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會男足女卑,重男輕女的非常濃重。在封建宗法制度之下,均實行一夫多妻制度,也可謂一夫一妻多妾制,其中正妻一人,姬妾數人。在大戶人家裡,還會把妾分為: 良妾、賤妾、通房丫頭、媵妾等。
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下,不要說重男輕女,男女有別,即便在女兒當中,仍有嫡女和庶女之分。
正妻所生的子女,都算嫡出,乃正宗之意。正妻所生女兒為嫡女,非正妻的側室、偏房以及妾,她們所生的孩子叫庶出,所生的女兒稱庶女,也叫旁支。
在古代大戶人家或貴族人家裡,雖然表面上來說,庶女與嫡女都是主人的女兒,千金小姐,二者在吃穿用度上有時差別不是很大,但庶女與嫡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利益和心理層面,卻有著天壤之別。
庶女與嫡女的區別還表現在談婚論嫁上。在古代達官貴族之間談婚論嫁的時候,男方如果是門當戶對的人家,男方家庭挑選對象,大都傾向於嫡女,因為嫡女代表了女方家庭的地位,而庶女則是沒有嫡女或嫡女已嫁之後萬不得已的選擇。
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心理層面。社會各階層談論女眷時,嫡與庶經常成為話題。而女孩自己,也往往因嫡出或庶出而在內心的優越程度很不一樣。驕傲如公主的,往往是嫡女;失落如配角的,往往是庶女。
像《紅樓夢》裡的探春,雖是主人賈政的女兒,但她卻是賈政的妾趙姨娘所生,因此常常因為庶出而生出莫名其妙的痛苦和怨恨,甚至因此對庶母非常不敬,母親說起舅舅,她還說沒有那個舅舅,這卻是自卑心理產生的異常言行。
嫡女與庶女,之所以在經濟、地位、心理層面造成千差萬別的原因,關鍵是宗法社會在倫理上有著尊卑高下的排序,人一生下來就決定了貴賤高下。所以嫡女與淑女的區別,既是傳統造成的,也可以說是人為的。
但是不管是嫡女還是庶女,她們的地位都是比不了兒子的。唐宋年間,嫡女和庶女的待遇是沒什麼太大區別的,這點可以從《唐律疏議》上看出來。除了母親的身份地位,還有一點就是看老爹喜不喜歡你了。
這個階層的人女人地位十分卑微,女人沒有婚姻自主權,受盡壓迫,受社會階層的影響,層層壓迫下的古代社會真為那時候的人捏把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