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良的功夫經典,劉家輝的成名作,卻為一個電影時代落下了帷幕

2021-01-09 神奇的絡腮湖

70年代初,李小龍的出現將「功夫片」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而整個70年代中後期的港片市場,也成為了功夫片作品的虎踞龍盤之地。

面對這股功夫片浪潮的衝擊,武術指導劉家良也在「邵氏電影」的支持之下,於1975年轉型導演,開啟了自己的功夫片導演之路。

轉型導演的劉家良,在70年代中期先後執導、拍攝了《神打》、《陸阿採與黃飛鴻》、《洪熙官》三部作品,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導演名號日漸響亮之後,劉家良決定拍攝一部功夫大作。1978年,劉家良從邵氏拿到投資,策劃拍攝了《少林三十六房》,並且力捧自己的義弟劉家輝出位,擔任了該片的男主角。

這部《少林三十六房》無論是服化道的設計,還是劇情、打戲的處理,都做得相當出色。然而成龍、洪金寶在功夫片大銀幕上的另闢蹊徑,卻讓這部《少林三十六房》,成為了傳統功夫片時代最後的餘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少林三十六房》。

一、變革與守舊的衝突,劉家良的內心矛盾

劉家良在拍攝這部《少林三十六房》時,內心可能也經歷了一番矛盾的掙扎。

功夫喜劇的風靡雖然始於70年代末的《醉拳》,但在70年代初,這種將「功夫元素」、「喜劇元素」相結合的做法,就已經開始在港片大銀幕上出現。

1972年,李小龍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裡,就已經開始出現喜劇橋段的設計。而劉家良在1975年執導的《神打》,也是一部實打實的「功夫喜劇」作品。

《神打》之後,劉家良又執導了風格傳統的《陸阿採與黃飛鴻》,和詼諧、幽默的《洪熙官》。《陸阿採與黃飛鴻》與《洪熙官》上映後,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此時是繼續探索功夫喜劇,還是穩紮穩打、回歸傳統功夫片的拍攝,成為了擺在劉家良面前的一個問題。

1978年,劉家良從邵氏拿到投資,準備拍攝自己的第4部電影作品。也許是出於票房的考慮,劉家良沒有對「功夫喜劇」再度進行新的嘗試,而是在傳統功夫片的題材之上穩紮穩打,拍攝了這部《少林三十六房》。

在這部作品之中,劉家良將自己電影創作時的矛盾心理,表現了出來。「變革」與「守舊」的理念衝突,也成為了這部《少林三十六房》的故事主題。

二、從「俗世紅塵」到「佛門淨土」,守舊與變革的幾番衝突

《少林三十六房》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清朝。大清將軍「天達」南下平亂,反清志士「殷將軍」被「天達」擊斃。

同為反清志士的私塾先生「何老師」,因為同伴的去世、悲憤不已,在學堂上慷慨激昂地向學生們講述民族大義。富家子弟「劉裕德」被老師的熱情感染,心中也燃起了「反清的意志」。

年輕人想要反抗、想要變革,但老一輩卻主張隱忍、主張退讓。劉裕德在大街上遇到了天達的手下「唐三要」,面對唐三要的咄咄逼人,劉裕德想反抗,但地保大叔卻奉勸他隱忍。這些官兵總有離開的時候,等他們離開了,一切也就變好了。

雖然老一輩一直奉勸劉裕德隱忍,但劉裕德卻一心求變,加入了何老師的「反清組織」。何老師認為,少林功夫獨步武林,如果少林功夫能廣播民間,那麼人人習練武藝,一定能推翻滿清。

何老師「少林功夫外傳」的想法,在劉裕德的心中埋下了種子,也為之後的故事發展埋下了伏筆。

劉裕德參與「反叛活動」被發現,無奈踏上逃亡之路,而他的親屬,也全部遭到株連。

為了給家人報仇,劉裕德決定前往少林習武。

一路逃亡,餓暈在少林寺外的劉裕德,被少林僧人所救。變革與守舊的思想,不僅在俗世間引發血雨腥風,在佛門淨地也有不少暗中爭鬥。

戒律院長老恪守傳統,認為少林是佛門淨土,不該成為紅塵之人的避難所,建議趕走劉裕德。然而,少林方丈認為,不能墨守清規戒律,時局動蕩之下,佛門子弟應該救民於水火、普度眾生。

