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說「大戶人家」,首先想到的是家財萬貫、良田千頃、僕從成群,衣著必然綾羅綢緞,飲食必然窮奢極欲。但是,我們畢竟沒有親身經歷過,只是從書上、畫中、人們的口口相傳中,發揮我們的想像力,才能有大體的印象,那麼有沒有實物的東西來印證所謂的大戶人家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答案是當然有啦,那一處處古建築,一個個院落,一條條石板巷,一塊塊青磚黑瓦,一件件精美的磚雕與木雕、石雕,無不在向我們訴說著它們所經歷過的,那一幕幕繁華。
古語有云:財不可露;大戶人家自然不會去向所有人說我們家的財富多的數不清,我們有多少家產等等,需要通過其他的方式來顯示與眾不同,而下面這倆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過去,交通不發達,馬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可騎乘、可拉車,耕地,商貿運輸,送信,甚至戰爭,都離不開馬。於是上馬石與拴馬樁應運而生,兩者均為石質,多雕刻精美,形制規整。上馬石形似階梯,兩步或三步,高約0.5米,寬約1米,厚約0.4米(具體尺寸各地略有不同),正面及側面多雕刻精美浮雕,寓意平安。上馬石多為兩塊,放置於大門兩側,實則一為上馬石,一為下馬石,而「下馬」不吉利,故都稱為上馬石。
拴馬樁,顧名思義,用來拴馬的,可以拴自家的馬,也可以拴客人的馬,其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停車位。樣式多種多樣,樁型的,多為四邊形,頂部石雕,有獅子,猴子,人物等。拴馬樁越多,代表著家中養的馬數量越多,家族的財力雄厚,大戶人家的氣派彰顯無疑。李家大院中的拴馬樁數量眾多,馬匹等牲畜也多。農忙時,周圍的農戶將馬、牛等從李家牽走,用完之後再牽回來拴在樁上,這些拴馬樁,不止代表著李家的家族興盛,也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的大善。
民間還有其他形式的拴馬樁,下面這種則是鑲嵌於牆上的,方形石質,中間凹型,留有立柱,可用於拴馬、牛、驢等。在建築的最外側的牆上,沿路走過的人,通過拴馬樁的數量就能判斷出這戶人家的家境狀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對於大戶人家的解釋也在不斷發展,古代的「標配」到了現代,只能作為裝飾品,甚至不為人知。而其中的價值,或許在提倡文物保護的今天,不止是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所熟知,也應在其作為歷史的見證與文化的傳承載體,而被廣泛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