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十大經典影片

2021-02-22 黃沙蕩蕩

來源:楚塵文化,如侵權後臺留言刪除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87
片長: 83 分鐘 / Argentina: 87 分鐘

影片簡介

小學生木汗德屢次沒有把作業寫在作業本上,老師威脅道:如果再犯,就被開除。可是當天放學後,阿穆得卻發現自己不小心把同桌木汗德的作業本帶回了家。想起老師的恐嚇,阿穆得決定馬上歸還本子。在大人都拒絕幫忙的情況下,阿穆得只好獨自踏上了艱苦漫長的尋找之路。他帶著作業本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同學的家,卻最終沒有找到人。孩子只好帶著本子回家,替朋友做了作業。次日,老師檢查作業,阿穆得及時把寫好作業的本子交上。由此化解了迫在眉睫的懲罰,兩個孩子也得到了珍貴的友誼。

推薦理由

導演阿巴斯在此之前拍過將近16部長短不一的片子,直到《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推出,才讓他在國際電影界初露頭角。此片獲1987年德黑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89年坎城國際電影節藝術電影獎等。故事沒有驚世駭俗的情節,卻讓人難以忘懷。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現在成人面前,伊朗兒童片由此發軔。孩子的純真,過濾著每一位觀眾的心。這不是一時取巧,在伊朗森嚴的電影審查制度以及宗教管制下,政治以及婦女都是屬於敏感話題,許多導演紛紛轉向比較不容易「觸規」的兒童片領域。可以說,這是阿巴斯「帶著鐐銬跳舞」、探尋兒童世界多年產生的結晶。非職業演員,質樸記錄片式的樸質,成功的表述,預示著阿巴斯個人的電影風格開始成型。

《生生長流》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91
片長: 95分鐘 / 102分鐘(阿根廷) / 108分鐘(加拿大) / 91分鐘(臺灣)

影片簡介

電影《生生長流》是導演阿巴斯於1990年伊朗西北部大地震後5個月著手拍攝的電影。故事以一位導演尋找家住地震中心的小演員的經歷為藍本,描寫沿途所見到的居民的生活,由此引發的思索和領悟。影片獲得1992年法國坎城電影節羅西裡尼人道主義精神獎、金攝影機獎。

推薦理由

該片記錄了前往災區一路上的見聞,獲得1992年坎城國際電影節羅西裡尼人道主義精神獎、金攝影機獎。看這部片子,有一種做夢的感覺,對人生的感悟從尋找的足跡一層層剝離出來,彷佛跟阿巴斯一起進行了一次遠行,時間隨著形形色色的風景在平靜中不易覺察地緩慢流逝。日本導演黑澤明曾經稱阿巴斯的作品「無與倫比」,這句評論是否太過此處不予界定,但從這部片子裡,阿巴斯的從容以及悲天憫人的胸懷,確實夠得上大師的封號,對生命的思考是阿巴斯永不休止的詢問以及創作靈感的來源。此片中有一些場面,會在《橄欖樹下的情人》中重現,更體現了電影是「造夢」的說法。

《橄欖樹下的情人》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94-12-02
片長: 103 分鐘

影片簡介

地震過後,一支攝製組來到某個山村準備拍攝影片,導演(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茲 Mohamad Ali Keshavarz 飾)決定一如既往啟用非職業演員。巧合的是,飾演男主角的海珊(Hossein Rezai 飾)暗戀女主角塔赫莉(Tahereh Ladanian 飾 )良久。海珊出身貧寒,孑然一身;塔赫莉則家境優渥,受過良好的教育。由於彼此間的巨大差別,海珊的愛情始終未能開花結果。不過,地震摧毀了塔赫莉的一切,她的家境和海珊相差無幾。借著拍戲的機會,海珊向愛人展開大膽的追求…… 

