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與生活|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別讓手機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

2020-11-18 澎湃新聞

科普與生活|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別讓手機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

2020-11-13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隨身工具,吃、住、行、遊、購、愉,生活上樣樣所需,都離不開它。

據相關的統計,目前在全國的9億網民中,應該有超過99.1%的用戶,是通過移動終端也就是手機來上網,手機作為目前個人信息的匯聚點,它有多種方式可以洩露我們的個人信息,其中最主流的一種,便是通過手機各種應用軟體洩漏,也是目前對人們威脅最大的洩露。

究竟我們的個人信息是怎麼樣通過手機洩露出去的?使用手機時要注意什麼呢?點擊收看本期節目視頻,業內人士助你守護個人信息安全。

▼點擊觀看視頻▼

END

--- △△△ ---

來源|科普與生活

編導|吳其珊

攝像|林振威

編輯|曾廣豔

原創保護 盜用必究

版權屬陽江廣播電視臺(微信號:yjbctv)所有

本微信公眾號法律顧問:

廣東天穗律師事務所 鄧如鋼律師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普與生活|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別讓手機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是怎麼洩露的?
    來源:經濟日報行動支付、人臉識別等網際網路新技術正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但同時,這樣的場景或許你並不陌生:你剛在手機聊天軟體裡和朋友提到想去某個城市看一看或是想買個什麼物品,相關的旅遊平臺或電商平臺便能精準地開始給你推送相關連結。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生活中,個人信息洩露情況屢見不鮮,剛買了房,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孩子剛上小學或初中,培訓機構邀請參加培訓的電話也來了;網上購物剛下訂單,無貨退款的詐騙電話就來了;預訂航班還沒起飛,退票改籤的詐騙電話就會緊隨而至……鄭州警方認為,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5大途徑。
  • 【清網】個人信息洩露為何頻頻出現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使用,應用商店上架推出和使用的應用程式(App)數量呈井噴式增長,隨之而來的,還有日益泛濫的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情況。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公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2020年第七批)。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到底誰在窺視我們的隱私?
    在路人目瞪口呆大嘆「oh my god」之後,一切謎底揭曉,在戴夫發功的隔壁,十幾臺電腦和工作人員在檢索你的社交媒體信息,原來所有的秘密都是你點點滴滴洩露在社交媒體上的吐槽。現代生活,沒有人能夠離開網際網路,然而這則比利時金融行業協會/銀行工會的公益廣告則在告誡我們,有多少人的隱私處於裸奔狀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沒人知道電腦那邊是不是一條狗」的疑問已經略顯過時。
  • 如何避免手機用戶信息洩露【方法步驟】
    如何避免手機用戶信息洩露?   有時候,你瀏覽網頁時的彈出廣告,會顯示你感興趣或是之前瀏覽的商品,也是電商網站跟蹤了瀏覽器的Cookies,才能實現這種操作。當然,按照程序的做法是你在註冊服務時,用戶條款會註明,不過大部分都不會通讀那冗長的條款。
  • 你的手機號碼註冊了多少App?隱私又被洩露多少?
    [PConline 雜談]手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硬體設備,基本上我們的生活完全離不開手機。雖說表面上我們離不開,其實更多的是離不開App,成千上萬的App給用戶提供了社交、購物、遊戲、工作、娛樂、興趣全方位的體驗,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增加了一絲隱私洩露危險。在我們使用手機時,很多時候都是需要下載不同類型的App進而完成某些功能和任務。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平時生活中,個人信息被洩露屢見不鮮,剛剛買了房,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孩子剛上小學和初中,培訓機構的邀請參加培訓電話就來了;網上購物剛下訂單,無貨退款的詐騙電話就跟來了;預訂航班還沒起飛,退票改籤的詐騙電話就會緊隨而至……鄭州警方根據偵破各類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案件,總結梳理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5大途徑。
  • 原圖會洩露個人信息,拍照P圖發微博微信原來有科學依據
