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驚訝地問:「真的?《我的祖國》怎麼唱?」
接下來就到了出乎她預料,卻感動了不少國人的高潮部分:全場大合唱《我的祖國》。龍應臺和在座的香港泛民派梁家傑,似乎有點茫然不知所措。
在高校演講時,為了活躍現場氣氛而進行現場互動式問答,本來是類似龍應臺的文化名流所擅長的手法。只是在「港*Du」思潮泛濫的港大,龍應臺恐怕做夢也沒想到,浸大的副校長會代領全場「唱紅歌」。
說實話,本來打算戴著「批判的眼鏡」去看這段視頻的我,聽到那熟悉的旋律,竟有點想哭。身為浸大校友的我,曾經一度因為畢業於這所挑起「雨傘事件」的香港高校而擔心回內地找不著工作。這次看到並不認識的副校長如此「表現」,我打從心底想給他點個讚。
圖 | 網絡
說到這裡,我並不是想表明自己「又紅又專」的立場,而只是在想「啟蒙歌曲」這個美麗而富有深意的話題,當真可以好好聊一聊。
龍應臺挑起這個話題後,先問了香港公民黨黨魁、立法會前議員梁家傑。梁深沉地說:「應該是法蘭·仙納杜拉的My Way。」
真巧,這首名曲是我現在的手機鈴聲。只不過梁先生說出來就顯得很有逼格,很小資,而我是看了內地真人秀「跑男」才通過手機音樂App的「聽歌識曲」功能搜到的。因為我覺得這段在每次王祖藍、王寶強等諧星出糗時配的音樂,很搞笑。
這麼說好像有點不尊重梁先生,人家畢竟是香港泛民派大佬,以前還出來參選過特首,他的My Way應該真的是「不走尋常路」的意思吧!
梁的高冷回答之後,就是我的副校長回答《我的祖國》了。聽這首歌曲的時候,我不禁問自己:我一個在內地長大,讀了香港大學又留學英國的中國孩子,啟蒙歌曲是什麼呢?
我沒有答案。還記得小學音樂課教的第一首歌,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後來陸陸續續學習了《海鷗海鷗》《讓我們蕩起雙槳》《小溪流水響叮咚》等兒歌,當中絕大多數我現在都會唱,這其中好像也沒有很多是「紅歌」。
圖 | 網絡
那時候,我還喜歡學唱「民國歌曲」。比如黃自的《西風的話》,李叔同的《送別》,每次聽到它們,無論我心中多紛亂,都可以很快沉靜下來。而這些寶貴的財富,都是我在那些「又紅又專」的學校裡學會的。
我也喜歡《我的祖國》《歌唱祖國》,當然還有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毫不誇張地說,每次聽到這些歌曲時,我都能感覺到自己的血液在加速流淌。
爸爸媽媽常說,我6歲時看奧運會,王軍霞萬米長跑最後只拿到亞軍時,我連說三聲「討厭」,然後哇哇大哭。直到現在,我每次在電視上聽到國歌奏響,奧運健兒奪冠,血脈還是會噴張。
也許有人會說:「看吧!這就是你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可是我看到,歐巴馬和科比在聽到《星條旗永不落》時還要手撫心口呢。
圖 | 網絡
我略讀過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的成名作《想像的共同體》,他告訴我們,現代國家的概念,不過是我們想像(YY)出來的一個共同體而已。是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深化這種想像,我們才有了明確的民族國家概念。
大師的傳世之作不好反駁,但我覺得,即便我們的國家只是「想像的共同體」,我們也應該了解她、熱愛她、報答她。就像我們的母親,難免有讓我們想要反對的時候,但她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豈是我們輕易能夠報答的?
也許是我較為特殊的家庭背景和長大後接受教育的經歷,我自認是一個可以用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並尊重多元文化的人。我不想因為一個人愛不愛國,而去親近或疏遠他,我尊重他的選擇。
2012年我在香港念書時,適逢號稱「四十萬人七一大遊行」。沒見過遊行的我,就和同學們去沿線的天橋上看。隊伍裡有乍眼的旗幟,人們高聲大合唱著Beyond的經典《海闊天空》。
圖 | 書同
那一幕著實震撼了我。我很反感他們打出的旗幟,但我也很敬佩他們高唱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