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田鐵山:「日本陸軍第一大腦」為何被陸軍中佐相澤三郎斬殺?

2021-01-18 林海青蛙

日軍陸軍中將永田鐵山被譽為「日本陸軍第一大腦」,曾與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並稱日本陸軍「三羽鳥」,他在陸軍省軍務局長任上,被陸軍中佐相澤三郎斬殺,軍務局長在陸軍省是僅次於陸軍大臣和陸軍次官的第三號人物,在日本陸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死於「七七事變」之前,對中國來說可謂是一件幸事,因為永田鐵山也是策劃侵略中國的最主要的始作俑者。

永田鐵山

永田鐵山(1884—1935)是日本長野縣人,出生於醫學世家,由於兄弟姐妹多達9人,致使其父積勞成疾,在父親臨終囑託和時代大潮的裹挾下,於1898年踏上從軍之路,先後就讀於東京地方幼年陸軍學校、中央幼年陸軍學校和陸軍士官學校,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曾以第一名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

1908年12月,永田鐵山考入陸軍大學校第23期,與梅津美治郎、蓮沼番、前田利為、小畑敏四郎、筱冢義男、川岸文三郎等人為同學,並於1911年11月以優異成績畢業,他與梅津美治郎、前田利為、小田敏四郎、筱冢義男等人成為第23期「軍刀組」,梅津美治郎為首席,永田鐵山為次席。

陸軍大學校「軍刀組」

日本陸軍大學校的優秀畢業生,幾乎都會被分配至日本陸軍三大中樞,即參謀本部、陸軍省和教育總監部,永田鐵山被分配到教育總監部任參謀,很快就憑藉其出色的才華而嶄露頭角,曾經主稿制定陸軍《軍隊教育令》,深得教育總監部本部長本鄉房太郎的賞識,認為一個剛畢業的青年軍官,能夠主筆日軍教育訓練方案,大感驚異而讚賞不已。

1913年,永田鐵山晉升大尉並被派往德國留學研習軍事,在德國學習一年之後回國,1916年又被派到日本駐丹麥、瑞典公使館擔任武官輔佐官,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有心人不但絕頂聰明,而且求知慾還特別強,他密切注意一戰戰況的發展,對歐洲各強國的戰略資源、工業水準、兵員裝備等都有深入的考察,尤其是對戰爭期間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及戰時動員體制都有深入的研究。

永田鐵山還曾於1919年奉命擔當思想問題的研究,並提出詳盡的建議和規劃,將優秀的退役軍官安置在中學校擔任軍事教官,對青少年學生進行軍事訓練,並將社會青年安置在「青年訓練所」進行軍事訓練和忠君愛國思想教育,將皇權思想和意識滲透到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乃至各角落,以國民精神統一國民行動,讓軍國主義思想入心入腦,一旦發生戰事,舉7000萬同胞,在天皇至尊統御之下,奔赴沙場效命,二十萬現役,三百萬預備役,千餘萬青少年後備軍,足可應對任何戰爭。

1920年,永田鐵山依據自己多年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心得,撰寫了一份內容詳實的《國家動員意見書》上報,深得陸軍大學校校長宇垣一成的賞識,稱讚永田鐵山的意見書甚至比德國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理論更為精彩。

宇垣一成曾先後出任第十師團長、教育總監部本部長、陸軍次官和陸軍大臣等要職,是日本軍國主義國家總動員體制理論的創始人,出於對永田鐵山的青睞而提攜,而日本在制定和實施國家總動員戰略計劃時,永田鐵山的許多建議都被採納,並且是國家總動員體制實施的主要推進者之一。

