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最美產業教師|華農教授八年捂熱一方「冷水魚」

2020-12-24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 鄒浩 通訊員 魏鵬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魚教授」張學振

「大家快來領魚啦!」14日下午,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一樓,張學振熱情招呼著同事們,在他身旁,擺放著一箱箱來自500公裡開外深山裡冷水養出的鱘魚。

「跟去年一樣,學校以購代銷,每名老師一條,助力扶貧點群眾增收。昨天領到魚的老師,已經迫不及待地在群裡分享了做法,不少老師的親朋好友還來找我加訂。」張學振笑著說,「我可不是賣魚的,包裝上有二維碼,我讓他們去找魚老闆,我只是指導他們養魚。」

張學振為同事發放冷水魚

張學振是華農水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連續8年工作在產業扶貧一線,指導恩施、十堰等貧困山區農民利用山泉水開展冷水魚生態養殖。他用真心、動真情、下真功,總結、推廣「山區冷流水生態養殖」的產業幫扶模式,帶動湖北30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一諾千金 為鄉親們帶來脫貧「冷水魚」

作為一名從山東沂蒙山區走出來的農家子弟,張學振對山區農民的貧困生活有著深刻體會。2013年的一天,學校相關部門詢問張學振,願不願意到建始縣開展義務的產業扶貧工作,因為山區群眾急需養殖技術指導,並強調說,「這是純粹的志願服務活動,不但沒有酬勞,而且可能還要自行解決差旅費用的問題。」「我願意!」張學振毫不遲疑地回答。

說幹就幹!第一次見到張學振時,63歲的建始縣花坪野三河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魚老闆田大才就大吐苦水:「我們這裡的水太冷了,養魚不長魚!」

張學振二話不說,就在漁場住下了,不停觀察、測量、詢問、記錄,為鄉親們理順了生態養殖發展思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水能養好魚,但要養適合的魚;低水溫條件不適合養殖常見的「四大家魚」,要選擇適合冷水環境生長的虹鱒、鱘魚、娃娃魚等品種;發展「冷水魚-常溫魚-水生蔬菜溼地-稻米」的循環農業模式,實現養殖零排放。

野三河水產養殖合作社的梯級漁場全貌

「我們從來沒養過冷水魚,張教授把發展思路說清楚,我們都服氣了!」田大才告訴記者。

更讓田大才服氣的是,城裡來的大教授不但會說,還擼起褲管下魚池就幹。「我就算吃得苦了,沒想到張教授比我還能吃得苦啊!」田大才感慨說,每年四五月份是鱘魚人工繁殖的最佳期,山裡春寒料峭,魚池水溫只有13度。田大才因為腿傷無法下水,張學振便連續十幾天工作在漁場,親自下水作業,一泡就是幾個小時。本就患有膝蓋滑膜炎的他,從冰冷的水中爬上來時,兩腿麻木,要緩上好一會才能正常行走。

張學振卻說:「用自己的雙手將一批小魚兒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暢遊在這青山綠水間,帶動他們脫貧致富,這是一種極大的精神滿足!」

魚水情深 產業扶貧路上的「留級生」

「我們山區裡養殖魚的最大特點是什麼?是綠色有機的品質保障。」張學振一再提醒村民,魚病防重於治,堅持杜絕在養殖過程中使用抗生素藥物。他嘗試採用五倍子、苦參等不同的中草藥配方,熬製湯汁預防水黴病等疾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經過張學振的刻苦鑽研,山區冷水魚生態養殖環節中的人工催產繁殖、受精卵孵化、苗種培育、水質淨化、飼料研發、魚病防治等關鍵技術難題被逐一攻克。張學振的辛勤付出,幫助漁場獲得了快速發展,產值實現了從一千萬到兩千萬再到三千萬的「三級跳」。

張學振和田大才在漁場

在漁場工作的貧困戶李前友告訴記者,以前只能在山裡種點土豆、玉米,一年下來收入不到一萬塊。「自從漁場發展起來後,在家門口就一年四季有活幹,增加的收入接近兩萬塊!」

除了技術指導,張學振還為幫扶的水產龍頭企業申請獲批省、市(州)科技項目6項,項目資金達220萬元,申報了5項國家專利,目前獲批3項。在學校的大力幫助和相關幫扶縣市的支持下,張學振總結出了山區冷流水生態養殖的「六個一」的產業幫扶模式:定位一個冷水魚特色產業、組建一個冷水魚專家服務團隊、承擔一項冷水魚攻關項目、支持一個縣域龍頭企業、帶動一批養殖專業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脫貧致富。

