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獻給愛情、痛苦和命運的協奏曲

2021-03-04 捷森豎琴中心

上周日,青年豎琴演奏家彭佳女士在上海音樂廳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音樂的盛宴,

今天,小編帶大家賞析一下彭佳演奏的第一首曲子。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豎琴版)

點擊音頻播放

阿蘭胡埃斯,位於西班牙中央一個乾燥的高原地帶,唯有這個地方有茂密的森林,有如沙漠裡的綠洲,是西班牙的風景名勝之一。

此地曾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的行宮,

阿蘭胡埃斯的花園設計獨具匠心,島嶼花園的花草、雕像與噴泉相映成趣。

其實,阿蘭胡埃斯自建成以來便屢造焚毀,命運坎坷。保留至今的是由菲力浦五世在1727年動用了全國最好的建築家建築而成。這個小城,也折射出西班牙歷史的動蕩變遷。

而作曲家羅德裡戈,幼年因高燒而導致雙目失明,一生清苦,但卻從未向命運妥協,反而憑藉著超高的音樂天賦,成為西班牙樂壇最亮麗的一顆慧星。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分三個樂章

第二樂章最為出名,(從12分鐘開始)

據說,靈感源於「吹過樹叢的風」

其實,在憂鬱的風聲裡,是一個悽婉的人生。

1938年,羅德裡戈面臨了人生的低谷,妻子懷孕了,但是卻得了重病。

有一天,醫生告訴他,可能妻子和孩子都保不住了。聽到這個消息,羅德裡戈獨自回到寓所,創作出第二樂章的開頭部分。

上帝垂憐,他的妻子活了下來,但七個月大的孩子卻離開了他們。同時,高昂的醫藥費讓羅德裡戈不得不賣掉自己的樂器。

本曲承載著作曲家太多矛盾的情感,先是對妻兒柔軟哀傷的情感,中間激烈的情緒仿佛在對上帝對命運控訴,而最終,作者仿佛在和上帝的溝通中得到了釋然。在作者最為痛苦的時刻,亦是對幸福時光的追索和反思。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原是為吉他和樂隊而創作,本次使用豎琴演出,以不同樂器的音色差異重新詮釋這部經典之作。

對青年演奏家彭佳來說,要完美表現出羅德裡戈的淚水與歡笑,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小編聽後表示,相較于吉他版,豎琴版空靈的音色添加了神聖感。

