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華雲
在物產豐饒的山東省西南部,座落著一個千年古縣魚臺。在流經魚臺的古運河南面,有個古老的城中村—勝利村。該村,因歷史的變遷,多次易名。曾因南方人在此販賣江米叫江米街,曾因街道用青石板鋪就叫石板街,因緊靠一集市叫腰兒集,又因立有韓家牌坊被稱為牌坊街,緊鄰那時的豆腐營及金村與斜村。魚臺又稱谷亭,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谷亭,因春秋時期有寧母亭而得。據史載:春秋魯僖公(公元前673年)會齊侯、宋公、鄭氏子華盟於寧母,故取名古亭,後衍化為谷亭。聽老年人講:谷亭街是個綿羊地,很平穩。因緊鄰古運河,南方人水運物資來此買賣,使谷亭商貿繁榮,商賈雲集,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谷亭鎮勝利村是那時的文化商貿中心,是官僚鄉紳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勝利村所處地勢較高,1957年上大水時,唯有勝利村沒有被淹。
勝利村的村名,是在建國後的1953年,建高級社時改為勝利隊的,與解放隊、建設隊並為谷亭鎮第三行政。九十年代,又在公社改鄉時改為勝利村,成為一個獨立的自然村。勝利村北鄰臨河村、前進村,南鄰建設村,西鄰解放村,東鄰中心村。該村耕地面積900餘畝,人均約合0.6畝,村民主要從事農業,以栽種水稻小麥農作物為主,也有少數人經營飯店。勝利村現有村民1667人,共398戶。村民主要姓氏有:李姓、趙姓、馬姓、聶姓、宋姓、黃姓、田姓、許姓、樊姓、穆姓、金姓、劉姓、王姓、董姓、張姓、梁姓、朱姓、續姓等三十多個姓氏。其中李姓人口佔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其次是趙姓、馬姓等姓氏。勝利村的李姓人家,是由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來此經商,落戶在谷亭鎮的。當初是叔侄倆人,從甘肅千裡迢迢結伴而來,在靠近臨河的地方經營麻布。叔侄倆做生意誠實守信,不欺不詐,生意逐漸興隆,以至於他們做麻布生意的街,被人們稱之為麻布街。李姓人是勝利村最早的村民,其他姓氏,有的是大移民時從山西遷移而來,有的是從南洋鎮或其他地方搬遷而來,有的是投親靠友在此落戶安居。
古老的勝利村,歷經風雨歲月的沉澱,有著獨特的自然魅力,有著獨特的文化操守,勝利村一步三宗祠就是其中之一。勝利村的三座家祠修在同一條街上,隔街相對相隔不遠,就有了一步三祠之說。這三宗祠有一祠不詳,另外兩座是李氏宗祠和韓氏宗祠。一條街不足幾步遠,北面是李氏宗祠,南面是韓氏宗祠。韓氏宗祠修建的比較大些,後被國家徵用改為單位用房。李氏宗祠因後人鼎力相保,才在文革中留存下來。李氏宗祠,建於清朝末年,據今約有110年—120年,是李氏族人李超立,考取了秀才後回家修建的。李氏宗祠建築面積120平方米,端莊大方,歷經百年滄桑,依然如故。現存有六塊族碑,有一世族、二世族、四世族、五世族、六世族、還有一塊,是李氏後人集資重新維修宗祠新立的石碑。每逢春節,李氏家族親人聚集,到宗祠祭典先人,教育後人。召示家族的傳統美德和族訓,告誡後人,以孝為先,以德為標,遵紀守法,和睦鄉鄰。祠堂作為一個家族的象徵,是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其含義與意義是非常深遠和重要的,是我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重要的精神遺產和精神基礎。
