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0年上半年經濟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2020年7月30日在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
區人大常委會:
我受區人民政府委託,向大會提交關於2020年上半年經濟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列席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上半年計劃執行情況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監督指導下,全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力回補疫情造成的損失,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3.9億元,較去年同期持平;服務業增加值達259.9億元,增長0.9%,佔GDP比重85.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1億元,下降3.8%,降幅逐月收窄;財政收入完成34.4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82元,增長3.8%。進出口總額2.0億美元,下降30.8%。
上半年,我們圍繞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因時因勢精準施策,重點抓了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抓防控、嚴管理,疫情應對積極有效
嚴抓「五早」「四嚴」防治要求,周密部署,織密網絡,所有確診病例全部治癒出院,全區未發生一起聚集性感染及醫護人員感染事件。高效落實中央、省、市應對疫情支持企業發展逆周期政策,實施援企穩崗,減免企業稅費,降低用能成本,發放貼息貸款,累計撥付各類涉企獎補資金近5億元,惠及企業近1400戶。7家企業入選省疫情防控重點保障名單。4月底前全區312家規上限上企業、27000餘家各類小微企業、13個重點建設項目全面復工復產復市。加強防疫物資保障,累計為130餘家企業代購口罩近20萬隻。紮實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糧油保障和物資儲備,全力做好保供穩價工作。
(二)搭平臺、調結構,經濟質量穩步提升
首位產業發展加快。堅定發展產業網際網路及共享經濟,立足產業鏈招商,新引進優爾藍信息、歐菲姿時尚等網際網路企業68家,全區首位產業累計招商落戶企業500餘家,首位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佔全區服務業營業收入78%,體量規模日益壯大。完善「一院多園」產業布局。新建成新零售產業園、新靈活用工產業園等園區,壯大人力資本產業園、高效物流產業園等現有園區。人力資本產業園做大做強,累計入園企業122家,實現營業收入76億元,納稅2.7億元,新增就業150餘人。園區內博納德、成功人力資源、口碑工作等龍頭企業穩就業、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其中博納德實現營業收入45.5億元,納稅2.2億元,現已啟動上市進程。高效物流產業園全面發力,累計完成線上交易額10億元。共生物流榮獲「2019年安徽省商標品牌示範企業」。快兔科技營業額逆勢上揚,新獲3000萬美元B輪融資。園區已基本形成以網絡運輸平臺為主的綜合型、交易型、平臺型的智慧物流產業體系。新零售產業園快速發展,企業入駐率近90%,新引進泰哈珀科技、微唄供應鏈等重點企業。途虎養車、易久批、波奇網等核心企業搶抓線上消費發展機遇,業績指標逆勢回補,累計實現線上交易額約100億元,新增就業200餘人。新靈活用工產業園順利開園,首期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園區圍繞「線上靈活就業」招大引強,目前已有智聯優服、永陽人力等10餘家企業成功入駐。都市智造產業園創新發展,純米科技、人贏網絡等完成在線交易額4億元。
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商貿文旅融合發展。新引進香奈兒美妝、奈雪的茶、小CK等知名品牌入駐八佰伴,規模商業綜合體萬達廣場、蘇寧廣場、楓尚奧特萊斯等累計派發消費券超5000萬元,依託網際網路「線上經濟」商業活動不斷拉動消費、重煥生機。紅星美凱龍正在進行外立面裝修,蕪湖格力辦公樓主體工程施工。蘇寧小店、鄰幾便利店等社區連鎖便利店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超5000萬元。㘰村正式列入蕪湖市精品旅遊線路和重點景區村莊。荊山文旅城啟動項目籌備工作。環鏡湖景觀帶開工建設。蕪湖古城一期即將竣工。金融業加速集聚。新引進紀源資本等類金融企業70餘家,累計入駐類金融企業超1100家,完成納稅6億元。新增區域性股權市場科創板掛牌企業4家,安徽優盾啟動創業板上市工作。
企業服務精準有效。紮實開展「四送一服」「三包三抓」專項行動,累計走訪調研企業700餘次,召開座談會100餘場,收集並辦結問題76項。全面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優化涉企行政審批事項106項。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網上辦理100%全覆蓋。新增個體工商戶15603戶、企業1583戶。實施減稅降費政策,上半年減稅降費近3.5億元。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累計為企業提供政銀擔、稅融通、續貸過橋及信用貸超5億元,其中為個體戶及小微企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220萬元。
(三)抓項目、促創新,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項目推進提速見效。成立全區「六穩」指揮部、項目推進組,推進項目籤約落地、開工建設。碧桂園鏡湖世家、蕪湖古城二期等28個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怡康江郡、荊山安置房公建配套鄰裡中心等9個項目開工建設;古城三處重點建築群建設項目、環鏡湖綜合治理工程等5個項目開展前期工作。列入省大新專項目59個,計劃投資51.6億元,完成投資30億元,新開工項目5個,開工率50%。
創新活力日益增強。制定《2020年鏡湖區推進蕪湖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工作要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半年與企業合作轉化科研成果13項,推薦5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參加市級評審,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365件。築夢工場眾創空間獲批2020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眾創空間。國科生物「生物安全標準化體液標本處理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市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專項應急項目立項。大礱坊科技文化園啟動籌備第二期「鏡湖杯」工業設計大賽。