放上彭仙女的演出照。

另外,彭仙女本次使用的豎琴型號是Salvi的Minerva(密涅瓦)系列,

四色可選。

捷森上海豎琴中心

地址:上海市徐家匯路550號寶鼎大廈605室

電話:64730108

微信號:JS15800684971

網址:www.harp.com.cn

捷森北京豎琴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北苑路172歐陸大廈B座1115室

電話:18910918152

網址:www.harp.com.cn



相關焦點

  • 洪聲音樂 情感與命運的協奏曲
    本文作者 張慶傑 《華沙協奏曲》,是電影《危險的月光》配樂的主題曲。
  • 【菲森課堂】那些大提琴協奏曲背後的「八卦」
    海頓《D大調第二大提琴協奏曲》居然有20多個版本,到底是誰惹的禍?據說,海頓一生寫過五首大提琴協奏曲,但第三首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譜子,第四首和第五首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是海頓的作品,因此確切的說法是海頓只有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即C大調第一號和D大調第二號。
  •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三個歷史錄音
    這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806年間,題獻給他青年時代的朋友史蒂芬·封·勃萊寧。這首樂曲旋律柔美、格調高雅、規模宏大,頗具王者風範。本曲的華彩樂段,並不像有的協奏曲那樣由貝多芬親自譜寫,而是留給各式各樣的演奏者譜曲,其中較常採用的有約阿西姆、奧爾和克萊斯勒等的手筆。
  • 電影《走出非洲》裡的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
    就是在女主人整個財產被燒掉了,愛情也破滅了,準備回國,那個空蕩蕩的房子裡,她準備走的前一天晚上,她還有一個留聲機在,就播放這一段倘若你們孤獨的時候,你們一定要聽這一段有一個音樂美學家說音樂本質上是悲哀的,最好的音樂都是悲哀的,我深有同感,他是如此深刻的悲哀,所以當我們不快樂,我們不要去聽那快樂的音樂,我們要讓我們這個孤獨變得充實和升華,我們不再哭泣,音樂作品的好壞我們可以用這個手段來衡量,用不同的哭這很奇妙
  • 聆聽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勃拉姆斯的交響音樂創作構思嚴謹而深刻,他的協奏曲創作也是這樣。他的協奏曲共有四首——兩首鋼琴協奏曲、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和一首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協奏曲。他的協奏曲都很交響化,它兼備浪漫主義詩篇和古典交響曲的特徵;獨奏聲部同樂隊的發展緊密地相互作用,獨奏聲部常常作為樂隊聲部的助奏,但技術難度相當高。
  • 你決不可錯過的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這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806年,自古以來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這一年,他對他的學生——伯爵小姐萊莎.勃倫斯威克產生了深深的愛情。樂曲正反映出他這些日子生活中所充滿的詩意。 這首樂曲旋律柔美、格調高雅、規模宏大,頗具王者風範。然而,本曲在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前,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考驗。
  • 【值得珍藏的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伊斯特敏演奏,奧曼多指揮費交 這首鋼琴曲,是柴科夫斯基在創作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之前的重要作品之一,初稿在1875年初寫出,後來在1880年和1893年間,作者又參考許多演奏家的意見,進行兩次修改才最後定稿。
  • 【今日名曲】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878年柴科夫斯基來到瑞士日內瓦做短期的休養,此前他經歷了逃婚、跳莫斯科河自殺未遂、結束為時9個星期的不幸婚姻等一系列事件。三月冰雪尚未消融,清新溫馨的春天氣息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就在異國他鄉完成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這部鋼琴協奏曲,讓很多人愛上了古典音樂
    而在諸多鋼琴協奏曲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入坑」必聽曲目,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誕生一百多年來,迸發出了「野蠻生長」的旺盛生命力,它不僅在古典樂迷的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也成功「出圈」,在電影、動漫、流行音樂甚至花樣滑冰配樂中都收穫了很多人的喜愛。
  • 經典旋律:你不得不聽的十首鋼琴協奏曲
    NO.4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Op.21齊默爾曼版本作曲家:蕭邦(波蘭)作品誕生年份:1829年這部作品在蕭邦最幸福的日子裡寫成,並把它獻給他的初戀情人
  • 【曲譜分享】世界名曲《獻給愛麗絲》,手風琴簡譜
    人們都比較熟悉他的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和歌劇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為數不多的器樂小品,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首。《致愛麗絲》原名《a小調巴加泰勒》,是貝多芬在1810年創作的一首獨立鋼琴小品,是貝多芬獻給「愛麗絲」作為紀念的作品。貝多芬創作這個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於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孩。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上次和大家談了J.S.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他的鋼琴協奏曲。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這些古鋼琴協奏曲並不是巴赫全新的創作,而是作曲家在其原先創作的一些其他器樂協奏曲的基礎上改寫而成。原作包括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為管樂器而作的部分協奏曲,甚至於BWV1065這首為四架古鋼琴而作的協奏曲,是改編自維瓦爾蒂協奏曲集《和諧的靈感 Op.3》中的一首為四把小提琴而寫的作品。唯一的例外是為兩架古鋼琴而作的BWV1062,屬於新創作品。
  • 必聽之作 | 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今天為大家分享有「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美譽的經典作品,它們分別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先來說說前三首作品。這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和著名的小提琴家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和布魯赫的《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被約阿希姆讚譽為「德國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 愛樂——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的做法在老公爵眼裡簡直就是倒行逆施,於是在樂長的職位空出來的時候,他不聘用巴赫,而是另外請來替續者。這對巴赫無疑是個經濟上的損失,招得巴赫也犯了倔脾氣,他食人俸祿,竟連一首曲子也不給主人寫。   僵局一時難以收拾,恰好此時克騰的宮廷樂隊指揮席位出了空缺,克騰公爵的妹妹正是奧古斯特的妻子,奧古斯特便介紹巴赫到克騰去任職。
  • 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經典版本
    孟德爾頌安逸的生活與貝多芬同命運苦鬥的歷程相比,《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相比,鮮明地反映出兩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強烈地表現出他們在相同體裁中所表現出的不同的音樂氣質。因此,用亞當與夏娃作兩部協奏曲的比喻是不無道理的。 孟德爾頌寫過兩部小提琴協奏曲。他在十三歲時寫作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雖流露出非凡的才華,但仍不成熟。
  • 品味古典音樂史上最深情的大提琴協奏曲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德沃夏克德沃夏克創作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時,正值他旅居美國的最後一年,一如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新世界」、「美國」一樣,此曲融合了波西米亞民俗音樂與美國印地安、黑人靈歌的素材。當年勃拉姆斯聽到這首作品便羨慕地說:「早知道大提琴協奏曲能寫得這麼優美動聽,我也該提筆寫一首。」
  • 大衛的三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Sixten Ehrling 指揮斯德爾爾摩藝術樂團這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806年間,題獻給他青年時代的朋友史蒂芬·封·勃萊寧。這首樂曲旋律柔美、格調高雅、規模宏大,頗具王者風範。本曲的華彩樂段,並不像有的協奏曲那樣由貝多芬親自譜寫,而是留給各式各樣的演奏者譜曲,其中較常採用的有約阿西姆、奧爾和克萊斯勒等的手筆。
  • 【走進古典音樂世界】第7輯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義大利協奏曲
    雖然名為「協奏曲」,但它卻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獨奏樂器與樂隊的作品。這首創作於1734年的協奏曲是為雙層鍵盤的羽管鍵琴所作的,在雙層鍵盤的曲目中是一首非常重要的作品。巴赫把此曲的題目定為 「依照義大利趣味的協奏曲」(Concerto nach Italienischem Gusto),後來這首作品就被人們簡稱為「義大利協奏曲」。
  • 獻給永恆的愛人——貝多芬·《致愛麗絲》
    恰逢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為此我們策劃了「貝多芬主題周」,用音樂呼喚團結和博愛。 從本周開啟貝多芬主題分享以來, 我們聆聽過貝多芬心湖裡的那片靜謐月光, 震撼過那聲不羈而殘酷的命運敲門, 也沉浸過重返自然與家鄉的歡樂頌歌。
  • 「經典版」世界著名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孟德爾頌安逸的生活與貝多芬同命運苦鬥的歷程相比,《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相比,鮮明地反映出兩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強烈地表現出他們在相同體裁中所表現出的不同的音樂氣質。因此,用亞當與夏娃作兩部協奏曲的比喻是不無道理的。孟德爾頌寫過兩部小提琴協奏曲。他在十三歲時寫作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雖流露出非凡的才華,但仍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