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國家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7)》。這是繼2016年之後,國家信息中心再次推出運用大數據技術全面評估「一帶一路」建設進展與成效的綜合性年度報告。
與去年相比,今年的報告增加了2000億條國內外各類原始數據,總使用數據超過5000億條,覆蓋「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以及國內31個省區市,並拓展囊括了200多家企業、800多家智庫、1000多家媒體。
該報告推出了「一帶一路」八大評估指數,包括2016年的「一帶一路」國別合作度、省市參與度和信息化發展三大指數,以及今年首次發布的「一帶一路」國別貿易合作、省市外貿競爭力、企業影響力、智庫影響力和媒體關注度五大指數。
「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7)發布會現場。「一帶一路」國別合作度指數從政策溝通度、設施聯通度、貿易暢通度、資金融通度、民心相通度5個維度構建測評指標體系。本次的測評對象包括「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分為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中東歐和中亞6個區域。
在上述5個維度中,「民心相通度」與「政策溝通度」指標得分最高,反映民心相通工作取得進一步成效,沿線各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共識進一步提高。其餘3個維度指標亦有提升,資金融通的改善最為明顯。
與2016 年相比,俄羅斯繼續蟬聯國別合作度指數首位,巴基斯坦超過哈薩克斯坦位列第二,其後依次為哈薩克斯坦、泰國、越南。
從排名上升的國家區域分布看,西亞北非地區國家上升最為明顯,區域內60%的國家排名都有所上升,其中以色列上升最快。
從整體區域來看,東北亞、東南亞國家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最為緊密,西亞北非和中東歐國家則在5個維度上均表現較弱,國別合作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據此,報告建議,進一步加強與沿線國家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設施聯通水平。不斷擴大產能與投資合作,挖掘投資合作潛力,推動各領域項目落地。
同時,繼續深化與沿線各國的金融合作,完善金融支撐環境,促進資金融通的平衡發展。與沿線國家在教育、文化、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夯實民意基礎。
粵閩滬浙魯位列省市參與度前五「一帶一路」省市參與度指數按照「基礎——行動——效果」三個層次,從政策環境、設施配套、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綜合影響5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
測評結果顯示,省市參與度平均得分較2016 年小有提升,參與水平繼續提高,省區市間差距在不斷縮小。
從具體區域來說,廣東、福建、上海、浙江、山東分列前五,華東地區相對領先,同時西部地區潛力也不可小覷。與2016年相比,福建排名提升較快,廣西、新疆首次進入前十。
從5個維度來看,「一帶一路」省市參與度的「政策環境」得分率最高,其次是「綜合影響」和「人文交流」。31個省區市間「設施配套」差異最大,其中華南、西北、西南地區最為明顯。
華東地區在5個維度得分均較高,各方面參與水平較為均衡,西北地區「政策環境」和「綜合影響」較高,但「設施配套」、「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表現相對較弱。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的「綜合影響」亟待進一步提升。
據此,報告建議,加強政策統籌協同,充分發揮各區域比較優勢,適時優化調整「一帶一路」對接策略。此外,繼續完善配套設施,強化對外開放服務保障,提高「一帶一路」合作便利化水平。充分發揮各地人文特色優勢,全面提升國內外影響力。
民企影響力上升,網際網路IT類異軍突起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主體和中堅力量。「一帶一路」企業影響力指數從國際、國內兩個視角,以關注度和美譽度兩個方面為評價重點,評選出了「一帶一路」企業影響力50強榜單。
從總體來看,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熱情高漲,綜合影響力逐漸提升。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籤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較2015年同比增加4171份,同比增長104.6%,新籤合同金額增加333.9億美元,同比增長36.0%。
從企業性質看,影響力排名前50名的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40%,央企佔比超過30%,地方國企佔比達20%。報告指出,不少民營企業通過自身的業務拓展和品牌宣傳,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力開始顯現。
從企業地域分布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地域分布不均衡,影響力較大的企業多位於北京、廣東、上海等發達省市,中、西部地區入圍的企業相對較少。
從企業所屬行業看,綜合影響力大的企業主要集中於製造、建築、金融等行業。值得一提的是,網際網路IT 類企業異軍突起,有5家企業入圍前50名榜單,佔比10%。
報告建議,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也要重視海外形象建設,提高在地化意識,積極履行當地社會責任。同時,建立國際化經營理念,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並強化風險防範意識,提升風險應對處置能力。
10類人才最受關注,貿易、金融類熱度明顯人才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報告指出,20.85%的沿線國家媒體和網民認為「一帶一路」人才合作交通有利於國際化人才培養,並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其中,俄羅斯、波蘭、巴基斯坦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最期待與我國開展人才交流合作。
從沿線國家最關注的人才類型看,國際貿易、計算機、金融、語言、工業設計、法律、土木工程、財務管理、新聞、機械製造等十大類人才最受關注。國際貿易、計算機類人才近三年關注熱度均較高,金融類人才關注熱度近一年明顯提升。
報告建議,出臺「一帶一路」人才建設專項規劃,完善相關人才保障機制。推動高校、智庫、企業積極參與,多方聯動,培養適應「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加強與沿線國家人才建設的交流互動,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工作。
此外,充分發揮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作用,利用好孔子學院等海外人才培養平臺,並豐富和完善「一帶一路」人才專題庫,建立人才建設大數據監測和分析服務體系。
國家信息中心聯合有關機構於2015年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該中心圍繞「一帶一路」決策需求,開展常態化大數據專項分析,陸續推出了一批「一帶一路」專題分析。
在12日的發布會上,國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曉波表示,下一步,國家信息中心將著力構建「一庫兩網多中心」的大數據綜合服務體系,進一步夯實數據基礎,強化「一帶一路」大數據分析能力,提升決策支持水平,為各級「一帶一路」決策部門和廣大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撐和服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