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段時間懷舊懷得一塌糊塗,有點回不過神來,懷舊的情緒不經意間感染了周圍一大片,讓我始料不及,卻也感覺幸福滿滿。
昨天,北京的徐姐說我「這幾天怎麼沒動靜了?光看奧運不幹活了是吧?村東頭的廁所快沒手紙了,我這等著那,哈哈哈」,真會逗樂的姐兒呀。
在整頁面模板時找來找去沒看見《吃魚》,想了半天以為丟了,後來才找圖文素材,原來是當時沒群發,只在朋友圈分享了。
本來跟人約好周末去海邊吃魚的,因故改期,所以,今天推送《吃魚》,再回味一把魚趣。__題記
或許是在海邊出生的緣故,從小,我對吃魚情有獨鍾。餐桌上三日無肉無妨,一餐無魚卻是讓我渾身難受。
小時候放暑假,我有三五天假期是在故鄉度過的。海邊的故鄉對我來說,是那麼親切那麼熟悉。我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到海邊摸螺,用小魚網網小魚小蝦,在礁石上敲生蠔。可以到防風林裡,用耙子收羅那些細細長長的葉子,中午根本不用睡午覺,跑到渡口,跳上渡船,到對岸溜達一圈,太陽快落山了才回家。
最讓我有滿足感和幸福感的,是每天都能吃到魚。
在海南生長,借了大海的光,海魚幾乎日日都可吃到。水庫裡的「草魚」、「福壽魚」、「桂花魚」、「淡水倉魚」甚至是河裡的「爬地狗」、「泥鰍」、「塘鯴魚」等,也自是吃了不少。魚,不完全因魚營養價值高,還因其美味可口。所以古人有「魚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魚,乃百味無味」之說。
寫到這裡,還沒開吃,口水開始流了。
「無魚不成席」。 「魚」與「餘」諧音,所以魚象徵著富貴。「如魚得水」用來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大年三十晚吃年飯,老百姓更離不開魚。如鯉魚,寓「得利有餘」;鰱魚,寓「連年有餘」;鱖魚,寓「富貴有餘」,端魚上桌時還得注意魚頭魚尾魚肚子魚脊對著什麼人的位置擺放。
古老的魚風魚趣,給千家萬戶帶來吉祥美好的祝願。民俗看似一種形式,實則是人們高揚心中的生活情感與理想。
過年時的年飯,每家每戶的餐桌上,魚是必須有的,意蘊在於年年有餘。魚可以是海魚,也可以是淡水魚。可以大魚,也可以是小魚,可以是清蒸魚,也可以是煎魚。沒有太多講究,總之,餐桌上是少不了魚的。
年飯我基本上都是用的海魚,多是清蒸,配上香菇丁薑絲蔥花芹菜丁,還可配上一點點肥肉丁,魚肉吸進肉裡的油,會更細。除了新鮮魚,有的時候我還喜歡用砂鍋煮紅魚乾、豬蹄和筍乾,年三十那晚儘量將清蒸的鮮魚吃完,大年初一就吃紅魚乾豬蹄筍乾那道佳餚了。
2006年夏天,我們在湖南常德的柳葉湖邊吃石鍋魚。
柳葉湖湖面廣闊,湖光山色,綠樹成蔭,這是我第一眼看到它留下的印象。那年八月份的氣溫40°,柳葉一動不動,湖面偶爾才有一絲極其輕微的漣漪。這樣的高溫天氣,吃石鍋魚,什麼情景可想而知,熱上加熱唄。
石鍋魚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其製作方法很是獨特,用一塊大的花崗巖巖石鑿成有雙耳的石鍋, 將魚放在石鍋內烹煎,然後,再加上以辣椒為主的各式佐料,又再加上一些滋補藥材,這樣,經過一番複雜的烹調工序的操作流程之後,一鍋「石鍋魚」誕生了。誰都知道湘菜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以「辣」為主,「石鍋魚」也不例外。石鍋內,煎得焦黃噴香的魚在引導你的唾液急劇分泌,紅彤彤的辣椒,還有其它的富於營養的佐料,就這樣引發你旺盛的食慾,令人有「欲罷不能」之感。連那煎得酸酸的魚頭骨也不放過。
鱅魚火鍋是海南儋州的特色味道。好幾次,在松濤水庫遊艇的甲板上,我們就是這樣邊欣賞沿路風景,邊吃特色的魚頭火鍋。
松濤水庫是全國十大水庫之一,海南最大的人工湖,也是風景遊覽區。其山綿亙,水浩瀚,天湖水域遼闊,酷似大海。水庫有20多種魚,以鱅魚馳名,鱅魚是在水庫自然成長形成。在船上吃魚,現殺現做,魚是保證供應的。水庫裡設了好多個捕撈站,只要船上的魚吃完了,到了下一站就會有人送上捕撈上來的魚。
松濤鱅魚魚肥肉細,配上酸菜等佐料入湯,味道更是絕美。以前遊船上魚頭火鍋配的是酸雷公筍,是海南中部山區一種特有的筍。筍脆口,鮮嫩,味道有點酸,放進魚頭湯裡,湯呈乳白色,味道更濃鬱更好,讓人回味。現在的魚頭火鍋配的多是海南澄邁的蘿蔔小酸菜,雷公筍的影子已經鮮見了。