1921年,37歲的永田鐵山被調任日本駐瑞士公使館武官,儘管瑞士是一個中立國,但是瑞士的全民皆兵體制訓練和保障,還是給永田鐵山很深的影響,當年10月底應邀從瑞士前往德國南部旅遊勝地巴登巴登一家溫泉旅館,參拜正在德國考察的日本皇太子裕仁,當時大正天皇已經病入膏肓而不能理政,由其兒子裕仁攝政,由老臣閒院宮載仁親王輔佐,剛滿20歲的裕仁急於培植自己的黨羽,因此由閒院宮載仁親王召集名聲在外的陸軍「三羽鳥」,即駐瑞士武官永田鐵山、駐俄國武官小畑敏四郎、參謀本部部員岡村寧次聚會,次日駐德國武官東條英機也趕來聚會,相約為輔助攝政太子裕仁而幹出一番事業。

日本陸軍「三羽鳥」

永田鐵山於1923年回國,先後在參謀本部、教育總監部和陸軍大學校任職的永田鐵山,並沒有忘記在德國巴登巴登的約定,經常約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和東條英機在一起聚談,並又發展了河本大作、板垣徵四郎加入,此後又從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至第18期中,遴選了土肥原賢二、磯谷廉介、山岡重厚、小笠原數夫、小野弘毅、岡部直三郎、山下奉文、飯田貞固等20餘人組成了「二葉會」,這是一個法西斯青年軍官團體,成員大都是中佐或少佐軍銜,而永田鐵山在其中處於領導地位,而「二葉會」也一直掌控關東軍參謀部,由永田鐵山在東京遙控指揮,作為侵略中國的先行者進行考察和策劃。

宇垣一成

1924年1月,宇垣一成出任陸軍大臣,他將永田鐵山調入陸軍省軍事課任高級課員,擔負預算配當、行政支持等審議協調等任務,還曾秉持宇垣一成的指示,將日本陸軍當時21個師團縮減為17個常備師團,將節省下來的軍費,用於研製飛機、戰車、重炮等新式武器,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場上已經出現了飛機、戰車、巨炮、潛艇等新式武器,日本如果不能實現武器上的更新換代,將無法適應未來戰爭的需求。

永田鐵山還建議要保護國產汽車工業,以此促進位造業的發展,並支持國防科技方面的投入,甚至軍醫石井四郎熱衷於細菌武器的研製,永田鐵山都極力說服有關部門提供研究經費和研究場所,並支持石井四郎將研究基地設在哈爾濱,最終發展成臭名昭著的「731部隊」。

1926年1月28日,宇垣一成繼續留任若槻禮次郎內閣陸軍大臣,在其主導之下,陸軍省增設了整備局,下設動員和統制兩課,永田鐵山任動員課長,而內閣中設置的「國家總動員機關準備委員會」由法制局長官兼任委員長,實際上該機構的具體業務也是由永田鐵山主持,其宗旨是建立國家總動員體制,推進軍隊裝備現代化,走日本軍國主義發展道路。

永田鐵山

1927年4月20日,軍人出身的田中義一出任日本第26任首相時,又在內閣設立資源局和資源審議會,掌控資源調查和統一配給,由於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所需要的多種戰略資源,都完全依賴於國外進口,為了尋求資源能夠自給自足,日本開始啟動醞釀已久的「必須以武力解決滿蒙問題」,而永田鐵山早就幻想從中國東北攫取戰略資源。

當時在參謀本部任職的鈴木貞一,也是「二葉會」的重要成員,在永田鐵山的示意下,鈴木貞一與根本博、土橋勇逸等人相繼聯絡了第20期至25期一部分人,於1928年11月成立了一個「無名會」,後來這個組織與「二葉會」合併成立了「一夕會」,但形式上兩會還是各自存在。

「一夕會」的主要成員有:鈴木貞一、石原莞爾、土橋勇逸、武藤章、橋本群、草場辰巳、七田一郎、橫山勇、町尻量基、鈴木率道、本多政材、北野憲造、牟田口廉也、村上啟作、根本博、岡田資、清水規矩、沼田多稼藏、加藤守雄、深山龜三郎、田中新一、富永恭次、下山琢磨等人,這些人當時的軍銜大多為少佐。

