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隨意授權手機的應用請求,當心個人隱私被洩露

2020-12-26 騰訊網

我們在瀏覽淘寶、京東APP時,經常會發展以往瀏覽過或購買過的商品,商城首頁會自動向我們推送相關類似產品。這都是他們大數據云計算功勞,對你的個人偏好進行人工畫像,分析計算出你對哪些商品感興趣,然後悄無聲息地給你推送可能購買的商品。這智能的「人工大腦」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我們變成了「透明人」。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一不小心就被「竊」取了。

當我們允許手機應用獲取這些權限後,就說明此應用能夠通過我們的手機獲取我們手機內的個人信息,這樣的做法很容易造成我們的個人信息洩露,一旦被不法分子知曉,後果將不堪設想。那麼我們在給予手機應用權限時,我們要注意哪些權限不能隨意給呢?

1、位置權限

經常有些應用會獲取我們位置權限,同意後只需要一秒鐘時間就能獲取你的位置。但是針對一些應用例如:外賣、打車想要獲取位置權限還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在使用與位置信息相關度不高的應用時,建議不要隨便讓應用獲取你的位置信息。自身的「位置」隨時別人「窺探」,如果被懷有不良意圖的人士盯上,每日的行蹤都在背時監視,讓人細思極恐。

2、通訊錄權限

一般我們在使用一個應用時,會需要綁定自己的號碼,對於一些支付應用來說,例如:支付寶、微信確實綁定之後更方便。但是對於獲取通訊錄權限,建議還是不要隨便讓應用獲取。畢竟你通訊錄裡面的聯繫人信息,對於你使用該應用時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一些的手機病毒往往就是通過瀏覽器內,我們所瀏覽的網頁進行傳播的。

3、簡訊權限

對於正規的APP,我們可以放入授權,但如果是一些未知來源的APP,需要索取該權限後才能夠進行安裝,那麼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千萬不要亂給,不然很容易就導致個人隱私洩露。很多情況下,我們在某個軟體註冊授權後會頻繁收到該軟體發送的活動通知、優惠上新等,隨意授權簡訊權限,搞不好手機就成了垃圾簡訊的「重災區」。所以對於除非相關度較高的應用,可以允許使用,其他應用一律不給。

4、文件權限

這個權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畢竟我們手機中所有重要的信息、數據和隱私照片等都會保存在本機文件中,如果該權限被一些「爬蟲程序」所授權,那麼這些數據洩露之後,很多麻煩就會接踵而至,還可能會造成錢財損失等!

5、相機以及麥克風權限

一般手機應用是不需要使用我們手機的相機以及麥克風功能的,但是往往很多應用都會所要這兩項功能的權限,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要考慮,我們是否應該讓此應用或許這兩項功能的權限。曾經就有新聞報導出,某位手機用戶在使用某應用時,在沒有進行拍照的情況下,升降式的前置鏡頭自動升起。此現象不得不讓人多想啊。

總結一句:如果你想點外賣,那麼在使用應用時,同意定位權限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你使用拍照應用時,獲取你的位置權限,那是可以拒絕的。另外,不要對陌生應用隨便授權軟體權限,當心被不法分子獲取自己的私人信息。

