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央視海外劇場引進了一部長篇日本電視劇《冷暖人間》,講述一位父親和五個不省心的女兒各自家庭生活的瑣碎,其中泉萍子扮演的二女兒五月的婆家,開了一間叫做「幸樂」的拉麵店。於是,那些年的幾乎每個深夜,姐都是在時不時來一句「拉麵一份,餃子一份」臺詞的折磨中度過。
姐長了個國產胃,一直以來公眾號裡很少寫中餐之外的食物。前陣子,福桃(Lucky Peach)中文版出首刊,是擅長寫民國往事的吃貨作家舒姐主編的,第一期便是日本拉麵特輯。加之上個月去頤堤港玩,順便吃了無敵家,結果處女座的強迫症又犯了,非得把帝都過得去的拉麵館盤個遍才算痛快。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篇理論支撐下的帝都八店14碗日式拉麵的水平實測。為了銜接流暢,本文採用理論穿插實踐的雙線敘述,黑色字體為理論部分,介紹日本拉麵的分類、不同地域拉麵的特點等;藍色字體為幾家拉麵館的實刷體驗。趕時間的話,直接拖到文末看結論。
先賞再看也無妨
︾
拉麵,可能是最貼近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飲食了。遍及日本全境的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特色的拉麵,比如北海道的旭川、札幌、函館,本州的福島、東京、橫濱,九州的福岡等地。其中北海道的札幌拉麵、福島的喜多方拉麵和福岡的博多拉麵,被稱為日式拉麵三大代表流派。
日本各地頂級拉麵巡禮,圖片拍攝自《福桃》。
一般說來,日式拉麵中包含了湯、味、面和配料四個元素,重要程度,姐認為是依次遞減的。當然,不是說面和配料不重要,而是湯和味尤為關鍵。湯是一碗拉麵的靈魂,每家店都有每家店獨特的湯頭配方,有些名店的配方甚至是武林秘籍一樣的存在。
絕大部分日式拉麵的湯以豬骨或者豬骨加雞骨熬製。豬骨熬的湯頭,湯色乳白濃醇,厚重卻不粘膩。雞骨熬湯,則有幾分清冽的鮮香。除了骨湯,還有以柴魚和海帶熬製的海鮮湯頭,以及現在比較流行的由關東名店「青葉」始創的骨湯/海鮮湯的雙拼湯頭,既有魚介的鮮美,又有比例控制得當的骨湯以強化味道。
國內有些打著日式拉麵旗號的拉麵店,骨湯就是反面教材,它們的骨湯通常用濃湯寶或者湯粉來調配,再不就是熬不到火候或者多加豬蹄、雞爪這種膠原蛋白含量高的部位來增稠,一碗拉麵吃完,上下嘴唇都快粘到一起了。姐說的不是味千啊,味千的節操至少要比這高一些,至於是什麼店,姐就不公開說了。
有了靈魂的湯,著味是點睛之筆。日式拉麵的著味通常有三種:味噌味、鹽味和醬油味。大多數拉麵以醬油著味,通過醬油的品種和用量,掌握味道的變化。而鹽雖為最樸素的鹹味來源,卻最能體現出湯頭的水準。相比醬油味和鹽味,味噌拉麵則以濃鬱而別致的發酵豆香,讓喜歡或者不喜歡它的人,痴迷或者無法忍受。(姐發現能令人處於兩個極端的食物大多跟豆有關,臭豆腐、納豆、味噌、豆汁兒.)。
三大流派之一的札幌拉麵便是以味噌著味的,由札幌的拉麵名店「味之三平」始創。札幌味噌拉麵以粗卷面搭配豬肉末、豆芽、筍片、大蒜等配料,加入豬肉味噌湯中。由於地處高緯,札幌拉麵的湯麵上會附著一層厚厚的油脂,以隔絕北海道冬季的極寒。
