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察合臺汗國衰亡原因:遊牧與定居之爭

2020-12-21 漁人文史

1348年,察合臺汗國已陷入到一片混亂之中,杜格拉特部(又譯朵格剌惕部)擁立王室後代禿黑魯帖木兒為可汗,東察合臺汗國由是建立。

在禿黑魯帖木兒死後,汗國曾陷入短暫的混亂期,杜格拉特部的哈馬兒丁叛亂自立。之後哈馬兒丁的侄子忽歹達擁立禿黑魯帖木兒的幼子黑的兒火者重建了汗國。

忽歹達作為功臣,成為東察合臺汗國權勢最大的異密(又譯埃米爾,相當於諸侯)之一,在黑的兒火者死後陸續擁立了六代大汗,直到被歪思汗逐出汗國。

歪思汗驅逐了權臣,汗國卻陷入到持續的分裂之中,最終導致葉爾羌汗國與吐魯番汗國的分立。在這段時期,汗國主要有三次分裂,涉及三對兄弟。本文以這三對兄弟的三次分裂,在敘述中分析遊牧與農耕對汗國的影響。

東察合臺汗國分裂時期世系

一、羽努思與也先不花

歪思汗在位時期,瓦剌接連來犯,東察合臺汗國的都城由別失八裡(位於今吉木薩爾縣境內)遷至亦力把裡(今伊寧市),準噶爾盆地面臨瓦剌的進攻,自此逐漸喪失了汗國重心的地位。公元1428年,歪思汗死於對瓦剌的戰爭。

歪思汗留下兩個兒子,長子羽努思,幼子也先不花。在各部異密(埃米爾)的擁戴下,東察合臺汗國開始分裂。以後的幾次分裂,大多是王子們爭權奪位的野心,和異密們求擁立之功的圖謀共同推動的。

歪思汗麻扎(晚清重建)

在此先介紹一下東察合臺汗國的大致情況。雖然汗國建立伊始,就在禿黑魯帖木兒汗的強力政策下皈依伊斯蘭教,治下百姓也大多是畏兀兒人(維吾爾族),但傳至此時,它仍是蒙古族政權。在大汗之下,汗國由各個部落構成,各部落首領即是異密。(最初與其他蒙古族一樣,稱為諾顏,改宗後採用「異密」)

在準噶爾盆地逐漸被瓦剌蠶食後,汗國的主要領土分為三塊:第一,汗國本部,即亦力把裡附近,由伊犁河谷、準噶爾盆地以及中亞部分地區構成。第二,吐魯番盆地,也歸大汗控制。第三,塔裡木盆地杜格拉特部屬地。

瓦剌入侵是東察合臺汗國衰落的重要原因

準噶爾盆地失去重心地位後,汗國的重心分為伊犁河谷和吐魯番盆地兩處,杜格拉特部龐大的領地阻隔了亦力把裡和吐魯番,為汗國的分裂造成了地理條件。

下面說回汗國的第一次分裂。起初,也先不花得到多數異密的支持,佔據了絕對優勢,羽努思只能投奔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帝國扶持羽努思汗,想讓東察合臺汗國陷入內亂之中。在帖木兒帝國的支持下,羽努思佔據了吐魯番地區,開始了汗國後期的第一次分裂。

公元1462年,也先不花逝世,其子篤思忒馬黑麻即位,此人昏庸無道,待人刻薄,西部汗國衰落。篤思忒馬黑麻死後傳位怯別。1472年,努思汗西徵,重新統一了汗國

東察合臺汗國疆域

二、馬哈木與馬黑麻

公元1478年,帖木兒帝國內亂,羽努思汗乘機西徵。一部分異密對西徵行動不滿,挾持羽努思汗的幼子阿黑麻(又譯艾哈邁德)回到吐魯番努思汗帶著長子馬哈木(又譯穆罕默德)西徵,定居於塔什幹(今屬烏茲別克斯坦),汗國第二次分裂。

如果說第一次分裂是偶然,那麼第二次分裂則是汗國內部矛盾的體現。矛盾的雙方,是以羽努思汗和馬哈木為代表的定居派,與阿黑麻代表的遊牧派。

分裂後的東察合臺汗國

吐魯番地區位於東部,靠近蒙古高原,是遊牧派的勢力範圍,西部汗國受綠洲的自然環境與中亞文化的影響,城鎮發達,是定居派理想的都城所在。

蒙古本是遊牧民族,但東察合臺汗國統治了大片農耕區域,使統治者內部出現分化。羽努思汗傾向定居,但仍遵照蒙古傳統將都城設在遊牧區的吐魯番。公元1478年的西徵行動,使兩派分道揚鑣。