最終,在方丈的許可下,劉裕德留在了少林寺,並更名為「三德」。

三、少林的守舊與變革,三德和尚的成功破局

留在少林寺的三德想要學武,並將武藝外傳的想法告訴了「執事師兄」。

執事師兄也主張寺規的變革,但寺內不少長老都因循守舊。最終,執事師兄同樣三德進入三十五房習武,但卻不讓他妄言「武藝外傳」的想法。

執事師兄的默許與縱容,讓三德成為了推動「少林寺規」變革的一個契機。

進入三十五房之後,三德勤學苦練,用了五年時間,學會了少林三十五房的全部功法。此時的三德,一心想要促成少林武學的外傳。想要改革寺規的方丈,也打算重用三德。

然而,三德和尚的一心求變,也激起了寺內「守舊派」長老的不滿,戒律院主持率先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反對了方丈對於三德的任命。

在功夫片的故事裡,沒有什麼是一場一對一的打鬥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打兩場。最終,戒律院主持決定,和三德和尚進行一對一的兵器battle。

戒律院主持,是寺內守舊派中戰力最強的一位。三德和尚以齊眉棍、禪杖作為武器,兩次與戒律院主持交手,都敗在了主持的柳葉戒刀之下。

不服輸的三德,決定苦練武藝,對主持發起第三次挑戰。

練武時,一根折斷的竹竿,給了三德靈感。他模仿竹竿的樣式,自製了獨門兵器——三節棍。利用三節棍,三德打敗了戒律院主持,同時也獲得了成為「一房之主」的機會。

三德向方丈提出了成立「少林第三十六房」的提議,希望少林廣收俗家弟子,實現武藝外傳。

三德的提議,激起了寺內「守舊」、「變革」兩派長老的激烈爭論。作為破局者,三德的這次提議,已經在寺內掀起了變革的熱浪。但能夠左右變革結果的,卻不是三德,而是寺內各房的長老們。

方丈為了激化兩派長老的矛盾,罰三德下山化緣,緣簿未滿不得回山。三德下山之後,長老們也開始圍繞「寺規的變革」,展開激烈的爭論。

下山後的三德,遇到了被天達將軍「追殺」的洪熙官、童千斤等人。三德將幾人收為弟子,並以武力剷除了天達。

故事的最後,方丈帶領「革新派」的長老,完成了「寺規的變革」。而三德也回山成立了「少林寺第三十六房」。

四、劉家良的功夫經典,劉家輝的影壇成名作

這部《少林三十六房》不光故事設計出色,打戲給的也是十分充沛。

電影的一開始,天達將軍南下平亂,遇到了反清義士殷將軍,二人板斧對雙刀的打鬥,抓住了不少觀眾的眼球。

而後,三德和尚進入少林寺習武的橋段,更是為觀眾安排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拳腳、兵刃對戰。

不光打鬥精彩,相得益彰的配樂,也是該片的一大亮點。

早年的陳永煜,為這部《少林三十六房》擔任了配樂工作。提起陳永煜這個名字,可能許多觀眾都比較陌生,但是說起他的另一個名字——陳勳奇,相信資深的港片迷們都會感覺分外熟悉。

畢竟,在《東邪西毒》、《大話西遊》、《重慶森林》等作品中,陳勳奇的經典配樂,在觀眾們的腦海中,留下了太過深刻的烙印。而這部《少林三十六房》,也因為他的配樂,多了不少熱血與激昂。

《少林三十六房》可以說是劉家良導演生涯中,極其重要的一部作品。該片不光在港片市場之上備受好評,在北美地區也是熱映一時,成為了《龍爭虎鬥》之後,又一部在北美引發「功夫熱潮」的功夫港片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劉家良這部《少林三十六房》,對之後華語功夫片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1982年李連杰版《少林寺》,就直接照搬了這部《少林三十六房》的故事結構設計。

