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宏回應離職稱去意已決 曾經拒絕接受評職稱

2021-01-18 搜狐網

  今天有消息稱,央視著名足球解說員劉建宏將正式離職。本刊記者今天中午向他求證,他的回覆是:「還沒有最後決定,但去意已決。」

  這些年來,「劉建宏」是中國電視螢屏上的一個符號。在民意的口水裡,這個符號仿佛需要分擔中國足球和央視的雙重破敗。巴西世界盃結束後,他接受我們的獨家專訪,談起了他在央視的這些年。(圖/本刊記者梁辰)

  本刊記者張蕾 發自北京

  B00007758號員工在央視新址一號塔樓7層25號常規編輯工作站的混合製作島審片子,看到某守門員呆立著的應聲入網的進球,兀自大叫:「假球!著名的假球!」

  在他這個位置望出去,對面就是直播區,與混合島之間靠一條紅線在地面上隔開。直播區前豎著兩面方形易拉寶,寫滿禁忌。一面上畫滿紅色的繫著安全帶的小圓圈,圓圈裡有站立、跑跳、爬梯的人,或者火柴、油桶、打火機、相機等標示,正中央獨獨大圈一個「靜」字;另一面上寫滿紅黑字,「禁止圍觀」、「禁止打醬油」、「等人也不行」,左下角配有二維碼,掃過去,莊嚴的黑色頁面顯示「禁止入內」。

  他的手邊放著一摞報銷單,發票貼得整齊,像軍營裡疊的被子——邊緣對齊,間距相等,發票與刷卡單齊備,表格明細分列。他在每一頁屬於製片人籤字的空格處寫上自己的名字:劉建宏。

  潮流

  不管走到哪裡,哪怕是從辦公室到走廊的休息椅,劉建宏都會帶著他那個很重的背包——「移動辦公室」,裡面裝著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以及體育人物新近出版的書籍。

  世界盃期間,他一直在思考「移動互聯時代的解說」。他不想自說自話,嘗試建立了一個「鬆散的團隊」,為他的解說提供智力支持。騰訊和新浪微博各有一人,每15分鐘發3條經過篩選的微博給他,供他在解說評論時引用。在微信上,主持人足球隊群裡,大家也很踴躍。魯健說,雨果的那句話適合送別。劉建宏說,別動,我要拿來用。

  哥倫比亞輸給巴西隊那場,劉建宏評論說:「過去,這個國家受困於貧窮、暴力和毒品,而這支球隊已經成為這個國家最好的形象代言人,鼓舞著這個國家走出貧困,展現出新的面貌。……雨果說過,一個符合進步的勝利值得為他鼓掌,一個英勇的失敗更應該得到同情。一個是宏偉的,一個是崇高的——巴西隊贏得了宏偉的勝利,哥倫比亞則是崇高的失敗。」

  小組賽送別西班牙時,主播王梁說,真應該給他們寫首詩。劉建宏回:哪首?群裡有人說到葉芝的《當你老了》。這首詩不在劉建宏的知識儲備裡,他依然求諸社交網絡,照著念出:「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這是他一直以來想要的團隊支持的感覺,主持人、評論員不再是單打獨鬥,憑一己之力搏擊生存。

  「這個時候你會突然發現,有無數的人在支撐著你,你就會變得活躍很多,我不知道他們(其他評論員)什麼狀態,……我把我的社交屬性在這個解說裡邊表現出來了,……我覺得這才是未來的新型的解說員,網際網路時代的解說,我們現在的這種解說,也只不過是電視時代最後的絕唱了。」

  他甚至設想,網際網路時代的解說,用戶可以選擇不同的音頻軌道,劉建宏的、段暄的;方言的、草根的;主隊的、客隊的;等等。

  「咱們去轉播一場北京國安對上海申花的聯賽,站在中間是最吃力不討好的。以後再看,我給你提供兩個解說,你支持國安,你就選A,你支持申花你就選B,OK了。然後罵評論員(的網友的理由)就說,你支持他還不夠狠。」

  不過,他對於移動互聯時代解說的嘗試,也不完全順利。中途就有領導出來幹預,希望他不要再念微博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4G已經來了,5G也不遠了,等網絡都鋪好了,(網際網路)視頻就都來了。非常快,你稍微一猶豫,這事就過去了。」他說。

  單位

  8月2日是一個星期六,中國國家足球隊的法國主教練阿蘭·佩蘭上午做客演播室,中午和劉建宏一起在「大褲衩」食堂吃了份兒飯。佩蘭的訪談在當天晚上的《足球之夜》節目播出。

