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小麥/文 從一年前《自殺小隊》在聖地牙哥動漫展期間首次曝光片段和劇照以來,影迷們翹首以盼,希望這成為一部與眾不同的「反派集結」超級英雄電影,希望本片扭轉DC漫畫電影一個個失敗的命運。可是當《自殺小隊》即將上映之際,卻傳來噩耗,影片的評價又「撲街」了。
截止到影片上映之日,《自殺小隊》在影評權威網站爛番茄上綜合評分只有29%。160多個評論中只有47個給了較為正面的評價。對於DC電影接連撲街,有的影迷甚至認為爛番茄被漫威收買,很顯然這是極其不理智的想法。爛番茄只是給各位影評人平臺,把他們的評分集合在一起而已,就算關閉爛番茄,各處影評人的聲音依然在。更何況在上面評分的不僅是美國媒體,甚至還有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等地的媒體。
筆者參與的是本片洛杉磯媒體場的放映。這片因期待值很高,對媒體來說也是一票難求。邀請函發出當日不到兩小時座位就被預定光了!放映當日,全場座無虛席,連第一排也都坐滿了。按理說,對這部電影,媒體充分顯示出了興趣與熱情。但在觀看過程中,筆者發現場內的反響並不大,只有很少數的人在極少數的情節時發出笑聲。而且似乎笑的都是些老年人,笑點情節也都是在本片廣告或預告片中的內容,這不僅讓筆者覺得也許是這些奶奶爺爺們平時少上網,沒有看過本片前期宣傳的原因。而影片真正的目標觀眾群:宅男、年輕人們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什麼反應。這就已經預示著影片的評價不會太好。
在過去其他漫改電影媒體場,比如今年的《美隊3》、之前《死侍》放映時,場內宅男們簡直都樂翻了,經常拍手叫好,顯示出極高的興奮度。這往往代表著他們「看得很開心」。美國人不吝嗇表達自己情緒,如果他們喜歡,就一定會有反應,這是筆者在美國觀影多年得出的結論。而最關鍵的是,當發現觀眾反應小時,同樣會影響在座各位影評人對電影的評價,他們在評分時就會認為「其他觀眾顯然跟我一樣覺得很無趣」,從而導致他們在給予負面評價時更無所顧忌。
最終影片亮出評分,果不其然,本片淪為了今年暑期眾多「撲街」作品之一。有人說,娛樂大片本來就很難獲得高評價。其實不然,影評人也懂得針對不同電影給出不同標準。觀察爛番茄,就算暑期或聖誕檔期的娛樂片,如果評價能有50%以上都可以算是值得一看。但低於50%的通常在質量上確實存在問題,或確實太讓人失望。
就算這樣的口碑也許不會影響已經預訂《自殺小隊》首映票的觀眾前往觀看,但媒體評價對美國市場內票房的影響是肯定的,至少可以說,《自殺小隊》也許會成為8月票房的佼佼者,但想擠入暑期前三已十分困難。
所以究竟為何這部電影如此備受期待,最終卻「砸」了?簡單來說就是:期望值太高而影片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影片在人物的服裝造型和創意上具有十足吸引力,才會弔起觀眾的胃口,但最終卻敗在了故事和人物個性塑造上,變成了「塗有外表、內在空洞」的作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預告片和海報比電影正片好看」的類型。
1、影片的對白缺少火花:這類群體演出電影精彩往往在於各個角色之間的互動,比如《美國隊長3: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銀河護衛隊》(Guardian of Galaxy)、《星際之旅3》(Star Trek3)這點就做的很好,多個超級英雄無論是交手還是打嘴炮都相當精彩,甚至因編排得當,對白精彩,常常讓人有意猶未盡,想立刻二刷的衝動。但本片中,幾位特遣隊成員雖然均是各有千秋的「惡人」,但顯然不善言辭,除了怪叫和耍狠外,聚在一起時的互動卻平淡如水,甚至有的對白讓人感覺尷尬,笑點寥寥。小丑和小丑女除了偶爾尖叫發狂外也沒有貢獻什麼精彩對白,威爾史密斯的死亡射手和喬爾金納曼(Joel Kinnaman)飾演的美國大兵均為主要角色卻大部分臺詞是說教或發號施令。而另外幾位角色對白都很少。
