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李小龍的出現將「功夫片」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而整個70年代中後期的港片市場,也成為了功夫片作品的虎踞龍盤之地。
面對這股功夫片浪潮的衝擊,武術指導劉家良也在「邵氏電影」的支持之下,於1975年轉型導演,開啟了自己的功夫片導演之路。
轉型導演的劉家良,在70年代中期先後執導、拍攝了《神打》、《陸阿採與黃飛鴻》、《洪熙官》三部作品,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導演名號日漸響亮之後,劉家良決定拍攝一部功夫大作。1978年,劉家良從邵氏拿到投資,策劃拍攝了《少林三十六房》,並且力捧自己的義弟劉家輝出位,擔任了該片的男主角。
這部《少林三十六房》無論是服化道的設計,還是劇情、打戲的處理,都做得相當出色。然而成龍、洪金寶在功夫片大銀幕上的另闢蹊徑,卻讓這部《少林三十六房》,成為了傳統功夫片時代最後的餘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少林三十六房》。
一、變革與守舊的衝突,劉家良的內心矛盾
劉家良在拍攝這部《少林三十六房》時,內心可能也經歷了一番矛盾的掙扎。
功夫喜劇的風靡雖然始於70年代末的《醉拳》,但在70年代初,這種將「功夫元素」、「喜劇元素」相結合的做法,就已經開始在港片大銀幕上出現。
1972年,李小龍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裡,就已經開始出現喜劇橋段的設計。而劉家良在1975年執導的《神打》,也是一部實打實的「功夫喜劇」作品。
《神打》之後,劉家良又執導了風格傳統的《陸阿採與黃飛鴻》,和詼諧、幽默的《洪熙官》。《陸阿採與黃飛鴻》與《洪熙官》上映後,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此時是繼續探索功夫喜劇,還是穩紮穩打、回歸傳統功夫片的拍攝,成為了擺在劉家良面前的一個問題。
1978年,劉家良從邵氏拿到投資,準備拍攝自己的第4部電影作品。也許是出於票房的考慮,劉家良沒有對「功夫喜劇」再度進行新的嘗試,而是在傳統功夫片的題材之上穩紮穩打,拍攝了這部《少林三十六房》。
在這部作品之中,劉家良將自己電影創作時的矛盾心理,表現了出來。「變革」與「守舊」的理念衝突,也成為了這部《少林三十六房》的故事主題。
二、從「俗世紅塵」到「佛門淨土」,守舊與變革的幾番衝突
《少林三十六房》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清朝。大清將軍「天達」南下平亂,反清志士「殷將軍」被「天達」擊斃。
同為反清志士的私塾先生「何老師」,因為同伴的去世、悲憤不已,在學堂上慷慨激昂地向學生們講述民族大義。富家子弟「劉裕德」被老師的熱情感染,心中也燃起了「反清的意志」。
年輕人想要反抗、想要變革,但老一輩卻主張隱忍、主張退讓。劉裕德在大街上遇到了天達的手下「唐三要」,面對唐三要的咄咄逼人,劉裕德想反抗,但地保大叔卻奉勸他隱忍。這些官兵總有離開的時候,等他們離開了,一切也就變好了。
雖然老一輩一直奉勸劉裕德隱忍,但劉裕德卻一心求變,加入了何老師的「反清組織」。何老師認為,少林功夫獨步武林,如果少林功夫能廣播民間,那麼人人習練武藝,一定能推翻滿清。
何老師「少林功夫外傳」的想法,在劉裕德的心中埋下了種子,也為之後的故事發展埋下了伏筆。
劉裕德參與「反叛活動」被發現,無奈踏上逃亡之路,而他的親屬,也全部遭到株連。
為了給家人報仇,劉裕德決定前往少林習武。
一路逃亡,餓暈在少林寺外的劉裕德,被少林僧人所救。變革與守舊的思想,不僅在俗世間引發血雨腥風,在佛門淨地也有不少暗中爭鬥。
戒律院長老恪守傳統,認為少林是佛門淨土,不該成為紅塵之人的避難所,建議趕走劉裕德。然而,少林方丈認為,不能墨守清規戒律,時局動蕩之下,佛門子弟應該救民於水火、普度眾生。
最終,在方丈的許可下,劉裕德留在了少林寺,並更名為「三德」。
三、少林的守舊與變革,三德和尚的成功破局
留在少林寺的三德想要學武,並將武藝外傳的想法告訴了「執事師兄」。
執事師兄也主張寺規的變革,但寺內不少長老都因循守舊。最終,執事師兄同樣三德進入三十五房習武,但卻不讓他妄言「武藝外傳」的想法。
執事師兄的默許與縱容,讓三德成為了推動「少林寺規」變革的一個契機。
進入三十五房之後,三德勤學苦練,用了五年時間,學會了少林三十五房的全部功法。此時的三德,一心想要促成少林武學的外傳。想要改革寺規的方丈,也打算重用三德。
然而,三德和尚的一心求變,也激起了寺內「守舊派」長老的不滿,戒律院主持率先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反對了方丈對於三德的任命。
