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 | 我在一個瞬間活過一生(李暉 譯)

2021-02-19 雅眾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是伊朗著名電影導演、編劇、攝影師和製片人。自1970年起,作為一名活躍的電影製作人,基亞羅斯塔米參與了40多部電影的製作,其中包括短片和紀錄片。基亞羅斯塔米因導演了《科克三部曲》《特寫》《櫻桃的滋味》而獲得評論界的讚譽。《櫻桃的滋味》獲得當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劇情片《隨風而逝》獲得 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

基亞羅斯塔米曾廣泛擔任編劇、電影編輯、藝術總監和製片人,他還是詩人、攝影師、畫家、插畫家和平面設計師。他是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波斯電影運動「伊朗新浪潮」中一代電影人中的一員。這些電影製作人有許多共同的技巧,包括運用詩歌對話和寓言故事來處理政治和哲學問題。(基亞羅斯塔米以使用兒童主人公、記錄片風格的敘事電影、發生在鄉村的故事以及在車內使用固定攝像機展開對話而聞名。他還以在電影對白、片名和主題中使用波斯詩歌著稱。基亞羅斯塔米的電影帶有明顯的模糊性,一種簡單和複雜的不尋常混合,且往往是一種虛構和紀實元素的混合。除生與死的主題外,變化和連續性概念在基亞羅斯塔米的作品中發揮著主要作用。)

阿巴斯導演作品《隨風而逝》劇照

2015年,基亞羅斯塔米的所有原創詩集《隨風》《風與葉》《守望的狼》,以及他從尼瑪、哈菲茲、魯米和薩迪等波斯古典詩人和當代詩人中挑選改編的作品,由伊曼·塔瓦索利和保羅·克羅寧翻譯成英語,並在紐約市雙語(波斯/英語)版本出版。基亞羅斯塔米後來又出了另外兩本,書名叫《夜》,收錄了他從許多古典和當代波斯詩人中挑選的有關夜晚的詩歌,這些詩歌都被翻譯成了英語。

基亞羅斯塔米的詩歌,大多三四行,接近日本的俳句,一種自由的極簡主義詩歌,類似於電影鏡頭片斷,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每首詩包含一些似斷似續的信息,傳達它們實質、根本、原始的意旨或某種智慧。

今天小雅帶來李暉老師翻譯的阿巴斯的幾首詩作。

 

我從來不曾像夜與晝

的結束那樣

確定過

任何事情。

數年

我就像稻草

在季節中

徘徊。

鏡子

在一個平凡女人的手中破碎。

一百股泉水湧流

進一個黑夜的心臟。

沒有人知道

從小小泉水中央

噴湧而出的小小溪流

準備流向大海。

不會把它帶上天的風箏

還回來。

阿巴斯導演作品《隨風而逝》劇照

停在了在一個盲人的

手腕。

樹枝上最後的葉子

渴望看見

春天的花蕾。

鴿子

在飛越一座火山峰頂之際

創造了第一部史詩。

櫻花上

鮮藍的雨。

七彩的花。

春天的日落。

一堆

破舊的輪胎。

一條骨瘦如柴的狗,

看守著,

沒有報酬。

身穿黑色的哀悼者當中

一個孩子

凝視著柿子。

在神殿

我有一千個想法。

當我離去

雪茫茫一片。

蜘蛛

小心翼翼地

從一名老修女的帽子上

爬走了。

黑烏鴉

在白雪覆蓋的草地上

茫然地審視自己。

千百個大大小小的

石頭中

僅一隻烏龜

移動。

阿巴斯導演作品《隨風而逝》劇照

那隻老龜

怎麼能

活三百年

對天空不知不覺?