推薦理由

該部影片有著複雜的套層結構,阿巴斯有意模糊真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在這樣一部「戲中戲」裡,觀眾已經在阿巴斯的鏡頭裡深深迷惑,分不清看到的每一幕到底是片中拍攝的電影情節還是真實發生的愛情。令影迷印象最深刻的是結尾長達4分鐘的大遠景長鏡頭,阿巴斯用一種曖昧不清又充滿詩意的方式交待了主人公的命運,留下了無盡的意味和懸念。該片與之前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及《生生長流》組成「村莊三部曲」。

《櫻桃的滋味》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97-05(坎城電影節)
片長: 95 分鐘

片長: 95 分鐘

影片簡介

巴迪(Homayoun Ershadi 飾)駕駛著自己的汽車,在遍布工地的郊外漫無目的的行駛,他搭載了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和他講述當年從軍的經歷,而後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出錢要新兵掩埋自己自殺後的屍體,新兵驚慌失措,跑掉了。巴迪繼續尋找埋屍人,可工地上的流浪漢、神學院的學生,全部拒絕了他的請求。一位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巴格裡(Abdolrahman Bagheri 飾)登上了巴迪的車,巴格裡曾經自殺,但最終為櫻桃的甜美滋味所挽留,巴格裡為了治療兒子的病,應承下了巴迪的請託。巴迪在博物館外躑躅,心中似乎產生了動搖…… 

推薦理由

影片通篇講述一個人準備結束生命的活動,略顯單調,相比於導演阿巴斯從前的作品更為抽象,但這部作品洋溢著詩歌情懷和哲學思考。影片雖以自殺為主線,卻並不是為了表現厭世,而是以死亡作切口,更深入地體察生命的意義。片中每一個拒絕巴迪的人都代表著他們自己的信仰,他們活下去的理由。

《隨風而逝》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97-05(坎城電影節)

片長: 95 分鐘

影片簡介

伊朗庫德斯坦省的一個小村子裡來了一群工程師。村民們對這群突然來到的外來人議論紛紛,好奇他們來此地的目的。雖然感到陌生,但是村民對客人還是表現出友好的歡迎。其中一個工程師,對村裡的一切都饒有興趣。他每天跟隨著村裡的小孩到處查看,注意到有個生病的老太太,於是不停地打聽老太太的病情。因為需要用無線電話和總部聯絡,而村裡的信號不好,所以工程師每次都要跑到山上的墓地去接聽。在山上,他發現有個村民總是在獨自挖著坑,覺得好奇的他經常上前與這個村民聊天。突然有一天,如風般順暢的日子發生了變化。山上村民挖的坑塌陷了,活埋了村民,醫生前去奮力搶救村民,順道發現那個老太太也在病危中。面對生命的逝去,工程師惆悵萬分。 

推薦理由

英文片名為《The Wind Will Carry Us》,來自一首探索生與死的詩詞,這又是阿巴斯提出問題的一部作品。生死有命,遠非人力所能控制。影片以一位外鄉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原始的村落,帶著一種獵奇與偷窺的感覺。極其單純的影像,仿佛只是實打實地記錄工程師在村莊的衣食住行,實際上,影片遍布象徵符號,比如在山上艱難爬行的山龜,必須到山上接聽的電話,在坑低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村民,都暗示了一種交流的艱難。在艱難的狀態裡,生命依然美好,其中工程師到黑暗的地窖買牛奶這一段落簡直就是一首詩:穿著紅色衣服不肯露面的女孩在微弱的燈光下宛如油畫,工程師有感而發為其念詩,淡淡的溫馨在地窖裡瀰漫,堪稱最不著痕跡的華彩段落。看似簡約的紀錄式畫面暗藏心機,可以說,是「刻意」地保持記錄風格,所以,鏡頭多採用中遠景拍攝,觀眾們被強制成純旁觀者的身份,也扮演了一回偷窺的角色。

