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斯《阿拉比》的文本分析|宮敏捷

2021-02-13 品讀春秋

在喬伊斯的分身幻術中逐漸頓悟

文|宮敏捷

 

印象中,喬伊斯一生都是在貧困中度過的。不管是身居都柏林,還是流浪歐洲大陸各地期間,他都是靠親友資助,才勉強度日的。可是他傲氣十足,借債就像在向別人施恩一樣。他用將別人寫入作品並予以戲弄的手法,讓許多人不得不承認,他們是有責任將錢借給他的。那時,唯一對他表示同情的是一個叫喬治·拉塞爾的朋友。他問喬伊斯,能不能寫一篇適合《愛爾蘭家園報》的短篇小說,「淳樸的,具有田園風味的?栩栩如生的?哀婉動人的?」不至於使讀者感到驚駭的。稿酬一英鎊。總之,只要讓人看得懂、喜歡,就行。這就是促使喬伊斯寫下《都柏林人》這一不朽短篇集子的機緣和初衷。

喬伊斯對此十分重視,並進行了長遠又精心的規劃。1904年7月,他在致同學C.P.克蘭的信中說:「我正在為一家報紙撰寫一個聖靈顯現系列,擬寫10篇,我已經完成了一篇,我要讓這個《都柏林人》系列暴露眾人眼中的一個城市偏癱或癱瘓的靈魂。」這個集子寫得斷斷續續,交出版社之後,一波三折,時隔9年之後才得以出版,那時,作品已增至15篇。以上所說已完成的篇章為《姐妹們》,《阿拉比》屬第三篇。

作為故事中那個孩子,這是喬伊斯第三次把自己寫入公開發表的作品,並且用他的父母,作為姑母、姑父的原型。阿拉比是阿拉伯的古名,小說中,指的是一個以「阿拉比」命名、布置成阿拉伯集市式樣的百貨商場。1894年的都柏林,這家商場實際存在過,小說以此命名,還因為它負載著十分強烈的象徵意味,不過,這是後話了。

這篇小說,講訴的是一個男孩懵懂的初戀情懷,喬伊斯的行文,將男孩的心路歷程細緻入微地展現出來。男孩愛慕的對象是他的玩伴「曼根的姐姐」,他們從未面對面地正常交流過。心裡有她,哪怕是幫姑母拎著東西,穿行在雜亂無章的街道上時,都像是「捧著聖餐杯」 走過喧囂不堪的芸芸眾生。只要一想到她名字,就會「蠢頭蠢腦地激動」,呼喚著她的名字,還會「時常熱淚盈眶」。所以,他會每天製造機會與她在上學的岔路口相遇,除此之外,他最享受的時刻,就是每天晚上,等待她出現在她家門前的臺階上,呼喚她的弟弟回家「吃茶點」,每每這個時候,她的形象都會在他心裡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一個人躲在有一個教士在裡面死去過的後客廳,他都能在想像中,「瞧見她穿著棕色的衣服的身形,街燈的光朦朧地照亮曲線的脖子、擱在欄杆上的手,以及裙子下擺的鑲邊。」直到有一天,女孩終於跟他說話了,問他周六去不去阿拉比,她因為女修道院要做靜修,去不了,而他是應該去看一看的。他當下就答應了,並承諾說,如果去了,就一定會給她「捎點什麼」。這就像一個承諾,這承諾更像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於是他心急火燎地等待著周末的到來,出發前那段「乏味的日子」裡,學校的功課使他「煩躁」,家裡的正經事也讓他「厭煩」。姑父早早答應周六給錢讓他去的,那一天,卻又遲遲不能早回,更是讓他備受煎熬。等姑父終於回來,他帶著錢坐火車用了近一小時的時間趕到阿拉比時,商場幾乎所有的店鋪都已打烊,「大半個廳堂黑沉沉的」,給他的只是「闃寂之感」。在一家賣「瓷花瓶和印花茶具」的店鋪裡,兩個年輕男子,在和一個女孩打情罵俏,女孩用冷冰冰的聲音問他要買什麼。男孩誠惶誠恐地應了一聲就匆忙離開。阿拉比傳來了熄燈聲,整個大廳漆黑一片。男孩「抬頭凝視著黑暗,感到自己是一個被虛榮心驅使的撥弄的可憐蟲,於是眼睛裡燃燒著痛苦和憤怒」。

