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阿巴斯的微觀世界

2021-02-19 三聯生活周刊

我最接近伊朗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的一次是去年10月份。當時,阿巴斯受央視微電影之邀,來北京做一場媒體見面會,為即將開拍的電影《杭州之戀》造勢。


已故伊朗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因早已確定好的行程,我錯過了那次見面會,卻也並不覺得遺憾。「電影拍完再採訪,更好」,我對當時的自己說。

今早,睜眼看到阿巴斯去世的消息,我知道,《杭州之戀》不會有了,那場錯過的採訪也再也約不到了。


阿巴斯

「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朋友圈被來自「大嘴巴」讓·呂克·戈達爾的評價刷屏了。我不喜歡這句評價,較之戈達爾的武斷,黑澤明對阿巴斯的疑惑更意味深長:雷伊(薩耶吉特·雷伊,印度導演)去世時我非常傷心,看了基阿魯斯達米的影片之後,我懷疑,上帝是派這個人來接替雷伊的?

黑澤明的話裡有宿命論和傳承的意思。的確,電影不僅沒有「止於阿巴斯」,反而因為阿巴斯的存在而大大豐富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阿巴斯得到包括戈達爾在內的歐洲文化界名人的追捧,作品在歐洲各個電影節上頻頻獲獎,這極大地刺激了伊朗本土電影從業者,進而形成了伊朗電影新浪潮。


阿巴斯

阿巴斯影響了他後來的幾代伊朗導演,這毋庸置疑。去年,另一位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因《計程車》而拿到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成為獨立導演之前,他曾是阿巴斯的助理導演。《計程車》裡模糊現實與電影劇情的創作手法有太多阿巴斯的影子,觀影時,我總會想到阿巴斯的《十段生命的律動》裡那個女司機與乘客的對話。賈法·帕納西飾演的男主角有個麻煩又機靈的小侄女,叔侄坐在車裡的鏡頭也總會讓我想到阿巴斯曾經拍過的那些伊朗少年。


《十段生命的律動》劇照

阿巴斯和我喜歡的另兩位導演錫蘭、塔爾科夫斯基一樣,他們都對自己出生、成長的那片土地有著深沉的情感。因為制度、宗教等因素,他們電影中的故鄉不如馬丁·斯科塞斯的紐約過癮,也不像託納多雷的西西里島那麼多情,他們用克制的手筆,站在出離的視角,又愛又恨地描繪他們眼中的故鄉。就像今天被廣為傳播的另一段話:「當我們不再屈從於溫情主義,我們就能把握自己,把握我們周圍的世界。」


阿巴斯

幾年前,看過一篇阿巴斯的自述,今天這篇文章也再次被提起。讀這篇文章時,總會被兩個小細節吸引,主觀地認為,這兩個細節充分展示了阿巴斯的電影風格和他對這個世界的觀照方式。

他說,「是我朋友阿巴斯·柯漢達裡的一雙皮鞋使我成為一名電影導演。」這樣的邏輯和敘述方式,就是《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小學生木汗德為把拿錯的作業本還給同桌,獨自一人踏上了尋找的旅程。一個小學生拿著作業本奔走在田間街頭,這畫面有趣,但一點不覺得幼稚。阿巴斯的電影總是起於一個微小的事物,卻用一整套基於這微小事物而建立起的邏輯讓你徹底走進他的世界。這個世界我也在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裡走進過,相信這絕不是巧合。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劇照

在那篇自述裡,阿巴斯還提到過奶奶指給他看的那山、那樹,「這時她只給我看的是一幅意想不到的影像,是數不清的影像中的一幅,是從成千上萬個角度看到的影像中的一幅,她選擇了其中的一幅盡情地欣賞,她正在自己的內心裡作畫,她有畫家的記憶,正在畫一幅內心的影像。」

阿巴斯從來就知道,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他的電影總是鋪展開一幅幅生活的場景,讓觀者在其中做出選擇。包括《特寫》《櫻桃的滋味》《十段生命的律動》在內,阿巴斯的多數電影都緩慢、木訥,連幽默都是靦腆的。很多時候,他的電影以冗雜、粗糙的面貌呈現,在觀影過程中,你永遠不知道故事會走向何方。各種場景在畫面裡進進出出,各種陌生或熟悉的人在鏡頭裡來了又走,很多場景看似漫不經心,很多人來去得看似沒有目的。


《櫻桃的滋味》劇照

除了固定的影像風格,你很難在阿巴斯的電影裡找到「套路」。你怎麼會想到,巴迪在櫻桃樹下的墳墓裡參悟了生命的意義(《櫻桃的滋味》),冒充偶像混吃混喝的薩布齊恩真的見到了穆森·馬克馬巴夫本人(《特寫》),全程積極樂觀的《生命在繼續》的結尾,導演沒能找到《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的小演員……阿巴斯的電影裡沒有反轉,他只是讓主角經歷了豐富的人生體驗後,把劇情帶到它該去的地方。


