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也想玩手機」:榜樣才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1-01-19 爸媽精讀

作者:董若晗(爸媽進化論主筆)

今天有位好友在群裡抱怨孩子越來越難管,怎麼說都不聽。

最近許多父母都多了一個「老師」的角色,每天要陪娃上課寫作業,好友的抱怨也是因為孩子寫作業時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唉聲嘆氣的。

我問好友:「孩子做題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她回答:「我當然是坐旁邊看著她啊,有時候也會看看手機。」

聽到她的回答,我大概也知道了為什麼她家孩子難管的原因了。

父母總習慣以一個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姿態去管理孩子、說服孩子,殊不知我們對孩子的身教的力量遠遠的超過了言傳。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是一個孩子,媽媽坐在旁邊一邊看手機一邊催促著我們要認真學習,誰能學的進去?我們也想看看手機好不好!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當複印件出現了問題,需要改的往往是原件。

孩子來到人世似白紙一張,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悄無聲息的複印到孩子身上。

01

身教者從,言教者訟

還記得半年前,大寶突然和我說不想再去上舞蹈課了。

我問她:「你不是喜歡學嗎,為什麼不想去了呢?」

大寶認真的說:「因為歡歡都不學了!」

大寶口中的歡歡是她的同學,兩個人又在一起上舞蹈課,所以關係要好一點。

我並沒有急著去反駁大寶的想法。

那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樣鋪好兩張墊子,開始做運動,大寶看到後立刻蹦蹦跳跳的來到我身邊,練習每日打卡的基本功。

看著她小小的身影努力做好每一個動作,早上說過的話她早已忘在了九霄雲外。

但在運動結束後,我還是鄭重其事的告訴她:「你喜歡跳舞是你自己的事,跟別人沒有關係,喜歡就要堅持。」

她看著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過了兩天我接到歡歡媽媽發來的信息,她問我:「你們家孩子可真聽話,不管我怎麼說歡歡就是不學了,你是怎麼跟孩子說的啊?」

於是我把每天陪孩子做運動的事告訴了她。

沒想到她酸酸的回了一句:「你家孩子就是隨你,能堅持,我沒那個毅力,看來歡歡也不行……」

這是家長們總愛說的一句話:「這孩子這麼××,都隨爸爸/媽媽。」

我們習慣將孩子的某種不良行為歸咎於遺傳,但「遺傳」表示自己雖然有部分責任,但不完全「背鍋」。

因為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定階段,決定了兒童極強的模仿力。

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成人簡直是無所不能,而卻覺得自己非常弱小,所以他們為了讓自己儘快強大起來,擺脫無能的狀態,成人就成為了他們的模仿對象。

孩子的許多行為大多都源自對父母無意識的模仿,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只是將理由說給孩子聽,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弱小」,只能聽從成人擺布,反而更加叛逆。

《後漢書》有云:「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作為孩子心裡的「超級英雄」,在孩子面前我們更應該「謹言慎行」,用優秀的自己去影響孩子,而不只是一味地「口頭管教」,才不會辜負孩子的這份「崇拜」。

02

育人先育己,育才先育心

最近,孫楊被禁賽8年的消息令無數人惋惜。

開始本以為這是一場關於體育規則制度的較量,沒想到演變到最後,更多的人將關注點全都轉移到了教育問題上。

孫楊被禁賽的最主要原因是「暴力抗檢」。如果看過孫楊過往的報告報導,就會了解到他此次的「暴力」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

只不過這一次他要為自己的任性「買個大單」。

孫楊衝動暴躁,甚至有些許狂妄的個性,有年少成功的因素,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的母親楊明女士。

在幾日前網上公布的庭審視頻中,我們看到楊明女士面對仲裁主席與律師提出的問題,不是答非所問就是在自說自話,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位滿腹牢騷的大媽在發洩情緒。

隨後還被爆出她無視規定,與本案重要證人發生進一步接觸。

在CAS的正式報導中寫到:「他的母親似乎對兒子起了最無益的作用。」

時間再早之前,孫楊媽媽還屢次因為對記者發火,甚至用水瓶砸記者相機的事,而出現在新聞報導之中。

每當孫楊出現負面新聞時,媽媽也會無視規則,四處奔走,力求刪除記錄。

如此一位不善處理情緒、漠視規則的任性母親,孫楊從小耳濡目染,才導致他在泳池之外,總是被爆出關於「違規」、「暴力」的負面新聞。

這次禁賽可以說是「母子聯手」斷送了大好前途。

孫楊的媽媽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遊泳運動員,但卻沒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孩子。

