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談塔可夫斯基和他的《索拉裡斯》

2020-12-27 澎湃新聞

黑澤明談塔可夫斯基和他的《索拉裡斯》

2020-09-13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黑澤明和塔可夫斯基

本文原文最早發表於《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1977年5月13日晚報版;之後添加了黑澤明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合照後重新發表於《索拉裡斯》的宣傳小冊中;隨後重刊於《Nihonkai Eigasha》1978年6月刊;再次重版是以《索拉裡斯:在偉大地球上對自然的一種嚮往》(Solaris: A Nostalgy toward Nature on Great Earth)為題發表於1978年3月《影像論壇》(Image Forum)第八十期紀念特刊中。最後,這篇文章以《塔可夫斯基和〈索拉裡斯〉》為題收錄於《黑澤明全集》(第六卷,巖波書店出版社,1988年,東京)中。此文日譯英譯者為Nostalghia.com 網站的日本作者佐藤公利(Sato Kimitoshi)

在我首次去蘇聯訪問時在莫斯科電影製片廠(Mosfilm)的歡迎午宴上,我第一次遇見了塔可夫斯基。他身材瘦小,看起來有些虛弱,同時又異常的聰慧,異常的精明和敏感。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他特別像武滿徹(Tôru Takemitsu)。只呆了一會,他就有些歉意得說了句「我還有些工作要做」就消失了。沒過多久,我就聽到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震得餐廳所有窗戶玻璃都在顫抖。看到我大吃了一驚,莫斯科電影公司的老闆意味深長得笑著說:「你知道另一場世界大戰是不會發生的。塔可夫斯基剛剛發射了一枚火箭。不過,與塔可夫斯基的合作對我來說是一場偉大的戰爭。」我就是這樣知道塔可夫斯基在拍攝《索拉裡斯》(Solaris,1972)的。

午餐會結束後,我去了他拍攝《索拉裡斯》的片場。在那裡,我看到一個被燒毀的火箭躺在空間站攝影棚的角落裡。我很後悔當時忘記問他,他是如何在片場拍攝火箭發射的。這套衛星基地的布景做得很是精美,應該是耗費了巨資,因為都是用厚厚的杜拉鋁做的。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它那冰冷的金屬銀光閃閃發亮,我發現埋在設備裡的電燈泡微弱地閃爍或揮舞著紅藍綠的光束。而在走廊的天花板上,有兩個杜拉鋁做的欄杆,上面掛著一個可以讓攝像機在衛星基地內自由移動的小輪子。

塔可夫斯基一邊帶著我在現場逛,一邊興高採烈地解釋,就像一個小男孩得到千載難逢的機會展示他心愛的玩具盒一樣。和我同行的謝爾蓋·邦達爾丘克(Sergei Bondarchuk)詢問他關於這套玩具盒的造價,聽到塔可夫斯基的回答時他驚得睜大了眼睛。投資是如此巨大,六億日元,以至於讓曾經執導過有著宏大戰爭場面的《戰爭與和平》的邦達爾丘克都大吃一驚。

現在我才完全明白為什麼對莫斯科電影公司的老闆來說那是「一場偉大的戰爭」了。不過這也需要非凡的才華和超人的精力才能消耗這麼巨大的投資。當他熱情地帶領我看著布景的時候,我尾隨其後,凝視著他的背影,心裡一直想著:「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關於《索拉裡斯》,我發現很多人抱怨它太長,但我不這麼認為。他們特別覺得開幕時中對自然界的描述過於冗長,但在主角乘坐火箭進入宇宙的衛星基站後,這些層層剝離記憶般與地球自然的告別,將他們自己淹沒在故事的最深處,它們幾乎折磨著觀者的靈魂,就像是一種對地球母親自然無法抗拒的鄉愁,類似於思鄉之情。如果沒有開篇這一段對美麗自然場景的舒緩漫長的介紹,你就無法讓觀眾直接感受到被「囚禁」在衛星基站內的人們所懷有的走投無路的感覺。

