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號地區》(左)和《淨土》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銀幕上同時出現了兩部以麻風病為題材的影片,一部是姜黎黎、王志華主演的《十三號地區》,另一部是肖雄、王學圻主演的《淨土》。
這固然跟當時中國麻風防治協會的成立以及新聞報導稱中國尚存數百個罕為人知的麻風村有關,但麻風病突然間成為電影的熱門題材,不能不說是受到了日本電影《砂器》的影響。
根據松本清張同名推理小說改編的《砂器》於1980年5月在中國內地公映,它講述的是天才音樂家為掩蓋生父是麻風病人的事實而殺人的故事。
那時候的中國觀眾好有眼福,一年前迎來了阿加莎·克裡斯蒂《尼羅河上的慘案》的上映,半年前則剛看了森村誠一的《人證》。在推理小說界,森村誠一算是松本清張的徒弟,而松本清張則與阿加莎·克裡斯蒂、阿瑟·柯南·道爾並稱世界推理小說三巨匠。
《砂器》的引進並非一帆風順,初審時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這部影片對資本主義社會有一定的暴露作用,演員、導演技巧有可取之處,可以公開發行」,另一派則認為該片「副作用較大,不宜公開發行」。
實際上,持後一派意見的才是真正的行家,他們對松本清張的原著十分熟悉,經過比對,他們發現這部電影在改編過程中做了一個大大的手腳,當然,這個手腳做的也是大師級別的。
松本清張
松本清張一生創作作品達620部,其中知名度最高、影響至深的當非《砂器》莫屬。這部推理小說從1960年5月起用了一年時間在《讀賣新聞》上連載,之後由光文社出版單行本,甫一推出便登上1961年圖書排行榜第5位,是當年最暢銷的文藝類圖書。正是憑藉《砂器》這部作品,松本清張實現了對推理小說的「清張革命」,奠定了他「社會派推理小說之父」的地位。
《砂器》創作於日本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新一代社會精英走上了前臺,松本清張敏銳地洞察到這些成功人士的所謂成功是建立在對「歷史」的刻意掩蓋和忘卻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極端的利己主義和偽善性極有可能發展為犯罪動機。於是他通過和賀英良的塑造,將試圖清洗掉自己不潔的出身和起源、甩掉歷史包袱的戰後新生代潛意識中的「弒父」衝動,形象化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原著中的和賀英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面角色,除殺害養父之外,還有數條命案在身:他利用隱蔽性極強的高科技手段殺害了重要證人宮田邦郎;並用同樣方式試圖使評論家關川重雄的女友流產而導致其身亡;此外,幫他銷毀作案證據的女友也因絕望自殺。
早在《砂器》於《讀賣新聞》連載時,松竹公司就購得了該書的版權,但不知因為何故(松竹公司自稱是「構思十四年」,顯然是宣傳用語),一直到1974年才付諸拍攝。而1974年恰恰是一個具有標誌性的年份,因為這一年日本的GNP首次出現了負增長,自此,始於1955年的持續經濟增長宣告結束。從這一年的年初開始,由於物價高漲、油價暴漲、經濟危機等因素,日本國內已是一片人心惶惶,在這種情況下,照搬松本清張的批判精神來拍《砂器》顯然不合時宜。
橋本忍(右二)和導演野村芳太郎(右一)在《砂器》拍攝現場
於是,松竹公司將《砂器》的改編大權交給了兩位高手,一位橋本忍,另一位是山田洋次。橋本忍曾是黑澤明的御用編劇,為黑澤明寫過《羅生門》《七武士》的劇本,但他本人卻對推理電影情有獨鍾,此前松本清張的《監視》《零的焦點》《霧之旗》和《影之車》等均經他之手改編成電影,所以他是最了解松本清張的編劇,而山田洋次則被譽為「日本人心靈的代言人」,被公認為最了解日本人心事的電影大師,他執導的寅次郎系列在日本家喻戶曉,頗受觀眾的喜愛。
橋本忍和山田洋次在保留《砂器》基本情節的基礎上對原著作了三個重大改動,首先將原著的故事置換到了當下70年代的時間框架裡進行重新演繹;
其次是將和賀英良塑造成一個令人同情的悲劇性角色,不僅刪減掉了他在主案之外的其他犯罪,還將他殺害三木謙一處理成情急之下的不得已之舉。為此影片刻意增添了一個重要情節,即和賀英良的生父本浦千代吉依然活在療養院,和賀英良被三木謙一強迫與生父見面,無奈之下他才痛下毒手。
同時,影片還對他原本「偽作曲家」的身份進行了徹底美化,將他刻畫為一名集作曲、演奏、指揮於一身的全能型音樂天才。於是,音樂成為電影《砂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不僅呈現出了原著中未曾展示過的犯罪者的內心活動及精神世界,同時又為影片導入了「宿命」這個重要的表現主題。