今年6月,張學振走進神農架蕈臻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幫助養殖戶張利宏作技術指導。「以前我們養過冷水魚,不過出苗率不高,魚長得很慢,張教授來了兩次,準備針對性研發新飼料。」張利宏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年產值100多萬,我們計劃用三年時間,爭取產值過千萬!」

張學振作養殖技術指導

「農業生產具有其特定的周期性和脆弱的抗災特性,我不能將工作進行到半拉就撂挑子不幹了。」2016年夏天,一場特大強降雨引發的洪水讓田大才的漁場損失慘重。2017年3月,湖北省第5批博士服務團扶貧一年的時間到期了,可張學振堅持要延期服務,主動做一名「留級生」。在那之後,他又被選派為湖北省第6、7批博士服務團和產業顧問赴貧困縣掛職扶貧。除了在恩施定點扶貧外,他還不定期地去十堰、神農架、黃岡等地,對當地農民的魚養殖進行技術指導。

義無反顧 個人貸款兩次助魚老闆解困

「人生第一次按下手印抵押貸款的那一刻,說實話,我心裡多少還是有點沒底。」回憶起2016年漁場那次大災,張學振無不感慨地說。

當時,接到漁場受災的消息,張學振心急如焚,顧不上沿路有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險,連夜趕往千裡外的漁場幫田大才收拾殘局。

直接經濟損失1300餘萬元,讓田大才哭幹了眼淚,心灰意冷。「放棄漁場,賣房還債!」

「我們的基礎設施在、市場在、技術在、聲譽在、人在、情在,沒有過不去的坎!」張學振苦心勸說一夜,田大才終於決定「咬牙堅持」。

冷水魚養殖周期長,資金回籠慢,「咬牙堅持」說起來只有4個字,做起來卻要3、4年。在最困難的時候,由於缺乏周轉資金,沒錢買飼料,田大才只能每天一餐吊著餵魚。

張學振二話不說,將自己新購置的轎車作抵押,貸款30萬元幫漁場賒銷飼料。他還積極聯絡協調,幫助漁場獲得了400萬元的銀行貸款。漁場生產終於回到正軌,恢復到年產值1000萬元的生產規模。

張學振指導學生做實驗

在華農定點扶貧建始工作對接推進會上,建始縣委書記向紅林滿懷深情地舉起這個事例:「建始受了災,我們的老田不想幹了,張教授含著淚鼓勵他繼續幹,這份真情讓我們建始人民佩服!」

今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阻隔了交通運輸,魚飼料進不來,養好的魚出不去。眼看著肉食性的魚互相吞噬,一下死了好幾噸,損失幾十萬元,田大才又沒錢買飼料了。關鍵時刻,又是張學振以個人信用貸款的15萬元,幫老田渡過難關。

「張教授真是用心在捂熱我們的冷水魚!」田大才動情地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教授把我從冷水魚養殖的門外漢培養成了土專家。沒有他的幫助,就沒有富硒冷水魚成功的今天!」

提及這些事,張學振毫不在意,卻一把將記者拉到華農水產學院實驗基地,興奮地告訴記者:「看!這是我們新開發的陸基養魚模式,直徑五米的魚池,造價才三千多元,可以養好幾千斤魚,我打算到巴東等地推廣。」

張學振新研發的陸基養魚模式

「我更希望媒體關注我在扶貧一線探索、總結的山區冷流水生態養殖的產業幫扶模式,而不是我個人」,張學振說,「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而好的產業模式可以通過媒體報導帶給全國急需的地區和百姓,從而真正達到留住綠水青山、百姓脫貧致富的目標,這也是我的心願。」

>>>連結

華中農業大學自2013年參與定點扶貧建始縣以來,充分發揮農科教優勢,與建始縣並肩戰鬥,促成魔芋、獼猴桃、茶葉、高山蔬菜、馬鈴薯等過億元產業5個,扶貧產業發展累計帶動11萬餘人脫貧,建始縣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9.5%下降至2020年的0.35%。2020年4月,建始縣如期脫貧摘帽,取得了脫貧攻堅決定性勝利。

