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滅南宋時,宋皇室玉蓮公主及其幼女張怡雲均被擄,發往教坊,充當青樓樂妓。張怡雲在母親的薰陶下,從小就工於詩文,精於音律,到十六七歲時,已成為芳名滿燕都的名妓。
一次,當時著名書畫家趙孟頫與商正叔、高房山三人合作,專門為張怡雲畫了一幅《怡雲圖》,圖中一位爛漫天真的少女,斜依欄杆,臉含微笑。畫好後,要張怡雲本人以此畫為題,寫首詞曲,以增畫趣。張怡雲稍作沉思,即寫了一首《石榴花》曲牌的小令,云:
微雲一抹隱山崗,斜對著,這欄杆細思量。人生有道不尋常,休想道是畫堂,別是風光。那有個知心人,滿捧杏花釀,空自裡幽怨。嗟傷!玳筵前那尋著知音郎,何日裡開宴出紅妝!
寫罷,趙孟頫等三人看過後,拍手叫好,趙孟頫還著重說道:「好一個『何日裡開宴出紅妝』,這句曲詞已把你的心事表露無遺,可謂情真意切。好!你要找個知音,此事包在我身上。」
原來,趙孟頫有位蒙古族契友杜效陵(因崇拜唐代詩人杜甫故名),乃元朝開國名將之後,現官居吏部侍郎。此人不僅品貌非凡,而且文才出眾,愛與文人墨士交往,最慕漢族女子的姿色才藝,早想娶個漢族女子為妻,他曾拜託趙孟頫代為物色,趙孟頫正好被張怡雲的曲詞觸動。於是趙孟頫自薦為媒,與杜效陵談起張怡雲身世,又將其《石榴花》曲詞拿給他看。杜效陵聽了張怡雲身世,並不嫌棄其處境低微,反生憐憫,看過曲詞後,更是驚愕,不禁拍案叫道:「想不到世間還有這等奇女子!」忙請趙孟頫陪同一起去張怡雲的居處,見其月貌花容和風韻氣度,即被傾倒,經過交談,又被張怡雲的得當談吐和出眾文採所折服。再問到其身世和意願時,張怡雲卻拿出一張桃花箋,上寫一首《仙呂• 解三酲》的曲文呈上,只見其曲文為:
奴本是明珠擎掌,怎生的流落平康 。對人前喬作嬌模樣,背地裡淚千行。
三春南國憐飄蕩,一事東風沒主張。添悲愴,那裡有珍珠十斛,來贖雲娘 。
這首曲文的大意是:我原本出身高貴,卻不幸淪落為妓女,在人前假裝作嬌模嬌樣,背地裡卻十分傷心。就像江南春天的柳絮,任人擺布,不能自主。有誰能出高價為我贖身呢?
杜效陵看完曲文,憐憫之情更被激發了,他說:「我願意拿十斛珍珠,不僅為你贖身,還要娶你為妻。」張怡雲聽後暗思:「自己陷入風塵,凡來問津者,多是巨商豪紳、紈絝子弟和輕薄官員,來此無非是調情逗趣,哪有真情實意的?人海茫茫,哪裡能遇知音,委身相託。眼前這位侍郎,無論文才還是地位都十分理想,但怎能知其是真心還是假意呢?不如吟首詩試探之。」想至此,便順口吟詩一首云:
奴本是明珠擎掌,怎生的流落平康 。對人前喬作嬌模樣,背地裡淚千行。
此詩是說:我雖人微勢卑,但有傲霜骨氣,不會低聲下氣在豪門貴戚前求愛取寵。你是否真如梁鴻娶孟光那樣志誠相待,白頭偕老,還是像漢武帝娶陳阿嬌那樣先寵後棄,再現一個長門宮中的怨婦呢?
杜效陵聽後,真情迸發,誠摯地說:「怡雲,你只管放心!我取名效陵,不單只學杜(甫)少陵先生之詩,更要學他的人品,我正希望老了與你共同享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字敲針作釣鉤』的那種樂趣生活呢!」張怡雲被他這席話深深感動,認為知音難覓,遂同意了杜效陵的求婚請求。
不久,杜效陵按漢族禮俗,備了花轎、鼓樂迎接已贖過身的張怡雲過府成親,成就了百年好事。
摘自:杭州出版社 《花間一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