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良與李小龍的最大不同,是他恪守的傳統

2021-02-07 開麥啦

©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號開麥啦(ID:la-camera)

轉載務經授權。


某次歸家,大巴車上放著電影,看了一眼,被主演硬橋硬馬的功夫震撼,形神兼備,氣血充盈,行拳霸道,一掌四式,氣韻非凡。由此我記住了這部零三年的電影——《醉猴》,也記住了硬猴拳文彪,劉家良。


查看原圖

劉家良,香港電影導演,武術指導,演員。1934年生於廣州,九歲起跟隨父親劉湛學習洪拳,是南派洪拳嫡傳弟子。其父劉湛師從林世榮,林世榮師從黃飛鴻。有著深厚的武學淵源。他是第一位由武指轉為導演的武術指導。在紛繁綺麗的的武俠電影中,武學正統幾乎是他的代名詞。


        查看原圖   

與劉家良相比,李小龍也是傳統武術習練出身,在他的電影中,經典的墊步和嘯叫,凌厲的腿法,忽上忽下,出拳快速,還有最具代表性的雙節棍,極富個人色彩。他博採眾長,自創截拳道,開門立派,使自己的功夫更國際化。所以李小龍傳遞的是個人化的,國際化的武學理念,嚴格來說不是傳統的中國功夫。



有人說劉家良是繼李小龍之後的硬橋硬馬的功夫片代表,但不管武行還是電影,劉家良都入行比他稍早。他與李小龍不同,劉一直恪守正統的武學觀念,尊師重道,徐克請他拍黃飛鴻時,他說「我不拍,我師父是南派不是北派,你叫我打北派,我對不起我祖師」。他在1950年進入電影界,得天獨厚的家庭背景讓他很快在電影武行中成長起來,本來紮實的南派功夫,在武行中如魚得水。他1963年就和唐佳合作擔任《南龍北鳳》的武術指導,1967年擔綱張徹電影《獨臂刀》的武術指導,還在根據劇情發明了新的冷兵器——金刀鎖。


查看原圖


《神打》(1975)是他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是時巨星隕落,功夫電影低迷了一段時間,而劉家良在他的功夫片中融合了新的元素,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拳法的選擇製造喜劇效果。汪禹的表演古靈精怪,和神打的拳法是絕配。自此之後諧趣武俠片便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


隨著袁家班,成家班,洪家班紛紛崛起,觀眾的喜好也隨之轉向。「我不靠電影特技,我靠真打。」在瞬息萬變的武行裡,這種作風甚至顯得有些老派,保守,孤獨和可愛。他說:「現在觀眾不愛看真功夫了,那我就不拍了,你要看真功夫,那就看我以前的。」所以現在,武術指導遍地都是,武師神意卻少得可憐。


查看原圖

在我看來,武俠電影分文人武俠和武師武俠,區別在於表演者有無武師神意。一類如《俠女》(胡金銓),《臥虎藏龍》(李安),從電影文本來看,武俠的概念表意完整,滿足了人們對於武術的想像和俠文化的追求。影片好看又富有哲理。另一方面,在演員表演上也幾近完美,情感拿捏到位。但表演並不等於真功夫。平常的喜怒哀樂,無法和習練多年的傳統武師相比。在鏡頭的切換和拼接下,武術變成了表情達意方式,就像文學作品中描繪武俠的語句,為表現武或俠來服務。


《笑傲江湖》(程小東徐克)中的獨孤九劍,在劍法口訣和音樂的配合下,令狐衝飛天遁地,看得觀眾盪氣迴腸,這是另一種瀟灑。威亞可以最大化的解放武學意境的想像,表達傳統的中國審美,但這種審美是更偏向於文學化,並不是功夫本身的魅力。


查看原圖


還有一種武俠電影,可能影片整體文人武俠意境稍遜,但到武打場面,則是很有些看頭。如《唐山大兄》(李小龍的全部武俠片),《醉猴》(劉家良)。這兩個人出演的武俠片就是帶有武師神意的。


武師神意的電影有以下特點:


