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證預言向好的方向發展?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師建國 心聲經典

8、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一天,蘇東坡先生去找好友佛印和尚下棋,剛走進寺廟,東坡先生就高喊一聲:"禿驢何在?"只聽見佛印和尚應聲回答:"東坡吃草."旁邊的人都一愣,他們兩個人卻哈哈大笑起來。

有一次,東坡到金山寺與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

佛印看了一下東坡,點頭贊道:「好莊嚴,像一尊佛。」

東坡非常高興,佛印隨口也問東坡:「學士,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揶揄說:「像一堆糞!」。佛印聽了,並不動氣,只是置之一笑。

東坡高興的回家,告訴蘇小妹說:「我今天贏了佛印禪師!」蘇小妹頗不以為然的說:「哥哥,其實今天輸的是你。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糞,所以才視禪師為糞。」 蘇東坡啞然,方知自己禪功不及佛印禪師。

禪,不是知識,是悟性;禪,不是巧辯,是靈慧。不要以為禪師們的機鋒銳利,有時沈默不語,不通過語言文字,同樣的有震耳欲聾的法。

9、成敗在心態

你對一個人的印象不好,你就會不知不覺的專挑對方缺點來看,越看越不順眼,結果你們因小事而反目,於是你之前的預言便實現了。心裡陰暗的人,看什麼都是陰暗的,自己也會處在一個陰暗的世界裡。喜歡在背後說人壞話、愛抱怨的人,他所看到的世界也是負能量,自己也會處在一個消極的世界裡。你看世界的角度,就是一面鏡子,你是善良的,你所在的世界就是善良的,你是醜陋的,你所在的世界就是醜陋的。當你對這個世界敞開懷抱的時候,這個世界才會對你敞開懷抱。所以,你的世界是由你的內心投射所決定的。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事情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全看你怎麼去想它」。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憂患。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問題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問題。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度把握人生。喜羊羊還是灰太狼: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心態好事業成不成也成,心態壞事業敗不敗也敗,成敗在心態。只要有好的心態,才能保持愉快!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你把你周圍的人看成是草,你就是草包;你把你周圍的人看成是寶,你就是聚寶盆。你把你周圍的人看成天使,你就活在天堂裡;你把你周圍的人看成魔鬼,你就活在地獄裡。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你的人生將變得與眾不同。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很多時候,我們會碰到不順心的事,覺得心情鬱悶,很煩惱,那麼換個角度,換個思路,重新考慮一下,滿臉皺紋的老太太就變成美麗的少女,同一件事,也許您看到的就是天使而不是魔鬼。

10、如何讓自證預言向好的方向發展呢?

默頓關於自我實現預言的定義,來源於託馬斯定理。該定理指出:「如果人們將情境定義為真實的,那麼其結果就是真實的。」託馬斯定理認為:人們不僅對他們所處的情境做出反應,而且通常主要是對他們感知情境的方式以及他們賦予自己感知的意義做出反應。

因此,人類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們的感知和他們所處的情境所賦予的意義決定的,而不是情境本身。一旦人們說服自己,一個情況真的有一定的意義,不管它是否真的有意義,他們最終都會採取非常實際的行動。那麼,如何讓自證預言向好的方向發展呢?