鹽味拉麵是北海道的函館最引以為傲的拉麵。函館拉麵的湯底以雞骨和豬骨混合熬製,色澤金黃、口感溫和,清淡的鹽味更能烘託出高湯溫和的本味。叉燒、筍片、菠菜、海苔等配料輔以煮的略軟的粗直面,使得函館拉麵相比北海道另外兩地旭川和札幌的厚重型拉麵,多了一些更適合夏季的清爽。
福島的喜多方和白河地區則以醬油拉麵代表,被稱作雪國糧倉的喜多方據說是日本拉麵館與人口數之比最高的地方,喜多方拉麵自然也就佔據了日式拉麵的三大流派之一席。喜多方拉麵的風格簡單,以極少的配料搭配平滑柔軟略帶捲曲的鹼面,投入寬泛的湯中,呈現樸實純淨味道的同時讓麵條更富彈性。
CBD地理位置最蹩腳冷清的中海廣場地下一層,有一間用圍擋和厚塑料簾在大堂中央隔出的拉麵店「面屋大無限」。昏昏欲睡的燈光,禿了皮的紅沙發,和反反覆覆播放的「我們還能不能能不能再見面」,著實尷尬。
然而這間仙臺人開的拉麵店在一些日本食客圈中頗有口碑,因為這是在帝都能吃到的拉麵種類最全的一家店了。從北海道到本州的仙臺、喜多方、山形,基本上日本東北部地區的拉麵都可以在這裡一網打盡。
點了三碗不同口味的拉麵,札幌味噌拉麵、函館鹽味拉麵和喜多方醬油拉麵。麵條是店家自製的手工雞蛋鹼面,面身微卷口感稍軟,基本符合北海道拉麵麵條的特點。湯頭的特徵還是各自分明的,味噌湯底略有少許單薄,但尚能體會到發酵的豆香。配菜基本是札幌拉麵的標配,豬肉末和蒜粒融合的解膩又提味。
鹽味拉麵的湯色清透,鮮香而不膩。筍片和溏心蛋的調味都不錯,只是叉燒偏緊實了些。
醬油拉麵是三碗當中湯頭味道最令人滿意的,豚骨混合海鮮湯,魚介的清鮮糅合進骨湯的醇香之中,平衡之下又有突出。不過這一碗喜多方拉麵比傳統極簡的標配多了許多內容,顯得有些畫蛇添足了。
面屋大無限
建國門外大街光華東裡8號中海廣場B1層 010-56201636
不同的湯頭和著味進行排列組合,可以衍生出不同口味的若干種拉麵口味,比如同以骨湯為底,可以細分出鹽味豚骨、醬油豚骨和味噌豚骨三種口味的拉麵來。日式拉麵之所以長久以來泛及全境的被11區人民喜聞樂見,除了口味千變萬化並且不斷創新之外,品種紛繁營養豐富的配菜也是個重要原因。
圖片來源於網絡。
拉麵中常見的配菜有:叉燒、筍片、海苔、蔥、溏心蛋等等,其中叉燒是最能體現拉麵師廚藝水平的品種,好的叉燒口感不緊不爛、鹹淡適宜。叉燒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偏瘦的裡脊,切成見方的片狀,另一種以五花或豬肘做成卷狀叉燒。一般說來,越瘦的肉,製作叉燒的難度越大,而後者油脂豐富,肉片軟嫩多汁,外圈裹層黏黏的焦糖色,比較容易出彩。
溏心蛋,又叫味玉,因為拉麵中的溏心蛋是需要經過調味的。一枚合格的溏心蛋要做到蛋白柔韌如豆腐,蛋黃半流動如奶油,不能流淌也不能起沙,如同姑娘含在眼眶裡將落未落的淚。看似難度不小,只要嚴格遵守定時,就沒有煮不好的溏心蛋。但儘管無關技術,卻能夠考驗拉麵師傅精益求精的用心。
講到精益求精,需要提一下艾文·奧肯和他創立的艾文拉麵,從煮麵、煮溏心蛋,到食材、醬料的用量,都是經過精準的計算的。6分10秒是煮蛋的用時,舀原醬和雞油的勺子都是特製的定容規格。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美國人,超越很多日本本土拉麵師,成為日本拉麵界神級存在的大師之一的原因。順便八個卦,世界十大美味方便麵之一的札幌一番鹽味泡麵,就是與艾文合作研製的。其實料理本來並不難,難的是真誠對待食物的心。