相關焦點

  • 華農召開學習「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盧永根同志先進事跡...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駱世明教授回憶了盧院士在推動學校改革攻堅、加強學科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心系教職工成長成才方面的典型事跡,尤其是盧院士「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名言一直影響著他。農學院黨委書記秦亮生表示,農學院將繼續以盧永根院士精神為引領,引領全體教師立足崗位,提高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勤奮好學,學到真本領、練就真功夫。
  • 華農召開學習「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駱世明教授回憶了盧院士在推動學校改革攻堅、加強學科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心系教職工成長成才方面的典型事跡,尤其是盧院士「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名言一直影響著他。盧永根院士 華農人的榜樣力量校黨委常委、組織部(黨校辦公室)部長(主任)丁紅星:盧永根同志是華農人的驕傲,他的感人事跡和高尚品質為我們幹事創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 「嬌貴」魚兒如何成就雅安「金貴」產業—聚焦「五雅」產業助力...
    四川雅安水質優良、氣溫適合、山川秀美,主要河流大渡河、青衣江均屬岷江水系,其大小支流近百條,適宜冷水魚的生長,雅魚就是我市特產的冷水魚。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念好致富經,就得發揮所長,把冷水魚天然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圍繞冷水魚產業,我市推動以裂腹魚為代表的地方名優特色品種養殖,以流水池塘養殖為主的冷水魚、亞冷水魚養殖持續升溫。
  • 華農連續三期被央視報導!
    華農連續三期被央視報導!另一方面,迅速選派一批農村科技特派員攜手多個產業技術體系團隊,積極參加我省各地抗疫復產工作,全方位科技助力保障我省的農產品生產供應。3月4日,央視國際頻道《中國新聞》欄目報導廣東逾千名科技特派員指導農村春耕春種。
  • 舌尖上的彭州,小魚洞鎮八月邀你來品鮮魚 ——彭州第三屆冷水魚...
    素有「冷水魚之鄉」美稱的彭州小魚洞鎮,擬定於8月13日-8月27日期間舉辦第三屆冷水魚品鑑活動。  小魚洞鎮素來名不虛傳。左思《蜀都賦》中的「嘉魚出於丙穴」之「丙穴」就是小魚洞,詩經有云「南有嘉魚,蒸然罩罩」也對小魚洞鎮魚類的稱讚。  8月13日,2016年彭州市小魚洞鎮第三屆冷水魚品鑑活動的開幕式正式打響活動第一槍。
  • 淄博市桓臺這名女教師上榜全國十大最美教師!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0日訊9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2020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結果,其中,桓臺縣荊家鎮中心中學教師王菲榮獲2020年「最美教師」稱號。據了解,為熱烈慶祝第36個教師節,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閃亮的名字——2020尋找最美教師」發布儀式日前在北京舉行。在發布儀式上,公布了10位最美教師、1個最美教師團隊的先進事跡。
  • 朱桂勇:冷水魚遊出熱銷路
    這裡溪流縱橫、森林密布、山高水冷引來返鄉創業青年朱桂勇慧眼獨識創辦冷水魚魚業園如今品種豐富的冷水魚熱銷市場來芎坑考察的時候發現,這邊的海拔很高,水質很好,於是就想到了大學時候所學的冷水魚養殖專業,如三文魚,就屬於淡水冷水魚類。自然稟賦加上專業知識,隨即激發了他的創業靈感。說幹就幹,隨後朱桂勇即前往北京一個國家級的鮭鱒魚良種場去考察學習,並在那裡做了半年技術員,熟練掌握了整套冷水魚養殖技術,之後返鄉又回到芎坑村,開啟自己的創業之路。
  • 豐都冷水魚鼓了百姓「口袋」
    8月29日,三建鄉蔡森壩村冷水魚養殖基地,河水蜿蜒流淌,像一條銀光閃爍的綢帶。蔡森壩村冷水魚基地負責人看著基地的鱘魚、三文魚、裂腹魚等在魚池中歡快地遊來遊去,眼裡充滿光芒。該幫扶集團圍繞「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立足於自身資源優勢,引進業主採取「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大力發展冷水魚養殖,幫助當地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 以尋促改 選樹標杆 溫州啟動尋訪「最美工廠」工作
    今天,市委宣傳部和市經信局聯合開展「最美工廠」尋訪工作,引導全市企業從生產之美、創新之美、人文之美、環境之美4個維度進行提升,爭當「美麗溫州」的踐行者、製造業高質量發現的領跑者、智能製造的引領者,每年計劃尋訪「最美工廠」20家以上。
  • 華中農大召開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2019年度表彰獎勵大會
