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註明星人物誌、奇聞軼事、深度解讀,歡迎關注,帶你讀懂娛樂圈往事。
近日,譚詠麟曬出了一組友人相聚的近照,照片中瘦的有些脫形的洪金寶尤其引人注目,曾幾何時,這個現在看上去皮包骨頭的男人,可是有著「最靈活的胖子」的美譽的。
單單在香港影壇的地位,也是高出成龍一頭的。毫不誇張的說,洪金寶見證了功夫電影的興盛和衰落,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我們都知道上個世紀香港電影在世界電影的地位,不說世界超一流,在東亞、東南亞等亞洲地區的聲名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可惜的是近些年來日漸衰落,不復昔日榮光,不說寶萊塢這種世界級的生產基地,甚至這些年韓國電影都已經有趕超的趨勢。
而上個世紀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立足亞洲之巔的原因就是這三寶:喜劇、動作、黑社會。
喜劇中以許冠文和周星馳的喜劇風格,黑社會這些年的發展也是從《古惑仔》這種街頭混混型的轉變為《無間道》這樣的智謀型,雖然說沒有了之前的榮光,但是依舊有一定的市場,而三寶當中的動作則是步入新世紀,尤其是2010年往後,除了《葉問》系列基本沒有什麼代表作,也是三個當中衰敗得最徹底的。
01演藝世家出生的會武功的胖子
洪金寶出生在一個演藝世家,洪金寶的祖父洪濟是老上海灘的電影導演和製片人,在上海和香港投資影業,執導過不少早期的武打片;祖母錢似鶯是1920年代的上海影星,在舊中華精武會諳習武術,後隨到香港發展,是中國影史上第一代女打星。
年輕時候的洪金寶調皮搗蛋、愛好捉弄人,在他六歲的時候,父母無奈之下只好將其送入了于占元創辦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因為于占元是出了名的嚴厲,洪父洪母希望能夠改一改洪金寶頑劣的性子。
進入戲劇學院之後的洪金寶並沒有真正的收斂性子,時常欺負同期的小師弟們,尤其是大師兄元庭逃跑之後,洪金寶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師兄,成龍元彪他們時常會被這個小胖子欺負。
洪金寶最為知名的就是那和矯健的身手不相匹配的肥碩身材,這也成了之後「行走江湖」的一大亮點。
可以說這個學院撐起了之後香港武打明星的半邊天,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香港的動作電影中叫「元x」的到處都是, 也正是這些人扛起了香港動作電影的大旗。
其中就以七小福最為出名。但是七小福並不是真正意義上不變的七個人,據統計七小福這個團體共計十四個人,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就是洪金寶、成龍、元彪、元華等人。
在戲劇學院關了之後,很多人也都走上了演戲的道路,因為家庭背景和自己的才華,洪金寶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十六歲的時候,洪金寶就擔任了動作片《大醉俠》的動作指導。而在此之後慢慢地成為了嘉禾公司的常駐武術指導,李小龍的那個時代,洪金寶就曾參與過《精武門》的拍攝。
雖然洪金寶是武術指導出身,但是一直都有一個演藝夢,終於在1972年的時候首次擔任男二,也是主角之一。早期的洪金寶真是討人喜歡,動作乾脆利落,外形憨態可掬,能打能搞笑,所以在票房上也是很有號召力的。
在七十年代的時候,洪金寶在圈內已經有了相當的名氣,並且組建起了自己的「洪家班」。現在我們回頭看「洪家班」的班底,可謂是從一線明星到金牌男配一個不差,林正英、午馬、元彪、元華、錢嘉樂、鄒兆龍等都赫然在列。
就電影成就和行業地位來說,洪金寶永遠是香港影壇的一位大哥大!
