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
『馬可福音』沒有記載作者的名字,但根據可靠的資料,本書乃是那稱為馬可的約翰所寫的,他是馬利亞的兒子(徒十二:12),巴拿巴的表弟(西四:10)。『約翰』是他希伯來的名字,馬可(有禮貌的)為他的名字(或姓),有傳說他父親是羅馬人,家在耶路撒冷,房子很大,常供信徒聚會之用(徒十二:12)。有人認為本書十四:52節所記主耶穌被捉拿時赤身逃跑的那青年人,便是馬可自己。他曾跟隨保羅和巴拿巴參與第一次的布道行程,可是中途退出,獨自折返耶路撒冷(徒十二:25,十三:5-13),故被保羅拒絕其參與第二次行程,這事引起保羅和巴拿巴分手(徒十五:36-39)。可能因那次的失敗,馬可學到了功課,以致後來成為保羅和彼得忠心得力的同工,保羅在西四:10-11稱他為『同工』和『使他得安慰的人』!彼得在他書信中稱『我兒子馬可』(彼前五:13),似乎暗示馬可是他帶領歸主的。早期教父都說馬可是根據彼得的口授而寫下本書,故此有人稱本書為-彼得的福音。根據一些可靠的傳說,馬可曾到過埃及傳福音,是亞歷山大城的第一位宣教士,在那裡建立了教會。又有一說他被埃及人打得半死,拖過幾條街道,囚在地牢裡,最後被人燒死。一個曾經畏懼退縮且變節的青年,最終勇敢的為主殉道了。有一名人說了一句名言:『駿馬多是由小丑馬培育而成的』。
二、寫作時地
時間:一般認為本書是寫於主後50至60年間,為四福音最早完成的一卷。
地點:傳說不一,有的說在羅馬,有的說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也有說在巴勒斯坦。
三、寫作對象
本書寫作對象是羅馬及猶太化的外邦信徒,因為本書很少題到猶太背景的事;引用猶太文時均解釋其意義(三:17等);對於猶太習俗也加以解釋(七:3-4等);常用拉丁字如『護衛兵』(六:27)、『百夫長』(十五:39)等羅馬官方文字。
四、主題
本書主要信息是神的兒子以僕人的身份來作人的救主。是撒迦利亞三:8所預言的『僕人的苗裔』,也是以賽亞五十三:11所論到『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馬可福音所描繪的主耶穌像『牛』(啟示錄四章第二個像牛犢的活物),牛有兩面的功用,其一是耕種;另一是是獻祭。馬可前十章是耕種,後六章是獻祭。這就是整卷馬可福音給我們看見的。
五、特色
1.馬可福音是四福音中最短的一卷,馬可本人也未曾跟隨過主,但馬可福音中對於主一言一行的描述,遠較其他福音書詳細和生動。他對每一件所發生的事,如人名、時間、地點乃至每一個細節,都以其獨特的風格來描述。他的記載雖簡潔卻完整,馬可只用三兩筆生動的描述,就概括了馬太用八章的篇幅所記載的。他用九章的篇幅所寫的,馬太就要用兩倍的篇幅來完成。
2.安卡斯(Angus)的聖經手冊有以下的評語:『就以活現、完整、描寫逼真來說,馬可是比較其他對觀福音書(即馬太和路加)的作者更勝一籌的』。
3.本書比較著重記載主耶穌的行動,短短十六章的篇幅,卻記載了主所行的十八個神跡。而且書中也經常出現『就』、『隨即』、『立刻』、『即時』、『連忙』等字眼,(原文為『euthios』,英譯『straightway或』immediately)。這都反映出本書所描述這一位僕人而救主的行動是何等的敏捷、迅速、連貫,沒有半點的鬆散和拖延,所以又有人稱本書為『行動的福音』。本書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記敘主在世上最後一周的事跡(十一至十五章),較其他福音書更側重於主的受苦。
4.全書十六章之中有十二章是用『又』開始的,表明作者敘述的語氣是連貫一致的,所以最好的讀法是一氣呵成的讀完全書,才能體會本書的精華和亮光。
六、重點
1.馬可福音啟示主耶穌是僕人,所以沒有記載主的家譜,也沒提及他的出生和童年,因這對於一個僕人來說,他的出身是不重要的。本書也少記載主的教訓,卻多描述他的工作。馬太所載的五篇重要講論,本書只作了很濃縮的陳述,甚至登山寶訓也沒有收錄在其中;
2.主一共講了36個比喻,馬可只記載了其中6個,但對主的手所作的,描寫得特別出色、細膩(一:31,六:2,七:33,八:23,25,九:27),這正符合他作僕人的身份(手是一個僕人工作的最大象徵)-少說話,多作事。其他福音書所記載主責備人的話,本書全沒有提及。例如責備加利利諸城的人不悔改(太十一);文士和法利賽人假冒為善(太二十三;路十一等),在本書一概刪除,因為作僕人的該是受教聽命,而不是去責備人。
3.整卷馬可福音給我們看見主耶穌是最完美的僕人,他在事奉上的每一方面都是我們的榜樣:他的殷勤工作、卑微服事、隱藏自己、藉禱告聯於神、富有感情等等都配得我們去追隨。
4.本書對主的啟示雖重在作僕人的一面,但同時也在多處說明他是神的兒子(一:1,11,九:7,十五:39),甘願降卑成為卑微的人子,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十:45)完成救贖之工,然後從死裡復活,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十六:19)。這是一條從卑微達到榮耀的路,這正是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6-11節所描述的:『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有心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神』。這就是主作僕人所走的道路。
七、鑰字/鑰節
鑰字:『就』(一:18)本書用了343次。鑰節:十:45
八、分段
1.僕人的預備(一:1-13)
2.僕人的事奉(一:14-十三)
3.僕人的順服至死(十四-十五)
4.僕人的高升(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