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工業開發,受限土地;搞傳統農業,收益不大,還浪費了毗鄰城區的消費市場優勢。隨州市曾都區北郊辦事處隨州市春華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隨州市心願開心農場有限公司)和南郊辦事處隨州市舌尖果蔬專業合作社(隨州市盛畝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圍繞城區南北布局,多年投資發展設施農業,探索三產融合、產城互動,推動鄉村振興,為市民增加農業休閒體驗新去處,為郊區農民增收添動力。
今年受疫情和不良天氣影響,這兩家合作社收入均受到很大影響。然而,記者12月15日探訪發現,雖然寒氣逼人,曾都區設施農業建設現場卻一片火熱,正在加快增加設施農業大棚。
收入下降為何還在繼續擴大規模?基地負責人表示,設施農業大有可為,成為疫後重振的農業新支撐,他們對城郊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前景充滿信心。
「老師」取經「學生」——
水培蔬菜突破瓶頸,40棚新上羊肚菌俏銷
「這是我們新上的水培蔬菜項目,山東壽光同行還過來學習了。」12月15日,記者走進曾都區北郊街道烽火山村隨州市春華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一座座大棚整齊排列。走進一座大棚,三條水池內的水培蔬菜正勃勃生長,負責人王天臣介紹,今年水培蔬菜取得了成功,壽光同行是合作社興辦時的「老師」。
1981年出生的王天臣中專畢業後外出闖蕩,先後在華能集團、高盛集團等知名企業工作,後擔任西子集團運營總經理,拿著近百萬年薪。
大城市生活久了,王天臣發現想吃上健康、地道的農產品並不容易,於是就萌生了開農場的想法。2014年,他辭去工作,用兩年時間在「菜都」山東壽光學習現代農業技術。2016年,他砸下全部身家600多萬元,回隨州創業,一期流轉土地580畝,建設第六代現代化溫室大棚10棟,主要種植黃金西瓜、綠寶香瓜、羊角蜜、櫻桃番茄等新品種和高檔蔬果,一到周末,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採摘遊玩。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王天臣的發展計劃,好多蔬菜來不及採摘就爛在地裡,番茄價格下滑三分之一,損失很大,而一年還有100多萬的土地流轉金等支出,合作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要解決困境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合作社迅速調整生產模式,6月份開始發展水培蔬菜,11月,合作社又投入30多萬建設20個羊肚菌大棚。
「水培蔬菜雖然技術要求高,但是育苗周期短,成本低,目前已經產生收益40多萬元,去年發展的40個棚的羊肚菌今年4月出菇,收益70多萬元,而且羊肚菌可以深加工後售出,抗風險能力優於蔬菜。」王天臣介紹,農業項目投入高、周期長、風險大,但是只要項目找準了,前景是非常好的。
「我們自己力量有限,目前已經貸款280萬元,平臺做好後,希望把外面好的資源也引進來合作發展。目前,正在和中青旅、華潤、京東等知名企業進行洽談合作,希望藉助他們的力量,把合作社打造成集種、養、觀、玩、展、加工、農村電商、養老於一體的新型田園綜合體項目,帶動周邊的鄉親們共同致富。」王天臣介紹下一步的發展計劃。
城郊花果山受影響——
南果北種,火龍果帶旺信心
記者走進位於曾都區南郊街道鄧家老灣村的隨州市舌尖果蔬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在為葡萄搭建鋼構大棚。
「以前搭的大棚已經開始下沉,影響了葡萄生長和品質,重新搭建大棚,為葡萄安上新家。」合作社負責人鄧東介紹,正在搭建的20座大棚,投入30萬元。
合作社2015年開建,總佔地面積達1650畝,已先後投入2000萬元。合作社所種的水果全部是南果北種,起伏山坡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紅心火龍果、楊梅、紅心獼猴桃、玫瑰香葡萄、臺灣果桑等熱帶、亞熱帶優良水果品種。2017年已經陸續開始掛果,去年葡萄採摘6萬斤,火龍果畝產達到4000斤,產值突破200萬元。
今年受降雨和技術等影響,5000棵楊梅樹預計收益15萬元,最終只收益5萬元,只有預期的三分之一。火龍果、獼猴桃、葡萄價格也下降三分之一,但總體還是處於盈利狀態。
「主要還是受疫情影響。」鄧東分析今年的形勢說,以前市民來得多,單次採摘量也大,基本消費在200到500元,今年較往年人來得少,單次採摘一般在50到80元,以嘗鮮為主。
「今年火龍果給了我信心,每個棚都收入30多萬元。近郊設施農業前景非常好,現在要加大投入力度,把基礎設施完善好,為繼續擴規打下基礎。」鄧東介紹,今年,合作社又新增了2座紅心火龍果大棚,投資15萬元建設了儲藏水果的冷庫。
「政府鼓勵專業合作社依託城郊優勢,加大土地流轉,發展特色農業,促進產城融合、以城促鄉。像隨州市舌尖果蔬專業合作社距隨州主城區10分鐘左右,發展近郊農業優勢十分明顯,我們正引導合作社在發展熱帶水果種植的基礎上,以生態項目為引領,以觀光旅遊為目標,努力打造多處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風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曾都區南郊街道辦事處主任李鴻昌介紹。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包東喜 通訊員 餘運來 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