這般寧靜。

多麼盛大啊。

月亮升起

在東方。

彗星

穿過黑夜

落進平靜池塘的中央。

水中燃燒的

金屬之歌。

一片墓地,

完全

被雪覆蓋。

只有三座

墳墓上的雪融化,

三個年輕人的。

我身後留下

我在一個瞬間活過的一生。

我為我自己哭泣。

李暉

詩人,譯者,翻譯出版有前英國桂冠詩人卡羅爾·安·達菲詩集《狂喜·蜜蜂》及沈復《浮生六記》(自林語堂英譯本翻譯),現居蘇州。

執行編輯: KD

進書友群請加小雅微信號:yazhongxiaoya

點擊【閱讀原文】看到更多好書

歡迎轉發分享~

推薦閱讀

扎加耶夫斯基 | 一切都必須被預見(李以亮 譯)

莎朗·歐茨 | 雄鹿之躍(周琰 譯)

塞爾努達 | 你走過所有謎一樣的影(汪天艾 譯)

相關焦點

  • 悼李暉
    我們曾在此前的推送中回顧了李暉一生的創作,以及三次接受《Hi藝術》專訪的文章。此外,許多媒體紛紛推出關於李暉的紀念文章,包括藝術家、策展人、藏家、藝術機構負責人在內的藝術界人士及李暉各界友人,也在朋友圈發文追悼,或向藝術家家屬發來慰問。本文所呈現的部分悼文謹表我們對藝術家李暉的懷念。
  • 李暉二三事(一)
    知青歲月給了我們一生最難忘的東西,那就是當我們在青春和理想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後一種淬火和錘鍊,那就是鳳凰涅槃!我在中旗烏蘭公社東烏蘭小隊下鄉了十年,那是我的第二故鄉。在我年近古稀的時候,我寫了幾十篇回憶那時生活的短文,記錄當年的風和雨、悲與壯、淚和血、思與情。就知青這個話題,我用親身經歷與耳聞目睹的故事集合在「李暉」身上,算是結束對知青歲月的回憶。
  • 李暉二三事(四)
    接到化工廠通知後,李暉失眠了,他實在捨不得離開達古拉,捨不得離開阿木、烏恩奇,經過認真的思考後,李暉做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決定,他要讓達古拉頂替他去工作,他留在家裡帶阿木、烏恩奇,照顧達古拉的父母。天剛微微亮,李暉把臉朝外的達古拉搬轉過來摟在懷中,達古拉閉著眼也順勢把左手搭在李暉的胸前,嘴巴自然的挨著李暉的臉頰。
  • 阿巴斯去世,伊朗電影何去何從
    以下就我自己所看過的13部阿巴斯電影,重溫一下他對我觀影生涯產生的影響;部分短評摘錄影片中譯臺詞,僅供參考。在山頂上挖溝渠的人挖出的一枚人的骨頭,讓我想及《櫻桃的滋味》中自我埋葬的人。一如隨風而逝的時間與命運。第六部:《一個問題,兩種方法》1975觀影日期:2010年3月9日
  • 阿巴斯&黑澤明|帝王與我【對話錄】
    ,李洋譯《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黑澤明曾在一本隨《哪裡是我朋友的家》和《生命在繼續》的放映而印刷的小冊子上寫下面一段極俱讚美的評論:「我認為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很了不起。用語言無法表達我的感情,而且我只想簡單地建議你們去看他的電影。那時,你們就會明白我想說的話。雷伊(Satyajit Ray)離開我們之後,我曾非常傷心,但看過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電影後,我感謝上帝送給我們一個優秀的接班人。
  • 別了,阿巴斯的微觀世界
    我不喜歡這句評價,較之戈達爾的武斷,黑澤明對阿巴斯的疑惑更意味深長:雷伊(薩耶吉特·雷伊,印度導演)去世時我非常傷心,看了基阿魯斯達米的影片之後,我懷疑,上帝是派這個人來接替雷伊的?黑澤明的話裡有宿命論和傳承的意思。的確,電影不僅沒有「止於阿巴斯」,反而因為阿巴斯的存在而大大豐富了。
  • 阿巴斯是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
