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前的日本陸軍壓根就沒有武裝帶

2021-02-13 牛戈文草

如今抗日劇盛行,估計這些神劇的導演對軍事和歷史是一竅不通的小白,但同時又是高度唯美的軍服控,因而劇中鬼子的戰鬥力往往給表現的特弱,而那身軍裝卻表現的很靚,武裝帶便也成為劇中鬼子一件重要的行頭,《亮劍》《太行山上》《東北抗日聯軍》等劇中的鬼子,便一個個扎著武裝帶。


圖01  這神劇中的兩個鬼子扎的就是武裝帶

其實這是錯的。從明治建軍一直到二戰戰敗後滅亡,日本陸軍的軍服從始至終沒有武裝帶。

武裝帶的起源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為掛軍刀而設,為的是避免較重的軍刀把腰帶墜斜了影響軍容,故而置一窄皮帶吊住腰帶。因為軍刀都是掛在左側,所以武裝帶的窄皮帶都是右肩左脅的掛法。還因為除騎兵外軍刀都是軍官才佩,所以武裝帶也只是軍官才有。就因為這個原因,武裝帶有時也被稱作刀帶。

戰敗前的日本軍隊雖然特別頑固的一直保留著軍刀,卻沒有武裝帶,他們有專門的「刀帶」,與武裝帶是兩碼事兒。他們的軍刀,是通過上衣左側的一個開縫直接掛於內腰帶上,因而雖有刀帶卻沒有武裝帶。他們的軍服是這樣的:


圖02  歷史上的鬼子陸軍是沒有武裝帶的

請看上圖這三名日軍,就只扎了腰帶而沒有武裝帶。日軍的腰帶制式不一,但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單排扣,且官兵一律。

有人可能不太清楚腰帶和武裝帶的區別,其實很簡單,武裝帶是一個組合,它包含三個部分,一是寬皮腰帶,二是窄的斜皮帶,三是掛軍刀或短劍用的刀帶;腰帶則只是一條比武裝帶略窄的皮帶而已。另外,武裝帶的腰帶部分都是雙排扣的,而腰帶通常是單排扣的。


圖03  武裝帶(上)與腰帶(下)

從一些歷史老照片和十七年老電影中,能看到有些武裝人員扎了雙排扣腰帶。如果留意就會發現,扎這樣寬皮腰帶的,全是中共武裝人員,那是在繳獲國軍的武裝帶後,把那純粹裝飾用的窄的斜皮帶除掉後只留腰帶部分的結果。

戰敗前的日本陸海軍,從來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和陸軍不同,日本鬼子的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的軍官是有武裝帶的。有圖為證:


圖04  日本鬼子海軍陸戰隊軍官的老照片

日本鬼子海軍陸戰隊有過多種軍服,細考起來很複雜,但其自發動一二八事變起,到戰敗投降止,貫穿整個侵華戰爭,武裝帶一直是軍官常服的一個組成部分。


圖05  在南洋地區作戰的日本海軍航空兵

上圖是海軍航空兵的照片,也有武裝帶的配置。


圖06  南洋地區戰敗投降時的日軍

這是南洋地區的日軍投降繳械時的老照片,照片中扎武裝帶的是海軍陸戰隊軍官,沒扎武裝帶的就是陸軍軍官。以後遇到這樣的照片一眼就可以斷定,用不著再做其他考證。

如今的抗戰影視作品,多數表現的是鬼子陸軍,極少反映鬼子海軍陸戰隊與航空兵,而只要是陸軍,就不能有武裝帶,扎了武裝帶就是穿幫。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牛戈文草