明朝年間,勝利村因韓家立了一大一小兩個牌坊,被稱為牌坊街。大牌坊是一座貞節牌坊,小牌坊因年代久遠,牌坊內容沒人能說清楚。據李慶餘老人講:\'\'當時靠李家胡同口,立有一個小牌坊,都說是李家牌坊,其實是韓家的牌坊。韓家還有一塊玉碑,文革時被推倒,後被韓家人埋藏,現保存在谷亭韓莊村。牌坊也叫字門,沒有功名是不能立字門的\'\'。明朝時期,當時韓家有位先人在朝廷做官,此人清廉忠厚,效力於朝廷,正值盛年,不想競病死在任上。其妻本與之舉案齊眉,琴瑟和鳴,忽失其夫悲哀至極。可韓家若大一個家族,上有耄耋二老,下有待哺兒女,家裡家外需要一個來擔起家族責任人。韓妻很快把悲情壓在心裡,默默地擔起這個責任。韓妻每日雞鳴即起,安排好早上的事務,到上房給公婆請安。一天裡,事無巨細,盡心為之,每天忙到滿天繁星。百忙中,她還時時關心二老的生活起居,並親自下廚煮粥,服侍病中老人。韓妻守寡幾十年如一日,始終是孝賢自重,勤儉持家,待人寬厚,和睦鄰裡,得到眾人極高的評價。為樹韓妻為婦女的榜樣,由地方紳耆、族長向官府公舉,逐級推薦給朝廷,由當朝皇帝親筆御賜,為韓妻在家鄉建立了貞節牌坊,並列入地方志。牌坊,是古代一種形狀似門的高大建築物,一般是由當朝帝王為表彰臣子功績所建。貞節牌坊,是為符合當時年代的道德要求,流傳特異事跡的女性,修建的旌表牌坊。
魚臺縣歷史悠久,古蹟頗多。谷亭鎮的文昌閣,曾是這片古老區域的文化代表建築。文昌閣建於漢朝時期,是一座氣勢恢弘的漢式建築,也是一座完美的地標建築。只因年代久遠,其輝煌已被流逝的歲月湮滅在時光裡,只留下美好的傳說。聽老一輩人口耳相傳,康熙乾隆年間,皇帝乘船順運河南巡視察,途經谷亭河段,被兩岸旖旎的風光所吸引,一道御旨,在此休停一夜,下榻在鄰近運河的文昌閣。文昌閣附近,碧水漣漪,水鳥翩然,近看荷嬌蒲綠,遠看葦叢曼妙,自然風光異常迷人。唯一不好,是黃昏夜晚時分,蚊多蛙吵,讓人煩躁難眠。說來也怪,皇帝下榻的那晚,水邊的蛤蟆一聲不響,附近的蚊子也不叮人。感覺這一現象的人說:是皇上給它們下了聖旨:休咬休吵。也有人說:文昌閣附近的蚊子,因怕叮咬到皇上影響他休息,自此封口不叮人,周邊水域裡的蛤蟆,也怕打擾皇上夜裡審批奏摺,故緊閉嘴巴不再鳴叫。美好的傳說代代相傳,直到今天人們還在說,文昌閣那邊的蚊子不咬人,蛤蟆叫不出聲。這個美麗的傳說,也是人們對親民皇帝的一種愛戴和崇敬。
據老年人講,建文昌閣的地方,是在勝利村的東西路,與前進、中心交匯處,後來這條路就被稱為了文昌街。文昌,顧名思義,就是旺文,古人非常重視文昌。文昌閣是一種傳統祭祀建築,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各地凡有建文昌閣的地方,都匯聚了當時大量的飽學之士,彼此切磋,學以精進,能使當地文化之風興盛,人才輩出,科第連綿。
明、清年間,實行科舉制度,具備科考條件的青年人,無不參加科考。清末時期,勝利村嬋聯考中了三名秀才。一是家境貧窮寒窗苦讀的王振邦,二是開明鄉紳李超立,三是家境比較富餘的宋秀才。
秀才王振邦,考中秀才後因家母忽病,就伴在老母左右,捧湯伺藥,極盡孝心,留下孝名。
秀才李超立,頗為傳奇。因他長得面方口闊,一排微突的大牙齒,加之他口才好文才好,頭腦靈活思維敏捷,人送外號李大牙。據說:他考取秀才後,不驕不躁,還像平常一樣,不嫌貧愛富,樂善好施。窮人有了麻煩,總是找他出主意,求他幫助解決一些困難。但他喜歡吸食大煙,祖上的家業,被他吸得所剩不多,有時候,他的生活也是拆了東牆補西牆。有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有兩個實在揭不開鍋的窮人,來找他借錢。他把身上正穿著的皮襖脫下來,給了那兩個借錢人,點名說到哪裡去賣掉換錢,還特地指定給人家要多少錢,並吩咐:\'\'多給也不能要\'\'。兩人拿著皮襖到了那裡,說是賣皮襖,掌柜於廣漢說:\'\'我有皮襖穿,不需要\'\',兩人道:\'\'是李秀才讓來賣的\'\',於光漢一聽,馬上說:\'\'好好,留下!留下!\'\'。他接過皮襖又問:\'\'說多少錢了嗎\'\'?來人答:\'\'讓您看著給\'\'。於廣漢對帳房說了多少錢,並催說:\'\'快點給他們吧\'\'。賣襖的兩個人踏雪回到李秀才家,把錢如數交給了李秀才,還沒等李秀才把錢分給借錢人,他的皮襖已被於廣漢派人送回來了。李秀才對富人窮人一視同仁,在家鄉留下好名聲。