在功夫片的故事裡,沒有什麼是一場一對一的打鬥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打兩場。最終,戒律院主持決定,和三德和尚進行一對一的兵器battle。
戒律院主持,是寺內守舊派中戰力最強的一位。三德和尚以齊眉棍、禪杖作為武器,兩次與戒律院主持交手,都敗在了主持的柳葉戒刀之下。
不服輸的三德,決定苦練武藝,對主持發起第三次挑戰。
練武時,一根折斷的竹竿,給了三德靈感。他模仿竹竿的樣式,自製了獨門兵器——三節棍。利用三節棍,三德打敗了戒律院主持,同時也獲得了成為「一房之主」的機會。
三德向方丈提出了成立「少林第三十六房」的提議,希望少林廣收俗家弟子,實現武藝外傳。
三德的提議,激起了寺內「守舊」、「變革」兩派長老的激烈爭論。作為破局者,三德的這次提議,已經在寺內掀起了變革的熱浪。但能夠左右變革結果的,卻不是三德,而是寺內各房的長老們。
方丈為了激化兩派長老的矛盾,罰三德下山化緣,緣簿未滿不得回山。三德下山之後,長老們也開始圍繞「寺規的變革」,展開激烈的爭論。
下山後的三德,遇到了被天達將軍「追殺」的洪熙官、童千斤等人。三德將幾人收為弟子,並以武力剷除了天達。
故事的最後,方丈帶領「革新派」的長老,完成了「寺規的變革」。而三德也回山成立了「少林寺第三十六房」。
四、劉家良的功夫經典,劉家輝的影壇成名作
這部《少林三十六房》不光故事設計出色,打戲給的也是十分充沛。
電影的一開始,天達將軍南下平亂,遇到了反清義士殷將軍,二人板斧對雙刀的打鬥,抓住了不少觀眾的眼球。
而後,三德和尚進入少林寺習武的橋段,更是為觀眾安排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拳腳、兵刃對戰。
不光打鬥精彩,相得益彰的配樂,也是該片的一大亮點。
早年的陳永煜,為這部《少林三十六房》擔任了配樂工作。提起陳永煜這個名字,可能許多觀眾都比較陌生,但是說起他的另一個名字——陳勳奇,相信資深的港片迷們都會感覺分外熟悉。
畢竟,在《東邪西毒》、《大話西遊》、《重慶森林》等作品中,陳勳奇的經典配樂,在觀眾們的腦海中,留下了太過深刻的烙印。而這部《少林三十六房》,也因為他的配樂,多了不少熱血與激昂。
《少林三十六房》可以說是劉家良導演生涯中,極其重要的一部作品。該片不光在港片市場之上備受好評,在北美地區也是熱映一時,成為了《龍爭虎鬥》之後,又一部在北美引發「功夫熱潮」的功夫港片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劉家良這部《少林三十六房》,對之後華語功夫片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1982年李連杰版《少林寺》,就直接照搬了這部《少林三十六房》的故事結構設計。
三德和覺遠一樣,都是因為「反抗官兵」,被迫逃往少林寺。在少林寺都是先被拒絕,之後又被收留。在寺內學藝有成之後,三德為救洪熙官等人,幹掉了天達將軍。而覺遠為救李世民,手刃了王仁則。
要說兩部作品最大的差異,可能就是《少林寺》走起了功夫喜劇的模式,在片中設計了不少喜劇化的橋段。而這部《少林三十六房》則是傳統功夫片的嚴肅風格。
不光對於劉家良意義獨特,這部《少林三十六房》對於劉家輝,也是影響巨大。早年的劉家輝,也出演了《八國聯軍》、《陸阿採與黃飛鴻》、《殺出重圍》等多部作品,但在功夫片市場之上,他卻沒能獲得太多觀眾的注意。
然而,隨著這部《少林三十六房》的出現,劉家輝也一躍成為了當時功夫片市場之上的頂流,人氣完全不輸當時的狄龍、陳觀泰等人。
雖然這部《少林三十六房》在票房市場之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劉家良在「功夫喜劇」與「傳統功夫片」之間的搖擺,卻讓他失去了一次開闢先河的機遇。
而成龍、洪金寶的出現,更是讓這部《少林三十六房》,成為了傳統功夫時代最後的餘暉。
五、遭遇成龍、洪金寶,傳統功夫片時代最後的高峰
自1975年走上導演之路後,劉家良就在「功夫喜劇」、「傳統功夫片」之間左右橫跳,各種嘗試。
1978年,劉家良選擇了回歸「傳統功夫片」的路子,拍攝了這部《少林三十六房》。而這一年的成龍、洪金寶,卻紛紛對功夫喜劇進行了大膽革新,推出了《醉拳》、《贊先生與找錢華》。
隨著成龍、洪金寶等人的推波助瀾,「功夫喜劇」邁向了時代高峰,成為了功夫片市場上的主流,而「傳統功夫片」則在此時歸於沉寂。
從1979年起,各式各樣的「功夫喜劇」作品,開始在票房市場之上瘋狂收割。劉家良也放棄了「傳統功夫片」的拍攝,投身功夫喜劇的創作,《中華丈夫》、《茅山殭屍拳》、《爛頭何》、《少林搭棚大師》、《武館》等功夫喜劇作品也相繼誕生。
而隨著「功夫喜劇」的風靡,這部《少林三十六房》也成為了「傳統功夫片」題材最後的高峰,為曾經的傳統功夫電影時代,落下了最後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