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幼教片!而且非常可愛!
一點都不像油膩少年會看的片子……
《啊!設計》
デザインあ這部面對兒童的幼教片,語速奇慢,文字簡單。
但是內容卻一點都不幼齒,讓無數大齡兒童邊看邊收藏。
節目還常常會請到日本設計界的大能。
比如製作無印良品壁掛播放機的深澤直人:
他的許多作品都貫穿著「 顛覆常規慣性 」的思維。
比如香蕉味的牛奶盒子,讓人看了一眼就能聞出味道。
將鑰匙丟進底部,就會自動亮起來的檯燈。
還有微博熱搜過的紙制蜂巢椅,就是日本著名家具設計師吉岡德仁的作品:
這些好用又好看的作品,讓人不禁想,為什麼日本有這麼多的設計高手呢?
其實從它們的幼教片,我們就能窺到冰山一角。
啊!這節目的設計,首先就有點魔性。
什麼是設計?就是看見一件東西,能夠聯想到另一件東西。
聯想之前,要先「觀察」。
「觀察」能讓我們看到物與物之間的聯繫。
觀察的內容非常多,不同形狀的椅子、沙發、液體容器。
比如茶壺、玻璃瓶、醬油瓶的凹陷,就是為了拿取更舒適,才模仿的人體曲線。
而醬油瓶上按壓式氣孔,原來是為了防止滴落。
看完忍不住想要一個同款。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環節太小孩子了。
但其實這才是設計中最重要的,通過對生活常見物品的觀察。
體會到,即使是平凡不起眼的東西,都有著其巧妙的心思。
那觀察之後呢?當然是拿過來摸一摸,「拆解」看看啦。
拆解的過程,極度照顧強迫症。
不管是水果還是調味料,都能一粒一粒的掰開,妥善地安放好。
強迫症者們的「治癒良藥」。
我覺得如果灰姑涼擁有這個技能,就能跟王子多跳會舞了。
它還幹了許多,我小時候想幹卻不敢幹的事。
比如上學的時候,總想動手拆解訂書機。
實在很好奇釘子是怎麼把萬惡的試卷釘在一起的。
但又怕拆了裝不回去,回家會被混合雙打。
然而它幹了:
我有預感,電視機前的家長們,請務必保護好,啊不對,請務必多買幾個訂書機。
因為拆解重裝,也是需要練習的。
不是一蹴而就,拆一個就能了事的。
又比如,有時候不想上學了,連書包都想一併拆了:
不過拆就算了,為什麼還要再裝回去.
你這樣和把小孩好不容易丟掉的暑假作業,送回來的警察叔叔有什麼區別。
最喪心病狂的是,漫畫都拆。
文字、符號、對話框,統統拆開:
陰影、色塊、分割線,一點都不留:
移動到最後只剩一張白紙,才肯罷休:
不過,「拆解」嘛,就是要讓人由內而外地了解事物的本質。
日本的設計師們認為,學會拆解事物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每個拆解的物品,都像會走路的娃娃一樣。
用定格動畫的方式,整齊劃一,各自歸位。
看完忍不住也想動動手,抓起手邊的鍵盤也拆拆看。
不禁發出讚嘆,如果從小我就這麼幹。
看一看、拆一拆,再試著還原。
那麼不管多複雜的東西,就都能看得明明白白。
長大後也可能會成為一個,動手能力Max的達人了。
當然,它厲害的地方,不止讓你想動手,還想讓你看到,不同的思考方式。
比如緊接著「拆解」的「素描」單元。
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不管是性別、年齡,還是觀察的角度和繪畫習慣都千差萬別。
所以參與「素描」環節的人中,有活力四射學生、嚴謹嚴肅的上班族、慈祥睿智的老人,也有溫和優雅的婦女。
當他們開始繪畫時,就會發現,啊!原來萬事萬物,有那麼多面。
不同的繪畫手法,不一樣的觀察角度。
最後「圍繞式」地拼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圖景。
這讓人忍不住反思,我看到的椅子,就是椅子真正的樣子嗎?
我們所親眼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嗎?
事物複雜,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就像人一樣。
如果說「素描」表達的是,多角度觀察事物。
那麼「天馬行空」就會問一些你平時根本想不到的問題。
比如為什麼時鐘非得是圓的?
它也可以做成直線,或者做成三角形的樣子。
長方形和三角形,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大問題。
但是當投入使用時,卻發現。
長方形的時鐘,沒法解決走到「盡頭」的辦法,還不便於確認時間。
而三角形的時鐘,雖然解決了「盡頭」的問題,但是轉動起來,卻會把數字遮擋住。
無法循環、看不到數字,時鐘就失去了意義。
那如果做成圓形呢?
圓形,方便查看,方便計數,也方便時間的運行。
還有書為什麼一定要翻頁款,電話線為什麼是螺旋形的。
公交車上的吊環,為什麼有圓形也有三角形的?
這些問題,有些會讓我們莫名其妙,覺得沒有探討的必要。
但其實這是兩種教育方式間的差別。
在我們的教育中 ,追求的是標準答案,抑制的是對權威事物的質疑。
被標準的框子所束縛,這樣出來的往往都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而日本的教育,提倡的卻是:否定現在,從源頭思考。
即使當下有了合適的辦法,也不就就此認定標準答案。
時鐘為什麼非得是圓的?不是圓的會怎麼樣?
對時鐘進行觀察、拆解之後,發現原來圓的是最好的形狀。
但是不是還有其它的解決辦法呢?
這是我們的教育,極少提到的東西。
試著說出不是圓形,也能運轉的時鐘設計
除了提升生活的便利、給觀看者美的感受之外。
還能引發對生活不同角度的觀察和思考。
所以《啊!設計!》,才會變成一檔不分年齡的全民啟蒙教育片。
因此我們也能從這些設計師身上,看到對事物不一樣的思考方法。
設計師吉岡仁德:
從生活當中去發現美的事物,東西本身的美和素材本身的多樣性,往往都是設計靈感的來源。
揉皺的紙,也是紙本身的美
圖案設計師原研哉:
如果住家附近就是機場,那出國遊玩就會很方便;如果手機長了濃密的毛,那麼摸起來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如果這樣的話會怎麼樣的想法,可以讓世界變得更有趣。
努力讓世界變得鮮活的原研哉
看起來像是在探討設計的切入方式。
其實更多的是在訴說,怎樣發現生活美好的一面。
簡簡單單地從身邊的每個人出發,不說教,也不複雜化。
帶著「仔細考慮使用者心情」的專注,去解決生活中碰到的難題。
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就充滿了對人的關愛和尊重。
解放媽媽雙手的,公共衛生間嬰兒椅
為了讓截肢的人也能帥氣奔跑,所設計的義肢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研哉曾在《欲望的教育》中寫道:
「日本國民教育從小的美意識,才是日本設計源源不斷的寶藏」。
設計,並不是只有設計師才需要,而是每個人都需要擁有的一份財富。
在這份財富中,藏著能打破框架的思維,和能多方面觀察的思考。
這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趣,更鮮活。
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禁讓人羨慕。
只是可惜,我們長大了才懂。
想看的,去B站。
文章來源丨十點電影(ID:sdimov)
「 關注劇角 」
搜索 劇角映畫 或 magilm_forever
關於電影,你總想知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