艾文拉麵店裡不同型號的勺子。圖片拍攝自《福桃》。
除了上述常見配菜,不同地區的拉麵中還會加入一些具有特徵性的配菜,比如橫濱、函館的拉麵中加入燉菠菜,札幌拉麵中喜歡加豆芽和玉米粒,赤湯、白河等地的拉麵常常加入魚板,熊本、鹿兒島的拉麵會放些木耳絲、高麗菜,以及有些地方的拉麵湯麵上還會澆上豬背油提香。
這裡提到的橫濱拉麵,雖不在三大流派之中,卻也在日式拉麵界佔據重要的一席之位。日本很多拉麵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橫濱,在橫濱就有一座拉麵博物館。橫濱以家系拉麵聞名,豚骨湯頭、醬油調味,口感黏滑,味鹹油厚。這種拉麵最早由「吉村家」首創,後來很多店家都追隨這種風格,並以「XX家」命名,也是出於對原創者的一種尊敬。
帝都不少Shopping Mall裡都開有分店的「無敵家」就是橫濱家系風格的拉麵店,創始人是一位曾在橫濱留學回國的拉麵狂熱愛好者。
主打黃金招牌和白金招牌兩款拉麵,前者為豚骨醬油湯底,後者為豚骨鹽味湯底。點了黃金招牌拉麵,骨湯是這家店宣傳的重點,但表現平平,沒有出挑的味道和香氣。配菜種類比較多,但叉燒軟爛得過了頭,還未夾起就碎成若干小塊,吃著不盡興。
溏心蛋的火候卻是所有此次測評的拉麵店裡把握的最好的,可見溏心蛋得好壞並不能作為考驗一碗拉麵的關鍵,最多算錦上添花而已。所以姐每次朋友圈發拉麵照片,跟班小夏子只憑對溏心蛋的關注,對整碗拉麵評頭品足,姐都不屑於跟他爭辯,因為這根本就是捨本逐末(終於被我懟回去了,好爽)。
另外一碗黑拉麵倒是有些出人意料,黑蒜油的香氣濃鬱,叉燒肥瘦相宜,浸在黑色深邃的湯汁裡,十分誘人。但是麵條的口感還是拉低了得分,原則上這家店的麵條軟硬度是可以選擇的,點單時也特地聲明了兩碗面一軟一硬,以做對比,結果沒有吃出任何差別,看來點單時服務員的問詢只是例行公事走過場而已,至少頤堤港分店如此。
這家店最大的特點還是過於標準化了,往好的方面想,有利於保持品質的穩定,往不好的方面想,是流水線的痕跡太重,缺少了匠人之心。而兩者之間的平衡,無敵家把握的並不是很好。
無敵家
酒仙橋路18號頤堤港3層 010-84308473
當然,比起開在西單老佛爺裡的「本気家」,無敵家還是要高出不少的。這家店主打也是橫濱家系拉麵,豚骨湯頭。不過奇怪的是,菜單上對最能體現拉麵靈魂的湯頭沒有過多的宣傳,倒是把策略放在了麵條上。
點了主廚推薦的兩款,橫濱特製醬油拉麵和特製味噌拉麵。可即便是店家引以為傲的麵條,表現也是令人失望的,先是軟硬度不可選,特別交待面要硬一些,待拉麵端上來一嘗,還是軟的,吃的慢點都有被泡發了的感覺。
湯頭更是平淡無奇,醬油味的不鮮,味噌味也嘗不到豆香。叉燒甚至有一點塞牙,而且湯溫不足以融化透涼的叉燒上的白色凝脂,吃起來又膩又柴。溏心蛋更是失敗到幾乎熟透。
可網上是把這家店和老闆誇上天了的呀,奇怪的是網上能搜索到的全是店家的軟文。姐就犯了軸,讓小夏子用日文寫法檢索一下,發現那個號稱「日本拉麵創造之雄」的創始人,只是一所的烹飪學校講師,而這家所謂的「享譽日本的超人氣拉麵」,只不過是一間有點小名氣的拉麵店而已。不知道被國內如此過度宣傳,是不是其本意呢?
