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西方的時代:危機的時代,還是停滯的時代?

2021-02-15 國際電訊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在近期西方歷史上發生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情後,法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反而出乎意料的正常。那些曾因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而心理受創的評論員們這一次又白花了功夫:在第二輪投票前他們還在構想當前獲得40%民調支持率的勒龐或許能夠像川普一樣成為大選的最後贏家,但緊接著大選落幕,我們看到勒龐的實際支持率只有34%。倘若沒有英國脫歐的影響,沒有敘利亞難民危機和瀰漫歐洲大陸的恐怖浪潮,勒龐的失敗、馬克龍的勝券在握就一定會在預料當中

當然,如果你更傾向於一種焦慮的態度,你就會從另一種視角來看法國大選的結果:勒龐幾乎將她父親在2002年獲得的選票支持率翻了一番,法國兩大政黨看上去頹敗不堪,馬克龍是以獨立的政治黨派——「前進運動」來參與競選,這位新人總統還面臨著一系列棘手的挑戰。

但我仍舊主張,法國政治恢復正常狀態和民粹主義挑戰的回彈都可以作為觀察家回答當前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的指標,那就是,我們究竟是處於西方各方面危機不斷加深的時代——如當前所看到的那樣,還是在所有民粹主義的呼聲和憤怒之下,我們的社會存在某種停滯不前,但又不會滑向革命或是崩坍的時代?

自柏林圍牆坍塌和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後,「停滯」的觀點在這場辯論中一直處於上風。但是這場辯論始終在狹窄的陣營中展開,激進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一直被排斥在外。自由民主主義缺乏真正的意識形態挑戰者,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激進伊斯蘭主義和普京主義都未曾擁有過像馬克思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在其如日中天時的那般吸引力。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引來了大量批評意見,但是幾乎沒有觀點在積極抵禦這種矛盾取得的建樹。並且,每一次貌似是世界歷史性的危機,諸如「9.11」,2008年的「大蕭條」,最終只不過是在重複同一批權力精英取代或是被取代的循環

我不必把近年來西方政治逐漸跳出這種模式的所有方面詳細敘述出來,也不必描述從華沙到威斯敏斯特再到川普的華盛頓,民粹主義是如何將那些我們所沒有預料到的、看上去較為極端的力量捧上檯面的,因為更重要的方面在於,當前政治發展的背後,是意識形態可能性的拓寬,對於年輕的左翼或是右翼人士而言,新自由主義中心之外的思想值得重新考慮

所以,事情已經與5年前或是10年前不同了。左派思想在大學校園中擴散,保守主義思想登上《紐約雜誌》封面,上世紀30年代的口號「美國優先」正在被政治家們提倡,孩子們擁抱社會主義、認同一體化理論甚至偶爾贊同「伊斯蘭國」,伯克利的街道上有時會有催淚瓦斯,人們會毫不避諱地談論天主教義的分裂,還有人在支持地緣政治遊戲中的民族主義。

但是,究竟有多麼不同?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在西方政治中,一些初期看起來如海洋般巨大的改變可能最終被證明僅僅是幾朵翻騰的小浪花:「佔領華爾街」運動如此,勒龐來勢洶洶但最終被遏制和平息也是如此。

同樣的道理,讓我們來看看西方的「投機者」們是如何選擇的。英國首相梅支持脫歐,但卻沒有為極右翼設定奮鬥的目標,以科爾賓為代表的左翼面臨著重大的失敗。美國總統川普的民族主義在國內似乎已經坍塌成為空有驅殼的裡根主義,在國際上美國則採用了後冷戰時代管理流氓國家的那一套方式——前者面臨著總統被彈劾的風險,後者則在很多方面存在機能缺陷而無法發揮作用,這兩者並非是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產物——如同川普主義曾一度預示的那樣。