三德和覺遠一樣,都是因為「反抗官兵」,被迫逃往少林寺。在少林寺都是先被拒絕,之後又被收留。在寺內學藝有成之後,三德為救洪熙官等人,幹掉了天達將軍。而覺遠為救李世民,手刃了王仁則。

要說兩部作品最大的差異,可能就是《少林寺》走起了功夫喜劇的模式,在片中設計了不少喜劇化的橋段。而這部《少林三十六房》則是傳統功夫片的嚴肅風格。

不光對於劉家良意義獨特,這部《少林三十六房》對於劉家輝,也是影響巨大。早年的劉家輝,也出演了《八國聯軍》、《陸阿採與黃飛鴻》、《殺出重圍》等多部作品,但在功夫片市場之上,他卻沒能獲得太多觀眾的注意。

然而,隨著這部《少林三十六房》的出現,劉家輝也一躍成為了當時功夫片市場之上的頂流,人氣完全不輸當時的狄龍、陳觀泰等人。

雖然這部《少林三十六房》在票房市場之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劉家良在「功夫喜劇」與「傳統功夫片」之間的搖擺,卻讓他失去了一次開闢先河的機遇。

而成龍、洪金寶的出現,更是讓這部《少林三十六房》,成為了傳統功夫時代最後的餘暉。

五、遭遇成龍、洪金寶,傳統功夫片時代最後的高峰

自1975年走上導演之路後,劉家良就在「功夫喜劇」、「傳統功夫片」之間左右橫跳,各種嘗試。

1978年,劉家良選擇了回歸「傳統功夫片」的路子,拍攝了這部《少林三十六房》。而這一年的成龍、洪金寶,卻紛紛對功夫喜劇進行了大膽革新,推出了《醉拳》、《贊先生與找錢華》。

隨著成龍、洪金寶等人的推波助瀾,「功夫喜劇」邁向了時代高峰,成為了功夫片市場上的主流,而「傳統功夫片」則在此時歸於沉寂。

從1979年起,各式各樣的「功夫喜劇」作品,開始在票房市場之上瘋狂收割。劉家良也放棄了「傳統功夫片」的拍攝,投身功夫喜劇的創作,《中華丈夫》、《茅山殭屍拳》、《爛頭何》、《少林搭棚大師》、《武館》等功夫喜劇作品也相繼誕生。