羽努思汗西徵後,與月即別人(烏茲別克人)結盟,從帖木兒帝國手中奪得了河中的大片土地。1487年,羽努思汗逝世,馬哈木汗在塔什幹即位。不久,月即別人大敗帖木兒帝國,佔領其都城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帖木兒帝國都城

實力大增的月即別人轉而圍攻馬哈木汗,西部汗國的統治本就不穩,塔什幹很快處於月即別人的包圍中。馬哈木汗向東面的弟弟阿黑麻汗求援,時間約在公元1501年。

吐魯番的阿黑麻汗聞訊,將長子滿速兒(又譯曼蘇爾)留下,自己和次子賽義德去西部汗國支援。不久,馬哈木、阿黑麻兄弟與賽義德都成了月即別人的俘虜,汗國第二次分裂至此結束。

雖然分裂狀態結束了,但東察合臺汗國在此階段內接連喪失領土,準噶爾盆地基本被瓦剌佔據,河中地區的疆土也淪於月即別人之手。

月即別人昔班尼汗

三、滿速兒與賽義德

不久後,三人被月即別人釋放,阿黑麻汗未及東歸就逝世於阿克蘇,長子滿速兒汗即位。

馬哈木汗和侄子賽義德的關係惡化,賽義德拉攏吉利吉思人奪取汗位,馬哈木投奔月即別人,被月即別的昔班尼汗處死。賽義德佔據西部汗國後不久,滿速兒汗派兵擊敗了他,賽義德出逃河中,伊犁河谷被吉利吉思人趁機佔據。

現在,滿速兒汗擠走了弟弟,成為東察合臺的唯一統治者,但汗國仍然無法統一。幾次大亂之後,汗國實力損耗幾盡,天山以北的地區已基本喪失,杜格拉特部也成了獨立王國。

杜格拉特部異密阿巴拜克爾佔據了塔裡木盆地的一大半,幾次打退滿速兒汗的進攻。他自稱蘇丹,通過橫徵暴斂和暴力考古,積累起巨額財富,在喀什葛爾、葉爾羌(今莎車縣)等地修築堅固城堡。

包括于闐在內的許多古城遺蹟遭到阿巴拜克爾的破壞

賽義德在被哥哥滿速兒汗玩命追殺後,投奔他的表哥,帖木兒帝國的巴布爾。在巴布爾的支持下,賽義德在公元1514年擊敗阿巴拜克爾,奪取杜格拉特部的世襲領地。由於定都於葉爾羌,後世稱之為葉爾羌汗國。

1516年,賽義德與滿速兒會面,賽義德承認滿速兒汗的宗主地位,兄弟倆正式和解。後世為與葉爾羌汗國相區別,將吐魯番的察合臺政權稱作吐魯番汗國,以滿速兒汗或以羽努思汗為開端。

葉爾羌汗國與吐魯番汗國

賽義德汗與滿速兒汗其實都傾向於遊牧,但賽義德的葉爾羌汗國,是在西部汗國的基礎上建成的。因此,賽義德與滿速兒的分裂,仍是之前分裂的延續,西部的葉爾羌汗國,最終逐步由遊牧轉向了定居,實現了蒙古與畏兀爾的民族融合。

結語

東察合臺汗國後期瓦剌的強大,使準噶爾盆地作為遊牧區無法發揮維繫汗國的作用。定居與遊牧兩種生活方式對於統治者的分化,遂在此情況下演變為統治集團的內訌。此外,在蒙古政治傳統中,各部貴族權力過大,君主由忽裡臺大會推舉,與嫡長子繼承制相比穩定性不足。

