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名列其中。至此,河南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達46項,位居全國首位。
在這場被稱為「中國考古奧斯卡」的角逐中,淮陽平糧臺城址何以脫穎而出?河南商報記者為你揭秘其中的亮點。
【「中軸線」布局、完備的排水系統、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六年來考古成果滿滿】
河南商報記者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平糧臺城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現並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曾激發了中國考古學界關於早期城市與文明起源等問題的熱烈討論。
中軸線、排房、城內排水布局
2014年至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城址進行了系統勘探、調查與發掘。
六年來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進一步揭露和確證了平糧臺龍山城址的正方形形狀與對稱城門結構;發掘並復原了城內的「中軸線」布局、完備的排水系統;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並出土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響的高等級遺物。
城內排水系統
平糧臺城址方正規整、中軸對稱的特點,無疑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突出價值。
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陶水管排水系統,也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提供了絕佳材料。
平糧臺城址出土的各類遺存,展現了中原龍山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質,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區域文明間交匯融合的集中體現。
【發現國內已知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為解決城內排水,高臺排房和道路外緣均分布有縱、橫向的排水溝。
2019年,在長排房址西部發現一組原址保存的陶排水管,東西向埋設於長排房北側室外坡腳,與居住區邊緣有意開鑿的南北向水溝聯通,水溝另一側即為中軸線道路。
南城門附近新發現兩組龍山時期的陶排水管道,節節套扣,構思精巧,縱向穿過城牆基礎。
每組排水管道皆有一定的坡度,城內高於城外。城內溝渠或窪地有進水口,城外通過溝渠排向外側的壕溝。
陶排水管和縱、橫連通的溝渠,共同構成了目前國內已知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龍山時期道路及車轍痕跡
【發現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將我國用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在南城門內早期道路上,還發現了車轍痕跡。車轍寬0.1-0.15米,深0.12米,最明顯的一條長達3.3米。
其中一組基本平行的車轍間距0.8米,為「雙輪車」的車轍印跡。該段路向東延伸並轉彎向南,連通中軸道路,直通南城門。
經打破道路遺蹟堆積物中有機質樣品的碳十四年代測定,這些車轍痕跡的絕對年代不晚於距今4200年。
這很可能是我國年代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跡,與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車轍相比,將我國用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出土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高等級遺物】
作為豫東地區重要的龍山時代區域中心,平糧臺城址還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遺物。
南城門附近第二期道路墊土中發現的玉冠飾殘片,形狀和加工特徵與後石家河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同類器物近似。
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
排房室外堆積中,出土了一件可復原的龍山時期陶碗,表面刻畫有對稱的複雜獸面紋,與長江流域的玉器紋飾在結構和表現方式上頗為接近。
城內發現有四具完整的用於祭祀的黃牛,牛肩胛骨還被用於佔卜。此外,使用牛骨製作骨器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黃牛是龍山時期才進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種,其在平糧臺城址的大量發現,對研究起源於西亞地區麥作傳統下的黃牛如何融入中原地區傳統的粟黍農業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陶碗表面獸面紋
【相關連結】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河南商報編輯 吳冰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