這就是整個故事,一個男孩在單戀中惶惑不安的故事。男孩縝密的心思和細膩的感情,都被喬伊斯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看著讓人感同身受,似乎作家抒寫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始終無法言說清楚的初戀一樣。只記錄當時、當下的心聲,與愛的結局和完整,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在故事中「曼根的姐姐」不過是一閃而過,沒有分量,且結局又是那樣的突兀,尤其是最後,男孩眼睛裡燃燒著的「痛苦和憤怒」從何而來,不知困擾了多少喬伊斯的忠實讀者,甚至是一些專家學者。

說起來,在《阿拉比》這個小說中,男孩和女孩的故事,只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文學創作,就得寫人講故事,而寫人講故事,也都是為服務於主題的。《阿拉比》的外在身份講的是男孩愛女孩的故事,而作家真正要表達的,又絕非是一個愛情故事那麼簡單。

回頭去看,我們會發現,文本中,關於男孩與女孩的故事,大多是一筆帶過,作家卻用了更多的篇幅,描寫了北理奇蒙德街的街景,並強調它的「一頭是不通的」;描寫了教士死去的後客廳,「房間散發出一股黴味」;描寫了姑父家屋子後面荒蕪的花園;描寫了打烊後猶如做完禮拜後的教堂的阿拉比大廳。那怕是記錄男孩心理的過程中,重點展現的也是他置身的各種環境,全是一系列的感官印象,向讀者展示了一個都柏林所處的,黑暗、腐朽又麻木的世界,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毛骨悚然。這就是前文中,喬伊斯致同學的信中說到的,他想要暴露的「眾人眼中的一個城市偏癱或癱瘓的靈魂」。一篇《阿拉比》不過是管中窺豹,整個《都柏林人》15個篇章的主題,都集中在這一點。

1906年的5月,喬伊斯在致友人的信中披露他寫《都柏林人》的意圖:「我的意圖是寫一章我們國家的道德史。我選擇都柏林作為場景,是因為那座城市對我而言似乎就是癱瘓的中心。我試圖將它從四個方面呈現給麻木的大眾:童年、青春期、成年和公共生活。這些故事以這樣的次序安排。我大抵用一種嚴苛的瑣細形式寫就這部小說,並確信在這一呈現方式中,要是誰膽敢更改甚或損壞他的所見和所聞,他就是莽撞人」。寫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民族性,這就是喬伊斯和魯迅,常都會被拿出來相互比較的原因,且不用說他們兩人都是棄醫從文之人。只不過喬伊斯不會像魯迅那般赤裸裸地吶喊。由於受易卜生的自然主義寫作及福樓拜的非人格化寫作影響比較深,且從他們那裡繼承並加以發展了精確寫實風格,將那些「自身脆弱、意義卑下的事件」援引到文本中來,從而消解了精英文化傳統與民間日常生活間的隔膜,拓展了文學的表現空間。

《阿拉比》是《都柏林人》童年故事的最後一篇,與其他篇章一樣,既要講故事,又要不斷「暴露」和強化主題,提升藝術感染力,喬伊斯只好啞謎一般地,將象徵意義隱藏在文本之中,但熟讀過歐美文學或對基督教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慢慢揣摩,還是能分辨出來的。《阿拉比》中不斷被提及的「教士」、「聖杯」、一頭不通的「北理奇蒙德街」的街景以及標題「阿拉比」本身所隱藏的意義,才是喬伊斯想竭力去彰顯的主題。

死去的教士、教士死後長期關閉的房間、教士遺留下來的書籍,無一不預示著,一個對上帝充滿虔誠和敬畏的世界已經成為過去,曾經如伊甸園一般美好的後花園,也跟著荒蕪了,活著的人們因為找不到精神的歸宿而日漸麻木起來;「聖杯」在基督教文化中具有傳奇意味,是騎士精神的一部分。男孩生活在一個周遭嘈雜又荒蕪的世界,去阿拉比的承諾,就像一個騎士為著理想而甘願冒任何風險一樣具有重要意義,但他所有的抗爭,都是一文不名的,一頭不通的「北理奇蒙德街」,早已註定了他的失敗,和他一起失敗的,還有一同居住在這條「不歸路」上的所有都柏林人。再說「阿拉比」,這是一個極富東風意蘊的名字,代表著遠方,代表著希望和美好,每個音節都能通過靜脈在男孩的身上迴蕩,將一種東風的魔力施加在他的身上,所以他要去「阿拉比」,既代表著逃避,也代表著追求。但他最終還是失望了,阿拉比等待他的,是打烊的店鋪和黑沉沉的大廳,而驅使著他勇往直前的愛情,只不過是成人世界裡,沒有節操的打情罵俏。他的失望,也就成了都柏林人的失望,成了愛爾蘭人的失望,所以,他的眼裡,才會燃燒著「痛苦和憤怒」。