宋秀才,家境比較富餘,卻不遊手好閒吃喝玩樂,平日裡喜讀詩書研究學術,第一次參加科考就榜中秀才,後成為谷亭鎮秀才們的領頭人,並在濟寧掛律師。宋秀才和藹謙虛,為人處事踏實篤定,潛移默化影響了他的後人。宋秀才的大兒子宋素景,少言寡語,一心向學,完成學業後參加了國民黨,改名為宋美春,在國民黨抗戰部作特派員,晚年病故於臺灣。宋秀才的大女兒宋素林,如他一樣為人低調,苦愛學習,在學校裡接觸到馬列主義思想,毅然加入共產黨,後又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在抗大學習。畢業後被黨組織分派到東北地區,做黨的地下工作,改名為宋素康,她極積開展黨的地下活動,號召群眾反日抗日。在一次與日軍交鋒的戰鬥中,不幸被日軍俘獲英勇就義,成為讓人緬懷尊敬的革命女烈士。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洪流中,湧現出許多值得人們銘記的革命英雄。英雄來自人民,勝利村年僅32歲的村民金芝然,就是眾多英雄中的英雄。金芝然生於1915年,在1945初參加革命,是地下黨組織的聯絡員。1947年前後,魚臺縣的革命力量,處於敵強我弱的低潮狀態。為保存革命勢力,黨組織迂迴北撤,撤到黃河以北,留下部分地下黨員堅守。剛參加革命不久的金芝然,被黨組織留下開展地下工作。金芝然公開的身份是開鐵匠鋪的,實際是收集敵方情報做黨的聯絡工作,他的鐵匠鋪開在他家客棧樓下。金芝然的母親五十歲初頭,長得身強力壯,很有力氣,在鐵匠鋪幫助他打鐵掄二錘。鄆城有個大地主,姓萬,在鬥地主分田地的運動中,逃到谷亭街暗藏,在隱藏的期間,探聽到一些黨組織的信息,回到鄆城以後,給當時反共的吳化文提供了這些信息。吳化文立即派了一個探子,來谷亭鎮打探虛實,主要是打探谷亭鎮的地下黨員。這個探子來到谷亭鎮後,恰巧住在金芝然鐵匠鋪上面的客棧。是夜,探子為解乏多喝了幾杯酒,酒後多言,被金芝然聽出探子的真實身份。因牽扯到幾個地下黨員的安危,金芝然決定除掉探子。等到夜深人靜,金芝然悄無聲息進入探子房內,用繩索將醉酒酣睡的探子勒死,趁黑夜與母親一起把探子丟進一個水坑裡。金芝然因年輕沒有經驗,他沒有想到,坑裡的水不深,加上那晚過於匆忙,探子沒被真正勒死,只是被勒昏迷而已。被丟進水坑裡的探子,經涼水一激,夜風一吹,甦醒過來趁著夜色慌恐逃掉。探子逃到吳化文那裡,向他回報了這一經過。吳化文一聽惱怒攻心,當即派了巨野、嘉祥的地霸兇惡勢力,老百姓稱為紅領子的還鄉團,一路急急趕到魚臺,直接闖進金芝然的鐵匠鋪,幾人惡狼般地齊撲上前,抓住了金芝然。金芝然的母親見狀,使出渾身力氣與敵搏鬥,她一手一個,擰開抓住金芝然兩個臂膀的紅領子,一個飛腳踢倒另外兩個紅領子,大喊道:\'\'快跑!\'\'不幸的是,金芝然跑到街口時,被圍堵的紅領子抓捕。1949年的春夏之交,還鄉團把群眾趕聚在一起,在運南的大場裡,用鍘刀像殺害英雄劉胡蘭那樣,殘忍地殺害了金芝然和他五十多歲的母親,並把英雄的頭顱懸掛在西寨門前示眾。當時還有一個陪綁的老太太,她的兒子外號李大頭,也是一名地下黨員,因為金芝然沒瀉露一個地下黨組織成員,都得以順利轉移。還鄉團沒有抓到老太太的兒子,把她家裡的鍋碗瓢盆砸了個稀巴爛,惡狠狠地威脅她,三天交不出她的兒子,其下場是一樣的。夜晚老太太在群眾的幫助下,逃到親戚家裡躲藏才倖免於難。據村裡老人講:當時金家出了兩個烈士,除金芝然,金家還有一個烈士,老人已記不起他的大名,因他臉上長有幾個淺麻子,鄉親們都親切的叫他金三麻子,他也是讓還鄉團給殺害的。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勝利村為國捐軀的烈士,為捍衛民族尊嚴,奉獻自己青春的英雄有:
梁錫鵬,1938年參加革命,縣武裝部部長,1959去世。