(1)語言可能是最好的武器,多用積極正面的話鼓勵自己。

(2)通過主動接觸能正面影響我們的人:比如能激勵自己的老師的書,聽自己相信的老師線上和線下課程等,讓自己儘可能的置身於這種積極的環境中。

(3)通過專心做好一件事,用事實來正面影響自己的認知,慢慢就能積累越來越強大自信。

在許多時代,這種預測一如既往地為其自身的成就做出了貢獻。也可能是預言本身,成為了我們行動的動力,因此它是屬於自我實現的一種體現。

所以,當我們渴望某一件好事情發生時,會傾向於找尋符合該期望的正面訊息,而那些正面訊息又誘發我們找尋更多的正面訊息,使我們變得越來越樂觀和充滿自信,行為上也變得更積極,大大地提升了成功的機會。相反地,如果我們越擔心壞事情的發生,便會越留意不利的訊息,不利訊息越多,心情越加焦慮不安,行動消極、被動或過度保護自己,最後更容易地誘發了壞事情的發生。在前面沒有路的時候,在遇到不順心的事的時候,換個角度,你會發現,世界大不一樣。願我們的視野永遠有笑沒有累,願我們的心中永遠有喜沒有悲,願我們的生活永遠美麗似鮮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孩子的「自證預言」需慎用,成長的雙刃劍,家長要學會趨利避害
    最後,他自己的行為也會慢慢地向預言發展,證明那些「預測」的正確性。而如果孩子受到表揚和肯定,他們也會相信他們能做到,孩子會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證明自己。這就是「自證預言」對兒童成長的雙面影響,父母作為與子女關係最密切的人,對子女的信心和評價更容易影響「預言」的方向和質量。
  • 有人發現,不好的預感總能夠實現,如何利用自證預言改變教育方法
    念書的時候,很多人希望自己不要被老師發現,不要上臺演講等等的,但是往往你期盼的事情,終究朝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當一些不好的事情,你各種的逃避,希望這些事情千萬不要在自己的身上實現,不知不覺中發現這些心理暗示真的實現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我們把這種行為,冠上了一個名字叫做「自證預言」。1.
  • 神奇的自證預言:你想什麼,就會來什麼!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孩子的「自證預言」是把雙刃劍,家長積極引導,孩子才能更優秀
    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一句「我不行」,有的家長聽起來會覺得有些刺耳,認為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這麼點兒勇氣都沒有,而有的家長又會把這看作是一種心疼,覺得還是不要逼迫孩子好了。孩子的想法與其行為的聯繫遠遠沒有這麼簡單,關於「「自證預言」」的知識,家長們必須了解。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這兩年對我影響比較大,甚至說最大的,應該就是:自證預言,百度百科的解釋是:1、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2、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他最終會變成你所希望的那個樣子,無論你是希望變好還是變壞。已經被實驗證明了:(以下為引用)自證預言已經被實驗所證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羅森塔爾效應(1968)。在一項研究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這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
  • 「自證預言」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
    後來心理學家給這樣的一種現象起了一個專業的名字,叫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預言(想法)來行事,最終令預言或者想法發生。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人生的佔卜師,而且應驗的概率超過街頭任何一位擺攤算命的先生。
  • 自證預言——你正如你所想
    《時間的格局》這本書中,作者弘丹老師以自己備戰考研這個例子來說明「自證預言」。先說說自證預言是什麼。它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看到作者備戰考研的例子,想起自己考英語專四專八的那段時光。
  • 自證預言:向內心輸送積極意念,你會成功蛻變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對自己評價不高時,就難免會垂頭喪氣,很難自信得起來。因為「自證預言」就在那裡,沒人能夠逃得過去。所謂的自證預言,是說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內心的潛意識定位自己及事情,直至預言成真。假如說你認為自己做事情不會成功,那麼你的失敗就是非常必然的。
  • 父母要小心的自證預言,錯誤的預言正在一步步地毀掉你孩子
    自證預言,很多人可能還沒聽說過這個心理名詞,但是事實生活中,父母卻每天都在用,並且用錯誤的自證預言一步步地把自己孩子毀掉。什麼是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指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研究者給每個女大學生一個包含26個問題的清單,讓她們從中選擇12個問題向被訪者提問。在這些問題中一些問題事先已被鑑定為適用於提問已知具有外向型人格特質的人,例如「如果你想使一個聚會的氣氛活躍起來。你會怎麼做」。另一些問題,則被認為是適用於已知具有內向型人格特質的人,例如「什麼因素使你難以向人敞開心扉」。