而隨著「功夫喜劇」的風靡,這部《少林三十六房》也成為了「傳統功夫片」題材最後的高峰,為曾經的傳統功夫電影時代,落下了最後的帷幕。

相關焦點

  • 劉家良的功夫經典,劉家輝的成名作,卻為一個電影時代落下了帷幕
    面對這股功夫片浪潮的衝擊,武術指導劉家良也在「邵氏電影」的支持之下,於1975年轉型導演,開啟了自己的功夫片導演之路。導演名號日漸響亮之後,劉家良決定拍攝一部功夫大作。1978年,劉家良從邵氏拿到投資,策劃拍攝了《少林三十六房》,並且力捧自己的義弟劉家輝出位,擔任了該片的男主角。這部《少林三十六房》無論是服化道的設計,還是劇情、打戲的處理,都做得相當出色。然而成龍、洪金寶在功夫片大銀幕上的另闢蹊徑,卻讓這部《少林三十六房》,成為了傳統功夫片時代最後的餘暉。
  • 劉家良義弟,香港老牌功夫明星,塑造金輪法王、邪劍仙等經典
    劉家輝,原名冼錦熙,1955年出生於廣東,後來過繼給劉家良的父親劉湛當養子。8歲的時候便開始習武,劉家良要年長他21歲,基本上都是劉家良教他練習武功,有好的條件,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遂習得一身好功夫。一:電影生涯1973年,兄長劉家良帶其入行,介紹他到大導演張徹那裡做龍虎武師。當時張徹手下有狄龍、姜大衛等當紅小生,所以劉家輝只能出演一些小角色。
  • 洪拳與少林--功夫電影巨星劉家良功夫考
    香港功夫電影之所以興盛,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會功夫的導演多,如李小龍、袁和平、劉家良、程小東、洪金寶、成龍……導演本身是武林高手,再加上一眾名門正派的演員
  • 劉家良經典作品簡介
    《少林寺三部曲》(《少林三十六房》、《少林搭棚大師》、《霹靂十傑》) 年代:1978/1980/1985劉家良最富盛名的導演作品,以少林三德大師上山學藝除暴安良為故事主線,開闢了《少林寺》電影新境界。同時徹底捧紅了劉家輝,一代打星弘揚國際。
  • 劉家輝:邵氏的功夫明星,晚年中風半身不遂,又遭前妻騙取財產
    近日,香港演員劉家輝近照曝光,只見其瘦的皮包骨頭,坐在輪椅上,由別人推著。現在65歲的他,卻老的幾乎認不出,像一個百歲老人。而且似乎連舉胳膊都顯得很吃力,長長的褲子和肥大的襯衫,再加上一條感覺很厚很大的圍巾。雙目空洞無神,這哪是那個拍攝過很多經典動作片的老演員。
  • 劉家輝:黃飛鴻曾徒孫,昔日邵氏功夫巨星,晚年癱瘓遭親人背叛
    因為武術世家的關係,兩個兒子劉家良和劉家榮也是自幼習武,為後來進武行奠定了基礎。中學畢業後,劉家輝先後從事辦公室助理和會計員的工作,在此期間仍然在養父的武館中擔任助教,執導師弟師妹功夫。如果沒有劉家良的邀請,或許劉家輝會這麼一直平淡下去。
  • 功夫大師劉家良七大弟子:兩位英年早逝,一位中風癱瘓
    這部電影由劉家良自編自導自演,劇情構思巧妙,題材新穎,一經上映便得到了評委一致的青睞。女主角惠英紅也一炮而紅,一時間香港各大導演演藝公司紛紛邀約其拍電影,也是香港著名打女。由於哥哥劉家良很大的名氣,也帶動了劉家榮。他所武術指導的電影也經常獲得提名金像獎。
  • 功夫巨星劉家輝:癱瘓後慘遭妻兒卷光財產,今65歲住養老院太悽涼
    而他們同時代還有一位知名的功夫,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卻在拍戲時意外中風,中風後被妻兒騙走財產,今65歲住進養老院。01這位武打影星就是劉家輝,劉家輝出生於廣東省,原名叫冼錦熙。因此中學畢業會,劉家輝進入了一家日本公司當助理,同時也做過其他的職業。後來在工作了兩年之後,劉家輝在1973年進軍影壇發展。02在1973年,劉家輝出演了劉家良投資的一部電影,正式出道,雖然劉家輝出道了。
  • 央視反覆重播,這部經典功夫喜劇,上映後票房慘澹,輸給成龍不冤
    1994年,有一部港片,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世界十大電影之一」。它就是成龍主演的《醉拳Ⅱ》。雖說劉家良的做法,不適合當時電影市場的發展,但是他的「守舊」,對於傳統武術的傳承,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這部經典的功夫片《醉拳3》。
  • 國產電影「少林功夫」時代,離不開他們的努力,還有唱讚歌的星爺
    說到「少林寺」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文化符號坐標,更是成為了中國功夫的一個代名詞之一。這座歷經歷史風雨的千年古剎,尤其在影視劇表現力的作用下,成為無數國內外功夫愛好者嚮往的寶殿。就連周星馳也曾經在他的經典名作《少林足球》中,引吭高歌的唱到「少林功夫好」!
  • 名門正宗 | 劉家良的電影情懷