寫下最後這句話的喬伊斯,已經不是《阿拉比》中的小男孩了,他所抒發的完全是自己作為一個成年男子的胸臆。這篇小說,雖說帶有自傳性質,但喬伊斯的敘述視點,相當地講究,莫名其妙地將一個學齡兒童安置在他的姑父家,然後不做任何解釋地開始講訴,末了,又跳出來,說上一句毫無來由的話,便永遠地隱藏起來。好在他跟美國南方作家甫蘭納裡·奧康納一樣,每篇文章都會在最後,通過他不斷重複象徵意象的特有方式,給我們一個了解其深意的「天惠時刻」(如果通篇看完《都柏林人》,讀者的這一印象會越加深刻)。讓我們看後,在他的分身幻術中逐漸頓悟,不過一念成佛還是成魔,就完全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了。


長按掃描二維碼識別即可關注!

文友信箱:674251231@qq.com

聯繫微信:gmj768406

相關焦點

  • 品讀經典:《阿拉比》的分身幻術宮敏捷
    欄目主持:四月1、《阿拉比》原文2、給詹姆斯.喬伊斯的一封信|周小二3、一段陰霾歲月裡  充滿失望的旅行|謝小刀4、詹姆斯.喬伊斯的藝術魅力|鄧文梁5、阿拉比——我無法抵達的夢|馬寶釵6、孤獨的少年|陳月仙7、《阿拉比》的象徵和隱喻|劉小四8、暗戀,是一個人的兵荒馬亂
  • 常立:希望《阿拉比》這一課能送交給人們的神秘的消息
    我深感榮幸地接受了這個邀約,並心血來潮地在第一時間選了喬伊斯的《阿拉比》(即讀庫版《阿拉伯商展》)。作出這一選擇有兩個最初的理由:一是我對這篇小說印象深刻,某次紅樓兒童文學研討會時,作家張玉清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同樣是寫初戀,喬伊斯的《阿拉比》與我的《小百合》相比到底好在哪兒?我覺得這個問題裡藏著經典成長小說之所以是經典的奧秘。
  • 王強︱語言的焰火:談談我的喬伊斯收藏
    喬伊斯文學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將此前文學文本與閱讀者之間的關係「倒置過來」,讀者從文本的「被動消費者」,變為文本改造/再造的「積極參與者」。在科林·麥凱布(Colin MacCabe)看來,《尤利西斯》與《芬尼根守靈夜》所關注的不再是通過語言來「再現經驗」,而是通過「瓦解再現」來「體驗語言」。喬伊斯的文本為什麼難讀?
  • 喬伊斯原聲朗讀《尤利西斯》
    喬伊斯當然躲不開,而且是重點。然而我個人更喜歡的還是福斯特。這自然一部分是由於我同他個人之間的交往,然而這裡也包含著我對他的小說觀的共鳴。可以說,福斯特同喬伊斯在小說藝術的觀點上是對立的。在《小說面面觀》裡,他堅持小說必須有故事情節,這同喬伊斯的看法可以說是背道而馳。所以,正當整個世界捲入戰火紛飛的年月裡,我卻躲在劍橋王家學院一間十四世紀的書房裡,研究起喬伊斯的這本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來了。
  • R語言數據實戰 | 文本分析
    處理文本數據時,主要難點在應該如何將不規則的文本結構化,並進行描述或建模分析,從而更好地回答我們所研究的目標問題。例如,該如何從一個旅遊產品的名稱中提取和產品等級相關的變量,甚至於如何通過分析小說文本來了解作者的人物情節安排等。為了進一步了解文本分析、對難點各個擊破,接下來的三節內容將分別介紹如何對簡單詞語類文本進行建模、如何從長難句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長篇小說中的人物關係。
  • 喬伊斯是作家群中的箭豬
