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銀行業...

2020-12-23 中國政府網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13號通報《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報了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並轉送的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

《通報》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並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85097件,環比增長26.5%。其中,涉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27278件,環比增長16.1%,佔投訴總量的32.1%;股份制商業銀行37475件,環比增長30.6%,佔投訴總量的44.0%;外資法人銀行447件,環比增長19.8%,佔投訴總量的0.5%;城市商業銀行(含民營銀行)8471件,環比增長46.0%,佔投訴總量的10.0%;農村中小金融機構3418件,環比增長31.7%,佔投訴總量的4.0%;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8008件,環比增長27.8%,佔投訴總量的9.4%。。

《通報》指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投訴量的中位數為4397件。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的投訴量位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前三名。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量的中位數為3370件。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的投訴量位列股份制商業銀行前三名。外資法人銀行投訴量的中位數為3件。東亞銀行、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的投訴量位列外資法人銀行前三名。

《通報》指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平均每千營業網點投訴量的中位數為373.6件/千營業網點,平均每千萬個人客戶投訴量的中位數為86.2件/千萬個人客戶。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平均每千營業網點投訴量位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前三名,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的平均每千萬個人客戶投訴量位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前三名。

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每千營業網點投訴量的中位數為1931.3件/千營業網點,平均每千萬個人客戶投訴量的中位數為444.5件/千萬個人客戶。平安銀行、廣發銀行、招商銀行的平均每千營業網點投訴量位列股份制商業銀行前三名,平安銀行、浙商銀行、中信銀行的平均每千萬個人客戶投訴量位列股份制商業銀行前三名。

外資法人銀行的平均每千營業網點投訴量的中位數為250.0件/千營業網點,平均每千萬個人客戶投訴量的中位數為614.3件/千萬個人客戶。東亞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的平均每千營業網點投訴量位列外資法人銀行前三名,恒生銀行、花旗銀行、東亞銀行的平均每千萬個人客戶投訴量位列外資法人銀行前三名。

《通報》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涉及信用卡業務投訴48406件,環比增長43.5%,佔投訴總量的56.9%。在涉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投訴中,信用卡業務投訴14628件,環比增長82.0%,佔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53.6%;在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投訴中,信用卡業務投訴30870件,環比增長29.1%,佔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82.4%;在涉及外資法人銀行的投訴中,信用卡業務投訴343件,環比增長21.6%,佔外資法人銀行投訴總量的76.7%。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投訴量位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前三名。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投訴量位列股份制商業銀行前三名。東亞銀行、滙豐銀行、花旗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投訴量位列外資法人銀行前三名。

2020年第三季度,涉及個人貸款業務投訴20219件,環比增長33.5%,佔投訴總量的23.8%。在涉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投訴中,個人貸款業務投訴4060件,環比增長44.4%,佔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14.9%;在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投訴中,個人貸款業務投訴2997件,環比增長42.9%,佔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8.0%;在涉及外資法人銀行的投訴中,個人貸款業務投訴49件,環比增長6.5%,佔外資法人銀行投訴總量的11.0%。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的個人貸款業務投訴量位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前三名。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的個人貸款業務投訴量位列股份制商業銀行前三名。東亞銀行、渣打銀行、恒生銀行的個人貸款業務投訴量位列外資法人銀行前三名。

2020年第三季度,涉及理財類業務投訴4337件,環比減少59.1%,佔投訴總量的5.1%。在涉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投訴中,理財類業務投訴2134件,環比減少75.8%,佔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7.8%;在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投訴中,理財類業務投訴1762件,環比增長33.5%,佔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4.7%。郵儲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理財類業務投訴量位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前三名。浦發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的理財類業務投訴量位列股份制商業銀行前三名。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13號通報《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報了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並轉送的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

