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2021-01-08 軌道為你而來

1966年,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第二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拍攝完成不久後,他便考慮改編波蘭作家斯特尼斯勞·萊姆的經典科幻小說《索拉裡斯》,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由於《盧布廖夫》被界定為「教條主義」,塔可夫斯基此後所有的拍攝計劃隨之泡湯。而當五年之後,《盧布廖夫》獲得解禁上映後,塔可夫斯基的第一個想法便是將《索拉裡斯》(又名《飛向太空》)的拍攝儘快付諸於行動。

萊姆是一位天才型作家,他曾廣受讚譽,甚至被公認為「如果科幻界作家要入選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便應給萊姆」,小說《索拉裡斯》具有良好的哲學思辨基礎,但受到長期思想壓抑的塔科夫斯基絕不會循規蹈矩地改編,電影中所有的元素都是他對於整個世界的思考,《索拉裡斯》也成為塔可夫斯基七部作品中唯一一部被冠以「科幻電影」的作品。

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早已經上映,其中圍繞著冷戰陰影的隱喻不言而喻。從藝術角度來說,塔可夫斯基並不想參與紛爭,他更想表達對藝術的創新與人性的反思,在《雕刻時光》中他如此描述「藝術中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是呼應了人類心靈的種種需求,而其功能則是在探索我們這一時代中最重要的問題」,在當時,人性之惡和苦痛的折磨便是塔可夫斯基迫切想要表達的主題。

不同於《2001太空漫遊》對於人類存在與科技發展的反思,《索拉裡斯》通過探索一個獨立於地球之外的「索拉裡斯星球」,旨在揭露人性中日漸膨脹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嫉妒,從意義上來說,本片比《2001太空漫遊》更具有深度,但鑑於塔可夫斯基從來特立獨行的特點,他將自身的經歷與蘇聯的整體環境都融入到了影片之中,從效果來看,《2001太空漫遊》更加純粹,而《索拉裡斯》則通過種種隱喻在表達塔可夫斯基對自身遭遇的強烈不滿。

不可否認的是,在科幻電影中,《2001太空漫遊》和《索拉裡斯》都為兩位大師導演登峰造極的作品,其對於人類起源、發展和經歷的思考即使如今看來依然振聾發聵。今天,我想從本片對於人性的理解為切入點,從苦難的意義、人性的煎熬、生命的救贖和時間的珍貴四個維度來談下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這四個方面看似彼此獨立,卻又緊密相連,藉此讓觀眾更深入地體會到塔可夫斯基思想的變化根基,思考生命的意義。

01、對苦難的追尋:生命的意義與信仰的偏執相融合,探索人類靈魂的最終歸宿

塔可夫斯基對於苦難有超越常人的理解,一方面來源於東正教的影響,在《聖經》中有記載「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由此可知,苦難的經歷與生命的內涵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在他從業之後,他的電影觀不斷受到質疑和挑戰,《索拉裡斯》的完成本身其實就是他在消解苦難的過程。無論他想拍攝歷史題材影片還是現實題材影片,都可能因為立場的原因背負罵名,所幸將主題擴展到宏觀的宇宙,藉此抒發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這其中便具有強烈的苦難意識。

影片前二十多分鐘以太空人伯頓對索拉裡斯星的調查經歷展開,他在宇航站出現了嚴重的幻覺,遭到了上級委員會領導們的一致嘲笑,錄製的視頻資料一片空白,無法印證他對於虛幻形象的說詞,由此揭開了克裡斯凱爾文前往索拉裡斯星的目的:調查真相。但此處的過度效果有些牽強,伯頓夢想出的人物在現實中找到了原型,但與眾人的理智相比,伯頓顯然是瘋癲的,信誓旦旦的描述與隨後印證的情況都表明,一切都是真實的,這不禁讓觀眾反思:真理到底掌握在多數人手中還是少數人手中?在浩瀚的宇宙,我們習以為常的真理真的不會發生偏差嗎?