在法國,數年來不斷向自由主義中心靠近和調和的勒龐最終仍然失敗了,每當談論起處在危機之中的共和國,勒龐實際是在扮演世俗的「戴高樂主義者」,而非「法西斯主義者」。在歐洲的邊緣地區,波蘭極右翼政黨「法律與公正黨」尚未建立起天主教的君主政體,希臘的極左翼政黨「Syriza」還未能建立起正常運轉的人民共和國。新興的反自由主義均有其局限性,並且可能並非會一直反對自由主義。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來自新自由主義陣營的批評家們,我並不確定這些理論嘗試跳出了所謂的「班農陷阱」,這些批評家只是不斷地「拽人名」而非設計一套屬於他們自己的理論藍圖

出現在《紐約雜誌》封面的極右翼組織「counterculture」包括幾名非常激進的成員,比如經常被人們所提及的、擁護君主政體的 Mencius Moldbug。但是這個組織的宗旨和議題卻沒有那麼激進,只是時而更加民粹主義一些,時而稍微強調一下種族意識,時而要比「後戈德華特」時代的美國保守派更加過激一些。

同樣地,雖然大學校園中的左派已經將「跨性別主義」加入到他們的目標清單中,但是他們的行動更像是後冷戰時代的宣傳,而無法做到像上世紀60年代那樣震動著美國社會,他們僅僅是通過網絡放大已經取得的關注,而非真正拓寬他們的影響範圍。

網絡在這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的是模糊的。它的確為極端者和異端者提供了相識的途徑,在這種無法被有效監管的場合中,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得以發展和繁榮。但是,網絡所提供的虛擬的政治參與方式、出現的懶人行動主義和諸如「推特暴徒」這樣的網絡暴力現象同樣限制了網絡激進主義進一步延伸向現實,深奧而晦澀的爭論總是離不開像素與懷舊之情。

這很重要,因為真正的歷史轉折點的出現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結構性的危機和實用的哲學歷史十字路口前所發生的事件以及特定的意識形態需要強大到能夠消融任何維持當前秩序的習慣、恐懼以及現狀偏見,比如工業化、《資本論》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

歐洲要比美國更加接近這樣一種轉折。歐洲內部的自由主義秩序所蘊含的衝突更加深刻,其體系弱點更加明顯,其社會文化所受到侵蝕的時刻更早,其所受到的外部壓力更加沉重。勒龐的失敗並沒有改變現狀,也沒有弱化這一事實:歐洲的精英應當從民粹主義者身上學到更多東西才能避免在未來被淘汰。