第一,發聲。傳統武術向來有「以氣催勁,以聲助力」的說法,不管是內家拳如形意拳,還是外家拳如少林拳,內外兼修的洪拳,都主張發力時發聲。(個人認為多數拳都是內外兼修,發聲就是內功修煉的一種方法。)再看劉,李二人的電影,出手時一定會發聲。這並不同於簡單的說話,喊叫,而是或急促或綿長的聲音,配合勁道使出,反過來又增加勁道。上中下三丹田氣血貫通往返,發短勁兒,就是剛猛短促,用於點、打;髮長勁兒,就是綿遠悠長,用於擒、拿、摔。


       查看原圖


第二,發勁。傳統功夫的發勁兒一般為整勁兒。講究腰馬合一,內外三合。 最具特色的就是抖勁兒。有代表性的就是《醉猴》中的一掌四式。看勁道,這一掌打出,每一式都是獨立的一擊,當四式以極快的速度打出,甚至連成一掌時,就會變成另一種力道--抖勁兒。



第三,形意。這個形意更側重於哲學的概念,即外形和神意,傳統武術多「象形取意」,推崇形意合一,祖先在創拳時就多模仿動物,人物,象天法地,有著豐富的哲學內涵。如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拳,南拳中的五形拳,猴拳等等。習練中不但外形到位,神意也要有。劉家良在自己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神打》中客串一個小徒弟。雖然出場不及五分鐘,卻貢獻了最專業的一個武打鏡頭,形意兼備,注意力集中。這樣的才是中國功夫,有著強烈的中國哲學的烙印。


 查看原圖


現在的動作片,許多是不忍直視的。他們只有動作,沒有文化,只有肌肉,沒有靈魂,碎地碎牆碎花瓶,以東西打爛的程度來表現功夫高低,或者以故作浪漫的動作連成招式,再加上演員武打的動作不專業,沒有畫蛇只有添足,不是中國功夫的審美。功夫的最高境界不是怒,不是狠,不是可以通過表演,剪輯,特技可以達到的。功夫,是日久天長的磨練,氣韻通達,連接天地人之後的神意,它有自己的靈魂。


查看原圖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有某一時代某一領域只屬於某一個人。有人問他,你拍了這麼多戲,只有《醉拳2》拿了動作設計獎,遺憾嗎?劉家良說:「我拍戲的時候沒有這個獎,假如獎是五十年前,我拿獎拿到現在就不要了。」


