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家人之名》熱播,不得不說幾個人物的角色設定很有代入感,以至於為了能提前看劇,特意買了會員。
《以家人之名》劇照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群「因家庭變故而重新組合在一起的」一家人,除了李爸(左1,妻子難產去世)和凌爸(右1,妻子因為小女兒的意外去世而離家出走),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就成了「親兄妹」,一同經歷,相互扶持,不因來時坎坷而沮喪,也不因前路漫漫而退縮。
既然有些不幸和意外作為伏筆,後續也變得起伏,特別是當離家出走的「孩子他媽」又回來的時候。一邊是彼此認定相互珍惜的新家人,一邊是無法否認的親生父母……
當然,這算是後話了,在前幾集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其實也是恨得牙痒痒的,就是那個凌爸的前妻——陳婷。
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她吵架的方式,真能把所有的坑都踩了。
故事一開始,就是凌爸一家新搬過來,住到了李爸的樓上。
然後整棟樓的安靜都被打破了。
因為這一家幾乎天天吵架,摔東西,老房子隔音不太好,所以前前後後的來龍去脈,沒幾天就沒鄰居們摸清楚了。
原來他們搬家,是因為家的小妹妹因意外去世了。
而這個意外,幾乎可以說是陳婷自己導致的。當時陳婷不想帶孩子,出去打麻將,就讓帶小孩,也就是哥哥凌霄,在家帶妹妹。為了避免孩子亂跑,陳婷把門從外面反鎖了。
凌霄當時也小,看著妹妹餓,就找來核桃。可誰知道,之前都好好的,這次卻卡住了。
由於門反鎖了,凌霄也只能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說實話,真實面對這件事全過程的凌霄,其實接受了更大的打擊,以至於後來凌爸無意說到,「凌霄之前的性格可好了,可你看看現在,都不會說話了……」
原本,家裡其他人都在扛,並沒有把小妹妹意外地責任推給陳婷,可結果呢,陳婷不僅自己陷入情緒出不來,還把情緒都推在工作忙碌的凌爸和給妹妹餵核桃的凌霄身上,吵架的畫風都是這樣的:
凌爸剛到新單位,有點忙,說吃了晚飯還要再去一下派出所(凌爸是警察),陳婷說:
你到家有半小時嗎?
凌爸說,孩子在吃飯呢,別當著孩子的面吵,陳婷說:
你現在當好父親,你早幹嘛去了?
你但凡是多關心我們一下,會至於嗎?
凌爸辯解,說自己這麼忙也是為了這個家,陳婷說:
你就上班好了,你還管這個家幹嘛
在心理學裡,這就是「迫害性」人格:反正做什麼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永遠是受害者的那一方。
殊不知,同為一家人,同樣是失去了小女兒,凌爸心裡 能好受嗎?直接經歷整場事件的兒子能好受嗎?
後來慢慢的,每次吵架的時候,凌霄都在家門口的樓梯上拿著一本書發呆,所以經常吃不上飯。
看到這一幕,真的挺心疼的。
說遠了,回到吵架這件事上。都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陳婷的情緒得不到發洩,不得不說也有一點凌爸的問題,因為只要碰上陳婷提這件事,凌爸就是「不說了不說了」、「算了算了」、「我錯了,我不該提」的態度。
用《如何正確吵架》這本書的觀點,就叫「迴避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對夫妻——朱迪斯·萊特和鮑勃·萊特。
朱迪斯是美國著名的婚姻與生活方式教練,曾多次做客《早安美國》《奧普拉·溫弗瑞脫口秀》等新聞與談話節目。
鮑勃是美國著名的演講家、教育家、未來學家,曾被《克瑞恩商業報》評為最佳諮詢師。
他們二人共同創立了萊特研究大學,通過「實現人類潛能」項目對婚姻進行了30多年的研究。
他們發現,一味迴避爭吵、維持表面和諧的做法,會讓伴侶失去共同成長的機會,對愛情有害無益。
有數據顯示,在相處的前三年中,不吵架的伴侶幸福度看上去高,但往往最後一拍兩散,經常吵架但最後解決了問題的伴侶,才能最終一起走下去。
這就是因為,吵架是一種暴露問題的方式,背後潛藏著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以前看過一個文章,講了一個「因為一塊月餅而離婚」的故事。
這對夫妻是在條件非常艱苦的時候認識的。有一次中秋節,生產隊給每家發了一塊月餅,這在當時很難得了,因為大家好幾年都沒有吃過月餅了。
那天妻子沒有回家,丈夫聞到月餅的香味感覺越來越餓。不巧,那天妻子有事去了鄰鄉,天快黑了還沒有回。
