傳統美德和族訓,告誡後人,以孝為先,以德為標,遵紀守法,和睦鄉鄰。祠堂作為一個家族的象徵,是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其含義與意義是非常深遠和重要的,是我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重要的精神遺產和精神基礎。

明朝年間,勝利村因韓家立了一大一小兩個牌坊,被稱為牌坊街。大牌坊是一座貞節牌坊,小牌坊因年代久遠,牌坊內容沒人能說清楚。據李慶餘老人講:\'\'當時靠李家胡同口,立有一個小牌坊,都說是李家牌坊,其實是韓家的牌坊。韓家還有一塊玉碑,文革時被推倒,後被韓家人埋藏,現保存在谷亭韓莊村。牌坊也叫字門,沒有功名是不能立字門的\'\'。明朝時期,當時韓家有位先人在朝廷做官,此人清廉忠厚,效力於朝廷,正值盛年,不想競病死在任上。其妻本與之舉案齊眉,琴瑟和鳴,忽失其夫悲哀至極。可韓家若大一個家族,上有耄耋二老,下有待哺兒女,家裡家外需要一個來擔起家族責任人。韓妻很快把悲情壓在心裡,默默地擔起這個責任。韓妻每日雞鳴即起,安排好早上的事務,到上房給公婆請安。一天裡,事無巨細,盡心為之,每天忙到滿天繁星。百忙中,她還時時關心二老的生活起居,並親自下廚煮粥,服侍病中老人。韓妻守寡幾十年如一日,始終是孝賢自重,勤儉持家,待人寬厚,和睦鄰裡,得到眾人極高的評價。為樹韓妻為婦女的榜樣,由地方紳耆、族長向官府公舉,逐級推薦給朝廷,由當朝皇帝親筆御賜,為韓妻在家鄉建立了貞節牌坊,並列入地方志。牌坊,是古代一種形狀似門的高大建築物,一般是由當朝帝王為表彰臣子功績所建。貞節牌坊,是為符合當時年代的道德要求,流傳特異事跡的女性,修建的旌表牌坊。

魚臺縣歷史悠久,古蹟頗多。谷亭鎮的文昌閣,曾是這片古老區域的文化代表建築。文昌閣建於漢朝時期,是一座氣勢恢弘的漢式建築,也是一座完美的地標建築。只因年代久遠,其輝煌已被流逝的歲月湮滅在時光裡,只留下美好的傳說。聽老一輩人口耳相傳,康熙乾隆年間,皇帝乘船順運河南巡視察,途經谷亭河段,被兩岸旖旎的風光所吸引,一道御旨,在此休停一夜,下榻在鄰近運河的文昌閣。文昌閣附近,碧水漣漪,水鳥翩然,近看荷嬌蒲綠,遠看葦叢曼妙,自然風光異常迷人。唯一不好,是黃昏夜晚時分,蚊多蛙吵,讓人煩躁難眠。說來也怪,皇帝下榻的那晚,水邊的蛤蟆一聲不響,附近的蚊子也不叮人。感覺這一現象的人說:是皇上給它們下了聖旨:休咬休吵。也有人說:文昌閣附近的蚊子,因怕叮咬到皇上影響他休息,自此封口不叮人,周邊水域裡的蛤蟆,也怕打擾皇上夜裡審批奏摺,故緊閉嘴巴不再鳴叫。美好的傳說代代相傳,直到今天人們還在說,文昌閣那邊的蚊子不咬人,蛤蟆叫不出聲。這個美麗的傳說,也是人們對親民皇帝的一種愛戴和崇敬。

據老年人講,建文昌閣的地方,是在勝利村的東西路,與前進、中心交匯處,後來這條路就被稱為了文昌街。文昌,顧名思義,就是旺文,古人非常重視文昌。文昌閣是一種傳統祭祀建築,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各地凡有建文昌閣的地方,都匯聚了當時大量的飽學之士,彼此切磋,學以精進,能使當地文化之風興盛,人才輩出,科第連綿。