  在審片子時,劉建宏專門請我們的攝影師給他與播有《足球之夜》片頭的屏幕合影。

  《足球之夜》1996年開播,每周四晚上8點,口號是「球迷每周的節日」。每次節目中,主持人開場會把節目名和口號說一遍。今年2月開始,節目變成不定期播出,播出時間也改到周六晚上。

  「領導決定要調整,就調整了。」製片人劉建宏說,「我做了18年《足球之夜》,從開始堅持到最後,你覺得我對這個節目會有什麼樣的感情?但是你生活在這個體制裡,很多事情就是這樣。」

  他因為這個節目來到北京,來到中央電視臺。1996年正月十五,在央視老臺食堂裡一起吃飯籌劃這個節目的張斌、韓喬生、黃健翔,都已因為各自的原因離開,有的甚至離開了這個單位。

  中央電視臺是中國國家電視臺,副部級事業單位。7758是劉建宏的編號,大概代表他是第7758個辦理進臺證件的人。在老臺的時候,這串數字前面有兩個0;現在有4個,他說自己是「完完全全的事業編」,「完全是一個體制內標準的員工」。

  中國職業足球聯賽1994年啟動,風靡全國。加上央視的強勢地位,劉建宏在90年代中後期就被全國觀眾熟知。但他那時還沒有正式的身份。周六日來上班,臨時工作人員要登記,登記表格會盤問你屬於哪個部門、幾點來的。有一次在門房碰到鞠萍姐姐,姐姐拉著京劇腔:「喲,建宏!咱還需要這?」

  他在進臺工作6年多以後才獲得那串編號。擺脫「臨時工」的契機說起來有點荒誕。2002年世界盃,東道主之一的韓國隊殺入四強,裁判在韓國隊幾場比賽中的表現飽受爭議。劉建宏在《三味聊齋》節目裡說,「這不是亞洲足球的光榮。」對此,韓國使館提出抗議,臺領導要求體育中心嚴格管束,體育中心領導稱:這是一臨時工,不好管。由此為契機,才解決「身份」的問題。

  一開始在門房填表格的時候,劉建宏也希望被收編,洗刷身份的恥辱感。但2000年之後,他發現這事對他不重要了,「因為我堅信真正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就是你在這個事業當中的影響力。假如說人們認可你,他一定是認可你這個人,而不是認可你身後的這個體制和這個機構,因為這個機構的人多了去了。」

  他拒絕評職稱,停在「中級」:「中級職稱不影響我做節目,高級職稱一定比我做得好嗎?不就多拿點錢嗎?」「有很多衡量的標準,我唯獨不認可的就是(評職稱)這個,甚至有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種官僚體制不負責任的最簡單的方法,因為他用這種方式就可以不動腦子,他根本不管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人。我覺得太荒謬了,我改變不了,但是我拒絕接受。」

  可是評職稱的通知,每年都會來。「你至少得看一眼。每年都要接受兩三次這個小挑戰。每年都在刺激你。」

  「拒絕」這事,其實是做給自己看:「你需要用一種方式來提醒自己。這個東西擺在那兒就告訴你一個道理:我不是奔那個去的。」

  「我在央視沒有職位,除了『製片人』。我認為『製片人』是一個工種,不是一個職位。……他(白巖松)比我還狠,連製片人都推掉了,但是他的位置已經很強勢了,所以製片人只能跟著他轉。我要是失掉了製片人這個位置,就會很被動。(比如)至少我現在說把佩蘭請來,周一定下來,我就敢周六的時候播出,這事我能做成。因為這個位置對我還是很重要的,我才不能失掉它,它應該算是我職業角色的一部分。」

  他想保持獨立性,做鮮活的個體,以此來對抗被龐大的機構裹挾。

  「(被裹挾的感覺是)無奈,有的時候還有點心裡發涼,感覺準備逃走。什麼想法都有。水均益前兩天在《南方周末》接受採訪,流露的全都是這種東西,我相信大家在這兒幹的時間長了以後,只要你自己的心還是跳的,都是一樣的感覺。」