相關焦點

  • 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保險消費投訴...
    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銀保監消保發〔2020〕12號各銀保監局、保險公司:現將2020年第三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通報如下:一、保險消費投訴環比增長近9%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並轉送涉及保險公司的保險消費投訴36754件,環比增長8.96%。
  • 銀保監會通報:銀行每天平均被消費者投訴900多件
    銀保監會最新通報,銀行每天平均被消費者投訴900多件12月10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通報了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並轉送的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通報顯示,三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並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85097件,環比增長26.5%。
  • 借唄、微粒貸、金條被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點名
    文/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 郭武平我國基本金融服務已覆蓋99%的人口,按照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精神,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對同類業務同類主體實施同一監管,監督市場主體依法合規經營,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 銀保監會:引導消費者樹立理性投資、價值投資觀念
    (銀保監會)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收官之年。
  • 銀保監會點名通報安心財險、輕鬆保等四機構侵犯消費者權益
    12月18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通報,安心財險、輕鬆保經紀、津投經紀(第三方平臺為京東金融)、保多多經紀(第三方平臺為水滴保險商城)因侵害消費者權益被點名。銀保監會表示,檢查發現,這四家機構在宣傳銷售短期健康險產品中,存在「首月0元」「首月0.1元」等不實宣傳(實際是將首月保費均攤至後期保費),或首月多收保費等問題。銀保監會表示,上述機構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基本權利,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將嚴格依法依規進行處理。真的0元嗎?
  • 銀保監會1號罰單!
    信息系統安全和數據洩露等方面存在問題農業銀行被罰420萬1月29日,銀保監會網站公布了2021年1號罰單(銀保監罰決字〔2021〕1號)。中國農業銀行因違反審慎經營,被銀保監會罰款420萬人民幣。2020年5月9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了針對多家銀行的處罰決定。其中,農業銀行因監管標準化數據(EAST)系統數據質量及數據報送存在違法違規行為,被銀保監會罰款230萬元。受罰原因包括資金交易信息漏報嚴重;信貸資產轉讓業務漏報;貿易融資業務漏報;分戶帳明細記錄應報未報;分戶帳帳戶數據應報未報;關鍵且應報欄位漏報或填報錯誤。
  • 三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工行、建行、交行投訴量列國有大行前三名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13號通報《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報了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並轉送的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通報》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並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85097件,環比增長26.5%。
  • 招聯消費金融被銀保監會通報;上海長徵醫院...
    蒙古向中國捐贈3萬隻羊,體現了蒙方對中國政府和人民抗擊疫情的堅定支持,生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凸顯了中蒙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特斯拉第三季度總營收為87.7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3.03億美元增長39%,比上一季度的60.36億美元增長45%。同時,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3.3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的1.43億美元相比增長131%,實現連續五個季度盈利。
  • 銀保監會:安心保險等險企欺騙消費者
    12月18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了關於安心財險、輕鬆保經紀、津投經紀、保多多經紀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例的通報。現將有關問題通報如下:一、欺騙投保人問題(一)安心財險經查,2019年1月至6月,安心財險通過輕鬆保經紀微信平臺公眾號「輕鬆保官方」銷售「安享一生尊享版」產品時,宣傳頁面顯示「首月0元」「限時特惠首月立減**元」等內容,實際是首月不收取保費,將全年應交保費均攤至後11個月,消費者並未得到保費優惠。涉及保單16879筆,保費收入396.34萬元。
  • 人保財險回應侵害消費者權益通報:信保業務已於2019年停止承保...
    原標題:人保財險回應侵害消費者權益通報:切實予以整改   針對《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關於人保財險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1月6日晚,人保財險對外回應稱,通報提及的相關業務公司已於2019年下半年停止承保,並針對前期檢查中指出的問題逐條制定整改方案,切實予以整改。
  • 銀保監會:金融產品承諾保證收益率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財經網金融訊 銀保監會網站顯示,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收官之年。為切實提升金融消費者素養,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網信辦於9月份聯合開展了「金融知識普及月 金融知識進萬家 爭做理性投資者 爭做金融好網民」活動。
  • 銀保監會重罰銀保電銷618萬!這家險企被抓典型,為何受罰338萬?
    在3·15期間,各地銀行保險監管部門都在大量推行權益保護,以及各金融機構都在想方設法做好服務不斷升級,關於侵權曝光事件並不多。3·15剛過,銀保監會親自動手,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曝光,並做出重罰。其中,對人保壽險開出的大罰單,金額之大,在行業較為鮮見。
  • 這家股份行遭銀保監會點名通報!舊疾未除又添新傷,浦發銀行到底...
    浦發銀行遭銀保監會點名!  要參君  這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遭到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點名通報!  4月16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公告,浦發銀行(600000,股吧)和中華財險兩家金融機構被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通告,並披露了其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例。其中提到,2018年9月,浦發銀行代理銷售的私募產品出現延期兌付的問題,引發多起消費者投訴。經查,浦發銀行存在五方面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浦發銀行近兩年似乎走的並不是很順,屢次出現創傷,處境頗為艱難。
  • 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單戶授信不超20萬;銀保監會對中信銀行立案調查
    【互金通訊社】 銀保監會對中信銀行啟動立案調查 5月9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中信銀行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通報》表示,2020年3月,中信銀行在未經客戶本人授權的情況下,向第三方提供個人銀行帳戶交易明細,違背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銀保監會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規定
  • 央行: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央行:分檔管理房地產貸款 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調整房貸業務比例12月31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一則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當中列出11個要點,該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 關於延遲退休,官方回應來了! 最新!銀保監會回應「中國人壽被舉報造假」
    關於延遲退休,官方回應來了!延遲退休是近年來社會各界一直都高度關注的一個話題,對此,2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遊鈞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作出了回應。銀保監會回應「中國人壽被舉報造假」日前,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近期媒體關注的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近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黑河市嫩江支公司原員工張某在新浪微博發布「員工實名舉報中國人壽大量造假」的視頻。銀保監會對此事件如何看待?目前處理情況如何?
  • 銀保監會集中回應七大熱點:約談螞蟻、網際網路存款下架、非法集資、網絡小貸……
    作者 | 周蕾昨日(2020年12月31日),中國銀保監會網站發布相關部門負責人就近期媒體關注問題答記者問,集中回應了近期熱點話題。雷鋒網AI金融評論摘編關鍵信息如下:談約談螞蟻:所強調的突出問題和整改要求,不僅是個性的,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建議所有網際網路平臺都要對照自查,及早整改。
  •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
    中證網訊(記者 歐陽劍環)銀保監會網站12月25日消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法律、行政法規,以及《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子公司辦法》)
  • 1.87億元上當:「首月0元、1元」全是套路 四險企被銀保監會通報
    銀保監會強調,四家保險機構將嚴格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各銀行保險機構要引起警示,圍繞營銷宣傳、產品銷售等方面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開展自查自糾。打「首月0元」幌子欺騙銀保監會網站18日消息顯示,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於安心財險、輕鬆保經紀、津投經紀、保多多經紀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例的通報(下稱「通報」)。
  • 銀保監會:要樹立理性消費觀 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對此,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六期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然而,所謂「零利息」並不等於零成本,往往還有「服務費」「手續費」「逾期計費」等,此類產品息費的實際綜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營銷故意模糊借貸實際成本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理解或認識。二是過度包裝營銷,陷入盲目無節制消費陷阱。一些機構在各種消費場景中過度宣揚借貸消費、超前享受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