開始的時候他一直忍著,後來真的太餓了,禁不住胃的召喚,就切下了板塊,給妻子留下另一半。
然後一轉眼8點了,妻子還沒回,丈夫又切了半塊……
最後,等到妻子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月餅已經全部進了丈夫的肚子……
第二天,他們就去民政局離了婚。
有人說,因為一點點月餅就離婚,年輕人太衝動。其實,「月餅」只是表現,深層的原因是:
女人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愛與關心。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故事不是特例,浙江省曾公布過一組大數據:
2018年,全省法院離婚糾紛案共有近5萬(49804)起。34.21%的離婚糾紛,是因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造成的,位居離婚原因之首。
作者在書裡說到:
如果吵過即過,那麼無效爭吵會循環上演,而彼此都會覺得很受傷。
萊特夫婦在書中列舉了15種爭吵類型,把伴侶之間的矛盾進行細分,幫助我們辨別處境,深入分析爭吵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具體內容如下圖:
對應到陳婷的那幾句話,可以說是「能踩的坑一個都沒落下」;而凌爸則是一直在迴避,不願意面對爭吵,更談不上發現潛在問題。
說完了反面案例,我們來看看正確的示範。
首先,要走出關係的誤區。
很多童話,在講到「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就結束了,其實遠遠沒有。書中列舉了7個誤區,我們先來看一下:
(1)我只要擁有一段關係,就會變得快樂
(2)愛意味著喜歡並接受我真實的樣子
(3)找到「對的人」或「靈魂伴侶」才是答案
(4)相容性很重要
(5)化學反應很重要
(6)感受到吸引,意味著遇到了「對的人」
(7)只要有愛就夠了
是不是非常熟悉的7句話,可惜,在萊特夫婦的研究中,這些想法都是引導我們做出了負面行為的誤區。
就拿第一條舉例,戀愛或結婚並不會讓我們變得幸福,擁有一個伴侶也無法帶給我們幸福,只有我們自己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幸福水平。
比起「我真實的樣子」,其實我們更愛的是「未來可能的樣子」,以及兩個人一起努力獲得的成果。
了解了爭吵的15種類型和7個誤區,進入實戰階段,將爭吵轉變為良性,作者一共給出了六個技巧,分別是:喚醒渴望、緊密互動、揭露問題、解救自我、重建矩陣、堅持行動。
這六個步驟可以說是循序漸進的,其中,第一個尤為重要,那就是「喚醒渴望」。
有句話說:覺知即開始,覺知即結束。
很多時候,我們會煩躁、會發火、會對別人感覺到不滿,可是當有人來問「那你想要什麼」的時候,我們自己也給不出答案。
就像馬斯洛的需求模型一樣,在一段關係中,背後潛藏的需求,常見的有七種,分別是:
獲得安全感
去愛、關心、回應他人
與人產生聯繫,相互重視並相互了解
表達真實的自己、自我認識和潛能
感到自己有影響力
發展人際關係
與更重要的存在建立聯繫
不要擔心表達不出來,你只需要按照一個簡單的句式來說就行:
我想要……這樣就能……
例如:
我希望她能消停一點,別再嘮叨個沒完了,
這樣她就能不那麼討厭了。
這樣她就不會總是貶低我了。
這樣她就能知道尊重我了。
這樣她就會欣賞我了。
用這樣的方式追問,你就會發現,背後真正的需求是:獲得尊重。
只有當需求明確了,才能進一步進行後面的五個步驟,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本書,有非常詳細的指導步驟。
吵架可以看做一種特殊的溝通方式,吵架雖然激烈,但本身並不可怕,迴避才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通過《如何正確吵架》這本書,萊特夫婦幫我們明確了爭吵的類型,並且一個個舉例,教會我們如何把消極的爭吵轉化為良性的互動,不僅修復關係,還能完善自我。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方法,在朋友、父母、同事身上同樣適用。
最後,推薦一本相關的書,同樣在溝通領域非常有名,那就是馬歇爾博士的《非暴力溝通》,有評論甚至說:這是一本需要反覆看以至於背下來的一本書。
雖然沒有背下來這麼誇張,但理解了非暴力溝通,可以是打開了溝通的新大門,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