其實,這正是塔可夫斯基現實苦難的一種縮影,為拍攝《索拉裡斯》,他曾無數次送審電影藝術委員會,受到無數次橫眉冷對和冷嘲熱諷,影片開篇便以眾人嘲笑來映射真理的存在,不僅僅是伯頓的苦難標誌,更是現實生活歷經千難萬苦的典型代表,啟發人們反思生命的意義。

當局聲稱的生化磁流對人類意識產生的作用幻化出的人形,在影片中給出了明確的解釋,克裡斯死去10年「復活」的妻子其實是由中微子構成,根源便是人類自身產生的思維,由此本體存在,幻化出的形象就不會消失,喪妻之痛的克裡斯在幻想面前始終保持著理智,他一遍遍地排斥、驅趕哈利,但最終卻無可奈何,哈利的不生不滅象徵著人類對於真理的執迷與信仰的堅定,反觀對索拉裡斯星的探索,本身便是對人類靈魂歸宿的深層探索,而一死兩「瘋」的結果也預示著苦難的來臨。苦難始終折磨著人類,其根源便是現實的折射,更深層次反映出人性的涼薄和心靈的煎熬。

02、對心靈的煎熬:人類需要的不是鏡子,而是人類本身,地球與索拉裡斯構成鮮明的對比

影片表面上是在探索宇宙的真理,但塔可夫斯基更想展現人類最為寶貴的情感,不僅是對生命真諦的探索,還有對愛與希望的呼喚。在《雕刻時光》中,他曾有段關於藝術終極目的描述,更像是對本片初衷的闡述:

「藝術家自己,以及周遭的人,闡述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向人們解釋人類之所以出現於這個星球的理由」。

身為幻想的哈利具有人類的思維,對於人性的自私與貪婪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們是人,各不相同,所以吵架」,紛爭的產生有時並不單純因為意見不合,而是因為人性導致的仇恨與嫉妒。

相比於貪婪自私的人類,哈利的形象顯得溫情與真摯,她慢慢開始學習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包容與博愛,如何自我犧牲換取生命。顯然,這正是塔可夫斯基對於冷漠、自私人性的隱性批判。

太空站工作人員說「人需要人,人也需要鏡子」,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環境中才會更好地觀察同伴,反省自身,環境具有強大的塑造能力,可以幫助人類找尋生活的樂趣、生命的意義,在經歷過苦難之後才會深究痛苦和幸福的根源何在。空間站作為遠離地球的放逐之所,發生的一切都對地球毫無影響,而克裡斯也在放逐之中得到了心靈的淨化,說明精神的指引遠比對物質的追尋更為重要。

影片開場便是克裡斯在霧氣氤氳的地球接受雨水的洗禮,衝洗掉的便是自身的執念,他把手放在水中,渴望得到淨化,地球美好的環境與索拉裡斯星構成鮮明對比,其目的便是為了突出對比。讓觀眾欣賞到地球之美的同時,也希望克裡斯到達索拉裡斯星之後能夠想到地球,或者說,就是能夠感覺到鄉愁這種有益於身心的痛苦。

克裡斯在自我封閉的痛苦中苦苦思考生命的意義,體現出了對孤獨的放逐和對救贖的渴望,只有意識到痛苦的根源,才能更好地擁抱幸福,獲得新生。

03、對孤獨的放逐:克裡斯對思想之海的告解象徵著犧牲和救贖,此為苦難的另一層表象

孤獨是塔可夫斯基電影中始終存在的一個元素,產生的根源便是缺乏人際之間的有效交流,人類在人群中總能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而只有在孤獨時,才會更好地思考幸福的含義。

當克裡斯登錄空間站時,出現的場景正是孤獨的真實寫照:破損的儀器、荒廢的船艙、瀕於崩潰的科學家,克裡斯從一開始的震驚轉而憤怒再到之後的絕望,體現出現代都市人迷茫困惑的孤獨內心,他同樣渴望亡靈妻子的陪伴,儘管他知道這是虛無縹緲的,但卻依然心馳神往。

在索拉裡斯星球上有一片思想之海,這裡可能存在著超越人類認知的東西,但這究竟是何種物質,影片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只能留待克裡斯自行探尋,與其說他在尋找新的物質,不如說他在探究自己的內心。

可以說,本片並不想探討科學的信仰問題,而是藉助科學家關於生死存亡問題的故事,探討每個人對孤獨的理解,不管是影片中的「思想之海」還是《潛行者》中的「區」,指向的都是人類對於獨孤的守望,克裡斯希冀通過對思想之海的告解獲得對孤獨的放逐,但結果卻是陷入更大虛無,更加劇了他對於苦難的理解。

從熟悉的家園到陌生的空間站,環境和色彩的改變反射出人類對貪婪的好奇心,究竟什麼物質形態才能產生如此幻妙的感受吸引著觀眾繼續探究,塔可夫斯基用廣角鏡頭呈現寬廣博大的海洋,它的顏色從藍色變為黃色,物質形態從液態的水轉為氣態的雲,狀態時而歡動時而寧靜,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個萬物的主宰正在掌控著這片區域,但深究其原因,這些螺旋狀的神秘物質更像是對於自我內心的回歸,人類究竟為何而活?怎麼能從孤獨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其實都是對苦難根源的深層剖析。