本気家
西單北大街老佛爺商場5層 010-57508998
國貿商城北區有一家新開的「面屋武藏」,倒確確實實是來自於日本的拉麵館,而且在日本的名氣不小,據說能從沒開店一直排隊到閉店。它和味千拉麵是隸屬同一飲食集團下的兩個品牌,以一位傳奇武士宮本武藏的名字命名,因此店面裝飾都充滿了武士道風格,背景音樂也尤為應景。
武藏的拉麵突破了傳統拉麵的一些界限,但嚴格的說,屬於東京拉麵這一分支的。儘管東京以大大小小數千家拉麵館成為各種拉麵形式和潮流的大本營,但傳統的醬油調味豬骨魚介湯頭的拉麵,這種看似簡單實則複雜於細微的拉麵風格依然存在。並且在此基礎上,東京拉麵還衍生出了沾面和油麵等新的拉麵形式。
最早創立沾面的是「大勝軒」的主人,被稱為「拉麵之神」的山岸一雄大師。沾面有別於面、湯混合的傳統吃法,是將面和湯分別呈上,以麵條蘸取沾汁食用。沾面的湯是長時間熬製的骨湯魚介混合濃湯,味道厚重,如果麵條太細會沾裹過多的醬汁,導致味道過鹹,因此沾面的麵條多選用粗直面,類似於烏冬者。吃到最後的時候,可以選擇加些清湯進去稀釋沾汁,一飲而盡,享受湯的鮮美。
面屋武藏的菜單,首頁就是主廚推薦的魚介濃湯沾面。沾汁的味道還蠻不錯,濃稠而潤滑,還加了不少的鰹魚塊,纖維感強烈,有點像在吃魚鬆粒。不過麵條就差了意思,煮得過了頭,失去了沾面本該有的未經浸泡的爽彈,一大坨黏在了一起,拉扯不清,只好一股腦倒在湯裡當泡麵吃了。
又嘗試了一下店裡另一招牌,三刀流黑拉麵。這裡的三刀流與海賊王無關,指的是拉麵中配有叉燒、豬肉片和大塊豚角三種形式的肉,是肉食動物的心頭好。可惜豚骨湯頭的欠香濃,黑拉麵中的炸蒜油香氣也沒有發揮出來,湯頭整體雖順口但過於柔和,滋味不突出,甚至不及無敵家流水線的出品。溏心蛋的調味尚且差強人意,卻幾乎熟透,實難打出及格的分數。
或許是對面屋武藏的名氣期待過多,但對於一家在日本連續多年蟬聯拉麵大賽冠軍的人氣店,分店的表現如此平庸還是相當失望的。據說較早開在金融街購物中心的那個分店要好一些,被評為是京城西部唯一值得吃的拉麵館。聊勝於無吧,在美食和距離之間難以抉擇的偽吃貨,可以試試看那一家分店。
面屋武藏
建國門外大街國貿商城北區5層 010-85351817
當今流行的另外一種新的拉麵形式是油麵,也被稱作無湯拉麵。這種拉麵是沒有湯頭的,只事先在碗底放一些濃縮的醬汁,食客依口味加入酸橘醋和辣油拌食,有些類似於天朝的油潑麵或者乾拌麵之流。油麵杜絕了傳統骨湯拉麵中高油、高鹽、高嘌呤的不健康因素,因此它的誕生被日本拉麵業內稱為「拉麵文化的最終形態」。
金地中心就有國內第一家叫做「井村禾昀」的Abura-Soba(油麵)專門店,據說王首富非常喜歡,所以在豐臺萬達開業時,又引入一家分店。
油麵中的秘制醬汁,以味噌打底調製的,分為辣和不辣兩種。煮好的拉麵碼上叉燒條、筍、海苔、香蔥碎,以及一枚吹彈即破的溫泉蛋。按食用說明書上的步驟,淋三圈辣油、兩圈酸橘醋,戳破溫泉蛋,將流出的蛋黃與面及調味料攪拌均勻即可。
