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1月18日,全國暨地方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工作座談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這是十三屆全國政協以來召開的第二次人資環委系統會議。座談會上,各地人資環委相關負責同志交流了近三年來當地豐富多彩的履行職能經驗,其中有許多創新做法及亮點。
編者從中選取了一些典型案例,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01
聚焦中心雙向發力
近三年來,各地政協人資環委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領域重大問題,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推動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在服務中心任務中有機融合、相互賦能、相得益彰。
浙江:循「兩山」足跡推一河一策
循著「兩山」理念的足跡,2018年以來,浙江省政協委員們從「兩山」理念發源地湖州安吉開始到「春天的來信」所在地寧波餘姚橫坎頭村,再到爭當「詩畫浙江大花園建設的先行者」衢州,實地感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獨特魅力,感受浙江「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帶來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增強了委員的獲得感和共鳴感,堅定了履職初心。
浙江省政協人資環委堅持「黨委中心工作推進到哪裡,政協履職就跟進到哪裡」,積極助推人口資源環境領域重要決策部署落實。
例如,「河長制」是浙江先行先試的一項制度創新,3年來,人資環委承擔甌江流域總河長的服務保障工作,積極與省住建廳等部門溝通協同,每年發動三級政協委員開展2次民主監督、召開一次甌江流域河長制工作會議,注重與當地黨委、政府共商甌江流域治理中的重點、難點、痛點,共同推進「一河一策」落地落實。甌江流域總體水質狀況連續3年為優。
江西:久久為功護「長江之腎」
江西省政協人資環委突出「專」字:每年重點抓好一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課題,多年連續抓一件事。
如2018年,聚焦「長江之腎」鄱陽湖水質總磷超標這一「牛鼻子」問題,前後歷時7個多月明察暗訪鄱陽湖周邊11個縣30個鄉鎮60個村,訪談1000餘人,發放調查問卷300餘份,召開各類座談會40餘次,最終形成《關於「長江之腎」鄱陽湖生態環境整治四個方面突出問題三十條對策十點啟示的建議案》,得到8位省領導批示。
在2016年到2018年連續三年圍繞市縣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情況開展民主監督、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落實基礎上,2019年結合分管省領導巡河督導,組織委員參與視察。
在調研中,充分發揮專家組「外腦」作用,組織專家組全程參與選題、調研和報告起草,提高議政建言專業水準。如在調研視察活動中,注重邀請與課題專業對口的專家參與,人員比例一般不少於50%,讓「專業人」做「專業事」。
湖南:300委員千裡踏察洞庭湖
政協雲是湖南省政協委員移動履職平臺。湖南省政協人資環委運用政協雲創新履職方式,著力拓展履職空間。2018年,為承辦好省政協重點課題「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推進落實情況」的調研協商和民主監督工作,在湖南省政協史上首次開展「政協委員環洞庭湖踏察」行動,組織300多名省市縣政協委員分成5個調研組和62個踏察小組,深入環湖4市18個縣市區的100餘個點或現場全程徒步踏察。踏察中委員們通過政協雲交流群組、專欄,實時上傳踏察圖片,講述踏察見聞,交流踏察體會、提交踏察報告;還通過政協雲提出微建議,邊踏察邊推動解決了一些突出問題。
湖南省政協還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線下工作室,先後開展了由四級政協委員及村民代表參與的京湘兩地遠程連線互動、線上線下「今天我值班」等系列活動,實現了政協雲委員工作室在線下的有機延伸。
西藏:守護好高原生靈
西藏自治區政協人資環委積極圍繞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調研建言。開展了「如何正確處理好過度煨桑、掛經幡等民間宗教習俗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為代表性的協商議政活動,對10餘座寺廟進行實地調研,與信教群眾面對面交談,通過專題調研報告、大會發言等途徑反映情況,社會反響良好。
充分發揮界別委員聯繫廣泛的優勢,加大環保政策宣傳力度,正確處理民間宗教習俗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教育引導信教群眾和寺廟僧尼逐步轉變思想觀念。如今,亂掛經幡、亂撒經文和過度、多點煨桑現象明顯改觀,群眾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得到大幅提升。
02
拓寬渠道做好「搭臺」
各地政協人資環委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以改革創新精神積極推進協商民主實踐,因地制宜推動工作創新,不斷豐富協商形式、拓寬協商渠道,為政協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做好「搭臺」工作。
河南:搭建沿黃九省(區)協商平臺
發起建立沿黃九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機制,搭建多層次的履職平臺,整合力量,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該機制由九省區政協輪流主辦,每年根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推進情況適時召開協商研討會議。這一平臺得到沿黃省區政協的鼎力支持。
