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如是說。「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後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如今,在習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到來之際,我們盤點了習近平自述的讀書故事,以饗讀者。
故事一:田間地頭看字典
鋤頭與書,貌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習近平將它們聯繫到了一起。且看:
「我到農村插隊後,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
——《中國有夢 青春無悔——習近平五四青年節參加主題團日活動側記》(2013年5月6日《人民日報》)
故事二:思考「生存還是毀滅」
莎士比亞的著作《李爾王》
如果你從自幼生活的大城市一下子來到偏僻落後的鄉村,你會不會意志消沉,逐漸沉淪?且看習近平是怎麼做的?
「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陝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裡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著我。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後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
——《共倡開放包容 共促和平發展——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2015年10月21日,倫敦)》(2015年10月23日《人民日報》)
故事三:走30裡路去借書
歌德的著作《浮士德》
「我年輕時讀了不少文學作品,涉獵了當時能找到的各種書籍,不僅其中許多精彩章節、雋永文字至今記憶猶新,而且從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諦。文藝也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訪問俄羅斯,在同俄羅斯漢學家座談時就說到,我讀過很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輕時讀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後,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今年3月訪問法國期間,我談了法國文藝對我的影響,因為我們黨老一代領導人中很多到法國求過學,所以我年輕時對法國文藝抱有濃厚興趣。在德國,我講了自己讀《浮士德》的故事。那時候,我在陝北農村插隊,聽說一個知青有《浮士德》這本書,就走了30裡路去借這本書,後來他又走了30裡路來取回這本書。」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2015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
故事四:體驗海明威的精神世界
2011年,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古巴,特意去了海明威常去的酒吧
2015年9月22日傍晚,習近平在西雅圖下榻飯店出席美國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並發表演講,面對約800位各界人士聊起自己的讀書故事,全場氣氛活躍,掌聲不斷。
「我青年時代就讀過《聯邦黨人文集》、託馬斯·潘恩的《常識》等著作,也喜歡了解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等美國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還讀過梭羅、惠特曼、馬克·吐溫、傑克·倫敦等人的作品。」習近平說。
習近平還特別提到海明威,「海明威《老人與海》對狂風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鯊魚的描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僅如此,習近平自己與這部作品還有兩次有趣的「邂逅」——「我第一次去古巴,專程去了海明威當年寫《老人與海》的棧橋邊。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經常去的酒吧,點了海明威愛喝的朗姆酒配薄荷葉加冰塊。我想體驗一下當年海明威寫下那些故事時的精神世界和實地氛圍。」
故事五:滋養浩然之氣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對我來說,問題在於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佔去了。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2014年2月9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