但是歐洲和美國的「後自由主義時代」思想理論還尚未完全成熟,當它們進入政治討論的範圍時,總是沿著「從現實的悲劇到鬧劇再到網絡上的人身攻擊」的軌跡。

而社會分裂和經濟停滯對體系施加的壓力還不足以對抗發達世界的巨大財富帶來的穩定效應、漸長的年紀和長久的習慣滋生的風險規避以及人們對上一代反自由主義經歷的恐懼記憶。

簡而言之,這就是我們斷定我們仍處於停滯的時代的原因,這就是我們認為此時的不安源於隱藏在未來一代甚至數代後的一場真正的危機的原因。

但是,我們並不知道這次選擇安全與否,直到下一次衰退襲來,我們才能知曉答案。

【作者】Ross Douthat 

【作者簡介】美國作家,《紐約時報》專欄作者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編輯/狗哥

翻譯/二狗

排版/董一

校對/姜凱淇

原文請戳下方「閱讀原文」(需翻牆)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西方主流媒體的正面臨信任危機
    在事業最為輝煌的年代,新聞業的知識精英曾經廣受民眾愛戴,主流媒體的報導和評論幾乎就等價於西方社會的文化政治共識。而如今,這一切光榮的歷史似乎正在煙消雲散,新聞界不僅面臨產業上逐步蕭條的困境,也在感受著歷史上少有的孤立和尷尬。多年來對歐美新聞業的自由派腔調十分不滿的保守政客和民粹運動領袖們開始迫不及待地落井下石。他們利用這場信任危機發動了一輪針對主流媒體的猛烈批評。
  • 淺談西方油畫從「古典時代」到「現代時代」的演變及其特點特徵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西方油畫藝術的重要變革時期。西方藝術史稱這一時期是西方繪畫從傳統的古典油畫時代進入現代油畫時代的分水嶺。那麼,20世紀以前的西方油畫是個什麼情況,有哪些特點特徵?20世紀以後的西方油畫是個什麼情況,又有哪些變化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小時代 國外影評人是這樣評論的
    7月9日上線的《小時代4》兩天內在中國攬下3220萬美元,顯示了狂熱的粉絲們將會對郭敬明和他星光熠熠的卡司團隊支持到底,不過它們的票房部分地受到了另一部瞄準青少年的花樣少年題材電影《梔子花開》的影響。而在中國以外,這部電影的市場前景幾近於無;《小時代3》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海外上映。許多系列電影都不適合對其不太了解的人觀看,郭敬明構建的宇宙對新觀眾來說也並不輕鬆。
  • 外影評人是這樣評論《小時代》的
    《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是美國娛樂行業的一份專業報紙,他們昨天發了一篇《小時代4》的影評,我翻譯了一下。第四部延續第三部的情節發展,主要圍繞對顧裡的審判展開,這是一個曾經富有、但因為父親留下的債而陷入財政危機的女王蜂。也許是擔心具體的審判過程對於他的目標觀影群體來說有點太難了,郭敬明給了顧裡一個更容易讓觀眾理解的審判方式——與剛剛診斷出來的癌症作鬥爭。由於太過驕傲而不願意向身邊任何人尋求安慰,顧裡開始了一系列自我毀壞的舉動,導致了她與曾經的好友林蕭、南湘和唐宛如漸漸疏遠。
  • 列奧·施特勞斯:我們時代的危機
    在施特勞斯看來,這種種災難的根源之一便是現代性的危機,後者蘊含了價值虛無、歷史主義(Historicism)和實證主義(Positivism)等多個要素。其中的一些,似乎也可以解釋「我們這個時代」的危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施特勞斯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學者,因此也請讀者帶著批判的眼光閱讀與他相關的觀點。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派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狩野派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常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長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木挽町」創立者狩野尚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元信【103】
  • 【專業吐槽】國外影評人是這樣評論小時代的
    7月9日上線的《小時代4》兩天內在中國攬下3220萬美元,顯示了狂熱的粉絲們將會對郭敬明和他星光熠熠的卡司團隊支持到底,不過它們的票房部分地受到了另一部瞄準青少年的花樣少年題材電影《梔子花開》的影響。而在中國以外,這部電影的市場前景幾近於無;《小時代3》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海外上映。許多系列電影都不適合對其不太了解的人觀看,郭敬明構建的宇宙對新觀眾來說也並不輕鬆。
  • 韋火新著《出殼時代》出版發行—新聞—科學網
  • 陳旭光:網際網路新媒體時代電影評論的「何為」與「如何為」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與改革開放同齡的中國電影評論學會走過了四十年,現在要在新的媒介環境和時代語境下謀求更大發展,恰逢其時。網際網路新媒體語境下電影批評「何為」?又該「如何為」?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對電影批評來說可能不是「最好的時代」。文藝批評的「別車杜」時代,就是那個俄國文藝批評的黃金時代,以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為代表的時代,似乎是一去難再返了。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狩野派」畫家 狩野常信
