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平凡而動人

2021-02-19 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大口吃桃,冷眼看片

四天前,伊朗導演阿巴斯在巴黎去世了。要不是噩耗突然,你甚至會覺得有些人是不會死的,比如阿巴斯,他片子裡的影像、精神成了我們腦中最重要的烙印,作為肉身的人這事反而會在意識裡淡化,所以聽到這消息時還是很錯愕。或許任何他者的死都是對我們自己的提醒——死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烙印,你選擇怎麼活呢?阿巴斯也曾說過:要擁有認真接受死亡的生命。


阿巴斯生活的伊朗飽受政治和宗教革命之苦,其審查制度之嚴格一點都不差於吾國,但還是出現了他這樣優秀的導演,然而對此有切膚之痛的他,電影裡卻沒有特別鮮明的政治元素,比如:《烈日灼人》中這樣的鏡頭

經歷過政治痛苦的導演都很愛隱喻,阿巴斯是個例外

有的只是最普通的人和平凡生活中的微光,就像《何處是我朋友家》中的小男孩。將近一個半小時的影片講述了極為簡單的故事:閉塞鄉村小學裡,小男孩木汗德經常不把作業寫在作業本上,老師警告再這樣就會被開除。但是放學時阿穆德卻不小心把木汗德的作業本帶回家。於是他決定去找住在另一個村子的木汗德,可沒人知道他家在那兒,一晚上徒勞尋找之後,阿穆德最終替朋友寫了作業,第二天上課時免除了朋友的麻煩。

木汗德放學時大概總忘帶作業本

這個電影完全從小朋友的角度看周遭世界:家庭、鄉下街頭集市、孤獨老人、馬奔馳在崎嶇的石階上,以及無法理解的成人世界。對成人世界有距離地觀看似乎給了我們另一次機會來看待生活,沒什麼是理所當然的,熟悉到麻木的日常重新顯現它應有的美好、冷漠和瑣碎。

最感人的是小男孩純淨的眼神和對朋友執意尋找,單純的目的不光因為不知道朋友家在哪而難以達成,還不斷被成人世界的邏輯打斷,比如媽媽派去買麵包、而爺爺又要他去拿煙,僅僅是為了教育他做一個負責人的人;另有粗暴的叔叔要從作業本上扯一張下來。

梅西小弟嗎?
鄉村
老人

希望總是一次次落空,卻沒有在中途停下,直到最後真的沒有找到,小男孩回到家中,委屈得想哭。媽媽囑咐他吃飯時,他說我不想吃,我要寫作業。接著,大人們沉浸到各自的事物和思緒之中,除了小男孩,沒人知道過去幾個小時發生了什麼。

我們最終會失落的純粹悲傷

對題材的限制或許是阿巴斯等一眾伊朗導演選擇拍攝兒童電影的主要原因,但好的藝術家向來可以在有限事物中洞穿永恆,如阿巴斯在訪談中所言:如果我們懷著尊重把某一平凡的事物放到畫面中去,並為這些事物找到合適的位置。所以出現在他電影裡的總是貧窮鄉下小鎮、最不起眼的人,一日三餐的日常和勞作,從人們的衣著和談吐透露出嚴格戒律、年輕人和長者隱約對立。


《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

然而很難在他的電影中看到真正的矛盾,情感隱藏在克制平靜之後,《橄欖樹下的情人》裡,男人對女孩說:如果我們生活在一起... ... 愛的邀約也是那麼平淡且被女主角更隱秘的方式拒絕,她坐在門邊,聽到這些話時頭沒有從書裡抬起來一下... ...


