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百科】36億元!韋小寶成金庸史上最貪大老虎 史太long

2021-02-13 南都周刊

 史 太 Long 

韋小寶腐敗清單上的300萬兩銀,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有36億元!韋爵爺當之無愧成為金庸武俠小說中最貪的男主角,沒有之一。

文◈吳鉤

金庸武俠小說的男主角,通常都是重情重義、不貪財不貪色的正人君子,只有一個例外,就是韋小寶,《鹿鼎記》裡的韋小寶。韋小寶倒也算重情重義,卻又貪財好色,實際上,韋爵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老虎」級巨貪(封一等「鹿鼎公」)。

網上有人問:「韋小寶從當小太監到鹿鼎公一共貪汙了多少錢?」有一位熱心的仁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重讀了一遍《鹿鼎記》,將韋小寶受賄、索賄的情節一一列出來,最後算出韋小寶的貪汙數字至少有300萬兩白銀。而寶馬、豪宅、翡翠、珍珠、白玉等難以估值的財物,以及具體數目不明的禮金(如南歸沿途官員的賄賂;施琅的「一份重禮」),尚未計算在內,如果計算在內,恐怕數字要翻一番。

就按300萬兩白銀計算吧。那300萬兩白銀究竟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韋小寶生活在康熙朝前期,我們不妨來看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國家財政收入:來自地丁銀的收入是2727萬兩白銀,鹽課是276萬兩,關稅是120萬兩,此三項以白銀徵收,合計為3123萬兩;此外還有以實物徵收的田賦,為690萬石糧,加230萬束草料,折算成銀子的話,大約是900兩左右。

也就是說,康熙年間,朝廷一年的全部財政收入約為4000萬兩白銀。韋小寶一個人搜刮到的錢財,相當於國家歲入的7.5%

再來看康熙年間的宮廷開銷。康熙二十九年(1690),皇帝曾授意將宮廷每年的開銷列成清單,並跟前明宮廷開支做了比較。查得:前明宮中每年用金花銀96餘萬兩,如今這筆錢都撥充軍餉;前明宮中冬季用上等木炭1280餘斤、木柴2680餘萬斤,如今只用木炭100餘萬斤、木柴700萬斤;前明負責宮廷膳食的光祿寺每年用銀24萬兩,如今是3萬多兩;前明宮中所用床帳、輿轎、花毯等項,需用銀2萬餘兩,如今這筆錢都省了下來(參見復旦大學教授侯楊方著作《盛世啟示錄》)。

換言之,韋小寶的貪汙額,如果以康熙年間的膳食標準,足夠內廷安排100年的膳食

當然,到了晚清,官場腐敗嚴重,幾乎無官不貪,情況又不一樣。

道光皇帝想吃粉湯,讓內務府做預算,報出的經費是七萬五千兩白銀。按內務府的算法,御膳房要做粉湯,得先另蓋一間廚房,這需要一大筆錢,還得請幾個專職的御廚,又需要一筆錢,還要添僱一幫打下手的,端盤送菜的,也需要錢,一筆筆算下來,共需經費六萬兩銀。另外,常年費尚須一萬五千兩,加起來是七萬五千兩,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實際上,這內務府的官員肯定也是韋小寶一樣的角色,銀子顯然都進他們腰包了。(點擊這裡查看小南此前推送的這篇文章)

如果以康熙年間的官員薪俸標準,一個高官又需要工作多少年才能夠攢到300萬兩白銀呢?我們知道,清代俸祿制度繼承自明朝,實行低薪制,在雍正朝推行「養廉銀」之前,清朝官員的合法收入都很低(灰色收入不計在內)。

按順治十年(1650)定下的俸祿標準(順治十年之前的俸祿更低),京官正從一品歲給俸銀180兩,祿米90石;正從二品銀155兩,米77.5石;正從三品銀130兩,米65石;正從四品銀105兩,米52.5石;正從五品銀80 兩,米40石;正從六品銀60 兩,米30石;正從七品銀45 兩,米22.5石;正從八品銀40兩,祿米20石;正九品銀33.14兩,米16.557石;從九品銀31.5兩,米15.75石。外官俸銀與京官同,但不支祿米。