《特寫》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90

片長: 98 分鐘

影片簡介

德黑蘭,記者法拉茲曼德前去報導年輕人霍塞·薩布齊恩因詐騙被捕的事件。原來,失業的油漆工薩布齊恩是一個影迷,他自稱是著名導演穆赫辛·馬克馬爾巴夫,取得闊綽的阿漢卡赫一家信任,向他們借錢拍片。事發後,薩布齊恩被抓。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就此案展開了紀錄片似的跟蹤調查,他採訪了警察,阿漢卡赫全家,以及薩布齊恩本人。 

推薦理由

《特寫》據說是阿巴斯本人最喜歡的作品,它獲得了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魁北克影評人獎。阿巴斯把視線指向了伊朗的草根階層,片中有一個趣味點:闖禍者雖然以詐騙罪被抓,但卻從冒充導演一事中獲得短暫的自信心滿足,這是下層人民渴望被尊重的隱約寫照。從拍攝手法上,乍一看很難界定《特寫》是一部劇情片還是一部記錄片,真實與虛構兩種風格交接在一起,讓人真偽難辨。創作貴在自成一家,從此,阿巴斯似乎找到了屬於自己得心應手的創作風格,從《特寫》開始,他以後的片子基本都沿用了這個原則,記錄片包含著劇情片的觀賞性趣味性,而劇情片則以記錄的框架作為外殼,記錄與劇情之間消失了界限。

《希林公主》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上映日期: 2008-08-28

片長: 91分鐘

影片簡介

這是一部實驗性極強的藝術電影,我們只可以聽到這個故事中的對白和聲響,卻沒有任何這個故事的畫面出現,女演員的頭髮被稀薄的絲紗掩蓋著,觀看著眼前的影片。她們為眼前片中女主人公的命運和愛情所牽掛。她們的傾聽,她們的反應,都以一個接一個的特寫鏡頭顯示在屏幕上,只在偶爾有兩個一起或者三個一起的時候。但是,這並非一部紀錄片,而女演員們也不是真的在看電影,她們只是盯著一片黑幕,傾聽著古詩。基亞羅斯塔米在他的起居室裡拍攝了整部電影,只用三把椅子作為全部布景。她們用手勢、表情、皺眉和眼神,來表露她們發現被人觀察的尷尬情緒的程度。

推薦理由

阿巴斯已經拋棄了當下電影普遍的敘述方式,反而以一種冒險的實驗性的電影語言作為代替。而且,導演一直關注的觀眾則成了影片主角。總之,該片沒有考慮商業風險的打算。這是引人深思的一部電影,但不會是電影院中所能見到的大眾電影。阿巴斯將12世紀波斯古詩《希林(Shirin)和考斯洛(Khosrow)》的歷史傳奇搬上大屏幕。特殊的是,人物只可以聽到這個故事中的對白和聲響,卻沒有任何這個故事的畫面出現,甚至沒有放映大屏幕的鏡頭閃現。只有阿巴斯邀請的 114名女演員,其中朱麗葉·比諾什有幸參與了該片的拍攝。這部92分鐘的電影,即使對於導演最忠實的粉絲來說也似乎有點過長,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美妙的基亞羅斯塔米式的亮點——美麗而明亮的女人的眼睛和一些很熟悉的伊朗電影中的演員。她們表情的鎮定沉著,傳達給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張面孔,而是一扇靈魂的窗。

《原樣複製》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主演: 朱麗葉·比諾什 / 威廉姆·西梅爾 / 讓-克勞德·卡瑞爾