明、清年間,實行科舉制度,具備科考條件的青年人,無不參加科考。清末時期,勝利村嬋聯考中了三名秀才。一是家境貧窮寒窗苦讀的王振邦,二是開明鄉紳李超立,三是家境比較富餘的宋秀才。

秀才王振邦,考中秀才後因家母忽病,就伴在老母左右,捧湯伺藥,極盡孝心,留下孝名。

秀才李超立,頗為傳奇。因他長得面方口闊,一排微突的大牙齒,加之他口才好文才好,頭腦靈活思維敏捷,人送外號李大牙。據說:他考取秀才後,不驕不躁,還像平常一樣,不嫌貧愛富,樂善好施。窮人有了麻煩,總是找他出主意,求他幫助解決一些困難。但他喜歡吸食大煙,祖上的家業,被他吸得所剩不多,有時候,他的生活也是拆了東牆補西牆。有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有兩個實在揭不開鍋的窮人,來找他借錢。他把身上正穿著的皮襖脫下來,給了那兩個借錢人,點名說到哪裡去賣掉換錢,還特地指定給人家要多少錢,並吩咐:\'\'多給也不能要\'\'。兩人拿著皮襖到了那裡,說是賣皮襖,掌柜於廣漢說:\'\'我有皮襖穿,不需要\'\',兩人道:\'\'是李秀才讓來賣的\'\',於光漢一聽,馬上說:\'\'好好,留下!留下!\'\'。他接過皮襖又問:\'\'說多少錢了嗎\'\'?來人答:\'\'讓您看著給\'\'。於廣漢對帳房說了多少錢,並催說:\'\'快點給他們吧\'\'。賣襖的兩個人踏雪回到李秀才家,把錢如數交給了李秀才,還沒等李秀才把錢分給借錢人,他的皮襖已被於廣漢派人送回來了。李秀才對富人窮人一視同仁,在家鄉留下好名聲。

