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路更寬,日子有奔頭

2020-12-24 齊魯晚報數字報刊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編輯:汪瀧 組版:李騰 校對:李錫巍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
新聞
找記者 上壹點
B03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 通訊員 徐文鋒

  就業一頭連著老百姓的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期間,濟寧人社部門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幫扶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為抓手,不斷促進和擴大就業,積極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2016年以來,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5.6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以內,就業始終保持總體穩定態勢。
● 300萬創業貸款助企業實現技術革新
  就業扶持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十三五」以來,濟寧市先後出臺《關於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濟寧特色鮮明、創新舉措豐富的就業創業政策,打出抓穩崗、謀發展、強培訓、促雙創、兜底線「五大組合拳」,形成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修訂完善《濟寧市就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濟寧市創業帶動就業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就業資金使用效益提高,政策紅利充分釋放。2016年以來,全市各項就業資金支出達14.69億元。
創業帶動就業力度持續加大
  「十三五」以來,濟寧市著力構建集創業培訓、孵化成長、貸款扶持於一體的創業服務體系。從失業保險基金滾存結餘中安排1億元扶持資金用於創業帶動就業。將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提高到400萬元(省標準300萬元)、一次性創業補貼標準提高到1.5萬元(省標準1.2萬元)、一次性創業崗位開發補貼標準提高到3000元(省標準2000元)。
  同時,鞏固「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創建成果,建成濟寧市創業大學,深入開展創業型示範縣市區、創業型示範鎮街、創業型示範社區、創業孵化示範平臺四級聯創共建,6個縣(市、區)、13個鄉鎮(街道)獲評省級創業型城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力度,作為全省創業擔保貸款「一站式」服務唯一試點市,率先推行「政銀聯合辦公」模式,被納入全省優化政務服務典型創新案例。2016以來,全市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7.46億元,扶持3.59萬人、663家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帶動就業22.44萬人。
技能培訓廣泛深入
  「十三五」以來,濟寧大力推進終生職業技能培訓,推行勞動者(企業)提單、政府列單、勞動者選單、機構接單、政府買單」五單式培訓模式,培訓項目全部向具備資質的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放,有效增加培訓供給,培訓機構從65家增加到141餘家。
  近年來,各縣(市、區)根據地方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開展草編、柳編、服裝、紡織等特色技能培訓,培訓更加適應勞動者和市場需求。落實技能提升補貼,將58項職業資格證書納入補貼範圍,引導職工提升技術。截至目前,累計發放職業技能提升補貼31.99萬人次、3.47億元。2016年以來,全市開展就業創業培訓39.76萬人。
就業服務更加精準
  「十三五」以來,在構建全方位就業服務體系方面,濟寧堅持多管齊下。聚焦重點群體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4%以上;實施就業困難人員援助行動,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積極落實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等各項就業扶持政策,2016年以來,全市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8萬人。
  同時,實施援企穩崗「護航行動」,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補貼範圍不斷擴大,尤其是2020年,推行「無申請辦理」服務模式,推動惠企政策應享盡享。2016年以來,全市9145戶企業享受穩崗補貼政策,發放穩崗補貼3.95億元,穩定就業崗位106.46萬個。
  近年來,濟寧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就業作用,打造「聖地金橋」招聘求職服務品牌,創新開展「直播招聘」「人才夜市」等招聘形式,積極承辦舉辦「春風行動」等大型招聘活動,「第二十四屆世界管理與東方管理論壇」在我市舉辦,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業不斷提速升級。五年來,市人力資源市場共舉辦各類現場招聘活動551場,有效發揮促進就業、服務企業的作用。