烤叉燒辣味溫泉蛋面,麵條比一般骨湯拉麵的麵條粗一點韌一點,口感順滑筋道,偏帶辣味的醬汁包裹住,仔細回味還有些酸爽,叉燒條瘦而不柴,筍清脆入味。如果對半熟蛋的味道敏感,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點洋蔥碎去腥,不過姐覺得沒必要。
鹽味酸橘面跟叉燒溫泉蛋面差不多,只是蘿蔔泥取代了溫泉蛋,另配了一瓣青檸。兩碗麵食用的程序差不多,但後者帶有明顯的柑橘香,異常清爽,適合口味清淡的人食用。總體說來,姐還是挺喜歡油麵這種新穎的拉麵形式,不像骨湯拉麵那般厚重,又不似蕎麥冷麵那麼清寡,難怪在油麵流行的初始,就被評為當年「最受歡迎的商品」呢。
井村禾昀
建國路91號金地廣場3層 010-85712099
在林林總總的日式拉麵流派中,博多拉麵可謂最獨特的一支,尤其體現在面的形態上。日式拉麵的麵條形狀差別很大,有直有彎,有粗有細。粗者如前面提到的沾面,細者比較像我們吃的龍鬚麵,博多拉麵使用的就是這種幹制的直細面,麵條中所含水分較少,口感較之其它地區的拉麵偏硬許多。
因此在經營博多拉麵的館子裡,菜單上會有從軟-普通-硬-超硬不同等級的麵條選擇。實際上還有一些口味奇葩的博多拉麵愛好者,痴迷比超硬面還要有個性的金針或者粉落——麵條在熱水中過上三五秒,或者只有一秒便提出來,在近乎生面的狀態下吃進嘴,能夠吃出麵條當中的硬芯,甚至感覺到表面的麵粉散落在口中。
也正因為博多拉麵細而硬的質地,一次不能煮太多,不夠吃的話可以追加一份麵條,術語叫替玉。替玉一般在碗裡的麵條吃完的時候再上,然而即使是瀝乾的麵條,難免附帶少量的水分,加到麵湯裡時,湯頭可能會稀釋變淡,此時就需要淋上些餐檯上備好的拉麵醬汁,即回汁,以保持湯頭原有的風味。
回汁並非濃縮的拉麵湯,而是用柴魚乾和醬油熬製的,相當於鰹魚露。而博多拉麵的湯以豬骨熬製,敲碎的骨頭熬出骨髓,腥氣悉數散盡後,留下的潤滑順口,色如奶油的豚骨湯頭。在此基礎上,可以另外加入黑蒜油、辣油等調味,呈現白、黑、赤三種顏色的湯底。
儘管博多拉麵的麵條講究很多,但配菜卻是極為簡單的,標配的只有叉燒、青蔥、海苔,豪華版的可以另外加筍片、溏心蛋等等。因此博多拉麵就在佐面的醬菜上花多了些心思,餐檯上通常都會提供辛子高菜、醃薑絲、生蒜、焙白芝麻等等這些,用以解膩增香。其中的高菜,就是芥菜的一個變種,辛子高菜其實就相當於天朝的辣炒雪裡蕻嘛。
博多一幸舍餐檯上調味醬菜食用說明。
帝都有兩家主打博多拉麵的日本知名拉麵館的分店,之一是拉麵大王河原成美創立的博多「一風堂」,至今在全球共有80多間分店,幾乎每家都要排隊輪候,嘉裡中心的這間分店也不例外。然而以這間分店的水準,姐只能說配不上排隊的場面,也辱沒了大王之名。
招牌是特質白丸拉麵和特質赤丸拉麵,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在骨湯裡加入了黑蒜油和秘制味噌,標準碗的拉麵含木耳絲、青蔥、海苔等配菜,麵條是博多的細直面,分量控制的比較好,面的軟硬和湯頭的鹹淡可以選擇。不過聲明要偏硬一些的面,吃到後面還是有面被泡軟的感覺,還有一小撮麵條黏成了股。湯頭的蒜油香和豆香都不夠厚重,溏心蛋也熟過了頭,唯一可贊的是叉燒不錯,用的是肩胛部和腹腩五花兩個部位的肉,瘦的細膩軟嫩,肥的脂香濃鬱。
