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全國「考古奧斯卡」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上榜

2021-01-07 河南商報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名列其中。至此,河南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達46項,位居全國首位。

在這場被稱為「中國考古奧斯卡」的角逐中,淮陽平糧臺城址何以脫穎而出?河南商報記者為你揭秘其中的亮點。

【「中軸線」布局、完備的排水系統、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六年來考古成果滿滿】

河南商報記者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平糧臺城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現並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曾激發了中國考古學界關於早期城市與文明起源等問題的熱烈討論。

中軸線、排房、城內排水布局

2014年至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城址進行了系統勘探、調查與發掘。

六年來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進一步揭露和確證了平糧臺龍山城址的正方形形狀與對稱城門結構;發掘並復原了城內的「中軸線」布局、完備的排水系統;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並出土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響的高等級遺物。

城內排水系統

平糧臺城址方正規整、中軸對稱的特點,無疑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突出價值。

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陶水管排水系統,也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提供了絕佳材料。

平糧臺城址出土的各類遺存,展現了中原龍山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質,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區域文明間交匯融合的集中體現。

【發現國內已知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為解決城內排水,高臺排房和道路外緣均分布有縱、橫向的排水溝。

2019年,在長排房址西部發現一組原址保存的陶排水管,東西向埋設於長排房北側室外坡腳,與居住區邊緣有意開鑿的南北向水溝聯通,水溝另一側即為中軸線道路。

南城門附近新發現兩組龍山時期的陶排水管道,節節套扣,構思精巧,縱向穿過城牆基礎。

每組排水管道皆有一定的坡度,城內高於城外。城內溝渠或窪地有進水口,城外通過溝渠排向外側的壕溝。

陶排水管和縱、橫連通的溝渠,共同構成了目前國內已知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龍山時期道路及車轍痕跡

【發現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將我國用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在南城門內早期道路上,還發現了車轍痕跡。車轍寬0.1-0.15米,深0.12米,最明顯的一條長達3.3米。

其中一組基本平行的車轍間距0.8米,為「雙輪車」的車轍印跡。該段路向東延伸並轉彎向南,連通中軸道路,直通南城門。

經打破道路遺蹟堆積物中有機質樣品的碳十四年代測定,這些車轍痕跡的絕對年代不晚於距今4200年。

這很可能是我國年代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跡,與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車轍相比,將我國用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出土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高等級遺物】

作為豫東地區重要的龍山時代區域中心,平糧臺城址還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遺物。

南城門附近第二期道路墊土中發現的玉冠飾殘片,形狀和加工特徵與後石家河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同類器物近似。

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

排房室外堆積中,出土了一件可復原的龍山時期陶碗,表面刻畫有對稱的複雜獸面紋,與長江流域的玉器紋飾在結構和表現方式上頗為接近。

城內發現有四具完整的用於祭祀的黃牛,牛肩胛骨還被用於佔卜。此外,使用牛骨製作骨器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黃牛是龍山時期才進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種,其在平糧臺城址的大量發現,對研究起源於西亞地區麥作傳統下的黃牛如何融入中原地區傳統的粟黍農業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陶碗表面獸面紋

【相關連結】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河南商報編輯 吳冰 施尚景)

相關焦點

  • 淮陽平糧臺正式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李玉坤 5月5日下午,備受關注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經評委會對進入終評的20個項目進行評審和投票,河南周口淮陽平糧臺城址正式成為2019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 「視頻」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考古界「奧斯卡獎...
    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今日下午揭曉「十大」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榮耀上榜。這也是該項目繼今年1月當選「2019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後,再一次被考古界認可其突出價值與重大意義。
  • 36項新發現角逐2019考古「奧斯卡」 河南六個項目獲「提名」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在這個素有考古界「奧斯卡」的評選中,今年共有36個項目作為初評候選項目入選,河南有靈寶城煙遺址、濟源柴莊遺址等6個項目入圍,將角逐「十大」。
  • 淮陽平糧臺城址將我國用車的起源提前500年
    平糧臺城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現並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2014至201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城址進行了系統勘探、調查與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為(按年代早晚排序):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文物大省名不虛傳:山西又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於2020年5月5日下午揭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成功入圍,這是山西第16次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度評選。西吳壁遺址是夏商時期的煉銅遺址,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夏商時期的大型煉銅遺址。
  • 2019年考古「奧斯卡」初評啟動 「南海I號」等獲提名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封面新聞記者1月3日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當天啟動初評。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T23方等36個項目入選。2019年8月,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兩項重要考古成果,「南海I號」保護髮掘項目位列其中。據悉,「南海Ⅰ號」宋代沉船1987年發現於廣東省川島海域,2007年實施整體打撈,2014年開始保護髮掘工作。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豐富了歷史內涵  活化了歷史場景  理解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筆記君整理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相關資料,一起欣賞感悟!  02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年5月5日,經過演示匯報、評議和投票等環節,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考古遺址,後續均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甚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例如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良渚古城遺址,它的古城遺址和外圍水利工程曾在2007年和2015年兩次入選全國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項目入圍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於2月25日揭曉!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附歷屆全名單
    特別是現代考古學進入中國以後,通過科學發掘可以明確考古資料獲得的文化時代和確切地點,再通過考古人員的專業分類和統計,進而形成便於進行下一步研究的基礎資料。從這個意義上說,考古發掘是考古學發展的基礎。因此,每年一度的考古新發現總能吸引諸多的關注,「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也逐漸享有了「考古界奧斯卡」的美譽。
  • 考古2019︱新石器考古:農業起源新進展,史前中國收穫大
    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2019年,無論在大江南北,還是在長城內外,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掘和研究都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收穫。文物考古工作者們紮根田野,不怕辛勞,保證了考古發掘的順利進行,為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陝西這兩項考古新發現被贊「石破天驚」
    近日,素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陝西的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入選。陝西不僅是唯一成功入選兩個考古項目的省份,也實現了2017年至2019年雙項「三連冠」,妥妥坐實了考古大省的名號。陝西緣何兩項入選?不妨先了解一下。
  • 201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揭曉
    7月14日,由中國文物學會和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出於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考慮,此次終評以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
  • 周口市淮陽區:平糧臺的出土的鎮墓獸——紅色身體,黑色三角內褲
    洵有情兮,而無望兮......」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曾記載了春秋時期陳國都城近郊有一個名為「宛丘」的高臺地,歷史記載是「太昊之墟」,今稱之為「平糧臺」。2000多年前,人們在此地祭祀、歌舞、遊樂,平糧臺是龍山時期的古城城址,以及大量戰國末期(楚國)、兩漢時期的墓葬。
  • 重磅|2016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經過4月11日全天、4月12日上午的項目匯報和答疑解惑,4月12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原標題: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密碼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