上半年,我區經濟各項事業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成績來之不易。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受疫情和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規模效益還需提升。首位產業集聚度有待提高,龍頭企業數量偏少、規模較小,短板亟待補足。二是部分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大。進出口總額及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銷售額同比下降幅度較大,商貿、旅遊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回補難度較大。對此,我們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下半年工作意見
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國內新冠肺炎新增病例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居民消費的信心和服務業的恢復。但隨著國家應對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及逆周期調節政策發力顯效,國內市場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從長遠看,經濟發展向好趨勢不會改變。
下半年,我們將認真落實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監督指導下,搶抓政策機遇,加大「六穩」工作力度,落實「六保」要求,結合謀劃「十四五」發展,強化頂層設計,努力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堅持科學規劃引領,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謀劃編制「十四五」規劃。全面評估「十三五」規劃執行情況,進一步系統理清「十四五」期間發展思路,為科學編制規劃和制定相關政策提供重要支撐。強化與國家、省、市「十四五」指標體系的對接,明確鏡湖區「十四五」發展目標和指標體系。謀劃好「十四五」重大項目庫,確保有一批未來5年可以實施落地的重大項目在庫。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經濟發展。堅持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嚴格落實「四早」要求,加強精準防控,確保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持續強化國家、省、市政策措施執行力度,進一步落實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著力穩企業保就業。加強經濟運行精準調度,按照「三季度完成全年任務80%,確保如期完成全年任務」的序時進度要求,強力補缺補差。加大專項債、中央預算內資金等申報、爭取力度,盡力緩解疫情帶來影響。
(二)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速提升產業能級
加快促進線上經濟發展。深入推進「線上經濟」新業態發展,助力蕪湖市爭創安徽省線上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聚焦重點領域,打造線上經濟品牌產品和服務。申報國家級人力資源產業園,力爭全年新引進規模以上人力資本企業5家,累計入駐企業超150家。發展新靈活用工產業園,打造首個全國崗位異地共享基地及靈活用工創新平臺,力爭全年實現線上交易額100億元。做強高效物流產業園,圍繞網絡運輸平臺、倉儲交易平臺等新業態,力爭引進持牌平臺5家。做大新零售產業園,引進線上商貿龍頭企業,培育途虎養車、易久批、歐菲姿等新零售企業,推動傳統零售和渠道電商整合資源,吸引上下遊和關聯產業集聚。大力發展「直播帶貨」,培育塔奇影視、半盞流連等新型直播企業,鼓勵開展社交電商、社群電商等智能營銷新業態。圍繞在線教育領域,支持訊飛幻境等企業大力發展智能化、交互式在線教育模式,增強體驗感,推動線上線下教育形成互補。圍繞在線醫療領域,鼓勵發展網際網路醫院,積極支持現有醫療機構打造在線醫療平臺,提供就醫複診、健康諮詢、健康管理、家庭醫生等各類服務。圍繞智慧養老領域,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積極探索並推行醫養結合、「候鳥式」養老等智慧養老新模式。圍繞智慧旅遊領域,積極推動旅遊品牌建設,推廣應用電子門票、智能導遊、電子講解、智慧停車等服務。支持網際網路企業、文旅企業打造文化旅遊數字內容傳播平臺,開發旅遊遠程互動直播產品,發展線上沉浸式旅遊。圍繞在線文娛領域,鼓勵9377等企業開發網遊手遊、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應用,加快文娛精品內容生產創作,推動網絡文學、動漫遊戲、影視音樂等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在線金融領域,支持發展區塊鏈金融、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大數據徵信與風控等金融新業態。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開展線上申貸、線上理賠、徵信查詢、自助放貸、行動支付、證券業務辦理等在線業務。圍繞在線科技服務領域,重點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作用,加快籌建軟體信息產業園。支持純米、人贏等企業開展各類眾創、眾智、眾包、眾設的線上創作活動,推動在線技術服務平臺建設。
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加大持牌金融機構引進力度,力爭全年引進類金融機構100家。推進多元化金融體系建設,構建資源互補的金融產業生態圈。通過戰略合作、交叉持股等形式,推動傳統商貿企業與大型商貿集團融合發展。加快實體零售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商業街區管理服務智能化水平,積極打造智慧街區。大力支持餐飲、商場、文旅、教育、醫養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加快發展「夜間經濟」,培育長江夜遊項目,激活環鏡湖—濱江公園夜間消費廊道,打造城市夜間消費新地標。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餐飲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
(三)不斷強化要素支撐,全力培育發展後勁
立足產業招大引強。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強化考核獎懲,配強專業招商隊伍。聚焦線上經濟重點領域,結合當前產業發展新形勢、新要求,修訂區扶持產業發展政策,建立重點企業後備庫,不斷引進培育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發展潛力大的領軍型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及創業企業。推動與阿里巴巴合作共建老船廠·智慧港等在談重大項目順利落戶,力爭全年引進網際網路龍頭企業和總部型企業30家,形成稅收5億元,新增就業3000人。
