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田氏因齊是戰國時期齊國(田氏齊國)第四代國君,在位三十六年,是戰國時期諸侯國中屈指可數的明君之一。歷史上有「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橫行」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呢?
齊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有爭議),因威王貪圖享樂,幾年不理政務,造成國力衰落,民生凋敝,內憂外患嚴重,正所謂「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很多諸侯國都像蠶吃桑葉一樣,正在一點一點侵佔齊國土地。而恰在此時,雄心勃勃的楚國宣王熊良夫,趁機派遣大軍逼近齊國邊境,意圖一舉吞併齊國。
生死存亡之際,齊威王慌而亂之:自己根本沒能力抵抗楚國大軍,怎麼辦?趕快去求救兵唄!左思右想,想到了好兄弟趙國肅侯趙語。派誰去呢?他想到了能言善辯的淳于髡。
救國於危難,救民於水火,稷下名士淳于髡那是義不容辭,慨然應允:放心吧大王,借不來救兵,我情願讓您把我腦袋砍下來當夜壺!
威王很高興也很激動,臨出發時,為淳于髡舉行了莊重的壯行儀式,殷殷叮囑淳于髡:「齊國的存亡,寡人的生死,就指望先生您了,您首先要保重自己身體,同時也一定要不負重託,千萬要請來救兵啊!」
此時的場面應該是略顯嚴肅甚至悲壯的,可是淳于髡先生呢?他突然笑了,大笑了,仰天長笑了,笑得眼淚鼻涕都流出來了。並且那嘴因為動作太誇張,把系帽子的帶子都繃斷了!淳于髡乾脆拾起帽子來託在手中,繼續狂笑不止。
把個齊威王笑的心裡直發毛,趕緊拿手摸了摸淳于髡的額頭:也不燙啊,莫不是因為壓力過大突然得了失心瘋了?這不要命嗎,快傳太醫(那時候也許沒有太醫一說,反正御用醫生總該有的)!
你道淳于髡笑的什麼?原來齊威王一方面是因為國庫空虛,自己還要留下一些必要的財物用於昂貴的宮廷開支,實在捨不得拿出太多的禮物來讓淳于髡帶去求救兵;另一方面他也覺得趙國國君是自己的好兄弟嘛,這點困難他應該會幫的,也不需要太多的禮物給他,那樣也顯得太見外了。所以雖然是去求趙國派兵來救命,威王也並沒有準備多少禮物讓淳于髡帶上。
但是淳于髡看著那百斤黃金,十輛駟馬車,心裡卻老大不是滋味了。
首先,你都面臨國破家亡了,還在吝嗇那點財物,你留著幹什麼?危機過去再繼續享樂嗎?如果國都沒了,你還憑什麼享樂?
其次,大齊為什麼會淪落到這樣地步?還不是你不思進取、荒廢朝政、貪圖享樂所致嗎?亂世要用重典,沉珂需下猛藥,雖然禮物再少一些我自信也能借來救兵,雖然我也不願意把自己國家的財物拱手送給別人,但是不讓你肉疼一些你又怎麼能記住教訓!
怎麼辦?有些話還是不能直接說出口的,否則自己這聰明才智不是浪費了?於是,淳于髡笑了,而且笑得很開心,因為他想到了主意。
看到威王真的毛了,甚至要傳太醫了,淳于髡趕緊把手裝作不經意地指向了那些禮物。當然,指歸指,那為了給威王一點提示,笑還是要繼續笑的。
威王一看手指方向,心念一動,這才稍稍回過一點神來,連忙問:「我親愛的淳于先生(這是復性,淳于髡不姓淳呵,知道的就當我在這裡故意湊字數了哈)啊,你快別笑了,你就直接說,是不是嫌棄我送給趙國的禮物少了?」
所謂能言善辯、心思敏捷、才智過人的人,說話都是會拐彎的,那種耿直的愣頭青才會有話直說。淳于髡正是前一種人。所以,他邊笑邊答道:「哪能啊大王,這禮物很多了,再說誰敢嫌棄大王送出的禮物!」
威王一臉迷惑,一絲惱怒,略帶磕巴的追問:「那,那,那你笑,笑,笑的什麼?」
因為後面還要編故事,再說繼續笑下去自己也有些受不了了,並且還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於是淳于髡抹了抹眼淚和鼻涕,暫停了大笑,拌做一副強忍的樣子,對齊威王說:
「大王啊,今天我在來王庭的路上(正是禮物所在的方向),看到了一個正在祭祀祈禱的農夫,拿著一個豬蹄子、一杯酒在那裡念念有詞:我尊敬的掌管農田收穫的神啊,我在這裡向您虔誠的祈禱,請您保佑我今年大豐收啊,讓我豢養的牲畜數不完,收穫的米糧堆成山,三年都吃不完。我勒個去的,他拿了那麼點東西來做貢品,卻還貪心祈求神賜予他麼多,這不是白日做夢嗎?我剛才忽然想到這個吝嗇又貪心的農夫,才忍不住笑了出來,請大王不要怪罪啊!」
威王雖然貪圖享樂,但並不昏庸糊塗,聽到這裡心裡那個罵啊:你老×的,這還是嫌禮物少啊,直說不就行了,還這樣拐著彎來罵我。不過話說回來,也確實啊,我這些年荒廢朝政、貪圖享樂,造成國力衰落,隨便一個大小諸侯都笑話和欺負我,現在緊要關頭連份像樣的禮物都很難拿出來,慚愧啊慚愧。雖然這可惡的淳于髡變著法子罵我,但我也確實該罵。
得,即使窮盡所有財力,也不能憐惜了,倘若真的因為捨不得這點錢財而借不來救兵,那就真悔之莫及了。只要國在家在人在,沒錢了不是還能掙嗎,大不了勒緊褲帶過幾年苦日子罷了。
如一瓢冰涼的水潑在腦門上,齊威王一下子醒悟過來。於是趕緊收拾準備,把幾乎能拿出來的財物全換成禮物。最終淳于髡帶著千斤黃金、十對白玉、百輛駟車到了趙國,成功借到趙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宣王得到消息,自知再打也討不到好處,於是連夜撤兵而去。
而齊威王經此之後,也開始修明法制,納賢用能,勵志圖強,齊國國力得到迅速復興,再也沒有諸侯敢輕易招惹。
面對無道君王,不畏殺身之禍,敢於義正言辭、慷慨激昂地加以痛斥的臣下,是諍臣、忠臣,應該青史留名。但是從沒有吹鬍子瞪眼、跟君上爭得面紅耳赤,卻用詼諧新奇的語言加以引導、同樣起到匡扶社稷、扭轉乾坤作用的人,就不值得尊重嗎?
當然,在淳于髡前後也有人不出寸金,僅憑三言兩語便為國家借來強援解除危難的,甚至還有藉助三寸不爛之舌便說退強敵的,那只是時、事相異而已,不能隨便相提並論的。
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專門將淳于髡等人事跡列入在《史記.滑稽列傳》中,並評價說:「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因而橫行天下……這些難道不都是偉大而可歌頌的嗎?」
讀經典書,悟實在理,作灑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