當天夜裡,我在莫斯科的一個試映室裡第一次看到了這部電影。它很快就讓我感到一陣心碎的痛苦,同時激發出一種儘快回到地球的強烈渴望。我們一直享受著科學的非凡進步,但它究竟會將人類引向何方?這部電影成功地勾起了我們靈魂深處的恐懼感。如果沒有它的出現,科幻電影也不過是小菜一碟。

這些想法在我凝視屏幕的時候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裡。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塔可夫斯基當時就和我在一起。他坐在試映室的角落裡。當電影結束時,他站了起來,帶著一點怯意得看著我。我對他說:「非常好。它讓我感到了真正的恐懼。」塔可夫斯基靦腆地笑著,但很開心。之後我們在電影學院的餐廳裡互敬著伏特加。平時不太喝酒的塔可夫斯基那天也喝了不少,他還快步進去關掉了餐廳裡正在播放音樂的揚聲器,開始聲情並茂地唱起了《七武士》(Seven Samurai,1954)中的武士主題曲。

好像為了不甘示弱,我也和他一起唱了起來。

因為那一刻,我非常高興地發現我就生活在地球上。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索拉裡斯》讓一個觀眾感受到了這一點,甚至只用這個簡單的事實就能告訴我們它不是一部普通的科幻片。它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激起了我們靈魂深處的純粹恐懼。而它是在塔可夫斯基深刻洞察力的完全掌控之下。

在這個世界上,一定還有許許多多人類未知的事情:一個人獨自去探索的宇宙深處;衛星基站出現的陌生訪客;時光倒流;死而復生;令人不可思議的懸浮動感;空間站主角心目中的家是溼漉漉的浸泡在水裡的。在我看來,這就是他用整個身體擠出的撕心裂肺的痛苦中蘊含的汗水和淚水。而最令我震驚的是在日本東京赤坂見附外景地的拍攝。通過對鏡子的巧妙利用,他將車頭燈和尾燈構成的燈河疊加放大,造就了一座復古畫面的未來城市。《索拉裡斯》的每一個鏡頭都見證了塔可夫斯基與生俱來的非凡才華。

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拍攝現場

很多人都抱怨說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艱澀難懂,但我對此並不認同。他的電影恰恰表明了塔可夫斯基是多麼的敏感。他在《索拉裡斯》之後拍了另一部名為《鏡子》(The Mirror,1975)的電影。《鏡子》講述了他童年時代的珍貴回憶,不過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又是如此的令人費解,心神不寧。是的,乍一看,它確實在敘事上看上去沒有什麼合乎理性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關於童年的記憶是不可能自主得以靜態的、符合邏輯的方式進行安排的。

來自早期回憶的影像碎片經過粉碎破壞組成的奇特序列,給我們人生初期階段帶來了詩意。一旦你確信了這種真實性,你可能會覺得《鏡子》是最通俗易懂的電影。但塔可夫斯基卻保持著沉默,對此完全緘默不語。他的這種態度越發使我相信他的未來有著美好而又巨大的潛力。