    《少林三十六房》(1978)中三德和尚(劉家輝)被陸阿採(徐少強)暗算,陸阿採破開三德站著的竹排,但三德馬步穩固,一點不會站不穩,反而腿勁一收,便把陸阿採緊緊壓著,簡單一個小情節,便見到馬步在打鬥時起的作用。另一個精彩的設計,是《洪熙官》(1977)中,方詠春(李麗麗)用二字拑羊馬與洪熙官(陳觀泰)鬥氣,洪用盡力氣擘不開,無法洞房。
  • 劉家良最後一部功夫片《醉猴》,可當時觀眾愛看甄子丹,本片有點生不逢時
    這一年,華語影壇除了一部由香港老牌功夫片導演劉家良執導的《醉馬騮》(內地名為《醉猴》)之外,再也難覓其它功夫電影的蹤跡。彼時的劉老選擇「逆流而上」拍出這樣一部電影,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就是為了希望續寫傳統功夫電影的輝煌。在粵語裡,「馬騮」其實就是猴子的意思,影片叫作《醉馬騮》,顧名思義就是一部以描寫猴拳為主的電影。
  • 劉家良:為香港武打電影作出巨大貢獻,留下的作品讓人印象深刻
    想必現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後的人只要一提起「功夫「,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成龍,李連杰這些在自己印象中有很深刻的記憶的功夫巨星,大家也都知道,功夫電影與其他電影不同,他注入的不僅僅是人力,物力,更多的是需要電影演員對功夫電影真真切切的投入與付出
  • 功夫在成龍之上,同為功夫巨星,他淪為配角,晚年悽涼
    而後便更名為劉家輝,自此和劉家榮、劉家良成了師兄弟,劉家輝從此開始了他的武術人生,1973年正式跨入電影行業。1973年由劉家良投資拍攝了一部影視劇,但是由於當時劇中還缺少一個會功夫的男演員,所以才想到了由劉家輝來參演。
  • 劉家輝: 關德興是我的偶像
    劉家輝是劉家良的義弟,也是七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功夫明星。他主演的《少林三十六房》等片開創了和尚片的潮流,至今在歐美地區還有影迷稱他為「光頭英雄」。近日,他在接受網易娛樂專訪時談到他對功夫電影的一些看法,並稱自己是看了關德興的電影才走上功夫明星這條道路的。
  • 劉家良:家輝兄弟,哥陪不了你,你要好好保重
    上世紀70、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盛世時期,在東方之珠這塊彈丸之地上,各大影視公司如雨春筍般拔地而起,爭奇鬥豔,形成了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香港電影的輝煌,離不開一眾導演、演員,甚至是配角們的辛勤付出。
  • 從袁小田到劉家良,功夫是如何改變香港電影的?
    電影與南拳香港雖以嶺南文化為根,但它是開放包容的。加上解放前幾經戰亂,內地的精英知識分子把香港作為了首選落腳地,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香港戰後文化的繁榮。胡金銓少年胸有大志,17歲時遠赴香港,他帶走的還有一身京韻文化和國畫功底。17年後《大醉俠》上映,胡金銓把京劇、武俠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電影中,開啟了武俠片的新時代。
  • 劉家良與張徹的恩怨始末
    期間,父親劉湛憑藉一手紮實的洪拳功夫,被第一代黃飛鴻扮演者關德興先生相中,出演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林世榮一角。1966年,劉家良、唐佳二人參與指導武俠片《雲海玉弓緣》,首次運用到「威亞」技術,奇思妙想的設計出「凌空擊劍」的武打場面,讓整個香港電影界為之驚嘆。
  • 因為鄧麗君,成龍拍了這部電影,結果讓自己的功夫片時代落下帷幕
    70年代末的功夫喜劇浪潮,讓成龍走上了自己的事業高峰。而《醉拳》、《笑拳怪招》、《師弟出馬》等作品,也成為了此時功夫片大銀幕上的時代經典。這部《殺手壕》上映後的效果並不理想,為了挽回損失,嘉禾又為成龍策劃了一部電影作品。 然而因為鄧麗君,成龍放棄了嘉禾制定的拍攝計劃,帶領團隊自編自導自演了另一部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成龍首次開創了在片尾播放花絮剪輯的模式。而成龍的功夫片時代,也因為這部作品落下帷幕,它就是《龍少爺》。
  • 因為鄧麗君,成龍拍了這部電影,結果讓自己的功夫片時代落下帷幕
    師弟出馬》等作品,也成為了此時功夫片大銀幕上的時代經典。而成龍的功夫片時代,也因為這部作品落下帷幕,它就是《龍少爺》。轉眼一個月過去了,搶包山的比賽也要開始了。阿牛、阿龍再次走上賽場。隨著阿龍、阿牛贏得比賽,《龍少爺》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