《一代宗師》中宮二說,「所謂大時代,不過就是一個選擇,或去或留,我選擇了留在屬於我的年月,那是我最開心的日子。」


劉家良也是。

- end -


開麥啦是一支筆

書寫電影末世狂歡


相關焦點

  • 「一代宗師」劉家良為什麼說李小龍死得真好?
    一提到武術,大家可能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李小龍吧,因為他功夫非常的厲害被稱為功夫巨星。但你有沒有聽說過功夫大師劉家良。他也是武術界不得小看的一個大人物。就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一旦說起動作電影,就不得不提起這兩個人物。一說起李小龍,想必是家喻戶曉。
  • 功夫電影演員中,堪稱大師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李小龍,另一個是他
    一個是眾所周知的——李小龍,而另一個是鮮為人知的——劉家良。李小龍被世人所知,是因為他在武術方面,有著超前的意識,將中國的武術與世界的文化祥結合嗎,利用電影這個媒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而劉家良則是一個傳統,屬於古典時代的武術大師,不是資深的武俠迷,可能很少人知道他的存在。劉家良的武術,有根有源,完全具備嫡傳正宗的驕傲感。
  • 劉家良與張徹的恩怨始末
    在很多人唏噓李小龍命運不公、追憶他的同時,有著黃飛鴻功夫傳人之稱的一代南拳宗師劉家良,卻語不驚人死不休,在紀錄片《電影香江之功夫世家》中唱出了反調:「李小龍這麼年輕就死,也是好的,人老了就沒人看了,所以李小龍死的真好
  • 娛樂圈老一輩功夫巨星,實戰同樣也很出名,李小龍劉家良上榜
    現在的影視圈,對於明星的要求寬鬆了很多,基本上都是靠包裝出來的,說起早期影視圈的發展,老一輩演員都是有真才實學,特別是一些武打明星,在影視作品中用的都是真功夫,不僅如此,據說很多在現實中也有實戰的經歷,而且名氣都還不小,比如像劉家良、李小龍等,他們都是真才實學。
  • 劉家良的功夫經典,劉家輝的成名作,卻為一個電影時代落下了帷幕
    70年代初,李小龍的出現將「功夫片」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而整個70年代中後期的港片市場,也成為了功夫片作品的虎踞龍盤之地。面對這股功夫片浪潮的衝擊,武術指導劉家良也在「邵氏電影」的支持之下,於1975年轉型導演,開啟了自己的功夫片導演之路。
  • 劉家良的功夫經典,劉家輝的成名作,卻為一個電影時代落下了帷幕
    70年代初,李小龍的出現將「功夫片」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而整個70年代中後期的港片市場,也成為了功夫片作品的虎踞龍盤之地。面對這股功夫片浪潮的衝擊,武術指導劉家良也在「邵氏電影」的支持之下,於1975年轉型導演,開啟了自己的功夫片導演之路。
  • 名門正宗 | 劉家良的電影情懷
    劉家良當年外號「功夫良」,以功夫片聞名,不像袁和平、成龍或洪金寶,以功夫片成名之後都有其他方面的發展,劉家良導演的作品幾乎都是功夫片。雖然他後來也拍過挺賣座的時裝動作片《老虎出更》(1988),但我們仍然記得的是他的功夫片。導演劉家良劉家良開始其導演生涯之時,已是李小龍逝世數年之後。
  • 李小龍拜師葉問!甄子丹太極世家!劉家良父親是黃飛鴻徒孫!明星中也有不少武林中人!!
    李小龍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功夫明星,他的武術自稱一派,名為截拳道,是個有創造性的武術家。不過,他習武的經歷也是找得到師承的。最廣為人知的是,李小龍曾拜一代宗師、詠春拳掌門葉問為師習武。實際上,在葉問之前,他還跟另一位拳師學過,這人就是邵漢生。邵漢生也是一個演員,他參演過30多部《黃飛鴻》電影,靠的就是一身功夫。邵漢生跟洪拳師父馮榮標學過武術,之後又孔昌學習蔡禮佛拳、跟霍東閣(霍元甲之子)學習迷蹤拳、跟孫玉峰習羅漢門拳、跟羅光玉習螳螂拳,是一個技通南北的拳師。
  • 洪拳大師劉家良為什麼說李小龍這麼年輕就去世,也是好的?
    李小龍作為一代武術大師和武術巨星,在華人電影圈閃耀著無人可及的光輝;當然除去本身對截拳道武術的貢獻,對功夫電影的貢獻同樣十分卓越。其中李小龍在電影圈最輝煌的年紀莫過於70年代的嘉禾公司時期。自李小龍70年代初返港加盟嘉禾之後,李小龍總共拍攝《猛龍過江》《唐山大兄》《死亡遊戲》《精武門》和《龍爭虎鬥》五部功夫片,與鄒文懷、羅維和苗可秀皆為經典搭檔。
  • 洪拳與少林--功夫電影巨星劉家良功夫考