宋秀才,家境比較富餘,卻不遊手好閒吃喝玩樂,平日裡喜讀詩書研究學術,第一次參加科考就榜中秀才,後成為谷亭鎮秀才們的領頭人,並在濟寧掛律師。宋秀才和藹謙虛,為人處事踏實篤定,潛移默化影響了他的後人。宋秀才的大兒子宋素景,少言寡語,一心向學,完成學業後參加了國民黨,改名為宋美春,在國民黨抗戰部作特派員,晚年病故於臺灣。宋秀才的大女兒宋素林,如他一樣為人低調,苦愛學習,在學校裡接觸到馬列主義思想,毅然加入共產黨,後又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在抗大學習。畢業後被黨組織分派到東北地區,做黨的地下工作,改名為宋素康,她極積開展黨的地下活動,號召群眾反日抗日。在一次與日軍交鋒的戰鬥中,不幸被日軍俘獲英勇就義,成為讓人緬懷尊敬的革命女烈士。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洪流中,湧現出許多值得人們銘記的革命英雄。英雄來自人民,勝利村年僅32歲的村民金芝然,就是眾多英雄中的英雄。金芝然生於1915年,在1945初參加革命,是地下黨組織的聯絡員。1947年前後,魚臺縣的革命力量,處於敵強我弱的低潮狀態。為保存革命勢力,黨組織迂迴北撤,撤到黃河以北,留下部分地下黨員堅守。剛參加革命不久的金芝然,被黨組織留下開展地下工作。金芝然公開的身份是開鐵匠鋪的,實際是收集敵方情報做黨的聯絡工作,他的鐵匠鋪開在他家客棧樓下。金芝然的母親五十歲初頭,長得身強力壯,很有力氣,在鐵匠鋪幫助他打鐵掄二錘。鄆城有個大地主,姓萬,在鬥地主分田地的運動中,逃到谷亭街暗藏,在隱藏的期間,探聽到一些黨組織的信息,回到鄆城以後,給當時反共的吳化文提供了這些信息。吳化文立即派了一個探子,來谷亭鎮打探虛實,主要是打探谷亭鎮的地下黨員。這個探子來到谷亭鎮後,恰巧住在金芝然鐵匠鋪上面的客棧。是夜,探子為解乏多喝了幾杯酒,酒後多言,被金芝然聽出探子的真實身份。因牽扯到幾個地下黨員的安危,金芝然決定除掉探子。等到夜深人靜,金芝然悄無聲息進入探子房內,用繩索將醉酒酣睡的探子勒死,趁黑夜與母親一起把探子丟進一個水坑裡。金芝然因年輕沒有經驗,他沒有想到,坑裡的水不深,加上那晚過於匆忙,探子沒被真正勒死,只是被勒昏迷而已。被丟進水坑裡的探子,經涼水一激,夜風一吹,甦醒過來趁著夜色慌恐逃掉。探子逃到吳化文那裡,向他回報了這一經過。吳化文一聽惱怒攻心,當即派了巨野、嘉祥的地霸兇惡勢力,老百姓稱為紅領子的還鄉團,一路急急趕到魚臺,直接闖進金芝然的鐵匠鋪,幾人惡狼般地齊撲上前,抓住了金芝然。金芝然的母親見狀,使出渾身力氣與敵搏鬥,她一手一個,擰開抓住金芝然兩個臂膀的紅領子,一個飛腳踢倒另外兩個紅領子,大喊道:\'\'快跑!\'\'不幸的是,金芝然跑到街口時,被圍堵的紅領子抓捕。1949年的春夏之交,還鄉團把群眾趕聚在一起,在運南的大場裡,用鍘刀像殺害英雄劉胡蘭那樣,殘忍地殺害了金芝然和他五十多歲的母親,並把英雄的頭顱懸掛在西寨門前示眾。當時還有一個陪綁的老太太,她的兒子外號李大頭,也是一名地下黨員,因為金芝然沒瀉露一個地下黨組織成員,都得以順利轉移。還鄉團沒有抓到老太太的兒子,把她家裡的鍋碗瓢盆砸了個稀巴爛,惡狠狠地威脅她,三天交不出她的兒子,其下場是一樣的。夜晚老太太在群眾的幫助下,逃到親戚家裡躲藏才倖免於難。據村裡老人講:當時金家出了兩個烈士,除金芝然,金家還有一個烈士,老人已記不起他的大名,因他臉上長有幾個淺麻子,鄉親們都親切的叫他金三麻子,他也是讓還鄉團給殺害的。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勝利村為國捐軀的烈士,為捍衛民族尊嚴,奉獻自己青春的英雄有:

梁錫鵬,1938年參加革命,縣武裝部部長,1959去世。

李鳳翔,1937年參加革命,縣情報站站長。在豐縣打南洋時,被落在他身邊不遠處的炮彈震暈,被國民黨抓捕,定為政治犯關在徐州監獄。他是地下聯絡員,知道很多地下黨員,被嚴刑拷打逼供,他堅守對黨的忠誠,始終沒有洩露一點黨的機密。於1947病故在徐州監獄。

郭朝坤,1939年參加革命,區宣傳委員,1940年犧牲。

王玉敏,1938年參加革命,1939犧牲在打日軍的戰場上。

謝志明,1939參加革命,1940年犧牲在打日軍的戰場上。

李德功,1938參加革命,加入東進日隊,擔任八路軍警衛排排長,1941年在膠東日照的一次戰役中,帶領戰士攻打一個小山頭時,犧牲在前線。

勝利村的年輕人,受革命前輩的薰陶,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時,勇躍報名參軍:李德立、馬士沛、樊廣德、李守法等人,參軍後隨部隊去了朝鮮戰場,為保衛祖國灑下青春的熱血與汗水。