    喬伊斯通過描述一天內發生的單一事件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人類社會的縮影,人世的悲與喜、英雄與懦夫的共存以及宏偉與沉悶的同現。理察·艾爾曼在《喬伊斯傳》中說:「很少作家在被人公認為天才之後,還會像喬伊斯這樣不斷受人的埋怨和責備。在他的愛爾蘭同胞們眼中,他至今仍然是一個誨淫作家,很可能還是個瘋子」。
  • 文本分析初體驗:一個小白的12小時
    本次項目僅出於對領域研究現狀和文本分析的好奇,並以此流程和大家分享一下小白在做文本分析時候遇到的坑,各種畏難情緒,和最後結果。畢竟在文本分析的路上,我們不孤單。鑑於我還想把這個項目做下去,也希望大家多多交流(這一部分將在文章最後進行詳細闡述)。
  • 艾爾莎與喬伊斯 - 南乳素齋煲
    喬伊斯的菜譜裡面,最適合這時候吃的大概是南乳素齋煲了。雖然喬伊斯所說,這道菜是李家大年初一中午必吃的,我也上網查了一下,這是道供佛菜,年三十晚十二點前供佛,供佛後就能給孩子們吃,來祈求一年的保佑。但是這道菜的作法簡單,也能自由加入很多時令的蔬菜,『社酒香浮甕,春蔬綠滿盤』,春天剛冒出頭的豆苗,萵苣,韭菜,豆芽,菠菜,都可以入這道菜。
  • 使用文本挖掘技術分析Twitter用戶對電影的評價
    本文將以2017年的寶萊塢電影「Rangoon」為例子,用R語言來分析Twitter用戶對他的情感評價。目錄文本挖掘導論分析目標數據分析過程1 ­ 使用「tm」包分析過程2 ­ 使用「suazyhet」包結論為電影預測構建一個算法1.
  • 公開課回顧 | 歌詞文本分析中的那些套路(附錄像)
    🤗上周的公開課分享,文摘菌邀請到了一位知書達理美麗大方冰雪聰明人見人愛……(此處省略1萬字描述)的小姐姐,給大家直播文本分析重的常用套路呢!這位小姐姐,也是大數據文摘文章的論文作者小姐姐,點這裡查看她的歌詞文本分析:《我的安河橋北和你的外灘18號:京滬歌詞分析中的愛恨別離》張希煜,學心理學出身,現在在一家數據公司做行為分析,文本挖掘愛好者(最近沉溺於敘述學和敘事研究不能自拔,可能是因為學心理學落下的病根)。
  • "小指頭"艾丹·吉倫將在新片中飾演作家喬伊斯
    "小指頭"艾丹·吉倫將在新片中飾演作家喬伊斯 時間:2017.08.3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顧影 分享到:
  • 來看看喬伊斯與錢德勒的文學地圖
    重回73部文學經典誕生之地巴爾扎克的巴黎、菲茨傑拉德的紐約、伍爾夫的倫敦、海明威的西班牙,帕慕克的土耳其……當我們從地域的角度重新解讀經典文本時,會發現這些文學作品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風景」。喬伊斯創作的這部野心勃勃的小說已經成了現代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喬伊斯將都柏林形容為「最後幾座溫馨而私密的城市之一」。經奧斯曼統一改造過的巴黎擁有人類非凡智慧的印記,而都柏林卻只是由幾個村莊不知怎麼東拼西湊在一起形成的。《尤利西斯》的故事也是這樣的結構,一堆小故事和奇聞逸事組成了一部冗長又無聊的實驗性小說。
  • 喬伊斯逝世八十周年:他刻意製造的語言迷宮,或許已預見了誤讀和詆毀
    喬伊斯的幽靈,在人類文明的上空遊蕩。仿佛是改編自馬克思名言的這一開篇,卻更像是法國解構理論大師雅克·德希達發出的由衷之嘆,他終其一生都沒有停止閱讀喬伊斯,而且每次寫作,總有喬伊斯的幽靈在其中浮現。在《給喬伊斯的兩個詞:他戰爭》中,他還專門研究了被視為「天書」的《芬尼根的守靈夜》。直到九年前,也就是2012年,「天書」才終於有了中譯本。
  • 重炮手喬伊斯揚言:先擊敗烏西克,再戰富裡VS約書亞勝者!