《櫻桃的滋味》劇照

命運、制度、人性、情感……阿巴斯的鏡頭始終在真實與虛幻間搖擺,這是他電影的表現方式,也是他終其一生在思考的問題。也真是巧合,阿巴斯的最後一部電影在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取景,但這一次,他放棄了虛幻,拋下攝影機,走向了真正的天堂。


阿巴斯

(圖片來自網絡)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阿巴斯三年祭
    伊朗導演法哈蒂也曾在阿巴斯去世時表達:「阿巴斯不僅僅只是一名導演,他的電影與生活都充滿了現代的神秘感。他的成功為其他伊朗同行開闢了一片新天地。今天,我們失去的不止是一名優秀的導演,而是一位偉人。」如今,阿巴斯已經離去三年之久。再次回看這篇文章,或者每每回看阿巴斯的電影,都不禁一次次被他驚人的創造力折服。阿巴斯的一生是由每秒24幀的電影構成的一生,而阿巴斯的電影又流淌著伊朗詩意的哲學。
  • 阿巴斯:平凡而動人
    要不是噩耗突然,你甚至會覺得有些人是不會死的,比如阿巴斯,他片子裡的影像、精神成了我們腦中最重要的烙印,作為肉身的人這事反而會在意識裡淡化,所以聽到這消息時還是很錯愕。或許任何他者的死都是對我們自己的提醒——死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烙印,你選擇怎麼活呢?阿巴斯也曾說過:要擁有認真接受死亡的生命。
  • 阿巴斯是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
    我當然會覺得戈達爾的話說過了,僅僅把它看做是一個強調電影記錄性的導演對同志的惺惺相惜,但我們從這句話中便可大概勾勒出阿巴斯電影的線條。【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這本書收錄了阿巴斯自己的文章,他的故事和創作理念,還收錄了【電影手冊】上關於他的幾篇比較好的影評。如果要用這本書對阿巴斯做一個恰當的了解,那這本書是再合適不過了。
  • 阿巴斯突然去世,亞洲電影的頂梁柱塌了
    阿巴斯的離世讓人萬分痛心和遺憾,他不僅是世界影壇標誌性的「東方」導演,他的電影帶給西方帶來一種完全陌生的電影形態,同時,我認為他始終保持著自覺,沒有因被加冕而被消化的「他者」。有的人在為電影塗抹色彩,有的人則在修理電影的本質,阿巴斯屬於後者。
  • 阿巴斯去世,伊朗電影何去何從
    有人曾說,阿巴斯的眼睛永遠是睜開的。然而今天,櫻桃沒了滋味,生生不再長流,究竟何處才是我們真正的家?正如阿巴斯在電影中所言:活著的人最怕什麼?最怕閉上眼睛後再也無法醒來。阿巴斯電影《隨風而逝》劇照昔日導演之間的嘆服之詞,註定成為洶湧如潮的悼文的一部分。戈達爾曾說,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黑澤明曾說,薩蒂亞吉特·雷伊去世後的空白,終於被阿巴斯所填補。
  • 阿巴斯:永恆的一天
    現在一再想起的畫面竟是我和阿巴斯扶著北京貴賓樓飯店的中庭欄杆,開心地看著下面一層大廳的紅色春節背板舞臺,盛裝的大媽們在排練一個群舞。他看得認真、好奇,傳染我也重新品味這種因日常而被忽視的幸福。我們去後海吃飯,他不顧寒冷、興致盎然,在荷花市場的入口廣場處和老太太們舞著華爾茲。我和阿巴斯去逛三聯書店,旁邊有家著名的盜版電影DVD店,阿巴斯把店裡所有他自己的盜版碟買走(數量本來並不多),「送朋友。」
  • 阿巴斯回顧展?
    北京時間七月五號一早,朋友圈被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刷屏。對於影迷來說,除了轉發他去世的消息外,能夠做的就是等待阿巴斯作品回顧展了。
  • VR影片《微觀巨獸》讓你體驗昆蟲微觀世界的驚悚瞬間
    文章相關引用及參考:映維網微觀生態圈中動植物的一段精彩故事(映維網 2018年01月26日)在2017年12月,映維網有報導說來自數字王國的VR動畫影片《微觀巨獸(Micro Giants)》入選了聖丹斯電影節。現在,數字王國分享了更多有關《微觀巨獸》的細節。
  • 阿巴斯十大經典影片
    ▼推薦理由導演阿巴斯在此之前拍過將近16部長短不一的片子,直到《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推出,才讓他在國際電影界初露頭角。此片獲1987年德黑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89年坎城國際電影節藝術電影獎等。故事沒有驚世駭俗的情節,卻讓人難以忘懷。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現在成人面前,伊朗兒童片由此發軔。
  • 追憶「櫻桃的味道」——伊朗電影巨匠阿巴斯逝世
    阿巴斯從影40多年,上世紀90年代在坎城、威尼斯等電影節斬獲大獎,讓伊朗電影的藝術水平得到西方世界承認。法國傳奇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曾這樣評價他的電影成就:「電影始於D·W·格裡菲斯,終於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阿巴斯生前籌拍的下一部作品,是他幾次實地考察取景地的《杭州之戀》。
  • 法國紀錄片《微觀世界》影評