電影裡沒有政治和宗教元素,我想並不僅僅是被審查規則所限,更重要的是阿巴斯信任生活本身,生生不息的生活中蘊含著人類的本質,其堅固不能輕易被任何宗教和政治動亂所撼動,更不會被貧窮落後而抹煞。它們就在那兒,在我們茫然參與和改造世界時,需要的,或許還有一雙靜觀之眼。

導演把靜觀之眼交給了自然卻毫不簡單的鏡頭跟演員,這兩樣保證了他的影片呈現最質樸真實的風格。長鏡頭總是跟隨著角色,或者在場景中記錄人的活動;而絕大部分演員要麼業餘要麼完全是拍攝地的居民,所以電影超出掌控之外反而是常態。

《隨風而逝》中介入鄉下現實的攝影師,幾乎全是群眾演員

也許有人覺得這是另一種炫技,其實並非如此,阿巴斯更像是一個不斷對生命進行思考的智者,他認為「生活中私密、重要的是在一切掌控之外的事情」,為了讓這些事物本身顯現,他選擇最自由的拍攝方式,因此電影中的戲劇衝突少得令人唏噓,而且罕見明確態度,一切都是半遮半掩,如生活原本的樣子——謎。也因此有人徹底暈了,睡倒在看片的中途,醒來後不知所措,繼而咒罵——什麼玩意!

《橄欖樹下的情人》中的之字小徑,也出現在《何處是我朋友家》

而阿巴斯在一次訪談裡的話讓我感動:如果能在我的作品和我本人之間選一個留存的話,我希望我本人留在世間,而不是作品。可以想見他是個多愛生活的人,近幾十年來伊朗發生的動亂並沒有讓他沮喪,反而激發出更要使勁生活的決心。表現在他的電影裡,就是那些令人昏昏欲睡的長鏡頭中對風景的不斷描繪,平靜對話裡飽含著微妙情緒的張力,還有點綴在簡陋和平凡中永不枯萎的花。