1929年7月,宇垣一成接替白川義則復任陸軍大臣後,再次重用永田鐵山,遂於1930年8月出任陸軍省軍務局長,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當時的中國正在爆發中原大戰,一直覬覦中國的日本,認為這是一個可乘之機,遂由永田鐵山率領參謀本部中國課長重藤千秋、陸軍省中國班長根本博前往中國考察,這三人先後到過瀋陽、北平、天津,並與在瀋陽的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與在北平的鈴木貞一,與在天津的土肥原賢二等人交換意見,並在瀋陽密謀「發動武力解決滿蒙問題」的基本原則,這也是「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前奏,完全是日本陸軍中樞和關東軍共同策劃的結果。

永田鐵山

永田鐵山從中國回到日本之後,開始秘密策劃「武力解決滿蒙問題」,由於此前河本大作因製造「柳條湖事件」,不得不被調離關東軍並被逐出現役,接替河本大作的是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此前與河本大作組合,此後又與板垣徵四郎合作,其中石原莞爾的作用不可小覷,而他們都是被永田鐵山運作派往關東軍司令部任職的,石原莞爾在策劃「九.一八事變」時,需要兩門24吋口徑的攻城巨炮,以備在發動武力時轟擊中國軍營及飛機場,永田鐵山想方設法從野戰重炮旅團調了兩門運到瀋陽,而參與「九.一八事變」的佐級軍官,幾乎都是「二葉會」和「一夕會」的成員,而後臺主謀就是永田鐵山,只是由於他死於非命,逐漸被歷史淡化了而已。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關東軍很快就佔領了整個東北全境,日本為了轉移和平息國際輿論,將陸軍大臣南次郎撤職,由荒木貞夫於1931年12月接替陸軍大臣,因為永田鐵山是屬於統治派,而荒木貞夫卻是皇道派領袖,永田鐵山被棄之不用並逐出陸軍省,遂於1932年4月調任參謀本部第二部(情報部)部長,這讓很多人感到不公平。

《日本陸軍的軌跡》

參謀本部第二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設俄國課、歐美課、中國課、謀略課等部門,「二葉會」和「一夕會」的大部分成員都曾在此工作過,從事情報的搜集、整理、分析等,為日軍中樞提供參考和決策,永田鐵山曾主持制定了一份《戰時對敵國謀略計劃》,但具體內容不得而知。

1933年6月,陸軍省與參謀本部召開了一次研討國防戰略方針的聯席會議,時任參謀本部第三部部長小畑敏四郎主張對蘇動武,而第二部部長永田鐵山則主張對華動武,二人因政見不同而發生激烈衝突,由於他們分別隸屬於皇道派和統治派,因而在感情上也開始分道揚鑣。

1933年8月,永田鐵山因缺乏野戰部隊歷練,被陸軍大臣荒木貞夫藉口調到野戰部隊任旅團長,1934年1月荒木貞夫因病辭去陸軍大臣時,原本想推薦好友真崎甚三郎接任,但正在參謀本部參謀次長任上的真崎甚三郎,卻遭到了頂頭上司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的反對,只好推薦另一好友林銑十郎接任。

林銑十郎

1934年7月,林銑十郎在岡田啟介內閣留任陸軍大臣時,不甘當傀儡而任人擺布,不顧眾人的反對,又將永田鐵山調回陸軍省復任軍務局長,再次擁有話語權的永田鐵山,不但在陸軍中一言九鼎,甚至能夠左右日本內閣的決策,在中國東北設立「對滿事務局」,以加強對滿洲的殖民統治,就是永田鐵山力薦的結果。

永田鐵山重新執掌軍務局長之後,依靠岡村寧次、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磯谷廉介等「二葉會」的盟友以及陸大同學梅津美治郎等人,又開始策劃蠶食中國華北的侵略活動,由於永田鐵山在教育總監部、陸軍省、參謀本部三大陸軍中樞都歷練過,而且又是「二葉會」和「一夕會」的靈魂人物,在陸軍佐級軍官當中極具影響力和號召力,早就是日本陸軍在政策上的實際領導者,甚至是一個能夠左右日本國家命運的人,「廣田三原則」就是以永田鐵山的觀點推出的。