上映日期: 2010-05-18(坎城電影節) / 2010-05-19(法國) / 2010-05-21(義大利)
片長: 106分鐘

影片簡介

艾拉(朱麗葉·比諾什飾)是一個生活在託斯卡納的小城鎮的法國人,她經營著一家有著很高的鑑賞品味的畫廊,一天,她參加了一個由英國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姆·西梅爾飾)主持的演講,深刻地探討了與藝術有關的真實性和不可避免的矯揉造作。艾拉似乎對詹姆斯就文學展現出來的激情特別地著迷,她隨後邀請他共遊周邊的美麗風景。當艾拉和詹姆斯被人錯認成了夫妻之後,兩個人突然玩興大起,他們真的假扮成了一對知心的愛人,用了一整個下午去討論愛情、生活和藝術。他們看起來確實很像是一對共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老夫老妻,艾拉也發現自己似乎愈發地迷戀上了這個稍微上點年紀的小說家。不過他們畢竟是一時興起才決定扮成夫妻關係的,如果照著這樣發展下去,很有可能會變成一段真正的愛情,因為艾拉和詹姆斯都漸漸地意識到,他們貌似真的是很適合對方。在他們共同挖掘愛、婚姻和藝術的天性與本質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擴充著其中的可能性,原來偽裝出來的感情,同樣可以像真實存在過一樣擁有著深遠的意義。

推薦理由

阿巴斯表示,該片的靈感其實來自德國哲學家尼採的哲學觀點:「重要的不是事物本身如何,而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一句波斯語的詩歌:「模仿是最好的原創」。阿巴斯透露,《原樣複製》探討的問題是什麼才是價值,「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取決於你從何種角度看待它。如果你從某種角度去欣賞一件摹本,你會發現它其實也是一件原創作品。」不知這樣的觀點是不是阿巴斯在為自己「偷師」做辯護。不過相對而言,《原樣複製》少了幾分睿智,多了幾分高深。

《如沐愛河》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主演: 奧野匡 / 高梨臨 / 加瀨亮 / 緒方義博 / 森禮子

上映日期: 2012-05-21(坎城電影節) / 2012-09-15(日本)
片長: 109分鐘

影片簡介

光怪陸離的國際大都會,日本東京。燈影曖昧的酒吧內,人們竊聲交談,笑語歡歌。酒吧一隅,穿著打扮與周遭格格不入的明子(高梨臨 飾)面帶焦慮。她是一名女大學生,為了學費而在聲色場所出賣笑靨。此時此刻她正與多疑的男友(加瀨亮 飾)在電話裡糾纏。是日祖母突然來訪,但明子猶豫不決是否該去車站看看老人。本就心情煩躁,加上店長(點點 飾)的工作安排更讓她情緒失控。夜幕降臨,失意的明子最終來至客人的住地。那是一位84歲的退休大學教授(奧野匡 飾),也許因為明子與亡妻容貌相似才讓老人將女孩召喚至此。疲憊的女孩無暇享受老教授精心準備的美酒佳餚,簡單交談後便沉沉睡去,一夜無話。 

推薦理由

該片滑稽而高雅,演員在其中玩盡愛情的坑蒙拐騙。該片將角色扮演進行到底,少了些浮誇風,多了些文青範兒。整部影片各處散落著小津安二郎作品的痕跡,儘管該片在理性與感情層面都並非完美,但仍給觀眾帶來了一次質樸的觀影經歷。阿巴斯優雅的鏡頭與自信的剪輯手法都讓影片增色不少。片中主演在車中穿越整個東京的長鏡頭浮華而美麗,東京街頭熟悉的霓虹燈映在人物的臉上顯得濃墨重彩。磯見俊裕精心設計的場景布置呈現虛幻的大麥色調,而攝影師柳島克己更是將黑暗與諷刺輕鬆融入了輕快而活潑的鏡頭中。

《過客》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74

片長: USA: 83 分鐘

影片簡介

《過客》是阿巴斯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是當時為伊朗的兒童機構Kanoon(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 Young Adults)電影部門所拍攝的作品。內容敘述一個十歲的問題男孩Qassem,夢想著到德黑蘭看一場伊朗國家足球隊的重要比賽。為此他可以不計一切鋌而走險,詐騙朋友跟父母的錢,展開一段長達400哩的冒險旅程。