專門針對影視、書刊、自媒體關於民國軍史胡編亂造的打臉文集。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沒有一面軍旗被繳獲,日本陸軍軍旗為何極難被繳獲?
    在影視劇中出現的寫滿名字的太陽旗叫日之丸寄願書,是日軍士兵出徵前,邀請街坊鄰居和戰友一起在上面寫下祝福的話。平時由土兵帶在身邊,起到護身符的作用,和真正意義上的日軍軍旗是完全不同的東西。1938年創作的日本知名軍國主義歌曲《日之丸進行曲》 就描繪了一位送子出徵的日本母親從家中翻出當年女兒出嫁時送給家裡的太陽旗,然後由母親做成日之丸寄願書送給兒子出徵的場景。
  • 日本戰敗後,為什麼裕仁天皇最終沒有退位?
    1945年,對日本領導人的戰爭罪行進行審判的機構正在緩慢形成,起訴和逮捕在難以預料的時間一波波到來。9月11日,宣布了對第一批戰犯嫌疑人的逮捕,接著是不祥的平靜,直到11月19日第二批逮捕令發布。12月的第一周,許多軍部高官和官僚們被添加到了「甲級」戰犯嫌疑人的行列,包括前首相近衛文和天皇身邊最親近的內大臣木戶幸一等人。
  • 奇特的投降儀式,日本戰敗三十年後一個士兵的受降
    1974年初,一位日本青年旅行者來到菲律賓境內旅遊,在一個偏僻的荒野裡,這位青年偶然發現了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幸的幸運者,他就是三十年前日本帝國陸軍第十四地區集團軍參謀長司令部特別中隊中尉廣己田。1945年,廣己田所在的日軍陣地被美國軍隊攻佔後,他和其他被打敗的日本官兵一起退避荒野,過著東躲西藏的隱居生活。
  • 二戰美國陸軍軍官制服
    到了二戰前的1937年,美軍的制服體系有了新的變化,從制服體系到作戰服體系都有改變,軍官制服從布料顏色以及樣式都有調整。教大家一個識別定製制服與公發制服的方法,在沒有合同標的前提下固定腰帶一般多為量體定製版。如果有水洗標上面標著這件衣服的號碼就肯定是公發版,定製的一般不會寫這件衣服多大號。
  • 大正時代與日本陸軍:簡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日本陸軍》
    本文所要重點介紹的這本黑澤文貴(1953-)所著《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日本陸軍》雖然是今年(2020年)的新書,但其日文原著的出版已經是二十年前、也就是本世紀初的事情了(原著名:《大戦間期の日本陸軍》,みすず書房2000年出版)。
  •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陸軍戰鬥機 第一部分
    這裡說的戰鬥機都是日本陸軍自產自研,不包括購買的型號,所以請不要問我為什麼沒有Bf 109、沒有Fw 190之類的。另外日本繳獲的戰鬥機在前文《但戰爭中期後二式戰在截擊轟炸機的戰鬥中表現出色,被認為不足的盤旋能力其實仍優於戰爭前、中期的盟軍戰鬥機,直到四式戰投入使用前二式戰都是日本陸軍最好的截擊機。據說美國海軍航空情報部在對二式戰二型實機測試後給出了截擊機的最高評價,超過三式戰、四式戰和海軍的雷電二一型、紫電一一型。
  • 沒有根的民族有多可悲?日本戰敗後,數萬韓國人選擇切腹自殺!
    自日本宣布戰敗的消息以後,曾經被日本侵略過、殖民過的國家無不歡欣鼓舞、喜極而泣。但是在眾多被侵略的國家之中,有一個國家表現的不同尋常,那就是韓國(大韓帝國),數萬韓國人聽聞日本戰敗消息後,在街上痛苦甚至自殺!
  • 91式多炮塔重戰車是日本陸軍的重裝甲武士,配備槍枝但毫無用處
    如果從側面看,即使沒有炮塔,也是凸型結構。這款坦克的重量增加到了18噸,遠遠超出了"日本同期的其他型號坦克"。工兵和陸軍馬鹿也仔細研究了各國多炮塔坦克的設計,他們認為集中火力在前面是不可取的,馬鹿不禁想到敵人屁股後面的樣子不能讓人產生侷促感,所以陸軍無法接受這種屁股無保護的設計。
  • 永田鐵山:「日本陸軍第一大腦」為何被陸軍中佐相澤三郎斬殺?
    日軍陸軍中將永田鐵山被譽為「日本陸軍第一大腦」,曾與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並稱日本陸軍「三羽鳥」,他在陸軍省軍務局長任上,被陸軍中佐相澤三郎斬殺,軍務局長在陸軍省是僅次於陸軍大臣和陸軍次官的第三號人物,在日本陸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死於「七七事變」之前,對中國來說可謂是一件幸事,因為永田鐵山也是策劃侵略中國的最主要的始作俑者。
  • 日本戰敗後,他衝進首相辦公室,直言要東條英機謝罪
    前言 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及對外侵略擴張觀念深深老烙印在各國人民心中。而日本這一觀念思想便是由東條英機主張,有一人曾當面質問他為何不自殺,這人便是石原莞,東條英機一生政敵。後轉入陸軍學校,逐漸嶄露頭角。因性格原因,使老師又愛又恨。1929年石原莞爾發表「滿洲土地無主論」等逐漸被大眾認識。1937年晉升為少將,最終形成「滿蒙生命線」政治理論,策劃「九一八事變」。石原莞爾被稱為戰略大師,而由於政治主張觀念不同,曾與東條英機發生嚴重衝突。在石原莞爾眼中東條英機為平庸之輩,軍事主張不可實施,將會為日本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