略計算一下便可以知道,一名生活在清初的一二品大員,差不多要工作2萬年,而且不吃不喝,才可以靠工資攢下300萬兩白銀由於合法收入低,清朝很多官員都要靠陋規等灰色收入來維持體面的生活。雍正朝推行「養廉銀」制度之後,官員的合法收入才出現一個飛躍。

養廉銀的多少根據官階的高低、職務與任職地方的不同而定,大致來說,一二品大員每年的養廉銀有一二萬兩,七品小官每年也有幾百、上千兩。相比之養廉錢的數目,俸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使計上養廉錢,一名清代一二品大員如果單靠合法收入的話,也需要工作100多年,才可以攢到300萬兩白銀。

如果跟清代升鬥小民的收入相比,韋小寶這貪來的300萬兩白銀就更是天文數字了。

清初下層小民的工薪水平跟明代的差不多,晚清馮桂芬說:「如工匠一節,國初(清初)每工只銀二三分。」一名工人的日工價大約是0.02~0.03兩銀子,他們必須不吃不喝、做牛做馬工作30萬年,才可以賺到300萬兩銀。

再按香港科技大學劉光臨教授的研究,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人均實際國民收入為6.45兩白銀(康熙時期的人均國民收入應該略低於乾隆時期),韋小寶的貪汙數目大約是人均國民收入的46萬倍。

如果將韋大人貪來的300萬兩銀子折算成人民幣,又值多少錢呢?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換算的參照系。我認為,以貨幣對大米的購買力進行換算,是一種比較合理、靠譜的方法。

韋小寶生活在清代康熙朝前期,即17世紀下半葉。當時大清國的主要貨幣為白銀與銅錢,銀錢的匯率約為1:1000,即1兩銀子可以兌換1000文錢。市場上大米的價格一般在每石300文~800文之間波動,我們取其中間值,以每石500文錢計算(這個數值也便於折算)。清代的一石米約等於今天的150斤。而現在商場中一斤普通的大米,大概要賣4塊錢。這幾個關鍵數目字弄清楚之後,我們便可以建立一個大體上有效的換算等式:

1兩銀子=1000文錢=2石米=300斤米=1200元。(只對清代康熙前期有效)

根據這條等式,韋小寶腐敗清單上的300萬兩銀,換算過來,大約值36億元人民幣。辣塊媽媽的,這個「韋老虎」,單就帳目一清二楚的銀子,折算成人民幣,就有36億元之多。若說他不是「大老虎」,那誰才是「大老虎」?