影片的高潮段落是和賀英良在個人音樂會上指揮並演奏他創作的鋼琴協奏曲《宿命》,同一時間,警視廳召開聯席會議,由刑警今西匯報案情偵破結果。在這個段落裡,伴隨著今西關於和賀英良幼年經歷的講述以及另一空間裡和賀本人的鋼琴演奏,早年間本浦父子在日本各地四處流浪的第三條敘事線展現在觀眾眼前。這段三條敘事線交叉運用的平行蒙太奇段落長達40分鐘,最大限度地運用電影獨特的視聽手段,製造出了催淚彈般的感人效果。
人物的命運與日本列島不同季節的自然景觀相互交融在一起,為和賀英良戰前的個人經歷賦予了一層濃重的民族國家色彩和普遍性蘊含。於是這個段落所展示的,已不只限於發生在戰前的一段不幸的個人史,而成為日本國民共有的戰前經歷與集體記憶的象徵性寫照,足以喚起所有70年代日本成年觀眾的入情和共鳴。
至此,影片對原著完成了一個最重要的改動,將主題引入到宿命論的方向上,為隱匿歷史的犯罪進行合理化辯護,大大背離了松本清張社會派推理小說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影片最後更是運用字幕說明,「像本浦千代吉那樣的患者在日本已經不存在了。然而,不管人生的旅途變化如何,像這樣父與子的宿命卻是永遠無法改變的!」這段用以升華影片主題的文字傳遞出了70年代日本社會繁榮表象之下被壓抑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悲情——後人無論怎樣努力,都永遠無法從前任留下的「歷史」陰影中擺脫出來。
電影《砂器》將主人公的一切境遇,甚至最後由於極端利己主義而走上犯罪道路均歸結為受到命運的擺布,這就是該片的「副作用」所在。正如日本電影研究專家陳篤忱在當時所寫的影評中指出,「這個結論是難以令人同意的,我們只有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從主人公所生活的社會背景和他的思想意識來進行剖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簡單地用『宿命』二字來概括一切,難免有宣揚宿命論之嫌,從而削弱了影片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根源這一主題。」
所幸《砂器》一片最終還是通過了審查,得以在中國公映,不過整個過程卻是在一種非常矛盾的情形下進行的,一邊是觀眾在影院裡被感動得痛哭流涕,一邊是報刊上不斷發表諸如「怎樣看《砂器》」的文章,讓人們擦乾眼淚,認清資本主義社會鼓勵個人奮鬥、自由競爭、優勝劣敗、弱肉強食的本質。從一定程度上說,《砂器》是以揭露性影片和批判性教材雙重身份在中國公映的。
而在日本,《砂器》則受到了觀眾和評論界的一致認可,獲得了1974年度《電影旬報》十佳獎的第二名,僅次於《望鄉》。松本清張本人也認為該片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編,甚至超過了原著。
野村芳太郎(右一)在指導拍戲
除了兩位重量級的編劇之外,《砂器》集中了70年代日本影壇的精銳力量,導演是松本清張最信賴的野村芳太郎,他一生執導過8部根據松本清張小說改編的推理電影,被譽為日本推理電影第一人。作曲之一的芥川也寸志是日本文壇巨匠芥川龍之介的兒子,他借鑑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創作了片中的交響樂《宿命》,被日本影壇讚譽為&34;。
為兼顧海外市場,該片特邀當時已經在國際影壇闖出名聲的丹波哲郎飾演男一號今西刑警,他曾在1966年007電影《鐵金剛大破火箭嶺》中出演,也曾在香港導演張徹執導的《水滸傳》中扮演過盧俊義一角。他外形硬朗,表演風格沉穩內斂,在今西這個角色上顯示出了表現人物深刻心理的才能。
飾演和賀英良的加藤剛之前就主演過松本清張的另一部改編作品《影之車》,導演也是野村芳太郎。當時,他剛剛與慄原小卷共同主演了苦情電影《忍川》,不僅演技得到證明,其英俊的相貌和氣質深受觀眾歡迎,後來他被日本電視主持人松本人志稱為與阿蘭·德龍和尊龍齊名的「世界三大美男子」。在《砂器》中,他雖然演一個天良泯滅的鋼琴家,但卻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在影片上映後,他身穿的大尖領襯衫和西裝在國內一度流行。
2018年6月18日,加藤剛因膽囊癌病逝,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