    之前有消息稱微信發照片時選擇「發送原圖」可能會洩露拍攝定位,微信就「發原圖洩露位置」再次聲明:不要慌,可P完圖再發。看來P圖再發是很重要的。今天中國移動再次進行科普相關知識。拍攝設備:使用的是數位相機還是智慧型手機,是哪個型號的手機,一清二楚。
  • 【網絡安全】《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
    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得到廣泛應用,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普遍存在,用戶拒絕同意就無法安裝使用。
  • 大數據時代,你被網際網路平臺監控著嗎?
    剛剛在網上搜索了「什麼手機性價比更好」,購物平臺便推薦了幾款熱銷手機;剛剛在討論中飯吃什麼,外賣平臺並推送了附近的餐廳信息……你是否時常感受到自己的隱私被竊取?大數據信息洩露事件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催化各行業加速數位化轉型,數據的價值在進一步凸顯,為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帶來許多顛覆,但這種顛覆是把雙刃劍。
  • 大數據時代來臨 個人信息會被出賣嗎?
    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甚至是個人隱私如何保護也成為了社會輿論的焦點。大數據時代最重要的挑戰,是對用戶隱私的挑戰。    2015年初,18歲河池少年成黑客,掌握資金近15億,他是利用自編黑客軟體,通過網際網路批量提取客戶銀行卡信息,建立資料庫,匹配成「內料四大件」。而「內料」是指國內借記卡,四大件是指身份證號、手機號、銀行卡和密碼。
  • 騰訊手機管家誕生十周年,管窺半部移動網際網路安全史
    因為隨著行動支付、電子證件、智能門鎖的普及,不帶錢包、證件和鑰匙出門,只需一臺手機走天下正在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今年恰逢騰訊手機管家誕生十周年,作為一款上線於移動網際網路元年的安全產品,縱觀騰訊手機管家的成長曆程,其也是10年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網絡安全領域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 蘋果洩露個人信息?手機回收換臉盆都拿去幹什麼?
    很多人對手機回收行業存在一定的誤解。其原因就是因為,早年手機回收行業還沒有正式規範,所有人對「手機回收」四個字的理解全部來自於,街頭巷尾蹬三輪的大爺喇叭裡喊得那句:「廢舊手機換臉盆,換剪子,換菜刀。」如今的手機回收早已不是這樣,我們有正規,正統的回收渠道,以及廢舊手機處理方式。
  • 2017國內移動端十大安全事件:個人信息安全成關鍵詞
    回看2017年的網絡安全大事記,比起PC端WannaCry橫掃全球,NotPetya和BadRabbit攻擊歐洲等轟轟烈烈的重大安全事件,移動端安全威脅似乎更接地氣,與我們的生活更加息息相關。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本年度國內移動端十大安全事件。
  • 《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公開徵求意見
    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得到廣泛應用,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普遍存在,用戶拒絕同意就無法安裝使用。
  • 如果手機綁定了銀行卡,那這3張照片千萬別存相冊中,望相互轉告
    眾所周知,隨著手機卡實名制後,網際網路現如今也已經採用了「實名制」,也就是說,網絡不再是法外之地,而我們所使用的遊戲APP、社交軟體和支付軟體等,都需要和實名制的手機卡掛鈎,並且各種軟體使用前,也需要進行二次實名認證,因此筆者今天要勸誡大家,如果你的手機卡已經實名制,並且還將銀行卡綁定到支付寶
  • 別再隨意授權手機的應用請求,當心個人隱私被洩露
    這都是他們大數據云計算功勞,對你的個人偏好進行人工畫像,分析計算出你對哪些商品感興趣,然後悄無聲息地給你推送可能購買的商品。這智能的「人工大腦」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我們變成了「透明人」。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一不小心就被「竊」取了。
  • 你被出賣了嗎?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
    近期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多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這再次引發網友對隱私問題的探討。為什麼大家會對如此行為進行如此聲討呢?只能說明大眾苦信息洩露久矣!
  • 《三十而已》送審樣片曝出,別讓信息洩露坑了你
    你看《三十而已》了嗎?有沒有被林有有氣到想砸電視?8月4日,《三十而已》出品方回應稱,公司發現樣片洩露以後已經收集證據,第一時間在北京和上海報警,目前正在等待警方調查。這裡推薦一款安全性較高的網盤,中國移動旗下的和彩雲網盤。有中國移動做背書,還是可以信任的。而且它採用了多重加密儲存及傳輸技術,數據安全更有保障。
  • 這種充電寶能竊取你手機裡的私密信息,千萬別按這個鍵!
    移動安全專家演示顯示,充電寶在充電過程中有信任提示,不小心點了信任,病毒就會自動匹配讀取手機裡的數據信息。數據量多的時候需要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讀完,數據量小的話,只需十幾分鐘。而如果不連接網際網路,插上SD卡或連上U盤、移動硬碟,通過WiFi連接就可在手機、平板上對存儲設備上的數據進行操作,或播放這些存儲設備上的視頻或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