  臨近年末,雖然天氣已經十分寒冷,但坐落於濟寧經開區的聖道天德電氣(山東)有限公司的廠房裡,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幾名工人身穿整齊劃一的工裝,在幾臺一人多高的設備前面熟練的操作著。其中一名工人告訴記者,這些設備是即將組裝完成的充氣櫃,「價值130餘萬元,準備發往成都。」
  據介紹,聖道天德公司是一家生產高低壓開關櫃及設備安裝總承包的企業。雖然成立於2010年,但現代化的綜合廠房、全套的進口數控加工設備……都顯示著這家年輕企業不容小覷的技術研發及生產實力。「企業的騰飛離不開從2018年開始至今的技術革新。」公司生產負責人告訴記者。
  而在這次革新的過程中,公司也曾因為先期資金投入較大,面臨著「囊中羞澀」的窘境。該負責人回憶說,尤其到了今年上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公司的資金鍊更加緊張,「多虧了市就業辦的積極協調,讓我們在今年3月份成功申請到了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公司用這筆費用購買了機器人、雷射切割設備、氦氣檢漏等設備,從而在實現了降低成本的同時,產品質量也得到了提升,「目前我們的產品已經達到了國內同行業最先進的水平。」
● 技能培訓讓兩口子家門口實現創業
  在汶上,位於南站街道的「汶上縣人社局高職免費培訓實訓基地」,每年可以為1600餘人免費進行技能培訓。今年8月份,家住在汶上縣如意花園社區的王桂苓和丈夫陳瑞超的早餐店正式開業了。這對夫妻之前在北京打工,雖然收入很樂觀,但因為忙於工作一年只能回來一趟,兩個孩子雖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但卻成了別人眼中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對性格還是學習都產生了負面影響。
  為了能多陪陪孩子,兩口子決定回老家就業,「我倆路過實訓基地的時候,無意當中看到了工作人員發的傳單。」於是,第二天王桂苓就報名參加了面點培訓,「雖然只免費培訓了一個月,但我學會了包小籠包、炸油條,還能調製幾種涼拌的小菜。」培訓結束後,基地的負責人王守雷得知兩人打算開家早餐店後,又幫著四處挑選合適的店址。
  如今,王桂苓的早餐店生意十分紅火,每天小籠包能賣出去四五十籠,一天的收入能達到六七百元,「最重要的是,我倆都能有時間多陪陪孩子了,這學期一開學,孩子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了。」說著,王桂苓的臉上滿是「家的幸福」。
● 學了維修技能讓家電銷量提升20%
  同樣享受到免費技能培訓福利的,還有劉傳軍的家電銷售店。在他的店裡,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看到他正在對一臺空調進行檢修,不多時,一通電話打進來諮詢他電腦出了問題應該怎麼辦,耐心給對方解答完之後,劉傳軍對記者說:「要是以前我還得問別人,但現在這些電子產品、家電的維修我自己就能解決了。」
  去年6月份,苦於客戶購買的產品出現故障時,他只能求助於官方售後,往往在等待的過程中耽誤了客戶的使用體驗。於是,偶然得知培訓基地有家電維修免費培訓後,劉傳軍果斷報了名。「培訓持續了一個月,我們上午學習理論,下午進行實踐操作。」劉傳軍說,老師帶領著大家開展的解剖式學習令他受益匪淺,「熱水器、空調、洗衣機全部拆開,老師手把手的教給我們組裝、維修。」
  培訓結束之後,店裡售出的家用電器一旦出了故障,劉傳軍幾乎都不用再聯繫官方售後了,他自己便能親自解決,「你們來之前,我剛為一個客戶修好了在我這裡買的洗衣機。」劉傳軍高興的說,售後跟上來了店鋪的口碑自然也上升了,「現在每個月的銷量比往年提升了差不多20%。」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

齊魯晚報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焦點

  • 胡星燦: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 讓日子更有奔頭
    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 讓日子更有奔頭——坡胡公益性崗位脫貧之星胡星燦近年來,長葛市人社局以增加貧困戶收入為重點,堅持把公益性崗位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為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的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長葛市人社局扶貧辦針對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開展調查,廣泛收集就業意願,加強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脫貧政策宣傳,由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有效激發貧困戶的脫貧鬥志,貧困戶通過自身勞動獲得勞務收入,獲得更多的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強了貧困戶脫貧的穩定性和長效性。
  • 走上幸福路 日子有奔頭
    本報記者 袁景智攝在陝西省田野鄉村,一條條寬闊平坦的道路將一個個村莊連綴成片。一條條暢通無阻的農村公路,為農民們帶來了便捷的出行,美好的生活環境,也帶動了產業發展。近年來,陝西加快完善便民惠民的交通運輸服務機制,推動交通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交通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建立農村客運發展長效機制,實現農村客運「開得通、留得住、有收益、可持續」。全省農村運輸服務水平持續提升,提前實現100%鄉鎮和100%的建制村通客車,有效解決全省996個鄉鎮、1.7萬個建制村群眾出行問題。
  • 「脫貧了,今後的日子更有奔頭」 璧山三合鎮龍鳳村村民楊祥平的...