上述都是東察合臺汗國分裂的原因,在葉爾羌汗國建立後,其中大部分又成為左右汗國興衰的重要因素。

相關焦點

  • 【蒙古帝國君王譜】東察合臺汗國(下)
    忽歹達擁立黑的兒火者為東察合臺汗國第三任可汗,國都在別失八裡。黑的兒火者把女兒嫁給了帖木兒,在1391年,他派使者到南京朝見明太祖。1399年,黑的兒火者去世(死在對哈密的聖戰),兒子沙迷查幹嗣位。9.沙迷查幹沙迷查幹(Shams-I-Jahan,?-1408年),東察合臺汗國第四任可汗。黑的兒火者的兒子。1399年,黑的兒火者死後,他繼承汗位,國政掌握在杜格拉特埃米爾忽歹達手中。
  • 葉爾羌汗國前期:汗權的逐步穩固
    葉爾羌汗國是東察合臺汗國王室賽義德建立的政權,肇始於極其險惡的環境,又面臨著遊牧模式走向式微的困境。為穩固汗國,賽義德汗通過武力進行過並不成功的嘗試,拉失德汗著手削弱異密(又譯作「埃米爾」,相當於諸侯)的地方勢力,最終,阿不都哈林汗長久而穩固的統治使葉爾羌汗國走向鼎盛,在馬黑麻汗時期達到頂峰。
  • 帖木兒帝國死磕東察合臺汗國22年,最終完勝
    「他在一天之內殺死了(禿黑魯帖木兒)汗的十八個兒子(除黑的兒火者外),自僭汗號」,「者臺汗國(東察合臺汗國)為哈馬魯丁所據有」。由於他非成吉思汗之後裔,因而他的上臺執政,必然要「遭到眾異密的堅決反對」。這種不滿情緒導致東察合臺汗國的一部分部落(如克烈部)異密們公開與哈馬魯丁對抗,東察合臺汗國政權危機四伏,給帖木兒帝國入侵提供便利,由此引發雙方長達22年的戰爭。
  • 羅姆的毀滅——羅姆蘇丹國的衰亡(七)
    此時,一位蒙古將軍朱潘加入合贊的軍隊,支持合贊汗繼位,而合贊為了與拜都爭位,取得當地封建主及伊斯教徒的支持,改信伊斯蘭教,奉伊斯蘭教為國教,拆毀其它一切教堂道院,並以蘇丹之稱取代大汗之號,自名穆罕默德。在合贊汗成功統治伊兒汗國之後,強制國內蒙古人全部改宗,伊爾汗國開始逐步伊斯蘭化。
  • 四大汗國中,為何金帳汗國實力最強?只因這塊土地適合蒙古人生存
    但是後來由於金帳汗脫脫迷失的出現,金帳汗國的國力開始恢復,當脫脫迷失在帖木兒的幫助下成為金帳汗的時候,金帳汗國無論在國力、土地和士兵人數上都在帖木兒帝國之上,這也是脫脫迷失後來敢挑釁帖木兒的原因之一。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俄國的史學家曾認為,是因為金帳汗國的土地適合蒙古等遊牧民族生存,金帳汗國境內的欽察草原佔該國領土的一半以上,只有草原上才能孕育出強大的騎兵,這也是金帳汗國能夠持續強盛的原因之一。在四大汗國中,金帳汗國是定居化程度最淺的一個,汗國的貴族和士兵大部分都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 烏茲別克汗國猛男昔班尼的人生軌跡到底是怎麼樣的?
    阿失帖木兒率領衛拉特蒙古人洗劫了突厥斯坦、沙鹿海牙、塔什幹、賽蘭等藍帳汗國的主要城市,然後就撤軍回去了。阿失帖木兒回去後,殺進蒙古高原直接奪下了和林,雖然他在表面上一直和孛來太師為盟友,但明顯有取而代之之心。但在1468年,阿失帖木兒麾下的拜亦撒哈平章率四萬大軍叛變,投靠了癿加思蘭。導致阿失帖木兒再也沒有實力當太師了。
  • 十六世紀的哈薩克汗國:人口只有一百萬,卻擁有三十萬精銳騎兵
    而在哈斯木汗生活的那個年代,中亞正處於群雄逐鹿的階段,隨著帖木兒帝國的衰亡和昔班尼的崛起,中亞的土地上陷入了長時間的混戰之中。而昔班尼和哈斯木汗一樣,祖先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昔班尼汗的祖父便是當年的阿布海爾汗,而哈斯木汗的父親則是賈尼別克汗。
  • 蒙古四大汗國是什麼?它們與元朝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在世界史上,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不得不說的奇蹟。當年成吉思汗的子孫幾乎打下了整個歐亞大陸,隨後又建立了四大汗國。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提到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這是什麼原因呢? 據有限的資料記載,在蒙古帝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去世後,龐大的蒙古帝國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狀態。
  • 《最後的可汗——蒙古帝國的餘輝》(遊牧民族的終極亮劍——準噶爾汗國)(一)
