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太 Long
韋小寶腐敗清單上的300萬兩銀,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有36億元!韋爵爺當之無愧成為金庸武俠小說中最貪的男主角,沒有之一。
文◈吳鉤
金庸武俠小說的男主角,通常都是重情重義、不貪財不貪色的正人君子,只有一個例外,就是韋小寶,《鹿鼎記》裡的韋小寶。韋小寶倒也算重情重義,卻又貪財好色,實際上,韋爵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老虎」級巨貪(封一等「鹿鼎公」)。
網上有人問:「韋小寶從當小太監到鹿鼎公一共貪汙了多少錢?」有一位熱心的仁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重讀了一遍《鹿鼎記》,將韋小寶受賄、索賄的情節一一列出來,最後算出韋小寶的貪汙數字至少有300萬兩白銀。而寶馬、豪宅、翡翠、珍珠、白玉等難以估值的財物,以及具體數目不明的禮金(如南歸沿途官員的賄賂;施琅的「一份重禮」),尚未計算在內,如果計算在內,恐怕數字要翻一番。
就按300萬兩白銀計算吧。那300萬兩白銀究竟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韋小寶生活在康熙朝前期,我們不妨來看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國家財政收入:來自地丁銀的收入是2727萬兩白銀,鹽課是276萬兩,關稅是120萬兩,此三項以白銀徵收,合計為3123萬兩;此外還有以實物徵收的田賦,為690萬石糧,加230萬束草料,折算成銀子的話,大約是900兩左右。
也就是說,康熙年間,朝廷一年的全部財政收入約為4000萬兩白銀。韋小寶一個人搜刮到的錢財,相當於國家歲入的7.5%。
再來看康熙年間的宮廷開銷。康熙二十九年(1690),皇帝曾授意將宮廷每年的開銷列成清單,並跟前明宮廷開支做了比較。查得:前明宮中每年用金花銀96餘萬兩,如今這筆錢都撥充軍餉;前明宮中冬季用上等木炭1280餘斤、木柴2680餘萬斤,如今只用木炭100餘萬斤、木柴700萬斤;前明負責宮廷膳食的光祿寺每年用銀24萬兩,如今是3萬多兩;前明宮中所用床帳、輿轎、花毯等項,需用銀2萬餘兩,如今這筆錢都省了下來(參見復旦大學教授侯楊方著作《盛世啟示錄》)。
換言之,韋小寶的貪汙額,如果以康熙年間的膳食標準,足夠內廷安排100年的膳食。
當然,到了晚清,官場腐敗嚴重,幾乎無官不貪,情況又不一樣。
道光皇帝想吃粉湯,讓內務府做預算,報出的經費是七萬五千兩白銀。按內務府的算法,御膳房要做粉湯,得先另蓋一間廚房,這需要一大筆錢,還得請幾個專職的御廚,又需要一筆錢,還要添僱一幫打下手的,端盤送菜的,也需要錢,一筆筆算下來,共需經費六萬兩銀。另外,常年費尚須一萬五千兩,加起來是七萬五千兩,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實際上,這內務府的官員肯定也是韋小寶一樣的角色,銀子顯然都進他們腰包了。(點擊這裡查看小南此前推送的這篇文章)
如果以康熙年間的官員薪俸標準,一個高官又需要工作多少年才能夠攢到300萬兩白銀呢?我們知道,清代俸祿制度繼承自明朝,實行低薪制,在雍正朝推行「養廉銀」之前,清朝官員的合法收入都很低(灰色收入不計在內)。
按順治十年(1650)定下的俸祿標準(順治十年之前的俸祿更低),京官正從一品歲給俸銀180兩,祿米90石;正從二品銀155兩,米77.5石;正從三品銀130兩,米65石;正從四品銀105兩,米52.5石;正從五品銀80 兩,米40石;正從六品銀60 兩,米30石;正從七品銀45 兩,米22.5石;正從八品銀40兩,祿米20石;正九品銀33.14兩,米16.557石;從九品銀31.5兩,米15.75石。外官俸銀與京官同,但不支祿米。
略計算一下便可以知道,一名生活在清初的一二品大員,差不多要工作2萬年,而且不吃不喝,才可以靠工資攢下300萬兩白銀。由於合法收入低,清朝很多官員都要靠陋規等灰色收入來維持體面的生活。雍正朝推行「養廉銀」制度之後,官員的合法收入才出現一個飛躍。
養廉銀的多少根據官階的高低、職務與任職地方的不同而定,大致來說,一二品大員每年的養廉銀有一二萬兩,七品小官每年也有幾百、上千兩。相比之養廉錢的數目,俸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使計上養廉錢,一名清代一二品大員如果單靠合法收入的話,也需要工作100多年,才可以攢到300萬兩白銀。
如果跟清代升鬥小民的收入相比,韋小寶這貪來的300萬兩白銀就更是天文數字了。
清初下層小民的工薪水平跟明代的差不多,晚清馮桂芬說:「如工匠一節,國初(清初)每工只銀二三分。」一名工人的日工價大約是0.02~0.03兩銀子,他們必須不吃不喝、做牛做馬工作30萬年,才可以賺到300萬兩銀。
再按香港科技大學劉光臨教授的研究,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人均實際國民收入為6.45兩白銀(康熙時期的人均國民收入應該略低於乾隆時期),韋小寶的貪汙數目大約是人均國民收入的46萬倍。
如果將韋大人貪來的300萬兩銀子折算成人民幣,又值多少錢呢?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換算的參照系。我認為,以貨幣對大米的購買力進行換算,是一種比較合理、靠譜的方法。
韋小寶生活在清代康熙朝前期,即17世紀下半葉。當時大清國的主要貨幣為白銀與銅錢,銀錢的匯率約為1:1000,即1兩銀子可以兌換1000文錢。市場上大米的價格一般在每石300文~800文之間波動,我們取其中間值,以每石500文錢計算(這個數值也便於折算)。清代的一石米約等於今天的150斤。而現在商場中一斤普通的大米,大概要賣4塊錢。這幾個關鍵數目字弄清楚之後,我們便可以建立一個大體上有效的換算等式:
1兩銀子=1000文錢=2石米=300斤米=1200元。(只對清代康熙前期有效)
根據這條等式,韋小寶腐敗清單上的300萬兩銀,換算過來,大約值36億元人民幣。辣塊媽媽的,這個「韋老虎」,單就帳目一清二楚的銀子,折算成人民幣,就有36億元之多。若說他不是「大老虎」,那誰才是「大老虎」?
✪ 轉自頭條號《吳鉤的鉤沉》。「吳鉤的鉤沉」系頭條號籤約作者專欄。
END
史太long(微信號:shitlong),南都周刊歷史欄目。中國的歷史很長很長,世界的歷史很長很長,我們負責打撈最生動火辣的歷史故事,提供你所不知道的歷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