推薦理由

在阿巴斯1970年所完成的第一部劇情短片《麵包與小巷》(Bread and Alley)中,已經呈現他往後作品的個人印記:非職業演員的運用、紀錄片形式般地貼近真實生活的寫照,以及偏好畫外音的運用來呈現事件的發生。尤其是《過客》裡,許多事件的發生皆在畫面之外。阿巴斯曾在日後的訪問中提及,他相信如此能帶給觀眾更強烈的衝擊,以及更大的想像空間。《過客》拍攝之時,年僅34歲的阿巴斯,卻展現了他跟兒童演員合作的過人之處。沒有過度誇張孩子的童真與無謂的同情,鏡頭下精確地呈現了劇中小主角的內心世界。由Hassan Darabi所飾演的問題男孩Qassem令人驚嘆,他在老家所透露出的銳利堅毅眼神,到了德黑蘭便消失殆盡,剩下的只有他如孩童般好奇的期待眼神。全片以黑白拍攝,未經雕琢的樸實面貌下,可以看出他日後視頻如《橄欖樹下的情人》等片的雛形。阿巴斯近年重看本片,因此曾在訪問中提及,雖然經過了三十年,本片仍是深受他自己喜愛的作品之一。

(完)

相關焦點

  • 告別大師 阿巴斯十大經典影片
    借著拍戲的機會,海珊向愛人展開大膽的追求…… ▼推薦理由該部影片有著複雜的套層結構,阿巴斯有意模糊真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在這樣一部「戲中戲」裡,觀眾已經在阿巴斯的鏡頭裡深深迷惑,分不清看到的每一幕到底是片中拍攝的電影情節還是真實發生的愛情。
  • 阿巴斯三年祭
    在這個非盈利性機構裡為孩子們製作教育性質的影片塑形了他最初通向電影的道路。用阿巴斯的話來說,他的影片中未被告知或未被闡明的部分,就誕生於觀眾自己的內心。通過觀眾自己的想像,那些看似模糊或隱晦的部分變得清晰而顯而易見(例如人物的行事動機和內心世界)。這樣一來,觀眾本身就要對他所期待的電影的清晰性而負責了。在《櫻桃的滋味》中,從虛構敘事到紀錄片的轉換不僅僅為電影增添了一個層次,更是在有意隔離和疏遠觀眾,從而在影片中為觀眾的存在創造了空間。
  • 電影沒有護照——與阿巴斯談影片《隨風而去》
    編者按:《電影沒有護照——與阿巴斯談影片〈隨風而去〉》(法國)梯也裡·於斯、塞爾日·杜比亞納1999年09月13日採訪於巴黎,(伊朗)穆罕默德·哈西吉特擔任波斯語—法語翻譯,本文由電影沒有護照與阿巴斯談影片《隨風而去》影片《隨風而去》的片名來自伊朗女詩人福路·法爾克赫扎德的詩歌《隨風而去》,其中有這樣幾句:早晚有一天,風兒會把我們帶走,就像帶走一片枯葉……
  • 風兒帶走了他——寫在阿巴斯離世的夏日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我第一次聽說阿巴斯的名字是在中學時代。課餘時,我常常查閱各類經典影單與電影資料。我的課餘生活也基本上被各類經典老片填滿。而阿巴斯的名字正是如此隨著伯格曼、布努埃爾、庫布裡克、科波拉、黑澤明、小津一起走進我的生活的。記得那同樣是一個夏日,我獨自觀看了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影片的開頭便是一段經典的長鏡頭:一名男子駕駛著一臺越野車穿行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目之所及儘是如陝北一般的黃土地,偶爾能見幾點綠草。這名男子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獨自驅車欲往何處?他此行的目的又是什麼?阿巴斯在一開場便將這麼多的疑問拋給了觀眾。
  • 阿巴斯回顧展?
    北京時間七月五號一早,朋友圈被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刷屏。對於影迷來說,除了轉發他去世的消息外,能夠做的就是等待阿巴斯作品回顧展了。
  • 阿巴斯是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