  • 心理學自證預言: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可能導致你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最開始的「預言」,你「預言」了自己會失敗,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預言」。這種自我暗示的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主要指那些因為先入為主的判斷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的現象。通俗點說就是「我們越相信什麼,就越容易發生什麼」。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 心理學分析:自證預言
    不難看出,我們的名字承載了很多,大到時代發展背景,小到長輩殷切期望,個別雖然近乎爛大街,但背後的寓意卻是各不相同,甚至可以反應出了一個家族的特點。正因如此,每當我們聽到一個新名字,內心深處總是會下意識地湧現出與之相匹配的社會期望,繼而幹擾我們的主觀評價。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能否心想事成
    這種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主要是因為那些先入為主的信息讓整件事情的結果產生一系列的導向 自證預言(SFP)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假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料,即便你有時間來溫習功課,因為你認為學了也不會學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料。」
  • 思文自爆離婚真相:有多少婚姻破裂,是「自證預言」
    「離婚預言」,從某種程度而言,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為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以緩衝未知的傷害。可當一個人用「離婚預言」為自己穿上「防彈衣」,連同愛也一併隔絕了。 若心靈無法靠近,關係得不到升華,就會在疏離中漸行漸遠。而更可怕的是,「離婚預言」像長了嘴巴,會自證。
  • 三招教你學會心理學的自證預言,掌握心想事成的超能力
    其實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被稱為自證預言。也就是說,如果你堅信自己能夠成功,便會不自覺地留意並強化符合這一預期的正面信息。這些信息又促使你更加堅定地去完成計劃,如此循環下去,你就會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 神奇的「自證預言」,從「疑鄰盜斧」說開去
    作文如作田,一丘一丘來……【千丘生·千丘說】第12丘神奇的「自證預言《疑鄰盜斧》的故事還只是個前兆,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自證預言」。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常規解釋為:這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越是相信什麼,它就越是容易實現
    心理學家將這種情況定義為自證預言,自證預言即根據自己的直覺提出某件事的結果,通過自己的各種行為在不具有主觀意願的情況下促使語言結果的實現。所以當某件事情最終按照自身的決意實現後,其實都是自身產生了促成該結果的行為,既是一個人的潛意識,也是這個人的下意識。
  • 一個36歲女人的哀求,很多婚姻的失敗,是「自證預言」
    而這幾天接觸比較多的一個詞叫「自證預言」。是指人們會不自覺地按照已知的預言去做事,最終使預言發生,我們常說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種自證預言。而這個詞往往被用在失敗的人身上,就像失敗的婚姻。我認識的一個服裝店店主,今年36歲,去年剛剛和她老公離婚。剛開始不太敢問她具體原因,因為她是一個個性非常鮮明的人,算是一個「女強人」。
  • 自證預言大概率會實現嗎?
    這個可能就是所謂的自證預言吧...——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心理學家自證預言:你相信的,往往會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
    有一句俗話說:「好的不靈壞的靈」。就是當我們很像一件事情能發生的時候,它往往不會發生,但是當我們很怕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很多人表示,不知道為什麼這些事情都會莫名其妙地發生。但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學的自證預言:即你越是相信什麼,它就越是容易實現。在一個人心裡充滿憂慮和不安的時候,自己就容易出岔子。當你決定去做一個重要的演講時,就算演講稿已經可以倒背如流了,心裡還是有隱隱的擔憂。然後你一上臺,就發現自己腦袋一片空白,或者是演講者突然就忘掉了重要的幾句。儘管這也有緊張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一種心理因素。
  • :可怕的預言,是如何毀人一生的?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自證預言」,也叫自我實現的預言。意思是一個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內心的那個預言行事,最後直到這個預言真實發生。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某件事情是怎樣的,就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預期的訊息,不自覺地按照你的想法做出一些行動,最終導致事情真的發生了。就像朋友小凡,一直以來,她內心的預言就是「男人沒一個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