對於那些準備解釋自己電影一切的人來說,他們不可能有什麼光明的未來。

原譯文發於「迷影網Cinephilia」

導筒授權發布

原標題:《黑澤明談塔可夫斯基和他的《索拉裡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黑澤明,電影研究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哲學的科幻電影《索拉裡斯》
    當然是期望能像神奇的索拉裡斯星球一樣,將意念變成現實吧!是的,這樣的奇蹟簡直想一想都讓人激動。不過,假如腦中的影像不夠清晰,實體化後出現的東西會非常怪異,這導致了那些科學家的心智錯亂。凱爾文也未能倖免,他的妻子海麗因為與他吵架自殺已經10年了,這一直是他心中糾結不去,難以忘懷的事。這痛苦而清晰的形象讓海麗的再生顯得完整。
  • 與《2001太空漫遊》相當的《索拉裡斯》的經典著作
    1966年,在完成安德烈塔可費斯基的第二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後不久,他考慮改編波蘭作家斯特尼斯勞萊姆的經典科幻小說《索拉裡斯》。然而,他沒想到的是,既然《盧布廖夫》被定義為「教條主義」,那麼塔可菲斯基隨後的拍攝計劃已經丟失。當之後,《盧布廖夫》五年後發布時,塔可fisky的第一個想法是儘快將《索拉裡斯》(又稱《飛向太空》)付諸行動。
  • 黑澤明和他的七個貴人
    這時,黑澤明把大打出手時脫下的粗齒木屐撿起來,一溜煙跑了。他穿過一條很窄的胡同,為了避開胡同裡泛起臭味的陰溝和那業已腐朽的陰溝板,左拐右拐地跳躍著跑。直到跑出胡同,他才把木屐穿上。據說黑澤明處女作《姿三四郎》處理粗齒木屐橋段的靈感來源於此。
  • 黑澤明和黑澤明的《夢》
    其實仔細分類之後你會發現,在結構上致敬黑澤明的電影都以類型片為主,特別是西部片和武俠片非常喜歡致敬黑澤明,《荒野大鏢客》、《黃金三鏢客》、《豪勇七蛟龍》都是西部類型片的典範。那麼為什麼好萊塢的類型片導演這麼喜歡黑澤明作品呢?研究黑澤明的劇本來分析,不難發現其中特點!他的劇本一般劇本分為五幕,開端、發展、第一個高潮、低谷、反轉結局。
  • 從索拉裡斯駛向宇宙 | 張過年2018全國巡演
    在四月結束了江浙滬六站巡演之後,張過年2018「索拉裡斯攝影/Yuele【關於索拉裡斯】朋友送來一盒蜂巢蜜,蜜糖儲存在六邊形的格子裡面,一格一格,整齊排列成長方形。不知道每一格裡的蜜,甜起來會有什麼不同。
  •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1966年,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第二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拍攝完成不久後,他便考慮改編波蘭作家斯特尼斯勞·萊姆的經典科幻小說《索拉裡斯》,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由於《盧布廖夫》被界定為「教條主義」,塔可夫斯基此後所有的拍攝計劃隨之泡湯。而當五年之後,《盧布廖夫》獲得解禁上映後,塔可夫斯基的第一個想法便是將《索拉裡斯》(又名《飛向太空》)的拍攝儘快付諸於行動。
  • 《七武士》聊一聊黑澤明和他的電影
    1990 年,第 62 屆奧斯卡金像獎如期舉行,在喬治·盧卡斯和斯蒂文·史匹柏簡短的介紹之後,一位滿頭白髮的亞洲人緩緩起身走上舞臺,頓時掌聲雷動,許久未能平息。這位老人,就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被稱為日本電影界的天皇,也是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人。
  • 影史上的今天0320,索拉裡斯,本能,時空線索
    1972年3月20日:《索拉裡斯》《索拉裡斯》是1972年在蘇聯上映的劇情片,由關於本片的成就,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派:一派認為該片系科幻片的裡程碑,展現了編導宏偉的遠景;另一派表示,影片剛開始試圖融合辯證法和詩意,但後來演變為通俗心理學,高深的外表下其實掩蓋著十分膚淺的內容,而且影片非常臃腫。2002年由美國索德伯格重拍。
  • 黑澤明的電影清單 100部
    直至今日,《羅生門》的導演—黑澤明,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仍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史匹柏甚至稱他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在黑澤明去世後出版的《A Dream is a Genius》一書中,他的女兒編輯了他最喜歡的100部電影清單。
  • 黑澤明的電影清單 100部
    1934年,黑澤明進入PCL電影公司(東寶電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導演,拜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後來黑澤明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從此黑澤明踏入了電影圈。進入電影圈的黑澤明,很快混的便風生水起。1936年,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裡的德國人》、《寂靜》和《雪》。