    ——法國電影《微觀世界》影評與紀錄片《鳥的遷徙》一樣,《微觀世界》(Microcosmos)同樣由蜚聲海內外的法國電影人雅克•貝漢擔任製片人。不同的是,前者歷時四年拍攝完成,而《微觀世界》的拍攝時間則長達讓人震驚的二十年:十五年用於影片的研究規劃、兩年的拍攝器材設計階段、最後三年實際拍攝完成。《微觀世界》由克勞德•紐利迪薩尼(Claude Nuridsany)和瑪麗•佩萊諾(Marie Pérennou)聯合執導,它利用特殊的微距攝影機,捕捉了神秘的微觀世界不為人知的種種奧秘。
  • 風兒帶走了他——寫在阿巴斯離世的夏日
    若將這兩部片子置於阿巴斯的整個創作歷程中體察,那麼可以說《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是阿巴斯的高度寫實風格的進一步沉澱,而《橄欖樹下的情人》則是阿巴斯個人風格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杆。在《橄欖樹下的情人》中,阿巴斯電影那種獨特的「朦朧美」已經自成體系。貧窮的男孩海珊一心追求鄰家女孩塔赫莉,卻因家境貧寒被塔赫莉的母親拒絕。後來,地震使塔赫莉失去了父母與財產。
  • 告別大師 阿巴斯十大經典影片
    ▼推薦理由導演阿巴斯在此之前拍過將近16部長短不一的片子,直到《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推出,才讓他在國際電影界初露頭角。此片獲1987年德黑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89年坎城國際電影節藝術電影獎等。故事沒有驚世駭俗的情節,卻讓人難以忘懷。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現在成人面前,伊朗兒童片由此發軔。
  • 阿巴斯:愛情雖然是重複,但每人的悲傷卻不會重複
    【桃現場】阿巴斯導演中國行 長假歸來秋意更濃。在桃姐的攛掇下,今天一大早(嗯「世界賣萌日」)妹子我頂著帝都四五級的北風,去往798藝術園區的一間咖啡館參加了伊朗電影導演阿巴斯的媒體見面會。對於籌拍中的《杭州之戀》,中國影迷們也許並不陌生,這部阿巴斯受央視微電影頻道CEO王平邀請拍攝的電影,從去年開始,便陸陸續續有「阿巴斯赴杭州為新片選景」、「保潔大姐成為阿巴斯新作女主角原型」等消息傳出
  • 不要進來,腦洞清奇的「微觀世界」太美!
    世界那麼大,我們都想要去看看,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渺小……但是,微觀這個世界,你有嘗試嗎?今天,九叔要介紹一位超級奶爸,在他的鏡頭裡面,全部都是腦洞清奇的微觀世界,一起來看看!
  • 看見不可見:極致美的微觀世界
    你也許認為,這些微小的生物不起眼,事實上正是這些微觀的東西,掌控著我們這個世界,而正是無數人的努力,讓人類漸漸地發現,這個世界的另一面。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能直面未知,不斷突破微觀的極限,以更大的智慧,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摘自本視頻)。
  • 阿巴斯誕辰80周年:導演隨風而逝,電影生生長流
    阿巴斯的一生是由每秒24幀的電影構成的一生,而阿巴斯的電影又流淌著伊朗詩意的哲學。邀請大家藉由這個特殊的日子,重溫阿巴斯。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伊朗人在西方世界還只有負面形象時,是他的電影展現了一張人性的和藝術的面龐。阿巴斯畢業於德黑蘭大學造型藝術系,主攻繪畫。在其事業初期,他以繪畫、製圖和書籍插圖為生並以設計電影中字幕等商業項目而進入電影工業。他在青幼年智力發展機構(Kanun)設立了電影部門,在此一大批高質量的伊朗電影製作了出來。
  • 這位配樂大師,是婁燁、阿巴斯御用
    看死君:在今年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評委陣容當中,有一位享譽世界的伊朗電影配樂大師,名為裴曼·雅茲達尼安(Peyman Yazdanian)。熟悉他的影迷知道,裴曼曾是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御用配樂,跟阿巴斯合作過《隨風而逝》等影史經典。裴曼也曾與中國著名導演婁燁合作多年,為婁燁導演的《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浮城謎事》等電影做過配樂。
  • 收藏 動物世界播放的《微觀世界》全集在線看!附下載
    minuscule,中文名稱為微觀世界,也有翻譯為小世界的。這是一系列搞笑的動畫,一共有78集,每集長度約為5分鐘。動畫輕鬆搞笑,配樂製作的也非常好。乍看上去像是皮克斯的動畫,但實際上它是法國Futurikon公司製作的,製作方以可愛的造型,幽默的故事,向人們介紹了微觀世界的動物的生活習性等知識,非常適合兒童教育片,很多成人也非常喜歡觀看,不愧為獲獎動畫。
  •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 馬丁斯科塞斯發文悼念
    阿巴斯(資料圖)。網易娛樂7月5日報導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4日,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1997年,阿巴斯憑藉作品《櫻桃的滋味》收穫一座金棕櫚獎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