育人先育己,育才先育心。

像孫楊媽媽這樣的父母其實大有人在,他們急於培養孩子的各項才能,但當孩子日常行為出現錯誤時,不是反思,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遮掩缺陷上面。

他們總是忽略了,良好的品行才是支撐一切才能的堅實臺柱子。

而孩子也像是一年鏡子,反映著父母身上的不足。

看到孩子的缺點,父母首先做的應該是自我反省,只有我們自己做到經明行修,才能教會孩子品行端正。

榜樣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獎盃。

03

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許多特殊崗位的人群與家人分離。

他們中的許多人是平凡的父母,雖然不舍,卻依舊毅然前往戰「疫」前沿。

除了職責所在,他們還有個「私心」,就是想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為孩子上一堂寶貴的課。

一位支援河南小湯山建設的普通施工人員,在面對記者提問「為什麼要來支援」時,

他磕磕絆絆的回答道:「在家裡總和孩子說要愛國,但說一萬遍,不如給他做個榜樣。」

看到這裡我不禁心頭一熱,這些普通的父親對於孩子也許沒有過多的叮嚀,但卻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明白什麼叫做擔當。

同樣令我感動的還有許多巾幗英雄,都說「為母則剛」,這句話在她們身上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賈娜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一名護士,同樣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今年春節,一家人本計劃回四川老家過年,但疫情的出現使賈娜改變了計劃――孩子留守北京,而自己去前線「盡綿薄之力,助戰『疫』勝利」。

她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願身披戰袍的媽媽成為你們的榜樣,願你們長大後成為勇敢有擔當的人。」

孩子有一位如此剛毅的母親,相信他們長大後也會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主持人董卿曾在節目中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這句話淺顯易懂,並沒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卻需要父母時刻謹記,努力踐行。

我又想起張文宏醫生的兒子在給父親錄製的視頻中說:「我長大了也想像你一樣,做一名醫生治病救人。」

這不正是他的父親一直在做的事情!而孩子的回應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註解。

也許以孩子現在的心智還不足以理解這句話真正的力量,但這是父母的「行動」給孩子心裡埋下的種子,只要我們繼續用榜樣的力量去給這顆種子澆灌,假以時日,終會開花結果。

04

是在電影《可愛的你》中,呂慧紅說:「教育是件很有意義的事,它是身教,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染感染著孩子,我們的行為不僅僅屬於自己,它還影響著另一個人的人生。

你想要孩子堅持,你就做個自律的父母;你想要孩子善良,你就要時常心懷感恩;你想要孩子負責,你就要勇於擔當。

教育孩子也是一個自我反省、重新成長的過程,希望我們都因為孩子成了更好的自己,孩子也因為我們發現更好的人生。

共勉。

作者簡介:董若晗,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變現營2.0會員,天馬行空雙魚座,90後職場二胎寶媽,我手寫我心,我心暖你心,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人生,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相關焦點