    我當然會覺得戈達爾的話說過了,僅僅把它看做是一個強調電影記錄性的導演對同志的惺惺相惜,但我們從這句話中便可大概勾勒出阿巴斯電影的線條。【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這本書收錄了阿巴斯自己的文章,他的故事和創作理念,還收錄了【電影手冊】上關於他的幾篇比較好的影評。如果要用這本書對阿巴斯做一個恰當的了解,那這本書是再合適不過了。
  • 阿巴斯三年祭
    當時我身在美國麻省的一座小鎮,得知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後,深焦編輯部緊急召集英語組,翻譯了這篇關於阿巴斯導演的綜述。毫無疑問,阿巴斯是當今影壇鮮有的大師級人物,曾憑《櫻桃的滋味》獲得1997年的坎城金棕櫚。黑澤明說曾說,阿巴斯是繼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後,上帝派來人間的又一位電影巨匠。戈達爾也曾在觀賞完《生生長流》後發出「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的喟嘆。
  • 阿巴斯:永恆的一天
    2016年7月5日,我在生日深夜收到的最後一個消息竟是阿巴斯在巴黎逝去,這樣的巧合真是無常。同樣是癌症發現沒多久就突然去世,同樣是新作發布前後忘我投入,同樣是震撼啟示了我生命思考的謙遜大師,我有幸一同工作過的皮娜·鮑什和阿巴斯,竟如此相似地先後離開。很多人問我大師是不是都孤獨,也許是,也許不是。我理解他作品裡絕望中的光。
  • 風兒帶走了他——寫在阿巴斯離世的夏日
    而阿巴斯的名字正是如此隨著伯格曼、布努埃爾、庫布裡克、科波拉、黑澤明、小津一起走進我的生活的。記得那同樣是一個夏日,我獨自觀看了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影片的開頭便是一段經典的長鏡頭:一名男子駕駛著一臺越野車穿行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目之所及儘是如陝北一般的黃土地,偶爾能見幾點綠草。這名男子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獨自驅車欲往何處?他此行的目的又是什麼?阿巴斯在一開場便將這麼多的疑問拋給了觀眾。
  • 「有競爭就有動力」——訪香港「太極天后」李暉
    她說:「我至今忘不了啟蒙老師李暉一絲不苟的武術教學,她一直關心我成長,讓我在武術尋夢中感受快樂!」。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我的出生地,在幼稚園時許多女生選擇學跳舞,我自以為不夠其他女生婀娜多姿,所以選擇了習武。
  • "我反對玩弄感情,反對將感情當人質"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去世
    阿巴斯說他一生中看過的電影不到50部,他從沒有瘋狂地看電影,也沒有專門跟蹤過某個導演作品去研究。他甚至沒有過類似學徒的階段。即使到晚年,他還說,「從沒有一個月我不會拍攝一部短片,或是錄製一段小電影、拍攝一張照片。也許,今天我對電影的期待就是:當我入睡時,我知道自己又拍了新的影像,就像漁民織網時希望出海時能用它捕到魚那樣。」📹先來回顧一下阿巴斯的電影。
  • 《亂世麗人行》編劇李暉:精雕細琢,描繪抗戰時期上海的眾生圖
    尤其是謝若雪和歷文軒之間的感情線索,毛林林把這個一生只愛了一個男人的女人演得催人淚下,謝若雪一輩子都沒有逃離一個「情」字,終究會為情所困,為情所傷。在面對感情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柔軟的心,不願意讓任何人受傷,卻也因此而傷了所有愛他的女人的心。李暉談到歷文軒時說,歷文軒是我用現實的筆墨來描寫的人物,歷文軒所面對的情感衝突也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所可能遇到的情感困局。
  • 阿巴斯回顧展?