解放前後因為水患,魚臺縣的農業從未走出困境,一直在旱澇之中掙扎。勝利村也不離外,每年因為水患,莊稼難以得到好收成,村民的生活,一直處在溫飽不足的困惑之中。還是那句老話:窮則思變!勝利村在沒分縣的時候,頭腦靈動的大隊幹部就帶領群眾,在村東韓村這邊的水田裡試種水稻,後來金魚合縣就沒再種。1964年金魚兩縣分開,由張程震任縣委書記,他上任後,了解這裡水利條件充足,非常適合種水稻,便帶領全縣幹群,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稻改運動。勝利村極積響應,在村北邊的地裡試種,那時,一切為稻改讓路。勝利村的大隊書記李春峰,當年的全國勞動模範,在稻改中以身作則,帶領大隊裡的幹部群眾,早起三點半,地頭兩頓飯,晚上加班12點,大年初一在工地上過年。現在一提起稻改,參加過稻改的人無不動容。特別是為整治水患,挖河修壩築排灌站,這些都是在農閒時的冬天幹。不管天寒地凍,只要開起工來,男女老少齊參戰,就是下著鵝毛大雪也要幹。有些村民赤腳下到冰水裡挖泥,好多年青人都光著膀子還流大汗。那時的口號: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英雄董存瑞!稻改時,黨員起到帶頭作用,是黨員的就衝在最前面。大隊裡的婦女們,不甘落後於男同志,在婦女隊長於效榮的帶領下,和男同志比賽,沒黑沒白拼命苦幹。每到插稻子時,於效榮一人一天栽種一畝多稻苗,連年被評為先進積極分子。通過幹群不懈的努力,肆意的水患被治服,水稻的產量年年遞增,村民終於過上溫飽無憂的好日子。

如今的勝利村,在黨和國家向農耕傾斜的政策下,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惠民工程、惠民補貼等措施,村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特別是農村舊房改造後,勝利村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一座座嶄新的居民樓拔地而起,過去七零八落的髒亂環境,蛻變成幽美舒適的大社區。一條平坦寬闊的水泥道路,穿越社區西大門前,一直通向谷亭鎮的主要街道。大路兩旁綠樹成蔭整潔有序,路上不時有村民開車緩緩駛過,來往接送上學的孩子們。村裡的健身休閒廣場裡,老人們在一起談笑風生,以自己喜歡的健身器械鍛練身體。夜晚,華燈初上,得以空閒的婦女們,打起腰鼓跳著廣場舞,一片笑語盈盈,一片歌舞昇平。古老的勝利村,歷盡滄桑的勝利村,如今,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漾溢著幸福生活的新氣象。這正是:黨如春風綠古鎮,民展新顏勝利村。

