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叔孫敖,有不少有名的故事。
看一則: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長有者,其為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仍然不一一翻譯,只劃重點:
孫叔敖將要離世時告訴自己的兒子,楚王數次封我,我都沒要。我死後,楚王必然給你封地,你切記,不要那些好地塊。楚越之間有塊人人都不喜歡的「惡地」,那才是可以長久擁有的。
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如其所言,孫叔敖之子也嚴格聽老爹的話,要了「惡地」,因此得以長久享有。
評論說,孫叔敖的智慧,在於將人人都討厭的東西,作為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人之所惡,我之所喜,反其道而行之。
其間高明的智慧,何止一端!
第一,好東西人人都看得見,人人都喜歡,人人都想據為己有。所以難免爭競,難免開撕,難免沒有好下場。
第二,所有能長久的東西,一定都不是浮華的東西。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選擇了大家都厭惡的東西,就一定要有耐得住「惡」的本領。
第三,胸懷和眼光,有時候也許是天生的。但是見賢思齊,看了他山之石,必當奮起直追,玉成自己的良好人格。
「孫叔敖舉於海」,能夠被孟子寫進文章的人,自然不是常人。
據稱孫叔敖小的時候曾經遇上兩頭蛇,就把蛇殺死埋了。然後告訴媽媽自己要死了,因為傳說遇到兩頭蛇人就會死。他媽媽說,你不會死,因為你做了好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自小就可見孫叔敖的境界。
遇到不祥,自己承擔。即便死了,也不要讓別人再遇上。
老子說,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後來還有隱士對孫叔敖說:「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問哪三怨。
「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
孫叔敖言:「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三怨,可乎?」
孫叔敖言語中所透射的,仍然是「逆行者」的智慧。
越是高官厚祿,越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懂得利益均沾。
這才是長久的根本:
絕不把自己置於聚光燈下,絕不讓自己躺在安樂窩裡,絕不撐大自家胃口以致要吃獨食。
可以再看一則故事。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彼必不能長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既無受魚而不免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因為自己愛吃魚,所以決不接受別人送的魚。
因為吃人嘴短。
與其最終受制於人而丟了官,何如一開始就靠自己的能力吃魚呢?
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己。
戒除貪心,一輩子靠自家雙手刨食。
這才是長久的吃魚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