    由於在大陸做單個影展方面有嚴格的審批規定,且有對等放映要求(即假如要在大陸放映阿巴斯的作品回顧展,就必須去伊朗放映一批國產片),因此絕大部分機構縱然有錢也很難做到對等放映。即便在上海,完全做到對等放映的目前也只有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一家。單個影展行不通的話,那就還是北京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了。說到這裡,先來解釋一下一個小疑問。
  • 阿巴斯突然去世,亞洲電影的頂梁柱塌了
    其實我和阿巴斯也有一些緣分。2005年,我去坎城國際電影節採訪,阿巴斯是當年的金攝影機單元的評委主席,我和他約了專訪,可惜沒約上。在坎城見到他好幾次,給我的印象就是平靜、清醒。2006年,我在法國寫博士論文時,受到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委託,接手翻譯法國《電影手冊》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一本關於阿巴斯的文集,這本小書匯集了當時歐洲最為全面的關於阿巴斯電影的評論和介紹。當時,這本書中的一篇關於阿巴斯生平的文章,已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的單萬裡老師翻譯完成,我和肖熹接手翻譯其他的訪談和文章。後來還託出版社找張獻民老師做了校對。此書在2007年出版。
  • 阿巴斯:平凡而動人
    經歷過政治痛苦的導演都很愛隱喻,阿巴斯是個例外有的只是最普通的人和平凡生活中的微光,就像《何處是我朋友家》中的小男孩。將近一個半小時的影片講述了極為簡單的故事:閉塞鄉村小學裡,小男孩木汗德經常不把作業寫在作業本上,老師警告再這樣就會被開除。但是放學時阿穆德卻不小心把木汗德的作業本帶回家。於是他決定去找住在另一個村子的木汗德,可沒人知道他家在那兒,一晚上徒勞尋找之後,阿穆德最終替朋友寫了作業,第二天上課時免除了朋友的麻煩。
  • 《洛神賦》李暉演繹"愛神"宓妃 新歌劇全方位創新
    《洛神賦》總策劃、編劇王海平說:「從人物結構到劇情結構,包括現實和超現實之間的這種交會融通,來讓人們對《洛神賦》這個名篇,有一個在美學上的、在文化精神上的一種把握和理解。」據悉,本次新歌劇《洛神賦》融合了舞臺3D新技術,集民族、美聲、通俗三種唱法加上傳統戲曲元素,相互交融、彼此和諧,為觀眾帶來一股視聽新感受。
  • 李暉太廟個唱講述親情友情師生情 鋼琴王子理察·克萊德曼助陣...
    「致愛我和我愛的人們,今晚我在太廟為您歌唱;今晚我捧著感恩的心為愛我和我愛的人放歌……」,青年歌唱家李暉用一場別開生面的開場白表達了心中赤誠的感恩;講述著一個歌者圓夢的故事。在這個金秋時節的夜晚,高雅清新的民歌在合奏中悠揚飄至,純美溫馨的章回曲在小提琴伴奏下歡快流淌。作為聲樂泰鬥金鐵霖的得意弟子,李暉用一曲曲別具特色的民歌,展現了在民族聲樂藝術領域的實力。
  • 阿巴斯:我都似稻葉的刃,懸在四季間
    今年的我,更能理解這些話,除了壯麗和痛苦,大多數的人生不過都存在於流水般的日常歲月之中。也正是因為這種表面的平常,其中的暗流湧動就更有了隱秘而偉大的況味。就如同他鏡頭裡的世界,真實的伊朗人的生活,簡單、詩意也更接近生命的真相。 據說,阿巴斯自小性格非常孤僻,一直到小學六年級都沒有在班上開口說過話。
  • 一封寫給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影像「情書」| IDF創投入圍公布
    管鑫:一個很重要的點,阿巴斯是我的電影啟蒙老師。小時候,我住在小鎮,沒有其他途徑接觸外界,租DVD光碟看電影是唯一的辦法。一兩塊錢租一張牒,交10塊錢押金。當時看到的大多是港片、美國電影和日本動漫,還有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突然有一天,我租到了阿巴斯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