講述人:李慶餘,86歲、穆玉林,77歲、趙玉民,69歲、李守貴,68歲,李守元,55歲、李培峰,48歲,講述整理。

採訪時間:2017年11月28日

相關焦點

  • 保護古村落 不能只盯著古村落
    12月20日,廣東省古村落評審專家組一行到清遠開展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考察認定工作,這座如畫的小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把小村子放到大的「山水景觀」中去「青蓮鎮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是我們陽山最繁華的地方」,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清遠市政協特聘文史專家黃遠奇說。
  • 古村落如何做到「修舊如故」?
    代表建議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查金榮代表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市人代會上提交了一件關於賦予古村落空間現代文化內涵的建議。他在建議中提出,在重塑古村落的原則上,保證古村落整體風貌統一,堅持環境保護的自然性和生態性,修復整理村落的自然風貌與人文環境,保持古村落的原真性,注重可識別性。
  • 僑鄉梧林古村落煥新生 打造「閩南僑史館」
    僑鄉梧林古村落煥新生 打造「閩南僑史館」 2020-05-03 19:11: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 惠州古村落兼具人文自然美 傳承特色民俗
    古村落常被喻作一本古書。惠州的古村落大多形成於清代之前,廣府、客家、潮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豐富多彩的建築文化,並保留著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時空恍惚,傳承發展偷得浮生半日閒,古村落有詩有鄉愁古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好古村落,讓古村落活起來才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
  • 金華史上獎金最高的古村落攝影比賽開始啦!一起遊諸葛八卦村,約否?
    >國慶期間,如果你要去金華古村落去旅遊,一定要拿起你的相機和手機,記錄下你眼中最美的古村落,來參加金華史上獎金最高、很可能也是照片「顏值」最高的攝影比賽。金華古村落保護工作一直都是做的很出色,其中當然少不了諸葛八卦村。國慶一起遊諸葛八卦村,約否?
  • 在我國,古村落的名字因為一座橋改變了,當地人說閩南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古村落越來越稀缺,但同時也非常豐富。如果你想去山青水秀,他仍然非常聰明古村落,我為你推薦一個,他被稱為「青山古村」,這個名字看起來很簡單,但很少有人能正確地讀出來。位於浙江省蒼南縣山埠頭村,距蒼南縣23公裡,沿莒溪、清水溪、東臨U布頭老街,西臨遼埠頭新街。
  • 丹徒黃墟村——讓古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煥新」
    近年來,黃墟村積極修繕保護傳統村落和古建築,讓古村落「煥新」,讓歷史文化「活起來」。據《黃墟殷氏家乘》載,黃墟村始建於元代。現存的黃墟古村落,以「十字街」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方向延展,建築以徽派風格為主,歷史遺蹟眾多。古村核心區民國前所建民居約2.1萬平方米,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樹等保存較為完好。
  • 世界第二大孔子後裔聚集地,南京高淳漆橋古村落
    南京高淳漆橋古村落展示給遊人的是一條近2000年歷史的老街,現存長度大約為500米。走進老街,可看到兩側的房子都為古舊的磚木式店房,因為風雨侵蝕,木門上木料的紋路清晰可見;家家屋簷外挑,門楣雕有精美的紋飾,或牡丹,或如意,或鳳凰,極具韻味。
  • 浙江著名古村落,成功讓聯合國注意,號稱「世界礬都」
    其實溫州在溫州悠久的歷史中,遺留下許多古村落,今天要介紹的古村,就是溫州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主力,而且這個古村還引起了聯合國的注意,它就是福德灣古村。 福德灣古村,始建於明洪武八年,是一座歷史上因採礬、煉礬而生、而盛的村落,整個村落沿雞籠山自然山體而建
  • 傳統古村落-靈源靈水 鄉裡鄉賢
    近年來,靈水社區整合區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以靈水古村落保護項目為重心,積極打造靈源文化旅遊產業聚集區------「青山(靈源山)」、「靈寺(靈源寺)」、「樂園(靈源公園)」、「古村(靈水古村)」,為晉江創建「人文之城」打造新亮點,文化賦能,推動鄉村振興。
  • 領奏「古村落旅遊」 風華正茂再出發