    英國拳壇重炮手喬-喬伊斯的經理薩姆-瓊斯表示,喬伊斯如今計劃獲得一條金腰帶,之後將對抗泰森-富裡VS安東尼-約書亞之戰勝者。喬伊斯一直是精英團隊成員,還獲得過奧運會銀牌,我們要進行最大的戰鬥,如果你不是為了最好的戰鬥比賽,又有什麼意義呢?喬伊斯認為與富裡、約書亞比賽將十分榮幸,當我們說要將丹尼爾-杜布瓦摧毀時,所有人都覺得是妄想,他們甚至認為杜布瓦可以在第一回合勝出,結果喬伊斯成功了,我相信他也會擊敗烏西克。」
  • 《雙子殺手》:一個文本分析
    以上是對影片第一個組合段的分析,圍繞著「轉向」與「擊中」,而如果我們將這個主題帶入全片,並與李安的創作歷程產生新的連接,那麼我們將發現《雙子殺手》也暗示著李安本身的某種轉向,這種轉向是憂傷的,但也可以是迷戀性的,也許不久之後,他將徹底在我們不知不覺之間告別創作生涯的早年時期。回撤,遊戲還是室內劇?
  • 「拳擊迷」點評:冷門不冷,喬伊斯贏在哪裡?杜布瓦輸在哪裡?
    文/拳擊迷今天,喧囂許久的喬-喬伊斯VS丹尼爾-杜布瓦之戰,終於塵埃落定,最終並不被十分看好的35歲老將喬伊斯,爆冷戰勝處於冉冉上升期的杜布瓦,贏得關鍵勝利。不得不說,此次角逐喬伊斯被低估了,同時杜布瓦也被高估了。喬伊斯之所以不被看好,小編上述已經提到,那就是除了年齡偏大外,餘下的就是過去幾場比賽表現平平,相反杜布瓦十分搶眼,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外界帶來了錯覺,然而通過最終較量看,喬伊斯不愧為奧運會銀牌得主,他昔日海量的業餘拳擊經歷,使得自己在經驗、基礎、技術方面都要優於杜布瓦。
  • 西川阿乙也沒讀完《尤利西斯》,但這無損我們對喬伊斯的熱愛
    喬伊斯與諾拉朗誦、舞蹈、沙龍、放映、諾拉之吻,一場以致敬喬伊斯為名的文學之夜。乍一聽,這很「單向空間」,卻不怎麼「喬伊斯」。喬伊斯的夜晚,怎麼想都應該更鹹濕一點:像《青年藝術家畫像》裡,16歲的史蒂芬緊緊依偎在妓女的懷中,「歇斯底裡地嚶泣」;像《尤利西斯》裡那樣,充斥著跛腳的少女和潔白的乳房;像寫給娜拉的信裡,「我在你身體裡連續挺了好幾個小時」……更私密一點,像《最危險的書》中提到的莎士比亞書店。
  • 用文本挖掘分析了5萬首《全唐詩》,竟然發現這些秘密
    本文中,作者從文本(數據)挖掘的角度去「探索」全唐詩,挑戰不同場景下(現代漢語和古漢語)文本處理和分析的異同點,結合數據之美和詩歌之雅,用跨界思維去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本文分析的語料是《全唐詩》,它編校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接下來,作者使用多種文本挖掘方法,來分析《全唐詩》。本文主要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 (附字幕臺詞文本詞彙分析)
    現在分析一些字幕文件容易尋找的英文原版動畫,如果大家有需要幫忙分析的動畫,可聯繫我們個人微信號提供字幕文本文件,就能快點分析到你所需的動畫了。使用牛津閱讀樹1-9級,RAZ A-J級,海尼曼的GK,G1階段的詞彙庫數據作為統計基礎。
  • 從文本分析看《沉默的真相》如何引爆口碑
    而這些,還遠遠不足以解釋《沉默的真相》何以成為今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劇,為了探究其口碑炸裂的深層原因,本文後續研究將主要採用文本分析方法以試圖解釋和分析這一現象。表面上看,有著諸多光環、滿身buff的《沉默的真相》,想要收穫好口碑輕而易舉,而實際上卻一路艱難險阻。前作《隱秘的角落》作為「超級預告片」,為本劇帶來了大量的群眾基礎,然而高期待可能會帶來口碑的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