索拉裡斯星空曠無人,不由得讓人心生疑慮,與其說這裡是無人的宇宙,不如說是由科學家內心構建起的世界,根據每個人內心的變化幻化成不同的形態。當哈利出現時,克裡斯內心對孤獨的排遣和良知的驅使使其成為宗教中尋找聖杯的聖徒,從內心小世界到未知大宇宙,這份孤獨的絕望令人唏噓,當影片結尾,克裡斯跪向父親,鏡頭拉遠,他回到的家鄉成為思想之海中的一個駐點,究竟他是否回到了家鄉,還是一切都是因為孤獨帶來的幻想?他到底是否獲得了救贖,這些含義都與塔可夫斯基對時間的珍視密切相關。

04、對時間的珍視:體悟時間帶來的永恆美好,回顧歷史的同時需要看向未來

電影首先是一門時間的藝術,時間的流逝體現出的是觀眾對於客體的主觀感受,時間可以改變影片的速率,表現出精神化、抽象化、感性化等特點,正因為觀眾無法在生命之中體會到電影中流逝的時間,才驅使他們走入電影院,通過演員們的時間流逝來體會出生命的意義。

影片中緩慢的時間變化體現出塔可夫斯基對於時間的珍視,他鍾情於鏡頭中每一幀時間的流過,通過畫面人物的感受來記錄時間的感覺,空間站中恐怖的氛圍無時無刻彰顯出時間的靜止性,成為不斷拷問人類內心的鼓點,儘管科學家被絕望所包圍,但在痛苦之中卻奇蹟般地產生了痛苦的愛,這陣熊熊烈焰溫暖著這個時代和所處其中的人,其中功不可沒的便是時間帶來的反思和體悟。

傳統意義上,道德良知是避免人類精神墮落和肉體消亡的唯一手段,這種普世價值只能通過時間的往復體現出救贖的含義,克裡斯對於思想之海的告解在時間的推演中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告別了虛妄,恢復了良知,接受了命運,提振了精神,歷史總是周而復始地循環著,只有向前看,珍視時間的寶貴价值,才能在積極向上的入世精神中迎來新生。

塔可夫斯基認為每個生活在當時的人們都處於一個兩難選擇之中,科技迅猛發展導致物質貨品永無止境的擴充增產,人們心靈之路卻日漸封閉,整個社會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救贖,而是一群人的朝聖,時間會讓人們意識到犯下的錯誤和選擇的正確,因此,正確的價值觀應該是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而非不斷地在回憶的漩渦中沉淪。

科學家在空間站一死兩瘋,甚至克裡斯精神都出現了症狀,但當他意識到時間的救贖價值時,哈利消失了,所有的困惑迎刃而解,此刻的克裡斯再次陷入矛盾,他已經坦然接受了這一切,可生活中的苦難再次出現,時間循環的悖論無法改變,迎接他的仍將是內心的煎熬和對孤獨的放逐。

人類有限的生命如何承擔起無限時間的不斷流逝,時間的蹉跎與死亡的悲劇交相呼應,時間提供了人類存在的城堡,既成就了人類,也囚禁了人類。生命只是在限定時間內的短暫停留,索拉裡斯星的物質形態正說明了時間的永恆性,唯一變化的則是人類的心態。那裡真的存在生命元素嗎?除了人類與類人類形態,是否還有其他形態?只有時間能給予我們答案。