    因此,日後徐克啟用李連杰拍攝黃飛鴻所設計的招式充滿了浪漫的寫意風格,作為權威的劉家良是很不認可的,並稱「黃飛鴻一腳踢上來,十萬洪拳弟子笑掉大牙」。三、劉家良的巨大影響劉家良是香港動作電影繼李小龍之後對扛鼎之人,對電影史的貢獻卓著,是傑出的武術家、藝術家。
  • 劉家良請劉德華拍攝3天給300萬,只為對抗成龍,票房707萬
    當時李小龍的出現也改變了許多舞臺的類型,傾向於搏擊武打。在李小龍去世以後,很多製片人都想要重塑李小龍的人物形象,但很多人最後都沒有成功。 後來成龍在武打界裡成功的脫穎而出,繼李小龍之後成為了觀眾認可的功夫巨星。
  • 劉家良不認可成龍,自己組隊拍攝《醉拳3》,結果票房上遭遇慘敗
    他去世之後,許多香港電影人試圖再造一個「李小龍第二」,結果大部分都失敗了,只有成龍標新立異,開創了功夫喜劇類型,成為李小龍之後的功夫巨星。,明顯和成龍以往電影有所不同,《城市獵人》更加惡搞和癲狂,《重案組》則不再是英雄式人物,更加注重寫實風格。
  • 與成龍鬧翻,李連杰發誓永不合作,劉家良到底做了什麼?
    像當時還記得成龍、洪金寶、李小龍等功夫明星都是特別吃香的。不過小編今天要講的是劉家良,他也是一位功夫明星,他的資歷還有年齡是比好多功夫明星都高的,他不僅是一位功夫明星,而且劉家良還創立了劉家班,當時的劉家班和成家班可以有得一比。像功夫明星這些人,他們都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武功,也是要付出很多的。
  • 直到劉家良去世,李連杰成龍都沒有原諒他,網友∶到底有多大仇怨
    在香港的電影裡,有不少武打明星,如李小龍、成龍、洪金寶,他們自己的功夫較好,很多戲都是自己完成,都不用替身演員。很多武打演員都有比較困難的時候,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地咬牙挺過去,就很難在這個圈子裡有所發展。
  • 劉家良做了什麼成為李連杰無法抹去的傷痛?
    自從李小龍創立截拳道,把功夫片推向全世界以後,香港的功夫片也出現了一個高潮,同時也湧現出了很多著名的武術指導袁和平,洪金寶,程小東,劉家良等。還是有一些真功夫的,他1934年出生於廣東省,從小就同父親劉湛學習洪拳,因為其父親劉湛是黃飛鴻的入室弟子林世榮的弟子,所以他也算是黃飛鴻的傳人。
  • 劉家良經典作品簡介
    之前他一直以武術指導的身份跟隨張徹等導演拍片,而精彩之作包括有《獨臂刀》系列的動作都他由與唐佳合作設計,劉家良一直堅持真實的武打路線,強烈地表現出其身為南派傳人的武學風格。《神打》的成功讓劉家良成為邵氏旗下又一位知名的武俠名導。
  • 誰才是李小龍的左膀右臂,誰又是他的親密知己,許多人傻傻分不清
    說起李小龍,全球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名字。他那不夠偉岸的健壯身軀,那毛骨悚然的聲聲怪吼,那快如閃電的出拳踢腿,每一個都是李小龍的標誌。他有無數的稱謂,數不清的榮耀,在武術界和影視界一直都有他的傳說,至今被人津津樂道。不誇張的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個李小龍。
  • 《醉猴》:一代宗師劉家良最後絕唱
    提到香港功夫明星大家可能會想到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人,不過有一人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他就是一代功夫宗師劉家良,作為黃飛鴻第四代弟子
  • 這個功夫片怪才,顛覆了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的三十年武打傳統
    功夫片真正自成一派,要從1971年李小龍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算起。此前風靡一時的古裝武俠電影,儘管任用了大量技巧嫻熟的武打演員,但動作在整體上依然處於為劇情服務的從屬地位。是自李小龍的《唐山大兄》之後,功夫電影作為一種類型才正式登上大銀幕,從此,武術動作成為影片的表現核心,情節弱化為動作呈現的載體和背景。
  • 他改變香港動作電影 批成龍像耍猴的 黃飛鴻四代弟子劉家良
    、捍衛傳統的己任。劉家良認為,傳統可以變革,但尊師重道的原則不可違背,因此《長輩》裡的女主角,即使年齡真的較小,心智也不成熟,但仍因名義上是長輩,得予以尊重。雖然大部分觀眾看不懂招式,無法說出哪裡正統,但劉家良跟多數功夫片另一個不同點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