據說,我國著名戲劇家、詩人田漢當年暢遊松濤水庫時還留下「何止腩魚無限美」的讚美絕句,松濤鱅魚的美味便可見一斑。
就這樣在遊船上,聽著喇叭裡傳出風情濃厚的儋州調聲,吃著嫩嫩的魚頭與魚肉,呼哧呼哧地喝著鮮美的魚湯,大快朵頤,體會把盞臨風的意境,遊艇沿著迂迴曲折的湖岸一路向前。
2007年冬天我出差上海,北平和小言他們幾個帥哥美女帶我去莘莊一個叫做「魚鱗門」的火鍋城吃魚,整個大廳熱鬧的很,吃魚的人座無虛席。
我們吃魚頭,吃魚片,吃魚圓,湯底是酸辣味的,我喜歡的味道,再來個剁椒魚頭。魚都是現殺的千島湖的花鰱魚(我們俗稱之為大頭鱅),做出來的魚片鮮而不腥,嫩而不生,濃鬱柔和,吃進口裡,美在心裡。魚圓是手工製作,極有韌性,嚼頭很好,剁椒魚頭夠辣夠香,雖然感覺味道沒有湖南常德的地道,但是,那樣的場景,那樣的人群,那樣好的興頭,是此後再也沒有過的。窗外寒風凜冽,大廳內卻是熱氣升騰,我吃出一頭的汗,汗水順著太陽穴淌至臉頰再流到下巴,擦一擦,繼續戰鬥。喝酒,聊天,山南海北,真是讓人意猶未盡。
這之後,遇上同事或朋友或鄰居到水庫釣魚,我也藉機享了一把口福。有時候我會到超市去買一包酸菜魚的配料,如法炮製做一道個人特色的酸菜魚,感覺還是美美的。
三亞回民村的酸魚湯,也是頗具特色。
據說酸魚湯是三亞人首創,食材取自三亞近海各類雜魚,放進酸豆樹葉和果、酸楊桃、西紅柿、酸筍等(天啊,都是酸的),煮出來的魚肉質鮮嫩可口,湯味鮮美酸味剛剛好,濃濃的白白的。盡享魚肉魚湯後,來一碗黑米煮的椰子飯,再喝一杯糯米茶。這一行就沒白來。
八所的烤乳豬相當有名氣,八所的麻魚煮酸瓜仔,也是名揚天下,街邊的大排檔才能吃出這樣的味道來。
有一次,我們幾個家庭大人孩子一起去八所,朋友的姨媽請我們去她家吃飯,除了烤乳豬肉,還吃了一大鍋地道的麻魚酸瓜湯。肥厚脆爽的小酸瓜與新鮮的麻魚一起煮湯,滴少許純正花生油,配一點薑絲,灑幾顆蔥花,湯保持了魚的新鮮味道,又帶一點酸瓜特有的酸味,沒有其他配料,二者結合,便是清淡鮮美。喝麻魚酸瓜湯時,還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放一點胡椒粉,鮮辣酸的味道綜合一起,別有滋味。
偶爾,我和朋友們會到故鄉海邊的漁排上吃魚。
魚從海裡捉上來時活蹦亂跳,到了鍋裡繼而被端上桌便是十足的美味。海邊人吃魚,不需要什麼配料,就算是清水煮也是很鮮的。嗅著故鄉的海的味道,聽著海浪一陣陣拍打船舷的聲音,看落日下的大海「半江瑟瑟半江紅」,吃魚的意境與心情交融,氤氳著詩一樣的氛圍。
平日裡時我們多是吃被濃油赤醬浸透了的魚,真正的魚味也被各種佐料包裹住了。而清水煮魚,原汁原味。
被撩撥起來的味蕾,很自然地串接到上世紀的七十年代。
少時吃魚,印記裡一直都有在水產經營部排隊買魚的場面。幾十年過去了,這個經歷,卻始終忘卻不了,也會時不時地回憶起。
那個年代,吃魚算是比較奢侈的事情。那時,有一個水產經營部,地址是現在的河南菜市場大門口的左側。久不久的水產有魚運過來,什麼麻魚啦燈光魚啦剝皮魚啦等等,然後從廣播裡聽到通知,排隊便是我們小孩子的任務了。通常都是手裡攥著一塊或者二塊錢,幾個小夥伴結伴同行,一路從新東區小跑往水產去。買魚的人很多,排的隊很長,吵吵嚷嚷的。排隊快到我們了,下了班的大人們也到了,買魚的事情就交給他們了。
那時候的剝皮魚很便宜,幾戶人家通常都是合著買的十斤二十斤的魚,裝在筐裡,回去一家一家分好,然後大人們就圍坐在一起,動手剝魚皮。那種小魚的脊上有一個硬硬的骨刺,要剝開的時候不小心手指就會被刺出血來。剝好的魚,用鹽巴醃一醃晾乾水分後,在鍋裡倒很少的花生油,然後將魚放進去,小火煮熟,冷卻後用鍋鏟鏟起來才不會粘鍋。我們小孩子手裡每人都會有一個小碗,碗裡放三五隻小魚,空口吃著魚,當零食吃。
我喜歡用蒜苗和豆豉燜剝皮魚,花生油蒜末起鍋,魚倒進去後,放一點薑絲,一點醬油,丟進一把切好的蒜苗。最喜歡的還是用鹽水燜煮,不用放油,就這麼煮幹到有一點點焦黃,魚肉細嫩,一點腥味都沒有,可以連骨頭一起吃。我婆婆煮剝皮魚甚至還放點糖,更具鮮味,一大盤上來,很快就吃光了。
現在到菜市場賣海鮮的地方,看到的剝皮魚都是很大一隻的,那種小小的肉厚厚的剝皮魚,極少極少見到了,只能在罐頭魚裡看到它們的影子。
每每此時,內心便有一種失落,一種遺憾。那算是一個時代的生活標誌,在我童年的記憶裡留存。
一棵開花的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