「在這,每當置身卑微的存在,

我感到我的思想

在最破敗的街道中變得無比聖潔。」


喜歡本文,打賞~


相關焦點

  • 阿巴斯:愛情雖然是重複,但每人的悲傷卻不會重複
    對於籌拍中的《杭州之戀》,中國影迷們也許並不陌生,這部阿巴斯受央視微電影頻道CEO王平邀請拍攝的電影,從去年開始,便陸陸續續有「阿巴斯赴杭州為新片選景」、「保潔大姐成為阿巴斯新作女主角原型」等消息傳出 對此,阿巴斯透露《杭州之戀》只是暫定名,目前劇本已經完成,正在翻譯。中方演員由王平推薦,阿巴斯親自敲定,選角異常順利,但就是不肯透露TUT嗷嗚~伊朗女演員已經開始學習中文,影片講述了一個在中國學中文的伊朗女孩的故事,是一個「充滿愛與激情的故事」。
  • 阿巴斯:永恆的一天
    現在一再想起的畫面竟是我和阿巴斯扶著北京貴賓樓飯店的中庭欄杆,開心地看著下面一層大廳的紅色春節背板舞臺,盛裝的大媽們在排練一個群舞。他看得認真、好奇,傳染我也重新品味這種因日常而被忽視的幸福。我們去後海吃飯,他不顧寒冷、興致盎然,在荷花市場的入口廣場處和老太太們舞著華爾茲。我和阿巴斯去逛三聯書店,旁邊有家著名的盜版電影DVD店,阿巴斯把店裡所有他自己的盜版碟買走(數量本來並不多),「送朋友。」
  • 阿巴斯回顧展?
    北京時間七月五號一早,朋友圈被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刷屏。對於影迷來說,除了轉發他去世的消息外,能夠做的就是等待阿巴斯作品回顧展了。
  • 阿巴斯三年祭
    當時我身在美國麻省的一座小鎮,得知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後,深焦編輯部緊急召集英語組,翻譯了這篇關於阿巴斯導演的綜述。毫無疑問,阿巴斯是當今影壇鮮有的大師級人物,曾憑《櫻桃的滋味》獲得1997年的坎城金棕櫚。黑澤明說曾說,阿巴斯是繼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後,上帝派來人間的又一位電影巨匠。戈達爾也曾在觀賞完《生生長流》後發出「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的喟嘆。
  • 風兒帶走了他——寫在阿巴斯離世的夏日
    我曾在另一篇文字中寫道:「阿巴斯對人物動機的此番模糊化處理令許多觀眾疑惑不解。可是,若轉念一想——這又何嘗不是阿巴斯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狀態本身的一次詩意的抽象?難道我們不也如這位男子一樣,被許多難解的憂愁困擾著,徘徊在生與死之間,卻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迷茫與失落後,最終仍能從生活的起起落落中感受到生命那動人的美麗呢?生命的滋味,正是櫻桃的滋味。它不可用語言道盡,卻可以在阿巴斯這種詩意的表達中永存。」
  • 別了,阿巴斯的微觀世界
    阿巴斯「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朋友圈被來自「大嘴巴」讓·呂克·戈達爾的評價刷屏了。我不喜歡這句評價,較之戈達爾的武斷,黑澤明對阿巴斯的疑惑更意味深長:雷伊(薩耶吉特·雷伊,印度導演)去世時我非常傷心,看了基阿魯斯達米的影片之後,我懷疑,上帝是派這個人來接替雷伊的?黑澤明的話裡有宿命論和傳承的意思。的確,電影不僅沒有「止於阿巴斯」,反而因為阿巴斯的存在而大大豐富了。
  • 阿巴斯是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
    我當然會覺得戈達爾的話說過了,僅僅把它看做是一個強調電影記錄性的導演對同志的惺惺相惜,但我們從這句話中便可大概勾勒出阿巴斯電影的線條。【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這本書收錄了阿巴斯自己的文章,他的故事和創作理念,還收錄了【電影手冊】上關於他的幾篇比較好的影評。如果要用這本書對阿巴斯做一個恰當的了解,那這本書是再合適不過了。
  • 阿巴斯去世,伊朗電影何去何從
    有人曾說,阿巴斯的眼睛永遠是睜開的。然而今天,櫻桃沒了滋味,生生不再長流,究竟何處才是我們真正的家?正如阿巴斯在電影中所言:活著的人最怕什麼?最怕閉上眼睛後再也無法醒來。阿巴斯電影《隨風而逝》劇照昔日導演之間的嘆服之詞,註定成為洶湧如潮的悼文的一部分。戈達爾曾說,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黑澤明曾說,薩蒂亞吉特·雷伊去世後的空白,終於被阿巴斯所填補。
  • 阿巴斯十大經典影片
    可以說,這是阿巴斯「帶著鐐銬跳舞」、探尋兒童世界多年產生的結晶。非職業演員,質樸記錄片式的樸質,成功的表述,預示著阿巴斯個人的電影風格開始成型。《生生長流》看這部片子,有一種做夢的感覺,對人生的感悟從尋找的足跡一層層剝離出來,彷佛跟阿巴斯一起進行了一次遠行,時間隨著形形色色的風景在平靜中不易覺察地緩慢流逝。日本導演黑澤明曾經稱阿巴斯的作品「無與倫比」,這句評論是否太過此處不予界定,但從這部片子裡,阿巴斯的從容以及悲天憫人的胸懷,確實夠得上大師的封號,對生命的思考是阿巴斯永不休止的詢問以及創作靈感的來源。
  • 阿巴斯:我都似稻葉的刃,懸在四季間
    據說,阿巴斯自小性格非常孤僻,一直到小學六年級都沒有在班上開口說過話。他喜歡畫畫,主要用這種方式治療自己的苦寂,但第一次考美院失敗了,無奈之下,阿巴斯選擇了去做警察,在工作之餘參加美術補習班,終於成功考進美院。用了13年時間,阿巴斯才完成了學業,畢業後,他在廣告公司做設計,又過去了9年,他才有機會和朋友籌建了一個電影工作室,並拍了他的第一部短片《麵包與小巷》。
  • 阿巴斯 | 我在一個瞬間活過一生(李暉 譯)
