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前幾天,舞蹈家楊麗萍發微博說,她和少數民族舞者們為牛年主題創作的舞蹈作品,無緣央視春晚。
光看曬出的舞蹈服裝圖片,就能感覺到野性的力量美。
崔曉東設計的服裝,不僅有少數民族的原始風情,還像油畫一樣精美。
賈雷創作的牛角造型,充滿了自由和粗獷的張力,據說寓意打破疫情的蓬勃力量。
這個全力以赴的作品,最終定檔在了大年初一的雲南衛視春晚,也算是沒有辜負楊麗萍的初心。
當大家還在為她憤憤不平時,有網友曬出街頭偶遇楊麗萍的視頻:
她穿著自己設計的「乞丐服」,背著竹簍,在家鄉大理的石板路上愜意漫步於陽光下。
無論世事如何,美麗的孔雀女神,都是像一個被愛和祝福包圍的孩子,率性地享受著人生。
從1988年第一次春晚亮相,一轉眼,登過7次春晚舞臺的楊麗萍已63歲。
和她同期出道的春晚主持人,都以爺爺奶奶稱呼示人了,她仍然作為民族舞的最高標杆,一直遺世而獨立。
很長一段時間內,普通觀眾認識的中國舞蹈家,只有楊麗萍一個人。
以毒舌聞名的舞蹈家金星誇她:
創辦「雲門舞集」的臺灣編舞大師林懷民先生,也曾表示自愧不如楊麗萍。
這個6歲就堅定認為「我就是為舞蹈而生」的女人,對舞蹈以外的事情,總是不願意多想。
其實楊麗萍早已不糾結跳舞的時間和地點,她說舞臺太小了,更大的舞臺是我的內心,自己的靈魂。
背對人群,面向自然的她,只是自己,始終在舞蹈的一線,活得毫無年代感。
7次登上春晚
孔雀女神靈動舞姿驚豔世人
對於大眾來說,最熟悉楊麗萍的莫過於她在春晚的表演。
在充滿小品相聲的晚會上,楊麗萍的唯美舞蹈,和一般的民族舞迥異,甚至顯得格格不入。
但即使是舞蹈的門外漢,也會為楊麗萍的節目停下手中的遙控器,被她充滿靈性力量的舞蹈震懾住。
7次春晚的舞蹈表演,每一次都獨一無二到讓人驚豔。
1988年,楊麗萍首次登上春晚表演《雀之靈》, 一襲白衣在白色花朵襯託下格外清新,美到極致!
她胳膊可以背著手旋轉,手長於是善於模仿鳥冠,這些非規範化的技巧,都是她自己創造出來的,成為之後孔雀舞充滿靈動的符號。
當時,楊麗萍賣掉了唯一珍貴的手錶,拿著1700塊去製作了舞衣,憑藉這支舞,得了人生中第一個「全國舞蹈大獎」,繼而迅速走紅。
這支舞幾乎是每個舞蹈生的必修課,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許多人,至今難忘第一次看《雀之靈》的震撼,太惟妙惟肖,以至於渾身起雞皮疙瘩。
1989年,楊麗萍第2次以《舞之魂》《版納三色》《孔雀》三段舞在春晚演出。
她的舞蹈動作都是來自對自然的模仿和設計,十個手指的巧妙顫動,象徵連綿不斷的春雨,十分獨特。
為了舞出孔雀尖喙的形狀,她蓄起了長長的指甲,拇指和食指指尖相觸,其餘三根手指漸次展開。
1992年,她第3次春晚表演的舞蹈是《瑞雪》。
90年代初,電視臺還沒有廣告,節目之間的幕間休息,都會播楊麗萍的舞蹈,曾有過打開電視四個頻道,同時播她跳舞的盛況。
1993年第4次春晚,楊麗萍和陸亞的雙人舞作品《兩棵樹》,演繹的是楊麗萍崇尚的靈欲合一的愛情。
傳說中兩位相戀的人不能相愛,死後也沒能葬在一起,他們的墳墓同時各長出一棵樹,並緊緊纏繞在一起,連理樹的愛與碰撞,在她的舞姿裡活靈活現。
她的手臂是枝幹,雙手是隨風起舞的葉子,她就是那棵樹的化身。
這支感人又纏綿的作品,當年被評選為「中國最受歡迎的舞蹈」,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1998年,第5次春晚表演的《梅》,最能看出楊麗萍超常的肢體靈活性,部分片段簡直可以用瞬息萬變形容,不知道還以為用了加速播放。
無論是舞蹈本身,還是人體彩繪化妝,都可以說是非常妖嬈,同時不落俗套。
2006年,第6次春晚作品《歲寒三友·竹》,她仍保持著身體的纖細,每個動作都準確地對著觀眾。