    《鍾馗圖》《鷹》《竹鶴圖》《水墨松鶴圖 》《白鷺圖》《柳鳩圖》《牡丹圖》亞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長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木挽町」創立者狩野尚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元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狩野派的創始人
  • 大齡剩女時代到來是國家的危機還是國家進步的事實
    只看中國,從遠古時代一直到1949年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中國一直都在飽受戰爭的苦。雖然戰爭中有女性力量,從統計的結果來看,男性軍官數量遠遠超過女性軍官。女性軍官在軍隊裡一般負責後勤保障部門。當然現代女性已經慢慢的拉近男女差異化。女性的市場佔有率慢慢的出現漲幅。這樣的情況讓許多男性同胞不滿意。
  • 送別阮次山,送別鳳凰評論時代
    作為電視頂峰時代,尤其是鳳凰衛視頂峰時代的評論員,他與何亮亮、邱震海、楊錦麟並稱為鳳凰衛視四大評論員。在當時,遇到突發事件,比如911,看看鳳凰衛視怎麼直播,看看阮次山先生怎麼說,是大家接收信息的一種本能。
  • 新興媒體時代傳統電視臺的危機與轉機
    當前,網絡電視等新興媒體對傳播理念、方式、渠道等產生的影響日益顯著,但究其本質與有線電視、衛星電視、IPTV曾經對電視業所產生的影響較為類似。在新的媒介環境中,傳統電視的地位無可避免地要發生變化,這其中潛藏危機,也孕育轉機。
  • 洪慈庸宣布退黨 「臺獨」政黨「時代力量」陷泡沫化危機
    中國臺灣網8月13日訊 繼林昶佐退黨後,臺灣「獨派」政黨「時代力量」今日再陷分裂。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時代力量」民意代表洪慈庸13日宣布退黨,她將以無黨籍身份繼續參加2020年民意代表選舉。由此,「時代力量」再陷「泡沫化」危機。
  • 全媒體時代 藝術創作與評論的張力還有多大
    當前,有人認為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與紅紅火火的文藝創作相比較,在人工智慧和強大的搜尋引擎面前文藝理論評論已經大大喪失了獨立價值,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張力已然氣若遊絲甚至蕩然無存。筆者認為,儘管進入全媒體時代,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溝通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面少了、屏對屏多了,但是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張力並不會因為媒介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根本變化。
  • 同塵講座 | 超人時代(上) · 西方古代建築史
    義大利是文藝復興時代絕對的藝術和文化中心,西歐建築和藝術的權杖,在同源於法蘭克的法國人和德國人手中緊握了一千年,終於交還給了羅馬人的後裔
  • 現在是少女時代,以後是少女時代,永遠是少女時代
    》,翻唱曲《少女時代》,以及後期推出的《Kissing You》、《Baby Baby》都是類似這種風格,甜美的長相、出眾的業務能力加上大公司的包裝,出道初期的少女時代得到了大眾的好評,但是風頭並比不上當年擁有《Tell Me》等熱單的「國民女團」Wonder Girls。
  • 小時代,大時代
    小時代,私人化的時代,上上班,逛逛街,談談戀愛,吃吃火鍋,一輩子也就這麼過去了。這是屬於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時代。歷史書上對這樣的時代往往一筆帶過,因為沒什麼好記載的。但有的時候,大時代會忽然到來。歷史就會在這裡停留,記載大時代和小人物的相遇。有的輝煌,有的慘烈。厚厚的一大本,流傳給後世。
  • 孫雋聖遇「情感危機」 《婆媳的戰國時代》犯難
    》目前正在熱播中,孫雋聖飾演的趙子玉也與劇中的妻子王慧中發生了情感、信任及家庭危機。,如婆媳的相處模式、小三與前任、夫妻之間感情危機等等,而此劇中孫雋聖飾演的趙子玉正是此次遭遇危機的主角。隨著《婆媳的戰國時代》的劇情播出,孫雋聖飾演的趙子玉也與劇中的妻子王慧中發生了情感、信任及家庭危機。據悉,王慧中的前任胡曉強因為與趙子泉的爭吵受傷並陷入昏迷遲遲不能清醒,胡父心急遂找到慧中,希望慧中可以喚醒自己的兒子。
  • 讀書 | 大正時代:近代日本的烏託邦時代
    一、怎樣認識大正時代?「大正」是日本明治時代和昭和時代之間的一個短暫時期。當時的日本經歷了明治時代的艱苦奮鬥。一方面,自由民權運動中的一些思想開始重新發酵,民主思想泛濫,日本國內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民主思想等思潮風起雲湧;另一方面,日俄戰爭極大改變了日本人對未來的看法,西方和東方的各種交匯,進步刊物雨後春筍般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