02香港動作片的黃金時代
八九十年代正好是香港電影蓬勃發展的年代,就拿動作電影來說,李小龍的《精武門》、《龍爭虎鬥》等引領了截拳道的一股潮流,就算是現在再看李小龍的電影,也不得不佩服打鬥動作的乾淨利落,不過李小龍的電影更多的是給國人傳遞一種精神力量,正如李小龍在美國所做的那種,弘揚中華武術。
八九十年代能夠能夠和洪金寶打對臺戲的也就是同為「七小福」出身的成龍了。《A計劃》和《警察故事》系列到現在也時常會被大家翻出來溫故一下。和洪家班不一樣的是,成龍是和袁和平進行的組合,成龍獨有的喜劇打鬥風格配合上袁和平善於量身定製的動作設計,讓這種風格風靡起來,其中就以《醉拳》最為出彩,也被評為金像獎的百大華語電影之一。
再來說回洪家班,剛剛提到林正英是洪家班的班底之一,而在英叔的殭屍系列賣座之前,洪金寶就拍攝了一部《鬼打鬼》,這部電影也被譽為是殭屍片的前身,所以大家公認殭屍片的由來與洪金寶是脫不掉關係的。
除此之外,《福星高照》、《七小福》等等也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值得一提的是《富貴列車》,這部電影陣容豪華,雖然劇情經不起推敲,但是作品的意義就是宣傳港片,這也昭示著港產片在80年代的繁華。
說起港產片,其實真正將其推向頂峰的還是李連杰,中國人嚮往的武打片都有一種儒雅在裡面,而李連杰的風格就是這樣的。《黃飛鴻》、《少林寺》等等都是比較貼合內地觀眾的,而且自有一種武俠風在裡面。
《精武英雄》這是全世界動作片迷都認同這是李連杰最好的一部電影。
此片可能是李連杰功夫電影史上的最佳,無論從動作設計上,還是思想性的表達上,或是對武術與技擊的理解上,它都堪稱功夫片中無與倫比的一個典範。
03香港動作片時代的落幕
很多人很好奇為什麼當初的港片如日中天,隨便一部都是佳作,到後來《新龍門客棧》的出現已經被譽為是武俠片的復興之作了,而《無間道》之後十年才出來一部可以接班的《寒戰》。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97前後,大批香港電影人奔赴好萊塢,跑掉了一批中堅力量,造成了那個時候內地市場還沒有成型,但是香港電影的後備力量卻嚴重不足,有才華的新銳導演沒有幾個,港片自然舉步維艱。
沒有導演想要靠愛發電,在那個時代,就算大家知道將來內地市場很大很大,但是誰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年,好萊塢和一些已經成名已久的影視基地才是正途。
慢慢地我們也發現洪金寶的電影開始呈現套路化,越來越模式化,絕大多數電影中洪金寶飾演的都是大哥角色,有身份、有資歷、有實力的老前輩。一方面是確實如此,另一方面又想要倚仗他的打星身份。
說實話請到洪金寶但是不顯露一手就有點太浪費了,於是就有了套路化的到最後主角會和洪金寶打一架,已經沒有了新意了。
就好像香港動作片一樣,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所以港片的沒落是必然的,不僅僅是動作片。之所以動作片尤為突出的是因為演員的關係,我們基本看不到新生代的動作明星了,現在仍然活躍在熒幕中的武打明星甄子丹、吳京等等都是中生代的。
新生代的嚴格說起來張晉算一個,可能王寶強在《一個人的武林》中的表演也勉強算一個,其他的很難再找出一個了,就和港片的導演一樣,陷入了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
終
其實港片的落幕是必然的,上面提到過一些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市場問題,內地的崛起勢不可擋,而由於發展速度過快,導致很多導演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就算是知名導演也不行,更談不上現在的一些新銳導演了。
真正想要重現港片時代的輝煌,小編覺得,第一需要放下之前的所有榮耀,因為那些榮耀都是電影先輩們的,而市場一定會挖掘出新的人才,就好比喜劇來說,新生代的黃渤、徐崢等人已然合格。
再者需要做的就是摸清市場需求,說實話流量明星就是一敗筆,要演技沒演技,要抗壓能力沒抗壓能力的,挑不起大梁的,就算是好萊塢為了迎合中國市場,也只是啟用幾個亞裔演員罷了。
洪金寶之所以被稱為大哥大,因為對有能力之人儘可能給予機會,讓他們得以施展才能。從洪家班出來的人才基本上都是一方大佬,每一個都可以獨當一面。這也是小編所說的最後一點,多一些伯樂,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很希望內地作為最大的市場,能夠重現港片時代的昔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