  • 一個10歲孩子的困惑:為什麼媽媽可以玩手機,而我卻不能玩遊戲?
    一個10歲孩子的困惑:一個孩子寫了一篇作文:上周末,媽媽陪我在家裡複習功課,那天媽媽已經刷了一天的抖音了,晚上我有一點累,想玩一下手機遊戲,才剛玩一會兒就被媽媽搶走手機,還痛罵了一頓,說我成績不好,還玩手機!
  • 「媽媽,寒假了我能玩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一個本該被父愛包圍的孩子,需要用卑微的祈求才能換來關愛。太可悲了!這讓我想起《少年說》中,有個叫葉子健的男孩。子健說,小時候的他一直認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每次他需要父母的時候,他們都是在看手機。校長羅樹庚說過:「中小學生的內心猶如一片廣闊田野,要讓田野不長『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種上一片金燦燦的『水稻』。」要想孩子不沉溺在手機裡,最好想辦法找比手機更好玩的事情,引起他的興趣。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的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小靜捧著手機,盯著屏幕裡的動畫片,連忙點頭應著,看都沒看媽媽一眼。同樣是假期,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請求,媽媽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當笑笑也和小靜一樣,追著媽媽要手機玩的時候。
  • 養育孩子:三分疼愛三分嚴,還有四分做榜樣!
    陪伴要及時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疼愛,就是用心的陪伴。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而孩子0-12歲所得到的陪伴將影響他一生的性格。孩子:太熱了,我要把外套脫了。媽媽:不行,哪有那麼熱,不能脫!這段對話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呢?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認為你冷」。即使我們聽到了孩子的感受,也經常性的適用否定、忽略、說教的方式。如果父母能夠設身處地把孩子的生氣、傷心難過種種感受,想像成孩子身體上的傷痛,那麼對孩子的情緒感受就會越來越敏感。
  • 「你不讓我玩,我也不活了!」當孩子沉迷手機,這些方法值得借鑑!
    「你不讓我玩, 我也不想活了!」7月27日晚上11點,伴隨著電腦上遊戲結束的畫面,15歲的楊陽(化名)摘下耳機,結束了當天三個小時的遊戲時間。這是最近一個多月他和媽媽林悅(化名)多次協商的結果。「後來我才知道,因為第一學期考得好,媽媽獎勵了一部手機,然後孩子常常玩遊戲到凌晨一兩點。」然而,手機對孩子們造成的危害,又豈止成績下降這麼簡單?現今,近視越來越趨向低齡化,除了父母遺傳,更多是因為長期看電視、玩手機造成的。
  • 《舞蹈皇后》:為了給孩子一個榜樣,我重啟了自己的夢想
    有一次,嚴正花帶著女兒嫣雨去姥姥家,看到媽媽醃製的小菜,那是丈夫最愛吃的,心中喜悅,並準備帶回家,大概那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吧。 嫣雨在旁邊寫作文,題目是《我的夢想》。姥姥問她:「你的夢想是什麼?當公務員?」 嫣雨回答:「嗯,都說公務員是最好的工作。」
  • 陪伴,是你給孩子最好的假期教育
    我和爸爸這才過去看她,女兒紅著眼睛抓住我倆的手說:「媽媽寫稿子,爸爸做飯,沒有人陪我玩,我好孤獨。」爸爸和我互相望了一眼,聽一個四歲的孩子說出「孤獨」這個詞感覺很心酸。我們原以為拼命工作,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所以總想著多掙些錢再陪孩子,或者忙完手裡的事再陪孩子。
  • 要想教育好孩子,請先教育好自己
    小城沒有早教中心,想上早教,只能送往市裡。按一星期兩次早教課計算,兩位家長肯定得有一個請假陪同,這樣既耽誤自身工作,又費事費錢的事情為什麼要做呢?她說:我就是想讓孩子多學點東西。我說:那你更不必去了。你玩手機讓孩子看書,他肯定不幹;你看電視丟給孩子一堆玩具,他肯定不玩;你動輒打罵孩子,不考慮他的感受,就不要怨孩子膽小不敢見生人。教育,不是以工作繁忙為由而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的放任自流,不是留給孩子一疊冷冰冰的金錢換取沒有溫度的玩具,不是送他到全世界最好的學校,不是在孩子企望擁抱與理解時的視而不見。
  • 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讓人難以想像!
    手機裡的世界太精彩,沉迷其中的孩子逐漸忘記了現實世界,一點點靠近萬劫不復的深淵。玩手機,正在成為青少年兒童悲劇的源頭。為什麼孩子容易沉迷手機?國內首份兒童網絡安全研究報告(2016年)顯示:3-6歲的孩子中,手機接觸率已高達91%;小學9-10歲的孩子,已和成人使用行為相差不多。如今的孩子,越來越容易沉迷手機。在網上讀到這樣一段話,深有感觸:似乎人們已經有了共識,每個問題的背後,罪魁禍首不會是父母也不會是自己,總有一個替罪羔羊。