哪怕出場僅僅是一個剪影,只要看到孔雀開屏時的顫抖感,臺下的觀眾就知道那是楊麗萍。
2012年第7次登春晚,54歲的楊麗萍和男徒弟王迪跳的《雀之戀》,被譽為「2012年春晚最美節目」。
對於以語言類節目取勝的春晚來說,舞蹈類節目時間通常很短暫,這一次,楊麗萍有了5分鐘,終於可以有一次完整而奢侈的表演。
幽靜的藍色舞臺上,兩隻相戀的優雅孔雀翩翩起舞,恍如置身於阿凡達的仙境一般。
30多年來,看楊麗萍跳舞的人在紅塵裡打著滾,逃不過歲月的摧殘。
而她始終用出神入化的舞姿,如水靈動的手臂,讓人根本分不清她是巫,是妖,抑或是仙。
從臺前到幕後
40年後美背仍能刷屏朋友圈
楊麗萍是極為專注且瘋魔的宗師人物,她的世界只有舞蹈,和生命相關的體驗,都已被她編在她的舞劇裡。
90年代初,有個主持人問楊麗萍,這麼年輕就成了舞蹈家,以後有什麼規劃。
她說,想學影視劇或者舞臺導演,以後更好地做出優秀作品,向全世界推廣民族文化。
如今回看,她都做到了。
2003年,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首映。
楊麗萍賣掉了雲南大理房子,靠拍廣告和接商演,來籌措經費。
這部劇裡,楊麗萍全部挑選當地的農民參與演出,原滋原味的的民族腔調,別具特色的民族服飾,讓世人認識到了她的精神故鄉。
18年來,在她對舞蹈甘之如飴的投注下,《雲南映象》已經上演5000多場,成為了一張引起國際轟動的「中國名片」。
《雲南映象》讓楊麗萍不再是一個個體的舞者,她的格局要比演員時期開闊了。
2012年,舞劇《孔雀》是楊麗萍對自己40年舞蹈人生的總結。
孔雀是她一生最為專注的意象,她靠的不僅是技巧,更是對萬物生靈的學習。
她每次跳孔雀舞,都覺得自己在一片森林裡面,霞光萬丈。
跳《孔雀之冬》時,她曾說過:
楊麗萍出現在舞臺上的次數開始變少了,但她編舞和製作的舞劇新作問世時,總能釀出一樁文化事件。
2015年,《十面埋伏》一掃舊作的唯美空靈,舞者們在上萬把剪刀下跳舞,口味重,但不失浪漫。
即使到了語言不通的海外,年近60的楊麗萍高舉剪刀謝幕時,現場的歡呼聲仍然可以讓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藝術家。
2018年,楊麗萍個人首部海洋題材的舞臺劇《平潭映像》登上熱搜榜。
後臺流出的那張美背照瘋狂刷屏,甚至江湖上有人傳言楊麗萍「只有6根肋骨」。
其實對於一個舞者來說,很多動作追求的是力量感,取掉肋骨藝術生涯會廢掉的。
人們赫然發現,這樣一份靈性的美,楊麗萍已經保持近40年了。
一段魯豫對楊麗萍的採訪裡,她說: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的確,想看完她的舞蹈,我們更好地去旁觀了生命,愉悅了心靈。活得像楊麗萍一樣,紮根土地又仙氣飄飄的人,世上恐怕沒有第二個。這個真正獨一無二、至情至性的舞者,她想做的事情,從來不受外界幹擾。1979年的西雙版納歌舞團,有人在楊麗萍床上放了一把刀,意思是,誰要追求她,就和誰火拼。可年輕的她毫不眷戀,連毛衣都沒有就上北京來了,在舞團裡面學跳芭蕾舞,經歷挫敗和被排擠。在艱難的環境下,哪怕被同行嘲笑基本功糟糕,也依靠極度自信走出來了。她是靠天賦和努力,打破了舞蹈界固有規則,從而一飛沖天的人。她心裡,有一個源源不斷提供給她養分的老師:故鄉的大自然。在農村見到有舞蹈天賦的小孩時,楊麗萍會直接上前:「你願意跟我走嗎?」她覺得水也是她的伴侶,雲也是她的頭髮,一隻小螞蟻也是她的孩子,舞蹈作品也是她的女兒,很多生命都值得去愛。她把每一天好好利用了,活得像詩像畫一般,她是四野八荒最美的孔雀,她不孤獨。PS:
單篇稿費1000元徵稿,
大家在後臺回覆:
「徵稿」
即可看到相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