    待走到十七、八世紀的時候,遊牧民族馳騁於天地之間的日子走到了盡頭,一個個近代化國家的崛起,使他們再沒有了亮劍的機會。大多數,安於作為陪襯,滿足於弱勢的安樂。  但總有例外,總會有「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的劍客,為了尊嚴,寧可倒下。  準噶爾汗國,便是這個例外。身處與俄羅斯和清兩大帝國之間,雖明知對手強大,卻頻頻亮劍,不甘心自認弱小,直至國亡種滅。
  • 成吉思汗打下橫跨歐亞的龐大汗國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
    結果誰想到窩闊臺一系大汗之位僅僅維持了兩代,貴由汗去世後黃金家族的汗位傳承轉移到了託雷一系。所以海都不得不去經營最小的窩闊臺一系的封地,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窩闊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成立時間最晚、封地最小,所以最快的在汗國兼併過程中敗下陣來。
  • 起源於金帳汗國,元朝稱其「月即別」,烏孜別克族有何歷史淵源
    這種說法主要源於烏孜別克族,起源於蒙古四大汗國之一金帳汗國。 起源於金帳汗國的烏孜別克族 一、烏孜別克族起源歷史 1.烏孜別克族從中亞遷入新疆 相信很多人能看到烏孜別克族,就會想到鄰國烏茲別克斯坦。事實上我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與境外的烏茲別克族同根同源。
  • 為何蒙古人這麼認死理,不是成吉思汗後裔,不能成為首領
    顯然當時已經有了「黃金」的共識,用黃金來彰顯成吉思汗的高貴,在蒙古帝國形成之前,黃金家族便已經有了雛形。成吉思汗在徵服了大量的土地之後,為了便於管理,依據草原的傳統,他將土地分給了他四個兒子。之後成吉思汗的兒子們,還有其後裔繼續開疆拓土,在各自勢力上不斷壯大,最後形成了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大元、金帳汗國。
  • 地下城與勇士——羅姆蘇丹國的衰亡(四)
    馬穆魯克王朝也將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住伊兒汗國,而高加索以北的欽察汗國也伊斯蘭化了,同樣會成為伊兒汗國敵人。所以,伊兒汗國最終也無法直接吞併小亞細亞,只能遙控這一地區,繼續使用羅姆蘇丹國這個殭屍幫助他統治小亞細亞,而各地的突厥領主們就藉機在夾縫中牟取更多利益與地盤。
  • 成吉思汗西徵花剌子模國前為什麼要在高山上向天祈禱三天三夜?
    但是,與西方宗教體系中的教皇權力不同,成吉思汗似乎並不希望自己家族的統治與長生天之間存在代言人,所以他殺掉了通天巫闊闊出。作為中古時期的遊牧貴族,成吉思汗不可能是無神論者。他在精神層面對不爾罕合勒敦山(今肯特山)十分青睞。根據歷史記載,在成吉思汗遭到蔑兒乞人奪妻之時,成吉思汗就是騎馬跑入不爾罕山避難,後來成功復仇。
  • 陳柱 | 準噶爾汗國對布魯特的徵戰、防守與汗國內部的布魯特人(下)
    準噶爾汗國徵服布魯特之後,將一部分布魯特人遷徙和納入汗國之內。前文已經論及策妄阿喇布坦將布魯特諾依古特部遷徙安置於烏什、噶爾丹策零先後將布魯特胡什齊部遷徙安置於伊犁和喀什噶爾的情況。除了烏什和喀什噶爾,準噶爾汗國還將大批布魯特人遷徙安置於珠勒都斯和喀喇沙爾地區。
  • 《木蘭辭》中徵伐的對象——柔然汗國,竟然和北魏同源
    最終柔然在北魏的打擊下走向了衰亡。一,柔然的崛起柔然的來源和匈奴、鮮卑很有淵源。公元89年,北匈奴汗國崩潰,鮮卑族乘機佔據漠北,於是「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也就是說,停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搖身一變,都成為了鮮卑族,著名的拓跋部、宇文部、賀蘭部都是來自於匈奴,後來鮮卑化了。
  • 匈奴,突厥,遊牧強權層出的蒙古高原,為何以成吉思汗部族命名?
    蒙古社會逐漸形成依勢力和利益而組合的地域性「兀魯思」(意為「國」或「百姓」),已具有遊牧國家的基本機構和職能。10世紀以後蒙古氏族制度逐漸瓦解,形成了蒙古遊牧奴隸制關係,以此佔主要地位的奴隸社會,在鐵木真統一之前就已經確立。12至13世紀,草原遊牧部落社會分為貴族、屬民和奴隸三個階層:貴族,就是各部落的首領及其家族成員,他們都擁有許多尊貴的稱號,統稱「那顏」,是統治階級。
  • 準噶爾汗國與沙俄的戰爭
    從明朝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開始,哥薩克軍在準噶爾汗國的傳統遊牧地上先後建立託木斯克,庫茨涅茨克、葉尼塞斯克,克拉斯諾雅爾斯克等軍事堡壘,並以武力為後盾,脅迫準噶爾汗國首領歸服俄國。在巴圖爾琿臺吉死去,僧格繼位後,俄國又多次派遣使團前往準噶爾汗國,拉攏僧格和其叔楚琥爾烏把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