  • 「媽媽,寒假我能玩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只有引導孩子正確使用,他們才不會沉迷其中~!抖音、王者榮耀之類不想讓孩子碰的app,把手機給孩子之前要確保刪除。刪掉娛樂性過強的應用,留下些觀賞性的應用。(萌媽提醒:為了娃可別嫌麻煩!)比如一些國學、英語、故事類的app,能給孩子磨耳朵,畢竟網絡資源這麼豐富,比家長苦哈哈的自己搜羅可專業多了。
  • 我討厭你!不要媽媽!孩子到底想說什麼?
    最近,在後臺看到幾位媽媽心塞的留言:媽媽A:我家孩子最近總是出現這樣的口頭語:「你再這樣,我就不跟你玩了,再也不跟你說話了!」媽媽B:我兒子4歲多,昨天對我說:「我討厭你,你滾!」聽到這樣的話,我可傷心了,這該怎麼教啊?
  •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 你的回答很重要
    ,朋友的兒子剛上小學,一見到我,他就熱心起來,接著讓我說服他媽給他玩手機。朋友兒子的原話是這樣的:我同學一天玩手機7個小時,他成績也很好,我也不差,但我爸媽就是不讓我玩手機,我媽說了,只要您覺得可以玩,她就無話可說了。我微微一笑,孩子,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呀,我也是嚴格限制Percy和Lucy玩手機的。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放假期間,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
    其實反過來也依然成立,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品德、修養、習慣、素質、原則、三觀,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她現在能認識500多個字了,不喜歡玩手機,就喜歡讀書,而且現在是她自己想讀書,不是我讓她讀。」孩子才3歲,就已經養成了自我閱讀的好習慣,這位父親,功不可沒。
  • 教育 | 經常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區別比你想像的大太多
    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在家幫工。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可見,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1手機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呢?孩子臨睡前玩手機,手機畫面過於明亮,會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分泌,導致睡眠障礙。
  • 經常玩手機會毀掉孩子嗎?其中的危害不止一點,父母要引起重視
    很多父母為了方便,都會給孩子買一部智慧型手機,所以智慧型手機的使用不僅僅存在與大人之間,但這也讓很多父母為此擔心,因為有些孩子控制力並不是很好,總是忍不住拿手機去玩遊戲。經常玩手機會毀掉孩子嗎?通過和孩子溝通,原來每天寫作業的時候女兒都特別著急,就想著趕緊寫完去玩手機,而且也不是每天只玩10分鐘了,基本上都是玩2個多小時,這讓劉女士感到非常生氣,便給她停用了手機。孩子經常玩手機會帶來哪些影響?
  •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體諒,源於父母的溫暖和愛
    林妙妙趁著寫作業的時間在手機上開直播,每天一門心思只想當網紅,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當得知爸爸的工作性質後,竟然嫌棄太丟人,逼著爸爸辭掉工作。最後也沒能考上理想的大學,進入了非常普通的一所學校。反觀另外一些孩子,卻顯得尤其懂事,不但自己品學兼優,還非常體諒父母。
  • 孩子玩手機成癮,手機:這個鍋我不背
    南昌二七醫院精神科專家講到,孩子玩手機成癮,問題不在孩子和手機,而關乎家長。這個鍋手機不背。現如今,網絡高度發達,手機越來越智能,尤其是手機APP越來越人性化,短視頻內容發布大數據算法,你喜歡什麼就能為你推薦什麼,成年人都難以自拔,心智未熟的兒童更是難以抗拒。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與環境下,把孩子與手機(網格)完全隔離是不現實了,是逃避問題,而非解決。
  • 「媽媽,我想把弟弟扔掉……」5歲孩子的一句話,讓無數父母深思
    「好,知道了,自己玩去吧!」什麼嘛,明明就是在忽視我,敷衍我!我真的很嫉妒,很生氣,有時甚至想讓警察叔叔把他們抓走教育一下。最生氣的時候,我會把「弟弟」藏起來:沙發縫兒裡、洗衣機裡、柜子裡,看爸爸媽媽急得團團轉的樣子,是我最喜歡玩的遊戲。
  • 郭晶晶參加闊太聚會,穿著低調站在旁邊,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會不知道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成為一個優秀有教養的人。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則。以身作則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樸素低調的郭晶晶,而郭晶晶也用自己的行為舉止,以身作則,為孩子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給孩子上了一堂高質量的教育之課,教會孩子要保持謙遜、低調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