  1990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趕上那年大學生的工作出奇難找,劉建宏託了關係才進入石家莊市電視臺。他想像著,在市臺幹得優秀後,被省臺發現,再進入國臺視野,一步步實現理想。在地方臺,他幾乎幹過所有的活計,甚至主持過當地的春節晚會,整個石家莊市的電視劇《渴望》,都是他播放的。他創辦了石家莊第一檔類似於《焦點訪談》的專題節目,叫《新聞縱橫》。他跑時政會議,可以做到無剪輯拍攝——到現場先看通稿,明白結構後,打開攝像機:第一個鏡頭全景,第二個鏡頭可能是橫幅,第三個鏡頭主席臺搖一搖,第四個鏡頭誰來發言,第五個鏡頭反打觀眾的反應,第六個鏡頭……,把這些一二三四做完,一看拍了1分30秒,夠了,回來把這個帶子交給編輯。

  「其實我用這種方式,可能也在對抗某些東西,那個時候我就不願意被體制化,不願意被他們徹底改變。」

  後來,省臺的人真的來找他,卻「只是項目上合作」,晉升的通道是不存在。他終於明白,「一個一個都是單位,不是平臺跟平臺之間的可以打通的關係。」

  只剩下一種辦法:「跑。」

  再後來,跟央視的同事們聊天,他說,當年從石家莊「逃」出來,「以為我跑掉了,後來我發現我一步一步又被重新納入其中了。這就是這18年的感受。」「說實話在央視這樣的機構裡面,你是不大可能自己給自己人生的規劃、事業的規劃,很多時候你是需要在這條大船上,跟著這條大船一塊走。」

  鄉愁

  2012年8月,倫敦奧運會結束後,劉建宏第一次進入央視新大樓。第一感覺就是「暈」。他的工作區域在「大褲衩」的一條腿,兩年來,他就沒去過另一條腿。

  「它太大了……真在這兒工作100年的人,不見得把每個地都去一趟,除非這個人特好奇……」

  他的工作區域所在的7層有個簡單的餐吧,售賣咖啡和種類特別有限的瓶裝飲料。結算方式有7種,在收銀臺以7種款式的卡的圖案說明:紅藍灰白黃各色,有的標註「新一卡通」、「公務卡」;有的只是「姓名」和「卡號」兩項信息;有的單在臺標下寫著「中國中央電視臺」(中英文)。

  劉建宏還記得他第一次進央視老臺時的感覺。

  除了作為地方臺的人來央視辦事,他第一次進央視就是在1996年正月十五,老臺22樓體育部辦公室。因為「是來找工作的」,所以整個人都很拘謹,「不會放鬆地去觀察一切」,多少有些崇敬和仰視,不經意抬頭,就會瞅著昨兒才在電視上看見的人物。

  「那個時候央視是絕對的媒體老大,是一條巨龍,旁邊(可以比肩的國內媒體同行)幾乎什麼都沒有,真的是橫掃一切的感覺。你進到這種地方,心裏面還會有一點點小敬畏。」

  劉建宏讓我拿他的工卡去買飲料。因為不常來,工卡裡的餐補有很多結餘。我聽央視的朋友說,一般製片人的柜子裡有臺裡發的摺疊床,那是製片人才有的「待遇」。手持字母編號B打頭的進臺證,可以不通過安檢。

  在這座龐大的建築物裡,今日的劉建宏比18年前從容太多。但即使在央視繁盛的階段踏進這裡,他仍說,「我從來沒有那種傳統媒體的所謂的優勢心態。」

  「你忘了,我是從什麼地方爬上來的。」「最如火如荼的時候,不過也就是一個臨時工而已。」

  他看高曉松的脫口秀節目《曉說》時,想:「我倆得有多大的差別。人家小時候一推門進的是林徽因家,我小時候一推門進的隔壁目不識丁的老大娘家。上到大學的時候,我在人大,他在清華,好像差距被拉小了,但是實際上小的時候那個東西是抹不平的,(有些東西)你可以後天去彌補,但是有一些先天性的東西,它在那兒。人嘛,你永遠有什麼東西是跳脫不了的,就是你的背景。」

  對自己的「農民背景」,他很坦然。他曾經接受採訪時說:「我是一個農民。我父母是第一代城市居民,但我們沒有城市親戚,親戚都在村裡。我從中國最窮的小村子到縣城上學,再到中等城市,到大城市,混到現在社會階層上也算是高級的了。但我開車4個小時就能回到我的村子,那裡還有我的親戚和朋友,這樣的跨度讓我明白什麼事都要一點點來。」