《索拉裡斯》中的克裡斯通過時間回望記憶的美好,思考現實的意義,這正是塔可夫斯基想要展現的人類苦難的縮影,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造成的溝通障礙,每個人都會孤獨地面對人生,信仰的迷失和孤獨的放逐讓回歸的含義愈發重要,世人不僅要通過時間的縫隙實現自我救贖,更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世界的大同,這種宏大的歷史觀寄予在一部科幻電影之中,也只有塔可夫斯基具有這樣的能力將其呈現。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哲學的科幻電影《索拉裡斯》
    沒有了這些巨無霸機器的IT界,不單單會少了一道獨特不羈的風景線,更讓業內人士擔心的是昇陽電腦公司引以為傲的索拉裡斯(Solaris)作業系統。畢竟與這個複雜而神秘的作業系統相比,微軟的WINDOWS系統只能算是玩具。幸而甲骨文公司保留了這份情懷,讓索拉裡斯作業系統繼續活躍在企業級的網絡管理領域。許多圈外人都感到好奇,作業系統為什麼會取這樣一個名字?有何意義?這要從一部文學作品說起。
  • 與《2001太空漫遊》相當的《索拉裡斯》的經典著作
    1966年,在完成安德烈塔可費斯基的第二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後不久,他考慮改編波蘭作家斯特尼斯勞萊姆的經典科幻小說《索拉裡斯》。然而,他沒想到的是,既然《盧布廖夫》被定義為「教條主義」,那麼塔可菲斯基隨後的拍攝計劃已經丟失。當之後,《盧布廖夫》五年後發布時,塔可fisky的第一個想法是儘快將《索拉裡斯》(又稱《飛向太空》)付諸行動。
  • 黑澤明談塔可夫斯基和他的《索拉裡斯》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關於《索拉裡斯》,我發現很多人抱怨它太長,但我不這麼認為。他們特別覺得開幕時中對自然界的描述過於冗長,但在主角乘坐火箭進入宇宙的衛星基站後,這些層層剝離記憶般與地球自然的告別,將他們自己淹沒在故事的最深處,它們幾乎折磨著觀者的靈魂,就像是一種對地球母親自然無法抗拒的鄉愁,類似於思鄉之情。
  • 科幻電影讓你欲罷不能要死要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
    不過在 60-80 年代的藝術影片中,我們已經能看到不少電影工作者們已經將他們擅長探討的諸多詩意性的問題完美地植入到了科幻電影這臺原先理性至上的超級電腦中:如果科幻在費裡尼的和安東尼奧尼那裡還只是以一個遙遠的背景和點綴的話,那麼到了塔爾科夫斯基和戈達爾那裡,科幻儼然已經成了浸泡這些詩意人物靈魂的主體氛圍。
  • 比《地心引力》更牛X的8部科幻神片
    【今夜關注,每晚三分鐘,分享趣味電影話題】年度最期待科幻神作《地心引力》今日上映。而最後的星孩令人恐懼!68年的迷幻範兒,巨屌!(via Arch-Murder)影片通過一個漫長而完滿的暴力實驗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們對待暴力與對待行為準則的態度不經意間便自相矛盾,既反對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會一直追尋的人性在影片中卻不復存在,這使影片給人一種飄渺洪荒的感覺,而對社會政治的深刻嘲諷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潰與迷茫也表達著一種深切的探索精神。(via Lan~die)
  • 一個人的靈魂是否是真相的歸宿?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如何生活,而在於如何設想生活。大多數人都會對生命有所感悟,都會思考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意義。我們中的很多人在追尋生命意義的過程中有了個人的信仰,於是人們就有了不同的見解、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社會角色以及不同的思想意識。
  • 水運憲:生命意義的勘探者
    水運憲以犀利的批判力度、精確的細節描寫,把人物命運推向強悍的集體意志面前,展示生命個體在現實面前的懦弱與荒誕。主人公傅連山以一種暴力式的激進情感以及自我獻身的極端方式,冒著「叛逆」主流話語的指斥擔負起社會批判的使命,水運憲用另一種人道主義再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的生命價值。
  • 《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全面解析兩位電影大師為何製作出,兩部影史最難懂的科幻電影
    另一層則頗具諷刺意味,人類是要研究索拉裡斯的,卻被它完全看穿。人類對自己的全能認知的信心滿滿,其實關於自身的知識都未掌握。在塔可夫斯基看來,我們連對自身的探索都未完成,怎麼能去飛向太空呢?《2001太空漫遊》由四段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的:人類黎明、月球方碑、木星任務、無限蒼穹。
  • 索拉裡斯星: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喬治克魯尼主演的科幻懸疑片