《永田鐵山與昭和陸軍之命運》

1935年5月,陸軍大臣兼對滿事務局總裁林銑十郎視察偽滿洲國時,就是由永田鐵山陪同,期間會見了關東軍司令官南次郎和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商談加強對滿洲的殖民統治以及對華北的蠶食和分割,永田鐵山還以陸軍大臣代表的身份,前往中國駐屯軍司令部所在地天津勞軍,時任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是其老同學,而參謀長酒井隆則是其老部下,這兩個人在華北地區不斷製造各種事端,就是秉承永田鐵山的指示行事的。

1935年8月12日上午,永田鐵山在陸軍省軍務局長辦公室內,被強行闖入的陸軍中佐相澤三郎以所攜帶的佩刀砍死,永田鐵山雖然躲過了第一刀,並企圖奪門逃命,無奈被刀法精湛的相澤三郎從後背貫穿,直接將永田鐵山釘在了門板上,死相極其難看。

相澤三郎

永田鐵山之死,是日本陸軍皇道派和統治派長期博弈的結果,陸軍中歷來有「下克上」的傳統,而且犯上作亂者大都沒有受到嚴厲的處罰,導致「下克上」之風盛行,直至1936年爆發了「二.二六事件」,引起裕仁天皇的震怒,對叛亂者施以重刑,此風才被徹底遏制和終結。

永田鐵山被刺殺身亡,對中國來說絕對是利好,否則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我們在此可盤點一下永田鐵山麾下的同盟者,這些人在侵華戰爭中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是岡村寧次、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磯谷廉介、橋本群、喜多誠一、酒井隆、高橋坦、花谷正、影佐禎昭、田中隆吉、楠木實隆等,這些人都在侵華戰爭中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相關焦點