  有關那個小村子,甚至可以部分解釋他對中國足球的感情。1989年,中國隊在世界盃外圍賽客場對陣伊朗,只要不多輸球,即可小組出線。當時沒有電視轉播,「只能依靠比賽結束第二天中午12點一刻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二套的體育新聞」知道比賽勝負。那正好是一個假期,念大三的劉建宏回老家,到縣城時距離節目播出只剩一小時,距離有收音機的家還有20裡山路——全是上坡,以正常速度走回家需要兩小時。劉建宏不想錯過廣播,借了一輛自行車,一路爬坡飛奔,到家聽到收音機說2:3,中國隊只輸一個球,出線了。

  時至今日,他仍然可以驕傲而流利地背出很多年前他作為小球迷看到的中國隊。

  「1981年,看中國隊0:2落後,4:2反超沙特。1981年,看中國隊主場3:0贏克羅埃西亞,看中國隊客場0:1又輸給克羅埃西亞,然後客場0:1輸給紐西蘭,看中國隊在新加坡1:2沒有贏回紐西蘭的附加賽,然後看沙特0:5輸給紐西蘭。這種經歷對我來說就是刻骨銘心的,就是經歷了那個以後,對我來說,肯定是永遠都是中國隊的球迷,沒有任何辦法的。」

  這是他解釋自己除了工作職責之外,對中國隊如此「長情」的理由。即使中國隊屢屢折戟,劉建宏仍然是螢屏上、聲道裡喋喋不休、語重心長、有時讓人感覺厭煩、添堵、跑題卻依然要提起「中國足球如何振興」這個話題的解說員。

  「按荷蘭人口對註冊球員的比例,中國應該有1億人在踢球。那樣何愁進不了世界盃呀!」 他在本屆世界盃半決賽荷蘭對阿根廷的比賽裡說,「現在大家一邊看球一邊吐槽中國隊,你罵中國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用,中國也進不了世界盃。踢球的人實在太少了。」

  有網友吐槽他「像人口普查員」,還有人對他進行一場比賽的技術統計:「18個成語,6句名人名言,7次中國足球,5次青少年,4次德國足球,2次法國足球。」

  這是他預先設想要引起的話題。被吐槽這麼多年,他說自己知道「扔塊石頭下去,會濺起來什麼」:「我想逆流而上,提醒大家一下」,「世界盃和中國足球,是有邏輯關係的。」

  除開對解說風格和閱讀比賽能力的質疑,一些非理性、因為中國足球牽連而帶來的謾罵他從不回應。

  「我早就明白這個道理。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溼鞋?我就在中國足球邊上站著,你往中國足球身上扔大糞,濺到我身上太正常了。這個事你一定要想明白,你享受沒享受中國足球帶給你的福利?你的名聲、你的地位、你的影響力,很多東西都是因為中國足球來的,你不能只享受中國足球的好,你不跟著中國足球一塊受罪,是不公平的。……時間才是最有利的證明,而且我還在做很多實際的工作,對中國足球建設性的工作,超越媒體之外的很多事情我都在做。」

  如果將來體育比賽解說真的如他所想地進行了細分,如果觀眾不選擇「劉建宏」的頻道,他要怎麼辦?

  「為了不讓別人這樣做,你就得努力,你要去建立起新模式,我不相信這樣一個不斷在探索、不斷在改變,不斷在琢磨的人——我——成為了被淘汰的人。」

  他講起電影《梅蘭芳》裡的一個細節。老一輩人講戲,老生唱的時候,青衣要老老實實坐在一旁。可老生唱的內容,與青衣的內心世界是關聯的,梅蘭芳覺得青衣如果只死板坐著,其實不對。

  「梅蘭芳就要突破這一點,所以加了一個動作,老生唱的時候,梅蘭芳演的青衣動了一下。底下的球迷——啊,戲迷就看出來了。(有的人說)『他不對』,但是又有人覺得好,就接受了。」

  2010年世界盃,劉建宏在解說時喊「進了進了進了」,被網友視作其代表語錄。他承認當時的連呼「略微的僵硬了一點」,但他注意到此後國內地方臺評論員受到啟發,在解說風格上敢於改變了。

  「我(就像那個青衣)動了一下,其實告訴大家:沒有人規定你不能動。」

  出生在「文革」年代,「全國山河一片紅」,他上初中時堅持將名字中的「紅」改為「宏」。八十年代成為大學生,經歷了中國思想變革最為激蕩的時代,「那個時候你一個星期不去書攤,你就會發現你落伍了」。改革開放後,「東方風來滿眼春」,他成為體育市場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我們雖然只活了40多歲,但是我們感覺經歷了100多年的社會。」