儘管拉麵不盡人意,但焗土豆泥伴溫泉玉子,不得不讓姐在這跑題讚美一下。土豆泥上鋪一層厚厚的芝士,焗烤到盅邊泛起誘人的焦色,當中懸著一枚吹彈即破的溫泉蛋,勺子輕觸下會微微顫動,稍一用力半流動的蛋黃湧出,拌著芝士蛋液的土豆泥細膩潤滑,濃香四溢。
一風堂
光華路1號嘉裡中心B1層 010-85298771
看到這裡的童鞋們,已經閱讀了六千餘字,你們是真愛,對拉麵是,對姐亦是,因此不要錯過篇末的二維碼[陰險]。其實姐想說的是,看到這裡,也算沒白看,姐終於要寫到一家帝都最值得吃的拉麵館博多「一幸舍」了。
餐檯是適合一人食的條桌——對著木擋板可以專心致志的食不言。點菜單的選項設計細緻入微,從拉麵的著味、湯底鹹淡、油量、面的軟硬,到追加的替玉先上還是後上、額外加什麼配菜,甚至要不要蔥都考慮到,就差弄個時下日本拉麵館流行的點餐用自動售票機了。
招牌是濃厚豚骨拉麵和清新豚骨拉麵,湯頭的濃寡以豚骨不同的熬製時間做區分。選了後者清新款,以鹽調味,湯頭清爽,又不乏骨湯的鮮香。麵條選了偏硬的,是所有拉麵店裡唯一做到實際與需求一致的一碗拉麵。大片叉燒泛著漂亮的理石花紋,薄切的口感柔軟又入味。
餐檯上的調味醬種類齊全,醃薑絲和辛子高菜的味道都很好,還有自己手工壓制的生蒜,回汁瓶設計科學,使用說明交待的語重心長。唯一欠缺的是加了個溏心蛋沒有事先切開,一口咬下去才想起該問問有沒有切割線的。以嚴格的標準看,溏心蛋不算完全合格,但在帝都的這幾家店裡,已是不錯的水平。
另外這家店是有沾面的,每個餐位的桌上有個迷你電磁爐,沾汁用電磁爐溫著,不會冷掉起膩。總而言之,無論硬體還是軟體,這家店都在盡力復刻著日本拉麵店的原貌。
一幸舍
東大橋路9號僑福芳草地LG2層 010-85619618
本來關於日式拉麵幾個主要地域流派的介紹,到這裡就應該結束了。不過姐想起來還有一支日本拉麵流派中的邪教,十分有必要提一下,就是以量大著稱、傳說中「吃不完就打死你」的二郎系拉麵。它的標誌性特徵就是把配料堆得如小山一樣,但價格卻很低廉,因此儘管店面簡陋侷促,也阻擋不住無數追隨者的腳步。
二郎拉麵的由來是源於一次搬家過程中的陰差陽錯,油漆工誤將招牌上的拉麵次郎的寫成了拉麵二郎,便將錯就錯。剛開業的時候店裡的生意不好,旁邊中華料理店看不下去了,把老闆山田拓美揪過去調教,之後才有了今天這個超高人氣的拉麵館。
二郎系拉麵的湯頭用背脂和味噌醬油一起熬製,麵條用硬質小麥製成,比一般的拉麵質硬粗糙。拉麵搭配的叉燒是厚切的,差不多在0.8-1公分左右,吃起來很帶感。最令二郎拉面具有非比尋常的震撼效果的,是面上加的超大量用以緩解肉湯油膩的豆芽、捲心菜和大蒜,而這些都是免費的。
同名漫畫改編的日劇《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第一集說的就是這個二郎拉麵,劇中小泉同學還現場演繹了一下傳說中的「天地同返」的高難度吃法,感興趣的可以搜來看看。這部劇共4集外加一個SP篇,介紹了很多東京知名拉麵館,其中有幾家是入選米其林一星或者必比登推介的店鋪。順便說一下,這部劇女主在吃到拉麵瞬間的表情和聲音,更是極大亮點(觀看時請帶好耳機)。