  • 二葉會、木曜會、一夕會:九一八事變前的日本陸軍激進團體
    二葉會1921年10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6期學生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三人相聚德國南部的溫泉療養地巴登巴登(Baden Baden)。當時,永田是駐瑞士武官;小畑是駐俄大使館武官,但因不能入境而滯留在柏林;岡村則是從日本到歐洲出差三個月左右。
  • 日本陸軍的內鬥史,皇道派和統制派的爭鬥,如何變得不可挽回?
    在日本歷史上,下克上或許是一個傳統,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更是有頻繁的刺殺行動,通常都是陸軍的下級軍官們去刺殺政府要員。這背後不光是日本的陸軍中下級軍官腦袋昭和上腦,更有日本內部的皇道派和統制派相互爭鬥的原因。而這種爭鬥對於日本的影響也十分巨大,釀成了一次日本下級軍官的叛亂,史稱二二六事件。今天我們就翻開歷史,看看二二六事件到底是怎樣爆發的。
  • 大正時代與日本陸軍:簡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日本陸軍》
    永田鐵山的構想及其支脈》,2020年同社修訂並去掉副標題再版)和2014-2015年的《昭和陸軍全史》(1-3,講談社現代新書),戶部良一1998年的《日本の近代(9) 逆説の軍隊》(中央公論新社 1998年/中公文庫〈シリーズ日本の近代〉 2012年,此書於2016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翻譯引進,譯作名為《日本陸軍史:
  • 日本海軍孤注一擲的雷伊泰灣海戰,為何卻被日本陸軍將領出言勸阻?
    平時看不起日本海軍的日本陸軍,竟然力勸海軍不要發動雷伊泰灣海戰? 要知道雷伊泰灣海戰本身是為了阻止美軍進攻日本陸軍防守的菲律賓啊,日本陸軍為何要如此勸阻日本海軍呢?
  • 「帝都不祥事件」:1936年日本二二六兵變
    這是僅次於陸軍大臣和次長的實權職位,至此統制派取代皇道派,確立了對陸軍的絕對支配權。    在制訂日本全國「統制化」的計劃時,需要軍事以外的政治、經濟知識,因此統制派幕僚曾向官僚、財界和學者求援,逐漸同政界和財界的上層建立了緊密接觸,永田鐵山就是這個接觸網的中心人物。可以說,他就是統制派的核心。
  • 日本少壯派「愛國賊」如何清君側
    恰好在選舉的同一天,人們都在關注眾議院大選之時,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一道看似尋常的軍令,卻引發了明治以來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這場政變不僅讓眼下這場選舉的結果變得毫無意義,更成為昭和時代的轉折點。2月20日,參謀本部正式發布了第一師團移駐中國滿洲的命令。此命令引發了第一師團內大批支持皇道派青年基層軍官的不滿與憂慮,他們擔心這是統制派軍閥們調虎離山的「奸計」。
  • 日本軍旗的命運與象徵:日本陸軍軍旗為何極難繳獲?
    要說到日本陸軍的軍旗歷史先得從日軍的士兵補充和編制講起,因為日本陸軍的軍旗只授予步兵和騎兵聯隊,沒有給師團和大隊,這是因為日本實行的是徵兵制,所有日本的適齡男性都必須服兵役,一個市的男人編成一個聯隊,這個聯隊的補充兵都來自這個市。而聯隊所在地是幾乎不會換的,但是師團下屬的聯隊經常會換,所以日本把全國劃分成了幾十個聯隊管區。
  •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陸軍戰鬥機 第一部分
    這次我們給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戰鬥機拉一個型號清單,因為數量比較多,所以按陸海軍所屬分別介紹,其中陸軍戰鬥機分為上下兩篇。日本陸軍的戰鬥機早期是以神武紀年進行命名,1933年制定了以「キ」(英文Ki)為字頭的開發編號。定型飛機會再給一個XX式的命名,有的還有額外的暱稱,而未定型的飛機就只有キ加數字的編號了。
  • 日本近代史上最暴力、殘忍的兵變
    永田鐵山此後,統制派不斷尋找機會打擊皇道派。1934年8月,混入皇道派內部的間諜向憲兵隊告發了皇道派軍官醞釀的一場政變陰謀,導致皇道派的一些成員被立即逮捕。雖然事後軍事法庭因證據不足,沒有起訴這些皇道派成員,但陸軍省還是以「在士官學校散發怪異文書」為由,撤銷了部分皇道派成員的職務,引起了皇道派極大不滿。
  • 根本博:日本華北方面軍最後一任司令官,在故宮太和殿籤署投降書
    日軍陸軍中將根本博是日本法西斯青年團體「一夕會」的骨幹成員,曾與橋本欣五郎等人於1930年策劃了「三月事件」和「十月事件」,還曾參與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一.二八事變」,曾任日軍駐蒙軍和日本華北方面軍最後一任司令官,代表平津地區所有日軍在故宮太和殿籤署投降書,但就是這樣一個罪行累累的戰爭罪犯,卻沒有被追究、起訴和審判,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日本陸軍航空隊,最強戰機為何以中國神仙命名?47飛行戰隊始末
