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關於銀行的新聞上了熱搜。該新聞的標題《市民姓氏太生僻只能拼音替代 存摺被凍結無法使用》。報導稱,「在山東濟南,蔄(MAN,第四聲)阿姨因為生僻姓氏的緣故,存摺被凍結,社保卡今後也可能無法使用。因銀行系統打不出這個字體,蔄阿姨開戶的存摺和社保卡只能以拼音代替。由於最近銀行頒布了新的政策,像蔄阿姨這樣用拼音開戶的存摺今後不能再使用了。」
圖片來源:北京時間
圖片來源:北京時間
新聞一出,網友們紛紛為蔄阿姨打抱不平,網友認為「銀行自己打不出字,憑什麼凍結別人帳號?」、「果然,銀行永遠是對的。」
銀行又㕛叒叕引起「民憤」了,那麼這次真的是銀行的問題嗎?上海熱線記者就此新聞,採訪了上海工商銀行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解釋道,新聞中所提到的「銀行新的政策」是指人民銀行規定要對非實名帳戶統一控制,該規定是為了防止金融犯罪,加強銀行做好反洗錢工作。針對生僻字,銀行有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法,一是用拼音替代,二是對左右結構的字採用拆字法。新聞中蔄阿姨最開始銀行開戶時,用拼音代替生僻字。之後,蔄阿姨辦的第二代身份證上顯示的是「蔄」的簡體字。無法與開戶名對應上,故蔄阿姨的銀行存摺被系統自動終止業務。
圖片來源:北京時間
既然銀行出了政策,當然也會有相應解決辦法。據工作人員稱,「新聞中的凍結一詞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銀行沒有權利去凍結任何一位客戶的帳戶,只有司法機關才能凍結客戶帳戶。實際是限制帳戶使用,終止業務。」
那如果上海人民也遇到這類情況,該如何解決?對此,銀行工作人員也給出了答案,「在上海遇到這種情況,銀行會對客戶進行信息核實,核實確認是本人後,銀行則會為其解鎖。」簡而言之,只要客戶到銀行,這個問題都可以解決。
而原新聞報導中「像蔄阿姨這樣用拼音開戶的存摺今後不能再使用了」是完全錯誤的,只要銀行信息核實成功後,便會為其解鎖,帳戶依舊可以正常使用。
圖片來源:北京時間
銀行這一次真的是「冤枉」的!事實上,銀行也不是第一次「背鍋」了。之前網上被大家調侃的最多的就是,「銀行出錯多給錢會讓客戶歸還,而客戶出錯則是離櫃概不負責」,其實也是大家的誤解!據了解,客戶從銀行取出的每一張錢,銀行都是可以查到冠字號碼,從而進行追溯。「離櫃概不負責」的調侃實際上是斷章取義。
在很多人眼裡,銀行的工作是鐵飯碗,錢多事少又穩定。每一年,銀行校招場場爆滿。然而在別人眼裡「光鮮亮麗」的工作,卻爆出工作壓力大致銀行員工跳樓自殺的醜聞,還曾有客戶暴打銀行工作人員。若遇到態度差的工作人員,可以投訴,但動手打人不可取。
實際上,銀行工作真的有那麼輕鬆嗎?其實不然,在一線的銀行櫃檯人員,經常為了辦業務一整天坐著沒機會上廁所;其他業務人員也被指標壓得喘不過氣,沒有什麼工作是輕鬆沒壓力的。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銀行投資理財也是有風險的,不要貪圖高回報而盲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