    「今年,我收穫了3000斤花椒,毛收入便有上萬元。」楊祥平歡喜地告訴筆者。多年前,楊祥平感覺「綠色經濟」有賺頭,種植起黃桷樹、小葉榕、天竺桂等苗木。然而,由於市場需求減少、種植周期長等因素,苗木買賣成了虧本生意。期間,楊祥平被查出患有鼻咽癌,僅手術便花費了10餘萬元,而妻子也患上了白內障、高血壓等慢性病,家庭的支出遠遠超出收入,生活變得日益窘困。
  • 煙臺白石區居民別老屋住大房 幸福日子有奔頭
    過去的2013年則大為不同,盼了多年的舊城改造破土動工,一家人終於「把心放在了肚子裡」,幸福的日子終於有了奔頭。  白竹街居民回憶「苦日子」  「去年這個時候,我還在天天生爐子取暖……」 回想去年元旦,李保民唏噓不已。
  • 【脫貧】奔康路寬了 貧困戶笑了——省定貧困村平遠縣仁居鎮社南村...
    強基礎,美生活 240萬元助村莊換新顏 這是一條滄桑路,見證著平遠的歷史;這是一條致富路,昭示著美好的明天。 社南村必經的S334線,是平遠最早的一條公路,也是平遠的跨省通道,民國時期粵贛兩省的商貿路。沿著這條路往前再走數公裡,就是江西省尋烏縣吉譚村。
  • 為四千多人用心鋪起就業路
    當時看著萬家燈火,我就想,什麼時候這萬家燈火裡有一盞是屬於我的。」帶著這樣的憧憬,2007年4月28日,何玉珍走進了古都華天公司的大門。「我記得特別清楚,28號到公司,30號正式出攤。」  就這樣,何玉珍成了一名古都華天放心早餐代銷人員,在北郊經營一個放心早餐網點。讓她沒想到的是,一個月幹下來,她竟然拿到了比在以前工廠多3倍的收入,這讓她看到了新的生活希望。
  • 心中有牽掛,生活才有奔頭
    有了牽掛,我們的親情就多了一份溫馨;有了牽掛,愛情就多了一縷相思;有了牽掛,友情就多了一種幸福。牽掛是一種美好的情感,她在我們心中不斷地跳躍著,傳遞著愛與關懷,讓我們艱辛的生活充滿了希望與活力!牽掛是一種無言的溫暖。有了牽掛,即便走到天涯海角,也不會感到孤苦無助。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有奔頭 小康生活不是夢|錦屏縣平略鎮高朗村...
    高朗村村一隅早些年,劉泰興家曾是村裡的貧困戶,由於父親殘疾和自己上學的原因,日子一直過得捉襟見肘,全靠母親在外務工維持一家生計,人均年收入低於2300元。2014年,劉泰興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高中畢業的劉泰興在母親的帶領下前往浙江金華務工減輕家庭負擔。
  • 「中央媒體看甘肅」搬離山窩窩後,他們生活有哪些新奔頭
    甘肅省近年通過統籌規劃、精準施策,不僅讓易地扶貧搬遷者有房住、有飯吃,還通過發展產業,讓搬遷者「穩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記者從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截至目前,甘肅省「十三五」期間已有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入住11.4萬套安置住房;10.3萬戶具備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建檔立卡搬遷家庭實現每戶至少1人就業;除個別特殊戶外,所有建檔立卡搬遷戶已實現產業全覆蓋。
  • 省定貧困村平遠縣仁居鎮社南村蹲點採訪紀實:奔康路寬了 貧困戶笑了
    沿著這條路往前再走數公裡,就是江西省尋烏縣吉譚村。  由於正在緊張施工,從仁居圩到社南村的路坑窪不平。「不好意思,受顛簸了。依託扶貧政策,我們把村口的道路修好,從5米拓寬為6.5米,水泥路面升級為柏油路面,以後貨車載農產品就好走了。」鄒創智解釋說,爭取把它重新修成致富路,把農產品賣到江西去。從廣州南沙東湧鎮到社南村駐村一年多,鄒創智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 村民生活有奔頭……
    村民生活有奔頭…… 2020-12-14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搬出大山有奔頭 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傾聽·算算脫貧帳)
    住進新樓房,就業有門路,上學不用愁……苗族貧困戶龍忠英未曾想到,搬出大山,生活竟然這麼有奔頭。住房寬敞了——從60平方米的磚瓦房到120平方米的樓房龍忠英的老家在納雍縣昆寨鄉治溝村,所在的村民組有110多戶,其中80多戶是貧困戶。
  • 致富路,越走越寬
    改善生態,發展產業,貴州畢節海雀村——  致富路,越走越寬  高原、高山、高寒,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一度被認為不適宜人類生存。據了解,這些林木價值達8000餘萬元,村民光採松果每年都有五六千元收入。  曾經,砍樹開荒,導致海雀村森林覆蓋率不足5%,沙化、山禿、水枯。地是種到了山尖尖,但卻廣種薄收:一個村民組50餘人挖一天土豆,兩個人一次全抬走。  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提出造林: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養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能多打糧。「國家幫我們,我們也要爭氣!」
  • 做人,一定要心寬,心寬才有路寬!