2、劇本粗糙:除了懶得給角色之間寫出有趣的對白外,在故事上也顯示出編導的粗糙和懶惰。比如對於反派要壞滅世界的目的,和她一直口中念道的「武器」都沒有太多解釋。而一些角色「死而復生」更是完全不解釋,仿佛在對觀眾說:「反正是漫改電影,我想讓誰活都行。」就這樣,多個主要人物隨意「走了又回」 。而蝙蝠俠在開頭的客串也給人留下很多疑問:他為何會為政府服務?後來反派出現,蝙蝠俠怎麼就不見蹤影了?「閃電俠」的「閃現」也是一句解釋沒有。這樣的「安插」因缺少充分的邏輯性,仿佛就像是為了客串而客串。
3、反派不給力: 漫改電影要想成功反派必須強勢有看點。而本片充滿了「壞人」卻敗在沒能找到一個真正的反派。雖然曝光了無數預告,反派究竟是誰是一直未透露的「爆點」。然而,人們最期待看到的小丑則與蝙蝠俠一樣都屬於客串性質,只是用來吸引目光,主要情節時均「不見蹤影」。這也好理解,也許華納希望把小丑留到蝙蝠俠電影裡去好好發揮。但面對如此規模的反派集結,反派卻選了一個說著聽不懂語言,只會扭動身子,全靠化妝嚇人的角色實在令人失望。更何況,在她造成的破壞中,觀眾看不到任何自己關心的角色受到威脅,只是盲目地毀壞一些城市,沒有營造出絕對的危機感。
4、前期曝光太多:影片最大的看點無疑是小丑女和小丑,但兩個角色參與的內容大部分都已在前期宣傳中出現,在片中幾乎沒看到什麼新的內容,這讓人感覺有些失望。特別是對小丑女如何被小丑俘虜成為愛人並變成如今的樣子等背景介紹花的時間很少。小丑女除了會搔首弄姿並顯示出一定「精神問題」外,沒有太多機會展示其能力,甚至動作戲都很少。最終給人留下印象的只有她的大腿、臀部。而小丑也是除了偶爾「哈哈」笑幾聲,用武器和猙獰面孔去顯示他的癲狂外,尚未有太多機會發揮。如果說諾蘭版本中的小丑是通過劇情和內心世界塑造的飽滿人物,本片中的小丑只是個會哈哈笑的平面人物。最終的感覺就是,看了電影跟沒看前一樣,值得一提的依然是兩個角色的造型。
5、缺少獨特風格: 根據《好萊塢報導者》(Hollywood Reporter)的報導,本片的劇本的確準備倉促,為了保證影片趕上早訂的檔期,導演大衛•阿耶只用了六周就寫好了劇本開始拍攝。而他本人之前一直拍攝戰爭片,擅長暴力和動作戲,卻不擅長幽默感。然而超級英雄電影本身依然應具有娛樂性質才能滿足各位漫迷和暑期觀眾的需求。而平時就髒話連篇的阿耶顯然對影片的走向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卻因無奈要配合PG-13分級的要求而讓影片明顯收斂。據說,華納公司也幹預了本片的剪輯過程,最終人們看到的版本很可能是個人風格「妥協」之後的版本。在這種情況下,《自殺小隊》既沒有能像漫威電影那樣「老少皆宜」,又沒有像《死侍》那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勇敢,沒能成為一個標新立異的超級英雄電影。
不過,正如之前所說,本片在人物造型塑造和視覺效果上依然是成功的。至少馬格魯比飾演的小丑女哈莉在造型上足夠驚豔,已在粉絲中深受肯定。而以她為原型的服裝、玩具依然將有機會在衍生品市場上獲得利潤。我們只能期待,這個角色及小丑在未來的DC宇宙中能有更好、更充分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