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得好,才能健康成長,有充沛的精力去學習。為了讓寧波對口幫扶地區的孩子吃得越來越好,從2009年開始,寧波市扶貧辦和寧波媒體先後發起了「溫暖午餐」和「陽光早餐」活動,募集了380餘萬元,改善貴州山區孩子們的就餐條件和夥食。
視頻 周志豪
2009年3月31日至4月5日,寧波市扶貧辦幹部和寧波媒體記者前往貴州,了解貴州山區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結果發現:當地孩子的讀書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由於教育資源布局由偏遠地區逐漸向中心區域集聚,一些家住大山深處的學生上學之路越來越遠,不少學生的午餐是早晨從家裡帶來的冷飯。
2009年3月,學生課桌上放著芭蕉葉包著的冷飯糰,這是板其小學一些走讀生的午餐。
2009年3月,板其小學寄宿生中午自己做飯時的場景。
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丫他鎮板其小學,眼前的景象讓寧波市扶貧辦幹部和媒體記者感到震驚:因為學校沒有食堂,走讀生的午餐就是從家裡帶來的又冷又硬的米飯糰,寄宿生則在宿舍外自己生火做飯,做出的飯也只有米飯加白菜。因為午餐吃得不好,孩子們的身高普遍低於同齡人。
「捐出你的一元錢,就能讓貴州貧困山區的孩子吃上一頓熱騰騰的午餐。」2009年4月15日,由寧波市扶貧辦和寧波晚報等媒體一起發起了「溫暖午餐」活動,至當年9月,寧波市民共捐款320萬元,這些捐款被送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資助141所學校推行免費午餐。
2009年5月,寧波市民踴躍為「溫暖午餐」活動捐款。
2009年12月,雖然當時的「溫暖午餐」就一個菜,但板其小學的孩子們還是吃得很開心。
孩子們的「溫暖午餐」怎麼樣?2009年12月3日中午,記者來到了板其小學,在現場看到學生們一手拿著碗,一手拿著學校發放的免費飯票,排起了隊等待打飯。熱氣騰騰的白米飯上蓋著豬肉燉白菜,孩子們吃得特別香。時任板其小學校長的梁先勝告訴記者,學校用寧波市民捐的錢辦起了食堂,學生們吃上了熱氣騰騰的午餐。
十一年過去了,板其小學的孩子們現在午餐吃得怎麼樣?今年11月17日,記者再次來到板其小學。中午11點半,下課鈴聲一響,只見孩子們拿起飯盒歡快地向食堂跑去。當天,學校提供的午餐是兩菜一湯,有粉條炒肉、紅燒鴨肉和土豆燉排骨湯。「孩子們可以自己選菜,只選一個也行,三樣都選也行。」板其小學校長陳永祥告訴記者,如今,板其小學除了學前班學生外,絕大部分小學生都住校,寄宿生的一日三餐都在學校吃。
打好飯,孩子們三三兩兩回到教室吃飯。「學校的飯菜很好吃,昨天還有雞肉。」一年級學生駱萬興捧著飯碗開心地說,這裡的飯菜比家裡還香。
「現在國家特別關心山區孩子,每人每頓午餐補貼『營養改善補助款』4元,還給家庭貧困的寄宿生每人每學期500元生活補助,家長每學期只要再付300元左右,就能讓孩子在學校吃好一日三餐。」陳永祥說,寧波的12餘萬元捐款,讓板其小學的學生從2009年9月開始吃上了免費午餐,一直到2012年下半年,國家開始推行營養改善計劃,每個學生吃上了國家提供的免費午餐,寧波的「溫暖午餐」才退出歷史舞臺。
「寧波的情誼,我們一直記在心裡。」陳永祥珍藏著一本帳本,上面詳細地記載著每筆「溫暖午餐」善款的支出。
2020年11月,板其小學孩子吃上了國家提供的營養、美味的免費午餐。
「『溫暖午餐』補助持續了三年,如果不是後來有國家補助,還會繼續下去。」陳永祥說,2012年,國家給學生開始發午餐補助時,寧波市民的「溫暖午餐」捐款還有剩餘,學校便將這些錢用於給孩子們提供免費早餐。
吃上免費早餐的遠不止板其小學的孩子們。貴州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吃上了政府提供的免費午餐後,寧波市民的幫扶熱情依舊不減,得知一些貴州貧困留守兒童上午空腹上學,又發起了「陽光早餐」活動,捐款60餘萬元,讓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部分留守兒童吃上了免費早餐。
記者 楊靜雅 孫美星 攝影 楊靜雅 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