相關焦點

  • 當心!這些手機App可能正在偷窺你的隱私!
    當心!這些手機App可能正在偷窺你的隱私!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近期在「淨網2020」專項行動中通過網際網路監測發現,多款旅行類移動應用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違反《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涉嫌超範圍採集個人隱私信息。
  • 怎麼防止手機隱私信息被洩露?徹底刪除微信記錄首當其衝!
    手機隱私洩露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老生常談不等於問題已經解決,反而隱私洩露問題愈演愈烈,而且方式五花八門,令人防不勝防。「重拳」出擊,防止隱私被洩露手機中會安裝很多的第三方APP,一些APP應用竊取用戶信息的事件是目前隱私保護「重拳「出擊的對象。
  • 你的手機號碼註冊了多少App?隱私又被洩露多少?
    [PConline 雜談]手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硬體設備,基本上我們的生活完全離不開手機。雖說表面上我們離不開,其實更多的是離不開App,成千上萬的App給用戶提供了社交、購物、遊戲、工作、娛樂、興趣全方位的體驗,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增加了一絲隱私洩露危險。在我們使用手機時,很多時候都是需要下載不同類型的App進而完成某些功能和任務。
  • 你的手機隱私是這樣洩露的
    如果讓大家說出蘋果手機除了軟體生態以外的第二個優點,我相信很多人下意識的反應會是「安全」、「重視用戶隱私」、「買蘋果就是買平安」。有人怕我不信,甚至還翻出了那條「蘋果死守用戶隱私,拒絕為FBI解鎖罪犯iPhone」的新聞。
  • 新冠肺炎患者隱私洩露引發社會焦慮
    「人臉識別在廣泛應用同時,監管工作應該到位,立法保護個人信息工作也應提上日程。」專家觀點  我們該如何保護新冠肺炎患者隱私  ——專訪重慶社科院研究員丁新正本報記者 崔曜   就新冠肺炎患者個人隱私洩露事件,重慶日報全媒體記者近日專訪了重慶社會科學院法學與社會研究所研究員丁新正。
  • 中信銀行洩露個人隱私,UENC築牢數據隱私安全屏障
    後續,銀保監會對中信銀行立案調查,表明中信銀行在未經過客戶本人授權的情況下,向第三方提供個人銀行帳戶交易明細,違背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啟動立案調查程序,嚴格依法依歸進行查處。面對個人信息洩露問題,池子作為公眾人物,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發聲維護自己的權益。但對於成千上萬的普通人來說,遇到這種情況恐怕只有忍氣吞聲的份。
  • 「傳原圖」洩露隱私?問題在於我們的「親密朋友」
    微信方面對傳言做出回應,再次將個人隱私安全掀至高潮。據齊魯晚報微信公眾號消息,和好友約好一起聚餐,發了一張火鍋店原圖,好友準確地找到了位置。看起來高智商的背後,其實是智慧型手機裡的照片定位系統。 我們希望公眾帳號能夠審慎甄別信息,避免誇大事實,給公眾和企業帶來不必要的傷害;也提醒廣大用戶,注意個人信息保護,可在智慧型手機「設置」中,關閉定位服務等隱私相關功能。雖然照片會洩露地理信息,但對於習慣了走哪拍哪的手機用戶,還是忍不住地「曬曬曬」。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照片洩露個人信息呢?或許以下方法可以給你一些建議。
  • 無需授權!浙大教授發現任意手機應用可竊聽用戶語音,準確率高達90%!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和朋友聊天說最近想要購買某一樣東西之後,下一刻打開手機,某些應用就會出現該商品的推薦。、無需系統授權的情況下,利用手機內置加速度傳感器採集手機揚聲器所發出聲音的震動信號,實現對用戶語音的竊聽。
  • 微信這兩個設置最好關閉,否則容易洩露個人隱私,望周知
    每次的朋友圈發布消息動態,個人自拍的時候,這些自拍照可能就被好友上傳到網上,肆意傳播。個人隱私洩露就是這麼來的,又或者去旅行時發布火車票,汽車票的訂單,上傳生活中的外賣訂單,網上購買的快遞單等等。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東西,都是與個人密切相關的隱私。如果隨意向陌生人好友開發朋友圈權限,個人隱私將可能暴露在網上。
  • 微信中這6個設置要關閉,否則個人隱私或將被洩露
    原題:微信中這6個設置要關閉,否則個人隱私或將被洩露。對此大家怎麼看?而微信無疑成為我們個人信息的聚集地,微信中這6個設置要關閉,否則個人隱私或將被洩露。關閉微信6個設置1、添加我的方式。在微信中有這樣一個設置,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有很多,手機號、微信號、QQ號、群聊、我的二維碼、名片。這種多渠道的添加方式是為了用戶更加方便地使用。
  • 你的手機隱私,誰來替你守護?
    可是,你是否想過,你在手機上點點劃劃收穫滿滿的同時,你的個人信息也在不知不覺中交到了別人的手上。身處這樣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我們的手機剪切板安全嗎?眾所周知,大量App都會獲取定位權限,用戶一旦授權允許,應用就會獲得用戶的精準定位,按照現在普通手機來說,定位精度可達2~3米。