這種不同於普通拉麵的清新風格的豪放派,在帝都為數極少,以前在百子灣易構空間附近有一家「拉麵荘」,後來關門了,不過姐在寫這篇文章時,無意中發現它搬到麥子店的一番街又開了起來。店面就是二郎系的簡陋風格,未經打磨的水泥地面,一條坐不下十人的吧檯,兩位重量級師傅在裡面打理,看起來錯身都有難度。
拉麵按麵條的分量和叉燒的片數分為迷你碗到大碗五個等級,儘管姐對自己的食量一向比較有信心,還是保守點要了小份的,4兩面配3片叉燒,最後的事實證明,吃二郎系拉麵,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戰鬥力。
拉麵雖豪放,但拉麵師傅的操作都是用秤和定時器精確控制的。麵條上來之前,師傅會問要不要加蒜,姐建議如果不是對大蒜強烈排斥,一定要加,而且最好還要加量的,化解肉湯的膩味全靠它了。叉燒厚實卻柔軟,鹹淡得當,挑一撮大蒜抹上搭配著吃,可以增香解膩。
在拉面上的豆芽和叉燒吃的差不多之前,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下面的麵條。待吃到麵條時,差不多也有個半飽了,不過麵條的筋道還是讓人忍不住又多塞了幾口,再多,恕姐也吃不下了,畢竟湯頭油脂太豐富,何況上面還加了不少肥脂末。不過,沒吃完倒是也沒有被懟呢。
拉麵荘
棗營北裡15號一番街二樓13801222637
另外補充一點,作為日式拉麵少不了的鐵桿搭檔煎餃,姐試過無敵家、本気家、面屋武藏、井村和昀、一風堂五家店的,都沒有遇到能讓人記住的味道,這裡就不寫了。當然也可能是身為過什麼節都吃餃子的北方人,對餃子的要求比較高吧。最後發放懶人福利,總結一下姐吃完這八家拉麵館之後,得出的結論——
不可吃
本気家(除非面愛面也是你的菜)
可不吃
無敵家(味千拉麵的橫濱家系版,不能評更高了)
面屋武藏(吃也只是因為品牌效應)
一風堂(不為拉麵,只為焗土豆泥伴溫泉蛋)
值得吃一次
面屋大無限(種類全,但環境真心不想再去)
井村禾昀(首富同款,值得擁有一次)
拉麵荘(營養過剩的美味,淺嘗輒止)
值得吃了又吃
一幸舍(虧得有它,帝都的拉麵才不至於全軍覆沒)
給拉麵愛好者一顆彩蛋——文中提到的幾位拉麵大師的版畫,從左至右依次:沾面創始人山岸一雄、二郎系創始人山田拓美以及艾文拉麵的老闆艾文·奧肯。
圖片拍攝自《福桃》。
終於寫完這個大長篇了,當然對於百家爭鳴的日式拉麵來說,這篇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姐還是寫(吃)得有點累。接下來大約三周,姐要準備今年的夏季南巡,跟你們請個假。另外,此間剛好是公眾號滿一年的日子,所以就把這篇當作周年記好了。
南巡的盤纏就靠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