✪ 轉自頭條號《吳鉤的鉤沉》。「吳鉤的鉤沉」系頭條號籤約作者專欄。

END

史太long(微信號:shitlong),南都周刊歷史欄目。中國的歷史很長很長,世界的歷史很長很長,我們負責打撈最生動火辣的歷史故事,提供你所不知道的歷史新知。

相關焦點

  • 【金庸武俠百科】小龍女怎麼處理「大姨媽」? 史太long
  • 顛覆武俠:金庸廢了韋小寶的武功
    ,縱然談到「救命六招」,所談的也是洪教主夫婦的「救命六招」而不是韋小寶所學到的半吊子「救命六招」。韋小寶用「神行百變」逃過了病夫高手歸鍾的追趕,在神龍島逃過了洪教主的追殺,在通吃島逃避馮錫範的襲擊,在淮陰運河邊逃過天地會宏化堂眾人的包圍,如此一逃,也逃掉了成為武林高手的可能。
  • 【金庸的武俠】系列之:金庸武俠十大奇遇
    第十名:金庸武俠十大奇遇──袁承志上榜理由:奇遇,原來是可以事先安排的奇遇指數:★★ 袁承志可以說是金庸筆下,最不上鏡的男主角,沒有鮮明的個性,沒有鮮明地特點,更重要的是他被兩位已經去世的英雄的光芒所遮蔽。這兩位英雄就是金蛇郎君夏雪宜和袁承志的父親袁崇煥。
  • 「猴版」韋小寶再毀經典,金庸武俠正在離我們而去嗎?
    最近啊,又有一部「爛劇」因為它的「爛」而火遍全網,那就是由張一山主演韋小寶的2020新版鹿鼎記。這部劇到底爛得有多離譜,爛到豆瓣評分跌破2.5,這部劇拍得有多扯淡,吐槽這片子的視頻播放量輕鬆破百萬。我抱著學習的態度打開了這部憑藉罵名在各大平臺搜索量名列前茅的劇,看著張一山如同面部痙攣一般的誇張表情和突破人類常識的行為邏輯,我只有一句話:「介猴賣不?」
  • 文化時評|不懂金庸,請別「猴化」韋小寶
    一登場就來了段評書,但頭動尾巴搖,吹鬍子瞪眼的浮誇表現,一開始就帶了用力過猛的刻意,這種無釐頭式喜劇表演,沒演活韋小寶油嘴滑舌的個性,直接引發一片吐槽之聲,有網友調侃這是西遊記版《鹿鼎記》。讓金庸粉絲更為不滿的是,該劇對於原著劇情做出的改編。原著中武功高、有擔當、豪爽、講義氣的茅十八被刻畫成武功差、暴躁無腦甚至膽小的蒼白角色,將如何承擔起推動韋小寶成長的重要作用?
  • 喪失江湖道義武俠精神,張一山版韋小寶的油膩庸俗化了金庸劇
    張一山本人幾度塑造過類似調皮抑或匪氣的角色,也被大家認為是韋小寶的合適人選。但是劇一開播,很少在演技上翻車的張一山,卻貢獻了自己演藝事業上最為油膩的表現。不管是開篇處引入人物的評書片段,還是正式劇集裡無時不刻都在抓耳撓腮、擠眉弄眼,張一山塑造的韋小寶並沒有演出原著中的靈氣,過於誇張的表情和動作,讓整個人物成了一個典型的丑角。
  • 韋小寶的學習策略—古今人物與知識管理【金庸武俠版】(六)
    韋小寶的學習策略金庸先生已經離我們遠去,但金大俠給我們留下來一個永遠無法磨滅的武俠世界:「
  • 金庸認可的武俠電影,究竟是什麼模樣?
    20多年後,那一代看金庸長大的導演們,和金庸武俠成了命運共同體,書寫著屬於港片的輝煌;而在那之前,邵氏電影已拍攝了多達23部金庸作品,1977年邵氏拍攝《天龍八部》、1980年《飛狐外傳》、1981年《書劍恩仇錄》……同樣在香港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金庸武俠地圖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魂歸道山多少人百感交集對武俠迷而言 這是武俠時代的終結和輓歌而對於伴隨著金庸小說、影視劇長大的一代人這是少年時代的遠去和終結作為民間文化的武俠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寫出了「江湖」無論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還是「什麼師徒名份
  • 新之說:「猴版」韋小寶再毀經典,金庸武俠正在離我們而去嗎?
    最近啊,又有一部「爛劇」因為它的「爛」而火遍全網,那就是由張一山主演韋小寶的2020新版鹿鼎記。這部劇到底爛得有多離譜,爛到豆瓣評分跌破2.5,這部劇拍得有多扯淡,吐槽這片子的視頻播放量輕鬆破百萬。我抱著學習的態度打開了這部憑藉罵名在各大平臺搜索量名列前茅的劇,看著張一山如同面部痙攣一般的誇張表情和突破人類常識的行為邏輯,我只有一句話:「介猴賣不?」
  • 金庸武俠人物「穿越」,是怎樣的體驗?
    真人秀也借著勢頭佔據各大衛視黃金時間,這幾日刷到一檔節目——《咱們穿越吧》,講的是魏晉南北朝的事情,與我寫作不謀而合。一看是武俠類,小宇宙就爆炸起來,點著我的雌(xiong)性荷爾蒙。不過,說到武俠,腦子裡一票都是金庸小說裡的人物,郭靖、黃蓉、楊過、令狐衝、韋小寶……等一大波人物畫面襲來。由於電視劇版本的演繹,我們心中的角色也大相逕庭,畢竟各有所長。