同時在省內建立沿黃省轄市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平臺,由省內沿黃9市政協輪流承辦,針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進展中的重要問題、重要事項、重要工作開展研討交流提出對策建議。
貴州:建立赤水河流域聯動協作機制
對於生態文明建設中區域性、全國性問題,藉助更高平臺解決。
比如在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聯合治理過程中,在民革中央和全國政協人資環委的指導下,貴州省政協聯合雲南省政協、四川省政協連續四年成功舉辦中國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發展推進會,共同建立了赤水河流域省市縣政協聯動協作機制。共同籤訂了《雲貴川三省政協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態經濟發展協作協議書》等,促成赤水河流域生態橫向補償機制的建立。三省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基金,這是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中首個跨省域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濟南:回應群眾對綠水青山的美好嚮往
濟南市政協人資環委聚焦民生實事,把著眼點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熱點、難點上,努力回應群眾對綠水青山的美好嚮往,在「商量」主題上提升感召力。三年來,委員會承辦了市政協1/3的專題「商量」,其中「斑馬線上的文明」「來自綠道的泉新生活」等都體現了小切口、身邊事,讓委員、群眾、專家、政府部門等各個方面都切身感受到「商量」的價值和魅力。在「商量」中,強調「接地氣、有溫度、講平等、求共識」;在參與方式上,堅持以政協委員為主體,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黨政部門、群眾代表參與,「四方」代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活動方式上,把現場商量貫穿活動全過程,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此外,率先構建起在「商量」平臺之上的協商共同體。如在完善提升市政協「商量」工作室的基礎上,依託所聯繫的界別組織、委員中的企業家、委員比較集中的單位,打造「商量驛站」「商量沙龍」等微商量平臺,把「商量」平臺辦到委員和群眾家門口。
03
質量導向提質增效
各地政協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認真落實汪洋主席關於政協工作要「提質增效」的指示精神,不斷強化質量意識,推動各項工作從注重「做了什麼」「做了多少」到「做出了什麼效果」轉變,履職盡責更加富有成效。
廣東:持續關注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
多年來,廣東省政協人資環委堅持對部分重點議題持續跟蹤,視情況組織「再調研」「再視察」,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動工作成果轉化。
比如,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委員會持續關注這一課題。2018年開展「我省農村建築形態如何體現嶺南特色」專題調研;2019年圍繞這一專題進行對口協商;2020年開展了「全面推進我省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專題議政調研。
在調研中,改變了「走一圈」「看一看」「聽一聽」的調研方式,帶著農房設計方案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在村莊廣場、公共祠堂、榕樹下面對面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同時在「廣東政協」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每個設計方案推文,現場發動鄉親父老用二維碼「掃一掃」進行線上投票。
根據調研,提出7個方面共27條建議,報送省委、省政府,推動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的指導意見》出臺。
寧夏:三級政協聯動阻汙染入黃河
寧夏境內13條重點入黃排水溝汙染問題是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要求重點整改的內容。這些排水溝跨越不同的市縣區,線域長、範圍廣,單靠自治區政協力量很難徹底摸清汙染原因。
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人資環委發動三級政協委員、水環境專家和環保、水利等部門全程踏訪各入黃溝道———跨市域的溝道由自治區政協組織踏訪,跨縣不跨市的溝道由所在市政協組織踏訪,縣域內的溝道由所在縣政協組織踏訪。過程歷時一個半月,累計1200多人(次)參與,涉及汙水處理廠、人工溼地、畜禽養殖場等430多個點位,總裡程約800公裡。期間召開座談會30多場次,發現較大問題40多個,提出意見建議600多條。同時還發動群眾開展網絡議政,協調區市縣三級主要媒體開展輿論宣傳。
踏訪結束後,每條入黃排水溝提交一份分調研報告,自治區政協提交入黃排水溝總調研報告。
「三級聯動」打破了各級政協之間的體制壁壘,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凝聚各方共識,提高了調研質量和效率,加大了調研深度,拓寬了參與廣度。
青島:組建滸苔治理攻堅小分隊
針對滸苔綠潮災害,青島市政協人資環委組建了「滸苔治理攻堅小分隊」,就推進滸苔全海域治理進行多輪調研、視察、座談。在向全國政協、省政協提出加強源頭治理和全流域治理建議的同時,也積極關注青島市的末端治理。
為營造良好的滸苔應對和處置環境,委員會協調青島電視臺就滸苔治理和處置拍攝了一期《委員論壇》,播出後收到良好的社會反響。同時,人資環辦公室同志在主任帶領下,經常利用節假日和休息時間深入滸苔治理一線調研,及時提出處置建議。在持續調研建言下,助推滸苔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記者:王碩
編輯:魏芯蕊
審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