  • 黑澤明是電影天皇,但他遭受的攻擊和非議也是驚人的
    小津安二郎和成瀨巳喜男但筱田正浩和大島渚卻跟黑澤明不同,他們兩人都認為,如果他們不遠離黑澤明——他的風格、他的主題,特別是他廣泛的國際聲譽,人們就不可能聽到他們的聲音。筱田本人也曾經嘗試過時代劇的風格,他的《暗殺》(Assassination,1964)就回顧了德川王朝最後的動蕩歲月,特別是幕府時代末期的各種陰謀計劃,該片顯露出黑澤明的諸多影響。受黑澤明的啟發,他也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在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時刻,雖然他並不承認這個選擇是直接受黑澤明影響的結果。大島渚和筱田不同,他迴避了歷史題材。我剛剛提到黑澤明,他的反應就很激烈。
  • 薦戲|飛向索拉裡斯:賽博世代的古典復歸盛宴
    多年後,民用航空飛船「索拉裡斯一號」從上海出發。法官、科學家、軍人、秘書,流亡公主,貼身醫生,商人,女電影明星和私家偵探,九名經過嚴格篩選的乘客,踏上了被文獻閱讀,時裝表演,互動電影放映,全息交互遊戲,復古中世紀舞會等環節填滿,為期三日的夢幻旅程。
  • 黑澤明和他的御用攝影師如何把「亂」拍的整整齊齊的?
    1985年,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與他的御用攝影師中井朝一在《亂》的片場《亂》以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為靈感,講述了毛利家三兄弟骨肉相爭的故事,描繪出了壯大的戰國畫卷。據說影片拍攝時曾面臨不少困難,因此不得不延期半年開機。
  • 黑澤明晚年用這部電影,和他的整個生涯決裂
    所以當黑澤明在1990年攜《夢》回歸時,確實令人大出所望。《夢》是由極其安靜的一系列短片組成,這些短片據說是來源於導演自己多年來做過的各種夢。這部電影不同於黑澤明此前的任何一部影片。《夢》(1990)在黑澤明大部分導演生涯中,他的影片都是運動的,即使周圍的世界正在坍塌,男主人公們依然在絕境中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和高貴的精神。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他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這是一部在日本電影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影片全面展現了黑澤明對人性複雜的深度挖掘、對攝影藝術和光影呈現的掌控,對斯皮爾...1952年,黑澤明與志村喬和千秋實合作《生之欲》,影片探討黑澤明自幼年起便開始思索的死亡問題(黑澤明四年級時最喜歡的姐姐去世、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後來哥哥丙午的自殺更讓他對死亡有了獨特的認識),影片獲得當年日本每日電影最佳影片獎、電影旬報年度最佳影片獎、柏林影展特別獎等獎項。
  • 焦雄屏帶你走近黑澤明和楊德昌
    1 算上9月6日,「電影天皇」、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故去整整
  • 人人都知道黑澤明,但真正了解他的並不多
    黑澤明,哪怕對電影沒那麼了解的朋友也很可能聽到過這個名字。但你也得承認,的確還有很多人對黑澤明的了解僅限於人名和幾部片名。今年是黑澤明逝世20周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也展映了他的幾部4K修復的經典作品,包括《七武士》《羅生門》等影片,讓半個多世紀之後的觀眾在大銀幕領略「電影天皇」作品的藝術魅力。
  • 「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黑澤明:你知道他是大師,卻不知道他被讚美的理由
    1998年9月6日,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逝世。黑澤明是世界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包括《羅生門》《影武者》《七武士》在內的30部電影作品,獲獎無數。黑澤明的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在叩問這個社會,他的電影鏡頭下有著對人性的深刻解讀,從而第一次將東方電影提升至一流並推向全世界,自從《羅生門》後,電影這門年輕的藝術便超越了國界和意識形態的藩籬,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 一出道就封神,他不止是黑澤明背後的男人
    橋本忍在《複眼的影像》一書中,回顧了與其盟友黑澤明的交往和糾葛。其中關於《生之欲》的創作經歷分享給大家。 《生之欲》的劇本起源於黑澤明的一句話:「一個人知道自己只有75天的活頭,他會……」黑澤明找到剛剛出道的編劇橋本忍,讓他跟大名鼎鼎的編劇小國合作,三個人在賓館長包房,一起工作。
  • 黑澤明+電影 =不朽
    日本NHK電視臺把黑澤明評為影響世界的一百位日本人之一。他更被《時代》評為20世紀亞洲最有影響力的藝術界人士。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