    《索拉裡斯星》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喬治·克魯尼主演的一部科幻懸疑電影。講述的是索拉裡斯星球上作為唯一居民——「海洋」通過喚醒人們潛意識中的恐怖回憶來和人類作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時代,對於人類來說,外太空早已經不再是萬分神秘的存在,他們在那裡建造了空間站,展開了對外太空星球的調查。心理醫生凱文(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飾)的好友吉巴裡安(烏爾裡奇·圖克爾 Ulrich Tukur 飾)是一名科學家,此刻他正帶領著助手們在名為「普羅米修斯」的空間站裡進行工作。
  • 從索拉裡斯駛向宇宙 | 張過年2018全國巡演
    在四月結束了江浙滬六站巡演之後,張過年2018「索拉裡斯攝影/Yuele【關於索拉裡斯】朋友送來一盒蜂巢蜜,蜜糖儲存在六邊形的格子裡面,一格一格,整齊排列成長方形。不知道每一格裡的蜜,甜起來會有什麼不同。
  • 太空科幻電影發展簡史:從《月球旅行記》到《星際探索》
    在冷戰背景下,神秘的宇宙空間與強大外星人的威脅使人不由得聯想起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全世界投下的陰影,因此,太空科幻電影中反映出的態度已不再只是對神秘太空的憧憬與嚮往,而隱隱出現了對茫茫黑暗空間的擔憂與恐懼。劉慈欣在《三體》中提出了黑暗森林法則,認為隱匿是宇宙中的各個文明生存的第一法則,與這種心態有相似之處。
  • 《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全面解析兩位電影大師為何製作出,兩部影史最難懂的科幻電影(網盤資源)
    另一層則頗具諷刺意味,人類是要研究索拉裡斯的,卻被它完全看穿。人類對自己的全能認知的信心滿滿,其實關於自身的知識都未掌握。在塔可夫斯基看來,我們連對自身的探索都未完成,怎麼能去飛向太空呢?《2001太空漫遊》由四段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的:人類黎明、月球方碑、木星任務、無限蒼穹。前兩個故事講述的是人類的過去,後兩個故事講述的是人類的未來。
  • 《別告訴她》:在死亡真相的背後,探討親情和生命的意義
    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認為知道自己病況是奶奶的人權,因此在華人家庭中上演一場中西文化衝突,中西文化的博弈不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探討的主題,在電影的細節之處,除了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之外,更多的還是向對親情對生命的思考。
  • 彌留之國的愛麗絲-生命的意義、人性的探討
    故事中,為了獲得生存期限參加的遊戲,都是九死一生的挑戰。每次一旦進入遊戲空間中途逃跑、或者沒有完成通關任務,都會死亡。遊戲開始前玩家們會被發一張牌,不同花色代表不同類型的遊戲,而上面的數字代表遊戲的難度。通關的人可以獲得發的牌面,而上面的數字,就是自己可以延長的生存天數。
  • 影史上的今天0320,索拉裡斯,本能,時空線索
    1972年3月20日:《索拉裡斯》《索拉裡斯》是1972年在蘇聯上映的劇情片,由關於本片的成就,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派:一派認為該片系科幻片的裡程碑,展現了編導宏偉的遠景;另一派表示,影片剛開始試圖融合辯證法和詩意,但後來演變為通俗心理學,高深的外表下其實掩蓋著十分膚淺的內容,而且影片非常臃腫。2002年由美國索德伯格重拍。
  • 哲學大師的「幸福咒語」:心靈撫慰,靈魂安頓,生命歸宿
    這成了歷史上有趣的嘲弄思想家的段子,古往今來,許多人都用這個故事教育下一代:別像那些個「不切實際」的哲學家那樣「白日做夢」! 很可惜的是,就像歷史上許多膾炙人口的「笑話」一樣,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前半段就自以為是,卻從不願把故事耐心讀下去。
  • 《銀翼殺手2049》:科幻的唯美
    陰雨潮溼,城市密集恐怖下的齷齪和不堪,無處不在的冷漠與戒備是新黑色電影(neo noir)的風範,而《2049》除了加劇這種末世感(dystopian)和賽博朋克感(Cyberpunk)之外,將廢土美學(wasteland)推向了極致——旨在探討人類文明遭到重創乃至毀滅之後的世界圖景和情感所指(可以檢索Tech-noir Film: A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 《超新約全書》以詼諧的角度,探討人類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超新約全書》以詼諧的角度,探討人類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引上帝之眼,「人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去,所以小心得活著」,當你知道自己的死期,你會怎麼過剩下的人生?死期被人們所知,有可能會動搖萬世以來人類建立的社會結構及人對於生存的認知。
  • 《蘋果核戰記阿爾法》:末世背景下的關於人類社會未來形態的探討
    其實《阿爾法》的背景無需了解太多,講的就是在一場世界大戰後,作為倖存者的女主杜南和她的搭檔及前男友布裡艾諾斯的生存故事。有別於一般的英雄式電影,男女主最初的目標很簡單,甚至為了活下去而不願意多管閒事,然而他們卻從最後一次任務當中找尋到了自己生命中新的意義,完成了一次人生精神追求上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