    園藝林學學院教授葉志彪發言( 蔣朝常 攝)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園藝林學學院葉志彪教授作為獲獎代表發言。葉志彪回顧了自己的幼年成長經歷、大學求學和海外留學經歷,介紹了入職華農36年來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情況,分享了他參與建設我校園藝學學科從「一把尺子一桿秤」艱苦創業到建成國家一流建設學科的事業成就。他深情地表示,「華農養育了我,我把一生獻給了華農」。
  • 「天氣越來越熱 想捂都捂不住了」
    成都街頭著裝混搭模式上線,有人還穿上了短裙 「天氣越來越熱 想捂都捂不住了」 不過,溫暖不等於熱,何況這溫暖的天氣還不算穩定呢,所以除了謹慎減衣外,可別忘了「春捂」哦。省內具體天氣預報>>>  27日晚:我省各市州以多雲到晴天氣為主。  28日白天:我省各市州以多雲到晴天氣為主,盆地東部、南部早晨到上午局地有霧。
  • 38對華農校友集體婚禮,交杯「酒」喝的竟是……
    11月10日,華南農業大學舉行建校110周年慶祝大會,校慶日還喜上加喜,38對華農校友在紫荊花樹旁參加了集體婚禮,最為特別的是,新人們喝的「交杯酒」竟然是華農人最愛的酸奶。我檸檬精上身了……特意為離退休教職工代表獻花慶祝大會由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主持。
  • 2018河南最美教師名單公布,11位教師獲最美殊榮,李芳獲特別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樊雪婧 張琮 9月6日,我省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2018"河南最美教師"頒獎典禮舉行,我省11位優秀教師獲"河南最美教師"殊榮。以身擋車、勇救四名學生、因公犧牲的信陽市溮河區董家河鎮綠之風希望小學教師李芳被組委會授予2018"河南最美教師"特別獎。
  • 2020年最美教師評選揭曉!張文宏等十人獲殊榮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熱烈慶祝第36個教師節,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閃亮的名字2020尋找最美教師」發布儀式日前在京舉行。在發布儀式上,公布了10位最美教師、1個最美教師團隊的先進事跡。發布儀式於9月10日晚間黃金時間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 心涼了,就再也捂不熱了
    水涼了,可以再燒,人冷了,可以穿衣,心涼了,就再也捂不熱有些東西,在的時候不懂的珍惜,哪一天消失不見了,那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有些感情,好的時候不好珍惜,等到傷了,涼了,再怎麼修復,也不能完好如初的了,再怎麼捂熱,也是捂不會原來的溫暖了。
  • 快樂體驗中展才藝長知識 尋訪最美精神
    展示越劇才藝,傳承樂清曲藝,遊東鄉習民俗,尋訪道德榜樣……他們的這個假期過得既快樂又有意義。尋訪最美精神近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尋訪『浙裡』道德榜樣,聚焦決勝全面小康」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9名財務會計系的大一學生來樂清開展為期13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 竹鼠禁食風波:華農兄弟改挖竹筍,廣西損超20億,涉及扶貧項目
    華農兄弟或許要作別竹鼠了。這對視頻博主以養殖竹鼠著稱,微博粉絲一百多萬,視頻播放量上億,看點之一就是花式烹飪竹鼠。但最近,兩兄弟吃得很素,採香菇,挖竹筍,摘野果,竹鼠好久沒露面了。華農兄弟中負責出鏡的劉蘇良告訴AI財經社,自己2014年開始竹鼠養殖,去年家裡的竹鼠棚不夠放,剛租了新廠房,計劃擴大規模。如今政策突變,劉蘇良倒也平靜。「竹鼠吃竹子、大米和米糠,飼料供應不是太大問題,先等政策吧。」養殖者左右為難不同於華農兄弟的鎮定,廣西養殖戶張克全備感彷徨。
  • 一家九口都是華農人!這些「農」情家庭,有愛又有料!
    「我和二姐都是在大姐的『安利』下來到華農的,事實證明,華農也並沒有讓我們失望。」華農美不勝收的景色、獨特的人文情懷、校園裡真摯的情誼……種種因素,機緣巧合,華農成了鄧氏三姐弟的第二個家。說起對華農的印象,鄭澤芳打趣道:「我喝了八年華農酸奶,兩個姐姐每回放假都會提著酸奶回家,初中我就想來華農讀書,因為這裡有全世界最好喝的酸奶。」話落,她的臉上滿是笑意。無巧不成書,鄭澤玲的愛情故事也源於華農,她的先生是同屆英語專業的同學,兩人在校巴上偶遇,「當時我是院紅十字會成員,他是信息協會的,經常遇見,我們一起工作,一起散步,一起逛超市。」
  • 冷水魚VS熱帶魚,你會選擇養哪種?
    前兩天很多人問我,究竟是熱帶魚好養還是冷水魚好養呢?那麼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問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的話,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第一時間回復大家!對於愛好養魚的人,基本可以將魚分為兩類:一種是冷水魚,一種是熱帶魚。那麼究竟哪種魚好養?哪種魚好看?哪種魚不容易生病?今天我們就來細說說!
  • 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專訪「最美教師」劉秀祥
    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專訪「最美教師」劉秀祥 2020-10-1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