    我當然會覺得戈達爾的話說過了,僅僅把它看做是一個強調電影記錄性的導演對同志的惺惺相惜,但我們從這句話中便可大概勾勒出阿巴斯電影的線條。【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這本書收錄了阿巴斯自己的文章,他的故事和創作理念,還收錄了【電影手冊】上關於他的幾篇比較好的影評。如果要用這本書對阿巴斯做一個恰當的了解,那這本書是再合適不過了。
  • 阿巴斯突然去世,亞洲電影的頂梁柱塌了
    表面上看,這些影片製作粗糙且情節簡單,但阿巴斯在影片中熔鑄了東方哲學的智慧。他有意識地把波斯哲學和伊朗詩歌與電影結合起來,讓這些故事擁有別具況味的人生哲理,賦予影片謎一樣的結構和詩一般的意境。這些問題的反覆出現充滿了隱喻,這超越了故事和劇情,讓影片像一個「存在之謎」。這些電影往往有著開放式的結尾,不在影片中給出確切的答案,這更強化了影片的謎語特質。阿巴斯的電影創作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成熟,《特寫》《生命在繼續》《橄欖樹下的情人》等影片開始在歐洲展映,歐洲觀眾開始了解這位伊朗導演的作品。
  • 阿巴斯:平凡而動人
    大口吃桃,冷眼看片四天前,伊朗導演阿巴斯在巴黎去世了。
  • 別了,阿巴斯的微觀世界
    阿巴斯「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朋友圈被來自「大嘴巴」讓·呂克·戈達爾的評價刷屏了。我不喜歡這句評價,較之戈達爾的武斷,黑澤明對阿巴斯的疑惑更意味深長:雷伊(薩耶吉特·雷伊,印度導演)去世時我非常傷心,看了基阿魯斯達米的影片之後,我懷疑,上帝是派這個人來接替雷伊的?黑澤明的話裡有宿命論和傳承的意思。的確,電影不僅沒有「止於阿巴斯」,反而因為阿巴斯的存在而大大豐富了。
  • 追憶「櫻桃的味道」——伊朗電影巨匠阿巴斯逝世
    【世人悼念】  有媒體報導,阿巴斯患有癌症;也有媒體報導稱,阿巴斯患有腸胃疾病。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報導,今年2月至4月,阿巴斯從巴黎的家回到伊朗進行數次手術,上周回到巴黎接受進一步治療。  就在上周,阿巴斯和其他682名電影人受到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邀請,獲得奧斯卡獎投票資格。
  • 甄子丹十大經典影片,第一名實至名歸!
    前面小編已經分別介紹了甄子丹的10部經典電影,今天小編來給他排個名次:甄子丹十大經典影片:第十名《戰狼傳說》本片是一部典型的甄子丹功夫集大成電影,創作於甄子丹自1983年出道以來至1997年期間從青澀走向成熟的階段。
  • 阿巴斯:愛情雖然是重複,但每人的悲傷卻不會重複
    對於籌拍中的《杭州之戀》,中國影迷們也許並不陌生,這部阿巴斯受央視微電影頻道CEO王平邀請拍攝的電影,從去年開始,便陸陸續續有「阿巴斯赴杭州為新片選景」、「保潔大姐成為阿巴斯新作女主角原型」等消息傳出 對此,阿巴斯透露《杭州之戀》只是暫定名,目前劇本已經完成,正在翻譯。中方演員由王平推薦,阿巴斯親自敲定,選角異常順利,但就是不肯透露TUT嗷嗚~伊朗女演員已經開始學習中文,影片講述了一個在中國學中文的伊朗女孩的故事,是一個「充滿愛與激情的故事」。
  • 阿巴斯去世,伊朗電影何去何從
    有人曾說,阿巴斯的眼睛永遠是睜開的。然而今天,櫻桃沒了滋味,生生不再長流,究竟何處才是我們真正的家?正如阿巴斯在電影中所言:活著的人最怕什麼?最怕閉上眼睛後再也無法醒來。阿巴斯電影《隨風而逝》劇照昔日導演之間的嘆服之詞,註定成為洶湧如潮的悼文的一部分。戈達爾曾說,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黑澤明曾說,薩蒂亞吉特·雷伊去世後的空白,終於被阿巴斯所填補。