    阿巴斯導演作品《隨風而逝》劇照2015年,基亞羅斯塔米的所有原創詩集《隨風》《風與葉》《守望的狼》,以及他從尼瑪、哈菲茲、魯米和薩迪等波斯古典詩人和當代詩人中挑選改編的作品,由伊曼·塔瓦索利和保羅·克羅寧翻譯成英語
  • 阿巴斯突然去世,亞洲電影的頂梁柱塌了
    阿巴斯的離世讓人萬分痛心和遺憾,他不僅是世界影壇標誌性的「東方」導演,他的電影帶給西方帶來一種完全陌生的電影形態,同時,我認為他始終保持著自覺,沒有因被加冕而被消化的「他者」。有的人在為電影塗抹色彩,有的人則在修理電影的本質,阿巴斯屬於後者。
  • 告別大師 阿巴斯十大經典影片
    看完阿巴斯的電影,就會明白,戈達爾為什麼要說「電影止於阿巴斯」。他最新的作品應該是之前要去杭州拍的《杭州之戀》,可惜我們無緣得見了。《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可以說,這是阿巴斯「帶著鐐銬跳舞」、探尋兒童世界多年產生的結晶。非職業演員,質樸記錄片式的樸質,成功的表述,預示著阿巴斯個人的電影風格開始成型。《生生長流》
  • 追憶「櫻桃的味道」——伊朗電影巨匠阿巴斯逝世
    【世人悼念】  有媒體報導,阿巴斯患有癌症;也有媒體報導稱,阿巴斯患有腸胃疾病。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報導,今年2月至4月,阿巴斯從巴黎的家回到伊朗進行數次手術,上周回到巴黎接受進一步治療。  就在上周,阿巴斯和其他682名電影人受到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邀請,獲得奧斯卡獎投票資格。
  •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 馬丁斯科塞斯發文悼念
    阿巴斯(資料圖)。網易娛樂7月5日報導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4日,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1997年,阿巴斯憑藉作品《櫻桃的滋味》收穫一座金棕櫚獎盃。
  • 這位配樂大師,是婁燁、阿巴斯御用
    熟悉他的影迷知道,裴曼曾是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御用配樂,跟阿巴斯合作過《隨風而逝》等影史經典。裴曼也曾與中國著名導演婁燁合作多年,為婁燁導演的《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浮城謎事》等電影做過配樂。看死君:您29歲的時候,與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合作,為他的電影《隨風而逝》負責作曲。當時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得以與阿巴斯合作,並贏得他的讚賞呢?Peyman:這是我擁有過的最美麗的一段故事,因為大部分時候,你剛進入電影行業時一般都是埋頭苦幹,然後才會有與那些大師合作的機會。但是對我來說真的是個特例,因為我的職業生涯就是從與阿巴斯的合作開始的,我當時真的很幸運。
  • 阿巴斯誕辰80周年:導演隨風而逝,電影生生長流
    當時我身在美國麻省的一座小鎮,得知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後,深焦編輯部緊急召集英語組,翻譯了這篇關於阿巴斯導演的綜述。毫無疑問,阿巴斯是當今影壇鮮有的大師級人物,曾憑《櫻桃的滋味》獲得1997年的坎城金棕櫚。黑澤明說曾說,阿巴斯是繼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後,上帝派來人間的又一位電影巨匠。戈達爾也曾在觀賞完《生生長流》後發出「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的喟嘆。
  • 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逝世 "櫻桃的滋味"曾獲金棕櫚
    阿巴斯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眾多天才的電影導演都對他推崇備至,包括黑澤明、昆汀·塔倫蒂諾、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等。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戈達爾曾經用這樣的語言評價他:「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基阿魯斯達米!」   阿巴斯1940年6月22日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市立美術學院。他畢業後為了生活曾為交警設計交通海報,也給兒童讀物畫過插圖。後來,他開始拍攝廣告和短片。
  • 平凡又動人的日日夜夜
    這些平凡又動人的工作日常,是清流街道數百名基層工作人員的縮影。他們紮根崗位,用默默奉獻守護著轄區6萬多居民的幸福安康。
  • 一封寫給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影像「情書」| IDF創投入圍公布
    導演管鑫,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從小鍾愛阿巴斯的電影,各種頭像都是阿巴斯電影《櫻桃的滋味》裡的「橄欖樹」。阿巴斯未完成的遺作為《杭州之戀》,而那時管鑫正好也在杭州讀書,雖然未嘗得見,但驚聞阿巴斯離世時,他覺得,「那一刻會讓你覺得你得做點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