  • 到底是誰洩露了我們的隱私?
    新增確診患者成都女孩,在活動軌跡被通報後,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照片等個人信息陸續被洩漏,遭到了一些網民關於其私生活和長相的言論攻擊。這給當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和損失。此類隱私洩露和人肉事件已發生多起,因為輿論有的丟了工作,有的無法面對親戚朋友,更有甚者精神異常。
  • 池子在線吐槽,中信銀行洩露個人隱私?銀行到底還有多少違規
    昨日,國內著名脫口秀演員池子,線上爆料中信銀行配合笑果文化,洩露其個人隱私的銀行流水單?又是銀行,又是醜聞,怎麼前浪後浪,一浪接一浪呢?啥時候是個停?話不多說!然而真正讓人意外的是:笑果文化告池子的證據中,居然有他個人帳戶的交易明細?而且這些流水單,還列印了出來,還交給了第三方,而第三方就這麼坦蕩的送到了當事人手上!沒有辦過類似業務的小夥伴或許不知道,流水這玩意屬於個人隱私,別說第三方,就是親屬也不能代為查詢,更別說列印了!
  • 當心!這17款App正在偷窺你的隱私,很多江門人在用,速自查
    當心!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近期在「淨網2020」專項行動中通過網際網路監測發現,多款旅行類移動應用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違反《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涉嫌超範圍採集個人隱私信息。這些違法的app有哪些?
  • 如何挖掉App隱私洩露這個「毒瘤」?
    事件頻發,隱私洩露已成威脅社會穩定的又一「毒瘤」2019年3·15晚會,不法利用Wi-Fi探針+外呼機器人騷擾消費者的案件遭曝光,一時間個人隱私安全問題引起公眾高度關注。2017年免費手機充電樁遭曝光。當消費者把手機和充電線連接時,黑客就能竊取手機圖片等信息,更可直接調用相關軟體完成支付!同年,人臉識別等問題也進入侵犯個人隱私之列。2018年多起數據洩露事件更是頻繁暴露,6月12日,暗網雷達監控到國內某視頻網站資料庫在暗網出售。8月28日,暗網雷達再次監控到國內某酒店開房數據在暗網出售。
  • 微信中這2個設置最好關閉,否則個人隱私易洩露,望周知!
    導語: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為什麼經常被『洩露』,很多時候,並不是別人把你的信息『賣給』誰了,而是在你自己使用微信的過程中忽略了兩個『設置』的重要性,就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個兒給『洩露』出去的。
  • 2020年隱私安全&信息洩露大事件回顧
    即便是不願承認,但當我們在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快速,便捷,智能的時候,有意或無意間,已經賣掉了自己隱私。回望2020,我們梳理了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信息洩露事件,以史為鑑。川普指責蘋果疑犯手機都不願解鎖1月15日,川普指責蘋果:幫了你那麼多,連個疑犯手機都不願解鎖。
  • 繼央視曝光50款APP後,360董事長正式發聲,用戶隱私安全何在?
    人們會在手機上安裝各種應用,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這些APP卻存在很多問題,可能在不經意之間就將用戶信息洩露。在今年遲來的315晚會上,央視曝光了50款APP,共有50款APP存在內置SDK插件,來竊取用戶的隱私。一些閱讀軟體還要獲取用戶的手機定位,手機號碼。應用要求獲取大量的授權,根本就是為了竊取用戶的隱私,進行惡意扣費。
  • 科普與生活|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別讓手機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
    科普與生活|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別讓手機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 2020-11-13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清網】個人信息洩露為何頻頻出現
    你的個人信息安全可能正在受到威脅 上述通報所指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主要表現為存在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以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為例,不少用戶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在無十分必要的情況下,天氣類App要求訪問通訊錄,健身軟體要求授權手機相冊……若用戶拒絕接受授權,將無法下載或正常使用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