  「你說我們是利益的既得者嗎?我們也是。我們之前的人相對來說好動搖,他雖然擋在你面前,你稍微動一動,他就讓位了。但是後面的人要想讓我去讓位,不是很容易。這個事我跟(白)巖松探討過很長時間,我說你看到你後面的威脅了嗎?他說真沒看到,我說,我也沒看到。」

聲音:

·劉建宏回應離職稱去意已決 曾經拒絕接受評職稱

相關:

·回顧劉建宏央視工作 與謝亞龍小貝親密接觸(圖)
·高清:離開央視的主持人 劉建宏黃健翔足球名嘴
·劉建宏語錄:進球越位傻傻分不清楚 時間不多了
·劉建宏被曝告別央視 解說曾遭水均益崔永元吐槽

相關焦點

  • 挽回一個人,對方去意已決怎麼辦?
    去意已決,那得看什麼情況。我相信,只要你跟她談戀愛,沒跟她談出什麼血海深仇的恩怨來,那都不能稱得上是決。這裡我跟大家講個概念。——人的情緒就跟流水一樣,其實是會變動的。今天你是愛他的,也許明天你就會恨他。
  • 梅西去意已決 曼城領先眾多競爭者一個身位
    梅西去意已決,甚至有人說梅西已經開始搬家,他的下一站不管是曼城還是大巴黎,現金+球員是唯一可行的計劃,這就需要雙方坐下來去談,不要著急,梅西的這個轉會估計也是一出「肥皂劇」最近一段時間梅西的去向將成為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
  • 才子寫離別詞,一個去意已決,一個依依不捨,最後2句成網絡金句
    女子是再三挽留,男子是去意已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如王維的「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的這首詞充滿了無奈,風聲一片草,時間催人老;晏幾道的詞,卻是人為因素的結果,前後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醉解蘭舟去」裡一個「醉」字,寫男子一醉解千愁,一個「去」字,又把離別複雜的心情,絕意絕情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 新希望推史上超級股權激勵 兩高管卻去意已決
    按此人數匡算,公司分子公司總經理、豬場場長及以上的所有中層幹部都有份,持股數量總計3135.44萬股,約佔新希望已發行股本總額的0.7%。「無論從規模,還是力度上看,都是公司上市22年來前所未有的。」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照規劃,限制性股票的解除限售考核年度為2021-2023年,每期考核一次。
  • 劉建宏談中國金童獎:我不評,寧缺毋濫
    劉建宏談中國金童獎: 中國金童獎投票我填了空缺,我不評,為什麼?因為沒有,寧缺毋濫。 穆科科16歲零1天已經踢德甲了,16歲不到1個月進球了,再看看巴薩、拜仁那些年輕球員,我們的球員憑什麼叫金童啊?
  • 沒有助理可以評中級職稱嗎,評中級工程師職稱的要求
    目前大部分工程行業都是有評職稱的需求,例如建築工程行業,職稱不但可以提高個人的收入待遇,也能用於企業的資質升級等等。而目前大家比較關心的是沒有助理可以評中級不?評中級工程師職稱又有啥要求?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那麼今天空格職稱就來為各位答疑解惑!
  • 給自由職業者評職稱,是對人才的尊重
    給自由職業人才評職稱,在北京市正在大力推進,僅是動漫遊戲、數字編輯這兩個專業,目前已有1300餘人取得了相應職稱。去年年底,北京市還有一批自由職業人才獲得了高級和中級職稱,其中有網絡作家,有二十多年紮根宋莊的職業畫家,還有初露頭角的青年美術家、懷揣藝術夢想的年輕演員。
  • 「快遞小哥」評職稱,如何轉化為內生動力?
    「快遞小哥」評職稱了。近日,浙江溫州市4名一線快遞員首批獲評快遞工程技術員初級職稱。而就在10月,人社部印發通知,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貫通機制。  一線快遞員是如何獲評職稱的?這對於藍領工人的人才培養與發展又有何意義?
  • 這位大學老師31年只講課不評職稱
    在接受幾個學生的採訪後,龔德才31年「專注教學,不評職稱」的經歷被大量轉發,隨即引發網友討論,「大學老師到底是課講得好重要,還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而龔德才本人回應說,看到那麼多學生肯定自己的教學,「做30多年老師很值得。」
  • 關注| 天津增設這些職稱!很多人都能評!
    關注 | 天津增設這些職稱!很多人都能評!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對於上班族來說評職稱往往意味著升職加薪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如果沒有職稱的加持,連入職高校的資格都沒有,且遑論高薪與否了。高級職稱,到退休都不一定評得上一般來說,現在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不用申請,即可獲得講師職稱。但講師晉升為副教授職稱,可不是3年5年的混資歷就行。國內高校評職稱就像「計劃經濟」一樣,各院系瓜分高校內本就不多的名額。