李鳳翔,1937年參加革命,縣情報站站長。在豐縣打南洋時,被落在他身邊不遠處的炮彈震暈,被國民黨抓捕,定為政治犯關在徐州監獄。他是地下聯絡員,知道很多地下黨員,被嚴刑拷打逼供,他堅守對黨的忠誠,始終沒有洩露一點黨的機密。於1947病故在徐州監獄。
郭朝坤,1939年參加革命,區宣傳委員,1940年犧牲。
王玉敏,1938年參加革命,1939犧牲在打日軍的戰場上。
謝志明,1939參加革命,1940年犧牲在打日軍的戰場上。
李德功,1938參加革命,加入東進日隊,擔任八路軍警衛排排長,1941年在膠東日照的一次戰役中,帶領戰士攻打一個小山頭時,犧牲在前線。
勝利村的年輕人,受革命前輩的薰陶,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時,勇躍報名參軍:李德立、馬士沛、樊廣德、李守法等人,參軍後隨部隊去了朝鮮戰場,為保衛祖國灑下青春的熱血與汗水。
解放前後因為水患,魚臺縣的農業從未走出困境,一直在旱澇之中掙扎。勝利村也不離外,每年因為水患,莊稼難以得到好收成,村民的生活,一直處在溫飽不足的困惑之中。還是那句老話:窮則思變!勝利村在沒分縣的時候,頭腦靈動的大隊幹部就帶領群眾,在村東韓村這邊的水田裡試種水稻,後來金魚合縣就沒再種。1964年金魚兩縣分開,由張程震任縣委書記,他上任後,了解這裡水利條件充足,非常適合種水稻,便帶領全縣幹群,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稻改運動。勝利村極積響應,在村北邊的地裡試種,那時,一切為稻改讓路。勝利村的大隊書記李春峰,當年的全國勞動模範,在稻改中以身作則,帶領大隊裡的幹部群眾,早起三點半,地頭兩頓飯,晚上加班12點,大年初一在工地上過年。現在一提起稻改,參加過稻改的人無不動容。特別是為整治水患,挖河修壩築排灌站,這些都是在農閒時的冬天幹。不管天寒地凍,只要開起工來,男女老少齊參戰,就是下著鵝毛大雪也要幹。有些村民赤腳下到冰水裡挖泥,好多年青人都光著膀子還流大汗。那時的口號: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英雄董存瑞!稻改時,黨員起到帶頭作用,是黨員的就衝在最前面。大隊裡的婦女們,不甘落後於男同志,在婦女隊長於效榮的帶領下,和男同志比賽,沒黑沒白拼命苦幹。每到插稻子時,於效榮一人一天栽種一畝多稻苗,連年被評為先進積極分子。通過幹群不懈的努力,肆意的水患被治服,水稻的產量年年遞增,村民終於過上溫飽無憂的好日子。
如今的勝利村,在黨和國家向農耕傾斜的政策下,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惠民工程、惠民補貼等措施,村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特別是農村舊房改造後,勝利村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一座座嶄新的居民樓拔地而起,過去七零八落的髒亂環境,蛻變成幽美舒適的大社區。一條平坦寬闊的水泥道路,穿越社區西大門前,一直通向谷亭鎮的主要街道。大路兩旁綠樹成蔭整潔有序,路上不時有村民開車緩緩駛過,來往接送上學的孩子們。村裡的健身休閒廣場裡,老人們在一起談笑風生,以自己喜歡的健身器械鍛練身體。夜晚,華燈初上,得以空閒的婦女們,打起腰鼓跳著廣場舞,一片笑語盈盈,一片歌舞昇平。古老的勝利村,歷盡滄桑的勝利村,如今,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漾溢著幸福生活的新氣象。這正是:黨如春風綠古鎮,民展新顏勝利村。
講述人:李慶餘,86歲、穆玉林,77歲、趙玉民,69歲、李守貴,68歲,李守元,55歲、李培峰,48歲,講述整理。
採訪時間:2017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