強化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在談項目抓籤約、籤約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竣工。力爭完成造船廠一期、公路局三期等6宗地塊土地出讓。推動蕪湖古城一期順利開街,加快蕪湖古城二期、荊山文旅城等項目建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高質量完成5G設施基礎建設,助推城市智能化、信息化。完善重大項目庫建設,督促實施2020年政府投資項目計劃。推動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省、市建設的計劃盤子。
堅持創新人才支撐。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力爭新認定或重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新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3個。充分發揮本地高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的帶動牽引作用,積極與本地知名企業合作構建產學研聯盟,力爭新增科技成果轉化30件。加快各類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共生眾服高效物流與供應鏈研究院」重點研發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依託重點優勢企業積極爭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市級創新平臺,培育重要創新平臺「預備隊」。
(四)全面推進對外開放,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深化區域合作共贏。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開展區域交流合作。主動融入G60科創走廊、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複製推廣上海等自貿試驗區試點經驗,推進與長三角先進園區合作,搭建產業轉移供需信息對接和磋商平臺,積極承接線上經濟產業及相關領域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轉移。積極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促進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加強與長三角地區優勢重點學科、醫療團隊、高等醫學院校合作,鼓勵上海等地三甲醫院來鏡湖合作共建,加快醫療養老服務業合作發展。
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強化穩企業金融支持,加大有效信貸投放力度。充實完善後備上市企業庫,做好2家優質企業上市培育工作。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做實「減證便民」工作。深入開展聯合獎懲和守信激勵工作,拓展信用惠民便企場景。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限期完成清償拖欠民營和中小企業款項任務。辦好「企業家活動日」,提升「四送一服」工作實效。充分發揮企業服務對接聯繫專班積極作用,嚴格落實首問負責制,紮實做好企業服務,持續打造「四最」營商環境。
做好2020年全區經濟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認真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腳踏實地、奮發有為,不斷開創鏡湖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譜寫鏡湖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附 件
名 詞 解 釋
1.六穩六保:「六穩」指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保」指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六穩」是大局,「六保」是前提,當前形勢下,只有全面落實好「六保」,才能實現「六穩」,也才能穩住經濟大局,實現穩中求進。
2.五早四嚴:「五早」指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四嚴」指嚴陣以待,嚴防死守,嚴格篩查,嚴密管控。
3.三包三抓:聚焦「包地市穩全省、包企業穩發展、包項目穩投資」,幫助指導做好「抓內需拓市場、抓金融活血脈、抓運轉保民生」。
4.大新專:「大」是指國家和省重大工程包項目,主要包括信息電網油氣網絡、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運輸、健康養老服務、能源礦產資源、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物流和軌道交通等;「新」是指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包括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基地項目和其他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專」是指各專業類重大項目,包括農林、水利、能源、交通、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生態建設、社會事業、文化產業、服務業和城市基礎設施等項目。
5.瞪羚企業:指創業後跨過死亡谷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認定範圍主要是產業領域符合國家和省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涵蓋新興工業、新一代信息技術(含大數據、物聯網與雲計算、高端軟體、網際網路)、生物健康、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節能環保、消費升級等領域。
6.獨角獸企業:一般指估值10億美元以上,並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一般為十年內)還未上市的公司的稱謂。
7. 沉浸式旅遊:是一種伴隨體驗經濟出現的新的旅遊方式,指旅遊以服務為舞臺,以旅遊產品為道具消費者作為主角,以滿足消費者體驗需求為核心,創造出令消費者難以忘懷的體驗所進行的一系列旅遊活動的總稱。目的是為旅遊者創造全面的體驗,即通過塑造感官及思維、情感體驗、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並引起旅遊者的情感共鳴或思維認同,為旅遊產品和服務找到新的價值和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