  • 日本海軍孤注一擲的雷伊泰灣海戰,為何卻被日本陸軍將領出言勸阻?
    然而在雷伊泰灣海戰爆發前的1944年10月18日的日本陸海軍作戰會議上,日本陸軍的將領們全力反對該計劃實施不說,陸軍甚至聲淚俱下的勸阻海軍不要貿然行動,以保全聯合艦隊實力為上策。 而海軍將領也淚流滿面的表示,自己非去不可,哪怕明知道是死也必須去 這魔幻的場景是怎麼回事?
  • 哆啦A夢開心地說:日本戰敗了!
    大雄和哆啦A夢聽到這件事非常氣憤,於是坐時光機回到二戰之前,想要去拯救那些動物。這時候正好碰上飼養員要餵大象吃毒馬鈴薯。結果大象發覺有毒而不肯吃。哆啦A夢作為一部動畫給孩子們灌輸這種觀念好嗎?作為一個長期以來關注《哆啦A夢》的死忠粉,這一個橋段的出現是在我預想之中的。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哆啦A夢》雖然是一部給少兒看的動畫,但它絕不簡單和平庸,相反——《哆啦A夢》這部作品,完全稱得上是日本最偉大的少兒動畫,沒有之一。
  • 日本為何始終將「戰敗日」稱為「終戰日」?
    73年前的8月15日,日本侵略者被打敗,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那則《終戰詔書》書中,卻並未出現投降字眼。直到今天他們紀念的是「終戰日」73周年,而不是「戰敗日」。前不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態說,今後不會再參拜靖國神社,但是今天,安倍卻讓助手向靖國神社供奉了祭祀費。在追悼儀式上,安倍致辭稱:「我們擁有一條絕不可變更的道路。今天,正是面對這和平之路再次宣誓的日子。」
  • 二戰前,法國陸軍的實力非常強大,為何38天就被德國輕鬆打敗了?
    整個歐洲已經燃起了狼煙,但是這一切似乎都和這些浪漫的法國人沒有絲毫的關係,他們仿佛還活在拿破崙締造的美夢之中。當時幾乎沒有法國人能夠想像到:德國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們自己。法國歐洲霸主的迷夢即將被德軍的閃電戰痛擊得粉碎。最終在38天的戰敗過程中,法國也曾有過殊死的抵抗,而且他們還給予了德軍不小的打擊。6個禮拜讓法國從之前的歐洲強國淪為了戰敗者。
  • 二葉會、木曜會、一夕會:九一八事變前的日本陸軍激進團體
    二葉會1921年10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6期學生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三人相聚德國南部的溫泉療養地巴登巴登(Baden Baden)。當時,永田是駐瑞士武官;小畑是駐俄大使館武官,但因不能入境而滯留在柏林;岡村則是從日本到歐洲出差三個月左右。
  • 日本軍旗的命運與象徵:日本陸軍軍旗為何極難繳獲?
    要說到日本陸軍的軍旗歷史先得從日軍的士兵補充和編制講起,因為日本陸軍的軍旗只授予步兵和騎兵聯隊,沒有給師團和大隊,這是因為日本實行的是徵兵制,所有日本的適齡男性都必須服兵役,一個市的男人編成一個聯隊,這個聯隊的補充兵都來自這個市。而聯隊所在地是幾乎不會換的,但是師團下屬的聯隊經常會換,所以日本把全國劃分成了幾十個聯隊管區。
  • 日本帝國陸軍「自嗨」史:精英?瘋子!
    關於日本陸軍的歷史,筆者除了在保阪正康的《昭和時代見證錄》中從作者對經歷過戰前昭和時代的各界人士的採訪內容裡了解一二,更多的也只是通過戶部良一的《日本陸軍史》來知曉。在《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中,俞天任先生延續了他一如既往的有趣的文風,將日本軍隊的這段歷史以一種講故事一般的形勢呈現給讀者,並且引經據典,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也不缺乏學術的嚴謹性。
  • 日本陸軍的內鬥史,皇道派和統制派的爭鬥,如何變得不可挽回?
    在日本歷史上,下克上或許是一個傳統,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更是有頻繁的刺殺行動,通常都是陸軍的下級軍官們去刺殺政府要員。這背後不光是日本的陸軍中下級軍官腦袋昭和上腦,更有日本內部的皇道派和統制派相互爭鬥的原因。而這種爭鬥對於日本的影響也十分巨大,釀成了一次日本下級軍官的叛亂,史稱二二六事件。今天我們就翻開歷史,看看二二六事件到底是怎樣爆發的。
  • 軍改前,解放軍為何沒有設置陸軍司令員?有三個原因
    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正式成立,李作成任陸軍司令員,劉雷任陸軍政治委員。2016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司令部正式成立,這意味著我國結束了陸軍內部長久沒有司令員的局面,標誌著解放軍軍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