    做人,別小肚雞腸,一定要心寬,心有多寬,腳下的路就有多寬。生活中,很多事,看透了,想開了,整明白了,也就簡單了,拿得起放得下,邁開腳步走,條條大路通羅馬。誰沒有起起落落的時候,誰不會傷心流淚。只是心寬的人,懂得自我安慰,學會了讓心情轉彎,看遠一點,幸福就在前方招手。
  • 「小愛理髮」穩穩託起「家門口就業」——自強路街道「你好小愛...
    近日,自強路街道小愛驛站新成員「小愛理髮」迎來了它的第一位主人,轄區居民馮師傅因疫情影響在家待業,一直苦惱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了解到他的就業困難需求和具備一定的理髮技能後,小愛驛站不收一分租金,讓馮師傅「拎包經營」,幹起了「小愛理髮」的活兒,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 復工摁下「快進鍵」 貧困戶掙錢有奔頭——河北省扶貧企業復工觀察
    新華社石家莊3月9日電題:復工摁下「快進鍵」 貧困戶掙錢有奔頭——河北省扶貧企業復工觀察  新華社記者齊雷傑  「咔嚓、咔嚓……」河北省平鄉縣歐耐機械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打氣筒生產車間裡復工後,平鄉縣工信、扶貧、就業等部門合力幫扶,企業嚴格執行員工測溫登記、分區就餐等防疫制度,加班加點趕製出口訂單。  連日來,河北省扶貧企業和扶貧車間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一度摁下「暫停鍵」的沉寂車間機器轟鳴,貧困群眾等企業職工重新忙碌起來。  平鄉縣是我國童車生產基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現代農業有奔頭
    種「菜」種出「財」,薛老有辦法。「種菜有學問,每年農技推廣中心的專家都會下鄉指導,他們說我就認真聽。光聽不練是假把式,每次學了新的種植技術,我就在地裡試著幹,時間久了我就有經驗,種出好菜就能賣出好價錢。」 三年前薛國忠便種有二三十畝山藥,今年依託青莊壩區的發展,承租60畝土地種山藥。
  • 心若寬,路就寬,心態不好,人生易老
    人生一輩子不容易,酸甜苦辣,風吹雨打,心態不好,人生易老,心若寬,路就寬,有什麼樣的心,你就是什麼樣的人。人,不怕容顏滄桑,就怕心的蒼老。一顆蒼老的心,如同日暮的黃昏,看不見光明的滋生,心中只有黑暗的蔓延。
  • 心寬了,路也會寬
    01人,心寬一點,才能容事;心不寬,路也不寬。生活中,總有許多瑣碎的事發生,它們會困擾到你,影響你的情緒,讓你心生煩惱。它們就像一地雞毛,剪不斷,理還亂。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當你越是去想,心情就越糟糕。縱使這個過程很苦,但堅持下去了,用好的心態坦然對待,路也會越來越寬。02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本就很多,一昧的過不去,只會心生困擾,於自己而言,無利只有害。
  • 雲端招聘不下線 高校畢業生路更寬
    為向高校畢業生提供不間斷常態化就業服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期上線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平臺」,聯通全國服務資源,搭建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高效對接通道。人社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平臺包括「崗位速遞」「直播帶崗」「就業見習」「職業指導」「創業展示」等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