    此款戰機性能十分優越,被裝備給日本陸軍空軍王牌,被稱為空中新撰組的47飛行隊。但是也許是47飛行隊「新撰組」這雅稱起得實在不好,和新撰組保衛德川幕府的結果一樣,日本帝國也滅亡了。今天就來看看空中新撰組,裝備日本陸軍最新科技的第47飛行隊始末。
  • 回眸二戰,日本的軍國之路,從日本陸軍步兵聯隊的創立開始
    回眸二戰,日本的軍國之路,從日本陸軍步兵聯隊的創立開始。讓我們現在回頭看一看近代史,在對我們整個民族造成傷害的帝國列強裡,以日本是最為殘暴,最為貪婪的,他們自明治維新以來實行了脫離亞洲靠近歐洲,富國強兵的基本國策,從此走上了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的不歸路。日本陸軍從明治維新初期開始建立到整個太平洋戰爭結束,一共組建了數以百計的陸軍聯隊,我們今天就先說一下日本陸軍步兵聯隊的創立。
  • 日本帝國陸軍「自嗨」史:精英?瘋子!
    關於日本陸軍的歷史,筆者除了在保阪正康的《昭和時代見證錄》中從作者對經歷過戰前昭和時代的各界人士的採訪內容裡了解一二,更多的也只是通過戶部良一的《日本陸軍史》來知曉。在《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中,俞天任先生延續了他一如既往的有趣的文風,將日本軍隊的這段歷史以一種講故事一般的形勢呈現給讀者,並且引經據典,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也不缺乏學術的嚴謹性。
  • 戰敗前的日本陸軍壓根就沒有武裝帶
    從明治建軍一直到二戰戰敗後滅亡,日本陸軍的軍服從始至終沒有武裝帶。武裝帶的起源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為掛軍刀而設,為的是避免較重的軍刀把腰帶墜斜了影響軍容,故而置一窄皮帶吊住腰帶。因為軍刀都是掛在左側,所以武裝帶的窄皮帶都是右肩左脅的掛法。還因為除騎兵外軍刀都是軍官才佩,所以武裝帶也只是軍官才有。就因為這個原因,武裝帶有時也被稱作刀帶。
  • 二戰此國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為何僅被德國不到40天滅國?
    二戰此國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為何僅被德國不到40天滅國?說起「世界第一」,大家或許會首先想到美國。因為美國無論是在經濟、軍事還是各個方面,幾乎都霸佔著世界第一這把交椅。說起二戰,軍事第一大國,莫過於德國了。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損失慘重,又被各國歧視和欺負,但希特勒的上臺,卻讓支離破碎的德國在絕境中奮起。就當時的德國而言,希特勒無疑是德國人心目中的「救世主」。值得肯定的是,希特勒是有一定能力的,讓戰後那麼頹廢的德國,能夠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
  • 印度陸軍世界第一,為何遲遲不敢打響戰爭?張召忠:動手就會滅亡
    印度陸軍世界第一,為何遲遲不敢打響第一槍? 近日,印軍的舉動並不安分,在其邊境地區部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甚至印軍還準許空軍駕駛掛載實彈的戰機升空巡邏。對於印度遲遲不敢打響第一槍的行為,我國著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就曾進行過分析,他指出,印度存在一處致命弱點,如果沒有進行完善,那麼隨意開戰的後果將不堪設想,甚至建立的世界第一規模陸軍也會因此「滅亡」也不好說。印度擁有著世界第四大武裝力量,常規兵力超過百萬,而且印度還在擴大軍隊規模。
  • 第6屆陸軍國際學員周在陸軍工程大學開幕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姚冰、雲利孝第6屆陸軍國際學員周在陸軍工程大學開幕22所中外軍事院校的學員將進行為期1周的混合編組本報南京10月29日電 姚冰、雲利孝報導:第6屆陸軍國際學員周今天在南京開幕,來自11個國家軍事院校和我陸軍
  • 歷史上沒有一面軍旗被繳獲,日本陸軍軍旗為何極難被繳獲?
    1938年創作的日本知名軍國主義歌曲《日之丸進行曲》 就描繪了一位送子出徵的日本母親從家中翻出當年女兒出嫁時送給家裡的太陽旗,然後由母親做成日之丸寄願書送給兒子出徵的場景。要說到日本陸軍的軍旗歷史先得從日軍的士兵補充和編制講起,因為日本陸軍的軍旗只授予步兵和騎兵聯隊,沒有給師團和大隊,這是因為日本實行的是徵兵制,所有日本的適齡男性都必須服兵役, 一個市的男人編成一個聯隊,這個聯隊的補充兵都來自這個市。而聯隊所在地是幾乎不會換的,但是師團下屬的聯隊經常會換,所以日本把全國劃分成了幾十個聯隊管區。
  • 軍改前,解放軍為何沒有設置陸軍司令員?有三個原因
    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正式成立,李作成任陸軍司令員,劉雷任陸軍政治委員。2016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司令部正式成立,這意味著我國結束了陸軍內部長久沒有司令員的局面,標誌著解放軍軍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