  • 阿巴斯誕辰80周年:導演隨風而逝,電影生生長流
    在這個非盈利性機構裡為孩子們製作教育性質的影片塑形了他最初通向電影的道路。阿巴斯處女作《麵包與小巷》與許多傑出伊朗電影一樣,也是關於孩子們儘管阿巴斯在其電影生涯的早期,就製作了好幾部獲獎電影,但直到伊斯蘭革命之後,他才在世界電影舞臺上大展身手。
  • 這位配樂大師,是婁燁、阿巴斯御用
    熟悉他的影迷知道,裴曼曾是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御用配樂,跟阿巴斯合作過《隨風而逝》等影史經典。裴曼也曾與中國著名導演婁燁合作多年,為婁燁導演的《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浮城謎事》等電影做過配樂。Peyman:我看完所有的入圍影片,老實來說這些作品讓我很激動,所有的這些作品都很不錯,作為評委會當中的成員,其實的確很難選擇和決定要為誰投票。可能某些時候,這些作品都有一定的水準,這使得我從中作出決定變得如此艱難,不過每個獎項最終都會有歸屬。評價標準當然有,但是我會跟從我內心的選擇。另外,我從來不認為我是個作曲家,我是一個電影工作者。
  • 阿巴斯:永恆的一天
    現在一再想起的畫面竟是我和阿巴斯扶著北京貴賓樓飯店的中庭欄杆,開心地看著下面一層大廳的紅色春節背板舞臺,盛裝的大媽們在排練一個群舞。他看得認真、好奇,傳染我也重新品味這種因日常而被忽視的幸福。我們去後海吃飯,他不顧寒冷、興致盎然,在荷花市場的入口廣場處和老太太們舞著華爾茲。我和阿巴斯去逛三聯書店,旁邊有家著名的盜版電影DVD店,阿巴斯把店裡所有他自己的盜版碟買走(數量本來並不多),「送朋友。」
  • 阿爾帕西諾十大經典影片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十大經典電影。一《教父2》印象最深的是在房間對話的那場戲,阿爾帕西諾的霸氣顯露無疑,可以瞬間爆發怒吼又快速地調節到沉思、冷靜發付號令的狀態,瞬間突出一個有野心又懂得隱忍城府極深的男人的形象。
  • 「今日影人志」《櫻桃的滋味》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逝世4周年
    1990年,執導影片《特寫》,名聲大噪。1997年,執導影片《櫻桃的滋味》更是獲得第50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1999年,執導影片《隨風而逝》獲得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他是亞洲最著名的導演之一,曾在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等多個國際電影擔任評委。2016年7月4日,因患胃腸癌在法國巴黎逝世,享年76歲。
  • 經典十大高智商智鬥影片!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10部鬥智鬥勇的經典電影,值得二刷!友情提示:每晚6點準時發文,請及時查收!影片充滿鬼才姜文的個人影片風格,很難給其歸類,有點好萊塢西部片的風格,又帶有很多黑色幽默,加上周潤發和葛優兩大影帝的加持,使的整部影片充滿了戲劇效果。
  • 阿巴斯:我都似稻葉的刃,懸在四季間
    據說,阿巴斯自小性格非常孤僻,一直到小學六年級都沒有在班上開口說過話。他喜歡畫畫,主要用這種方式治療自己的苦寂,但第一次考美院失敗了,無奈之下,阿巴斯選擇了去做警察,在工作之餘參加美術補習班,終於成功考進美院。用了13年時間,阿巴斯才完成了學業,畢業後,他在廣告公司做設計,又過去了9年,他才有機會和朋友籌建了一個電影工作室,並拍了他的第一部短片《麵包與小巷》。