  • 金庸武俠最經典的六部電視劇,每一部電視劇都無法超越
    相信很多觀眾都看過金庸武俠電視劇,金庸的武俠劇大多都塑造了很多偉大的人物形象,而這些英雄人物每一個都成了經典,金庸更是寫出了很多讓人又愛又恨的反派角色,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大多都被拍成的武俠劇,這些武俠劇播出後受到了觀眾們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接下來,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金庸武俠最經典的六部電視劇,每一部影視劇至今都無法超越
  • 韋小寶:金庸筆下一位「阿Q式」的男主角
    因為韋小寶本身就是一個文藝形象,他並不存在於這個真實的世界之上。金庸當年寫《鹿鼎記》雖然有其現實意義的追求,但是純粹的說韋小寶應該是什麼樣的性格、形象。這種想法有悖於藝術創作的初衷,在金庸看來,韋小寶代表的是一類人,而且很顯然,這類人和之前金庸武俠中的主角有明顯的差異,甚至走向了那些大俠人生觀的反方向。如果說之前金庸小說中的俠客是天空中皎潔的月光,那麼韋小寶便是低入凡塵的泥沼。
  • 金庸電視劇《鹿鼎記》
    《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至1972年間,故事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徵雲南、俄羅斯的故事。
  • 金庸武俠有兩人原本都是絕頂高手,卻因同一個理由,全被金庸廢了
    金庸武俠篇幅巨大,所刻畫的人物幾乎囊括了人間百態。金庸先生曾說過,他的武俠所描繪的人物就是這世間的萬千人種,寫的是萬千人性。於是,待到全部的人性都被金庸先生寫完之後,金老也就封筆了,《鹿鼎記》後金庸先生的封筆也恰恰證實了這點。當然,封筆後的金庸並沒有就此坐享其成,為了讓自己的武俠作品更趨經典化,金庸先生開啟了漫長的修訂之旅。
  • 金庸曾打算更改《鹿鼎記》的結局,讓韋小寶眾叛親離?為何沒改
    《鹿鼎記》從1969年10月24日至1972年9月23日在《明報》上連載,是金庸寫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是金庸作品中最具思想深度和文化價值的一部小說。妓院長大的韋小寶,只知其母為妓女韋春芳,不知其父親為誰,這樣一個自出身便是十分卑賤的人物,最終卻摸爬滾打成為康熙身邊的紅人。
  • 金庸武俠中哪一種武功最特殊?金庸:各大門派頂尖高手必備技能
    輕功,在金庸武俠小說體系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輕功到底是什麼?似乎在整個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也很少有門派以輕功而得名。但輕功又是無處不在的,即使是江湖上三四流的人物,似乎都要會一些飛簷走壁的絕學,更別說是大門派,大宗師了。而很多頂尖高手,無一不是輕功絕佳之人。
  • 金庸十五部武俠巨作,史上最全影視劇版本,回顧經典,致敬經典!
    《雪山飛狐》改編自金庸同名武俠小說,是一部由李朝永執導,孟飛、龔慈恩、慕思成、湯鎮宗等主演的古裝武俠劇。1991年該劇在臺灣中視首播。後,聶遠版雪山飛狐。這五版《射鵰英雄傳》,毫無疑問,最愛的當然是由王天林導演的電視劇。此劇是1983年最成功的經典電視劇!
  • 紀念金庸:動漫中的金庸武俠世界!
    金庸先生開創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用文字將中華文化中的「俠義精神」深深的扎入了海內外華人的血液中。金庸先生代表了中國文壇的一個時代,他的作品被多次改編成影視劇,這些故事承包了無數中國人的回憶。而他的有些作品也被漫畫化了,今天就來和小編一起看看,金庸先生的漫畫化後的作品吧。
  • 金庸武俠之最!!!
    在金庸小說中,這一點依然沒有改變,許多豪俠之士總是能喝善飲,好酒貪杯。這個「善飲」有兩層意思,一是量大,二是會品。金庸筆下論酒量之大當是蕭峰無疑問,其次是醉不死司徒千鍾。蕭峰初次現身與段譽喝了一場酒,喝了四十大碗,少林寺前大戰,他不換氣一口喝乾一羊皮袋烈酒,論酒量之大,酒性之豪,不做第二人想。醉不死司徒千鍾愛酒如命,酒又喝得有趣,既然千鍾醉不死,排名第二應該還算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