  • 從前在技術崗評了中級職稱,現在升到管理崗,職稱還算數嗎
    一位網友發來私信:從前在技術崗評了中級職稱,現在升到管理崗,之前的職稱還算數嗎?現在我想評高級職稱,是接著評之前的專業,還是按照現在的工作評?張老師解答:關於職稱評審的申報專業問題,記住一個基本原則,幹什麼工作就申報什麼專業。
  • 劉建宏:現在別問我下家 寧隱離職原因不累老東家
    昨天上午,劉建宏在微博上給自己和粉絲們寫下了一段深情的告別詞,並發布不少老照片。  微博發布之後,以往一些奚落他的網友,也紛紛表達出不舍與支持。而與離開的消息一同傳開的是,劉建宏將加盟樂視體育。對此,劉建宏昨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暫時還沒離職,「現在就讓我說去哪兒,我覺得不合適。還是要像職業球員一樣,把這最後一分鐘踢好。」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高級職稱,到退休都不一定評得上一般來說,現在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不用申請,即可獲得講師職稱。但講師晉升為副教授職稱,可不是3年5年的混資歷就行。國內高校評職稱就像「計劃經濟」一樣,各院系瓜分高校內本就不多的名額。
  • 關注|天津增設這些職稱!很多人都能評!
    對於上班族來說評職稱往往意味著升職加薪想想都開心是一件事關職業發展的大事其實職稱評定更是對人才的一種尊重12月22日,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沈超及有關處室負責同志做客由海河傳媒中心推出的《公僕走進直播間》特別策劃「十四五 開新局——2020委辦局長年終訪談」市人社局專場,就廣大市民關心的職稱制度改革問題作出回應。
  • 葉金福:「藍領評職稱」是一種社會進步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宣布,將大力推動高級工以上的「藍領」參加職稱評定,著力解決技能人才相較於專業技術人員待遇不高、獲得感不強、成長空間不大等問題。如果「藍領」也想和「白領」一樣評職稱,那簡直就是一種「妄想」。可以說,人們長期以來對「藍領」職業偏見和社會認知的客觀存在,導致了「藍領評職稱」成為一種「奢望」。據人社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7億左右技能勞動者。但長期以來,許多企事業單位對「藍領」和「白領」執行兩套不同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前者按照五級技工的等級認定,後者沿用專業技術職稱體系,二者互不相通。
  • 工程系列中級職稱可以轉評其它專業中級職稱嗎?具體條件是什麼...
    工程系列中級職稱可以轉評其它專業中級職稱嗎?具體條件是什麼 >來信時間 2020-07-22 11:17:20 --> 來信內容人社局專機處領導你好,本人幾年前評了工程系列建築類的中級職稱。這幾年根據單位工作的實際需要,我又參加了一些化工專業的工作。
  • 本市自由職業者也可以評職稱啦
    為進一步破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職稱評審的激勵作用,本市出臺了《非公經濟組織人員和自由職業者職稱申報評審實施辦法》,為非公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指定專門機構,建立「隨時申報、定期評審」專門機制,助推本市非公經濟持續健康創新發展。
  • 職稱評審結果正在公示,2021年要評職稱的南寧人注意!
    有職稱,不但在職時各項待遇好,退休工資也比沒有職稱的人高很多,受益終生。正因為職稱很重要,與個人的職務、崗位、待遇掛鈎,每年都有很多人申報職稱,但是,根據職改辦的規定,職稱評審是有通過率的,能通過評審的是少數。
  • 「政策來了」自由職業者可以評職稱嗎?
    桂林聽眾王小姐參與私家車930「雙姐在嗎」欄目互動,她說最近看到一些在單位上班的朋友,又開始準備評職稱的事了,可惜自己是做自由職業的,只能羨慕一下人家,沒機會評職稱。自由職業可由機構申報職稱程序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今年廣西的自由職業者也可以評職稱了。930記者了解到,從今年開始,在廣西的影視、美術、動漫、工藝美術、文學創作等專業領域取得行業認可成果的自由職業者,可由政府所屬的人事檔案託管機構或相關行業協會履行審核、公示、推薦等職稱申報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