    1994年,黟縣就超前把西遞、宏村、南屏、屏山、關麓等價值較大,藝術性、完整性保存較好的古村落納入縣城總體規劃,對重點古民居按「省保」「市保」「縣保」級別分別掛牌保護。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遞旅遊服務公司、黃山京黟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先後成立。1999年,黟縣決定將西遞、宏村兩個活態的古村落打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走進永州古村落|沐浴理學光澤的小坪村
    俯瞰小坪村(網絡圖片)在永州,有這樣一個村落,它坐落在道縣清塘鎮西北部,都龐嶺東麓,距清塘鎮4.5公裡,總面積6.7平方公裡。現有人口2200人,其中廖姓2100餘人,佔95%,其他姓不足100人。唐天寶元年(742年),州治、縣治遷於現道縣濂溪街道辦事處,小坪村荒廢。直到宋宣和二年(1120年)廖氏太祖遷居至此,小坪村逐漸恢復了活力,村莊延續至今。該村族譜在大元至正五年(1345年)進行了編修《舂陵廖氏族譜》,現存族譜《廖氏家譜》修訂於光緒庚子年(1900年),上面清晰記載,宋太平興國年間,廖氏先祖從山東青州移居濂溪河邊,立村已有1400餘年。晚清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的母親廖氏,即出生在此村。
  • 自駕去績溪古城,誤打誤撞來到了仁裡古村,卻是冷門的醉美古村落
    仁裡位於績溪縣,是一個古徽州的千年古村,這裡至今保存著明清,甚至是元代的古建築,也是徽杭古道上的重點古鎮,各種遺蹟顯示,這裡曾是徽州歷史上很繁華的商業重鎮。古村依山傍水而建,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村裡人多姓程,是明代理學大師程灝、程頤的後人,是古徽州名副其實的「程朱闕裡」。
  • 江蘇有處古村落,被稱為蘇杭「世外桃源」,景色媲美水鄉周莊
    古村落是人文景觀的代表之一,屹立在蘇杭大地上。在江蘇蘇州,有一個古村落叫明月灣,連接太湖與土地,似明月。故取名明月灣。據說明月灣的歷史非常悠久,春秋時期就有了。這裡曾是西施,武王遊歷,遊玩的地方。當年,住在村裡的村民大多是俘虜,主要任務就是侍奉西施和武王。至今,村中還保留著西施梳妝的遺址。
  • 葉氏是我國最大的古村落,藏在浙江的山水美景中,恍若世外桃源
    我們國家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坐落著許多古老的村落,尤其是依山而建、臨水而居的古村落,那秀麗的風景,淳樸的村民,還有在大多數人眼中似乎很有特色的古建築,吸引了許多遊人慕名而來,位於浙江建德的「新葉古村」就是這樣一個村落。
  • 美麗鄉村系列(七):古村落煥發新生機——淺井村
    在禹州市的北部,有一個頗具江南園林風格的古村落,那就是淺井鎮淺井村。明嘉靖年間的《鈞州志》記載:「淺井,在州西北五十裡朵兒山,掘地七尺得水,餘地深甚無水。」淺井由此而得名。
  • 浙江最奇怪的古村落,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當地人卻講閩南語
    不妨,就走近這個溫州的小村落裡。矴歩頭村,位於蒼南縣橋墩鎮,現為橋墩鎮碗窯社區所在地。距蒼南縣城23公裡,橋莒公路穿境而過,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浙閩二省蒼南、泰順、福鼎三縣間之通衢要道。應該是處於浙閩之間的古村落,當地的人講的話都是閩南語呢。
  • 廣東這9個古村落,歷史悠久,風格各異
    西礁 西礁村落位於佛山,是一個極具有嶺南特色的古村落。這裡,深深烙著嶺南的文化印記。這裡像是一個綠意盎然的水鄉,靜謐悠閒。古橋、古樹、古巷、古建築隨處可見,在這樣的古村落裡行走,仿佛時光都放慢了腳步。西礁是中國的紡織之鄉,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的紡織業已經開始興盛了。可見這個古村落,經歷了上千年的時光輪換。
  • 太原一處古村落,是山西人走西口必經之地,被稱為「小青龍鎮」
    青龍古鎮是近些年太原新興的一處風景旅遊勝地,這裡古色古香,兩側店鋪林立,是一處集古建、園林、廟宇、祠堂、古道於一體的北方明清古建築群,來到這裡,真的有一種回到明清時期的錯覺,無論是斑駁的明清古城牆,還是雄偉壯觀的亭臺閣樓,都能讓人瞬間回到古代,體驗古人的生活狀態,了解古代的民生民情
  • 河北邢臺十大古村落,除了英談村還有哪些?
    邢臺古稱順德府,是河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邢臺擁有3500餘年文明史,距今五萬至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歷史上曾四次建國、五次定都,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稱,是中國最早的古都之一,被譽為「燕趙第一城」。在邢臺尤其是太行上裡散落著無數的古村落,宛如被遺落的珍珠鑲嵌在邢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