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電影視點評論員 周文萍
圖/電影海報、劇照
鑑定對象:《八佰》
上映日期:8月21日
《八佰》表現的是一場有觀眾的戰役,在被圍觀的過程中它將民眾從看客狀態中喚起,加強了中國人的凝聚力。對「喚醒」的強調決定了《八佰》著力描繪的是普通人群像。南岸北岸的普通民眾從冷漠到關心,從逃避到參與,從操著南腔北調的人們覺醒為擁有共同身份的中國人,有了強烈的凝聚力。這種民族精神令今天的中國人感同身受,這也正是《八佰》令人感動的根本原因。
那喚醒看客的是什麼呢?正是守軍們在戰鬥中顯示出來的堅定意志與精神。《八佰》真正開始令人震撼是面對日軍鋼板陣進攻,士兵們挨個捆上手榴彈報出姓名、跳下窗口、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場景。他們的犧牲如一記響雷,炸醒了猶豫中的潰兵,震撼了蘇州河對岸的民眾,也感動了銀幕前的觀眾。這一幕有史可據,當時綁著炸彈跳出六樓窗戶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戰士叫陳樹生。他正是一名喚醒民眾的英雄。
但是,陳樹生在片中只有兩分鐘的戲份,在他犧牲之前,影片並未對他有所交代。他從哪裡來?有什麼經歷?是什麼性格?有什麼想法和愛好?人們一律不知。除了血書上「捨生取義,兒所願也」幾個字,觀眾難以從片中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還有團長謝晉元,雖然他的鏡頭並不少,但並未揭示出其內心世界。事實上,謝晉元此時的心理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作為指揮官,他對部隊的處境和此次戰役的悲劇性不可能不知道。那他如何面對這種處境?如何對部隊進行部署與安排?如何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態在蘇州河北岸奮力堅守?這些都是觀眾希望了解的,但影片並沒有進行表現。影片似乎只滿足於讓他在銀幕上露個臉完成事件KPI,卻並不想探究他的內心。
以戰爭為核心向外,《八佰》裡的人物大致有三類:核心是謝晉元和守軍裡的忠勇之士,他們是戰役的中堅力量,也是真正感動民眾、喚醒民眾的英雄;中間是端午、羊拐等士兵中的邊緣人;外圍是南岸的百姓。後兩者都是被英雄感召喚醒的人。
觀眾最想看到的無疑是處於核心的英雄人物。遺憾的是,《八佰》描繪了中間和外層人物的精神變化,卻沒有描繪出英雄的精神世界。謝晉元沒有,陳樹生也沒有,英雄們在銀幕上只剩下浮光掠影的行動,單薄得像個紙片。
有評論稱讚《八佰》不是以謝晉元為主線,而是聚焦普通戰士。誠然,電影有很多方法可以從旁觀者視角來表現,但在這場戰役中,謝晉元並非什麼運籌帷幄的上層人物,他和士兵一樣只是一粒普通的棋子,只是因為他在日軍炮火中堅守了自己的陣地,才成了喚醒民眾的英雄。
如果電影能夠表現作為普通人的端午、羊拐、甚至老算盤的精神世界,為什麼就不能表現同樣是普通人的謝晉元、陳樹生,乃至送旗少女楊惠敏的精神世界呢?畢竟,在這場戰役中,他們才是真正喚醒民眾的英雄。
既要以英雄的事跡來喚醒民眾,又迴避對英雄精神世界的展現,結果導致《八佰》裡的英雄戰士只是一群貼著標籤的工具人,為影片帶來許多閃亮的瞬間,卻無法留下一個鮮活的人物。
這也是《八佰》亮點很多、卻難成華章的原因,浮光掠影的鏡頭畫出的只是英雄的事跡,而不是英雄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